老舍对相声的贡献「相声传统」

互联网 2023-05-22 09:21:2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老舍对相声的贡献「相声传统」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众所周知,老舍的相声作品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相声创作者的作品。这是因为首先他己经是一位非常成熟了的文学作家,还是被大家公认的语言大师、幽默大师。所以他的相声段子大部分都能达到阅读性与表演性的统一。这既提高了相声的文学性,又很好的解决了有些相声段子只能在台上表演,却无法深入阅读的矛盾,这是老舍对于革新老相声的第一个贡献。

其次创作者为了便于听众更好的接受和理解相声,大部分相声文本的句子都是简练明快的,这样才能说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这也是老舍常说的写通俗文艺作品要深入浅出,语言要简炼有力。但是他有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在相声文本中别开生面的运用很多长句子或者长的段落,例如他的相声《过新年》中:

甲:那……

乙:那才叫学无止境,必须勤学苦练,互相切磋琢磨。对在一起工作的同志们要以身作则,搞好团结,困难交给自己,便利让与别人。自己争取先进,还带动别人,并且不怕别人胜过自己,为的是你追我赶,互相竞赛!

甲:赛……

乙:赛思想,赛技术,而且在生活上,要干净朴素,钱不乱花,厉行节约。不要上半月吃饺子,涮羊肉,下半月借钱过日子。

甲:你……

乙:你要是听着难过,正是忠言逆耳,请你好好自己检查检查……接受批评,听取意见,和群众密切联系,满足群众要求!

老舍在这个相声段子中用了这种类似于成语接龙的句子形式,不仅首位连接,而且还是长短结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老舍这种创作模式与他创作文学作品的惯性思维有很大关系。这种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的长短句,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演员的表演,对比鲜明、互相衬托,也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让观众体会到语言节奏变化的魅力,从而感受相声的语言之美。这是他对于革新老相声的第二个贡献,丰富了相声文本的表现形式。

最后,老舍相声语言的俗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庸俗、恶俗。他的俗是正大光明的俗、质朴的俗,是通俗。他的相声去掉了很多老段子中的粗俗语言。他绝没有如同旧时代的某些相声表演者那样,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低俗审美而妥协。老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擅长编写“文哏”的相声,如:《假博士》、《读书》、《做诗》等。

这些相声段子既有浓厚的艺术情趣、丰富的文化知识在里面;又有俗白易懂,新鲜生动的语言,非常适合当时的普通观众,也很容易被他们所接受。他的这类相声段子在当时树立了新的风尚,做到了雅俗共赏。同时他还能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起到教育的作用。这是他为新中国相声的革新做的第三个贡献。

老舍相声语言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形象生动。一个好的相声段子,语言必须是声情并茂、有趣生动的。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主要来自于生活,也就是老舍所说的人民的语言必须来自于人民的生活。这有利于观众进一步的融入其中。老舍生动形象的相声语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他的相声语言组织方面,如他的相声《柿子丰收》中:

甲:真不少!

乙:桃儿吧,哎哟!哎哟!哎哟!

甲:怎么啦?有什么毛病吗?

乙:一想起那些名儿,我就兴奋得血压高起六七十度!

甲:留点神,别中了风!

乙:(口中打响儿,表示赞美)唧唧唧……

甲:都是什么毛病啊!

乙:歪着嘴儿的五月鲜,大扁碧绿的蟠桃,枣核儿小蜜桃,薄皮的水蜜桃,大叶白,玛瑙红!嘿,玛瑙红!多么美丽的名字,多么甜蜜的水果!我以个人的名义,把你吃了啵!(要啃甲的脸)

甲:你干吗呀?我又不是玛瑙红!

乙:大叶儿白也行!

甲:我的脸全白了,叫你给气的!

乙:……

这段相声读下来可谓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了。老舍在语言组织上多用一些象声词譬如:“哎吆”“唧”等词语,这可以加深观众对演员表演的印象。此外,他还运用了摹色的手法,像是碧绿、玛瑙红、大叶儿白,这种具有色彩美的语言带给了观众视觉冲击,表现出了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在最后他还用大叶白抖开了一个小包袱,可谓是安排巧妙。

其次是他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还是在《柿子丰收》中,甲说:“忽然,地动了一下,我的鞋底儿好像抹了黄油,砖上好像打了蜡。我心中暗说不好,想撤步拧腰,来个鹞子翻身。可是,说时迟,那时快,身不由己,失去平衡,呲一一啪,连腿带人,一点没剩,全部都趴下了!”这一段话把甲自己乱丢垃圾,自作自受的丑态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再如《过新年》中,甲:“你再看:海军呢的制服,雪白的汗衫,新黑皮鞋,光可鉴人;站在这儿,亭亭玉立;走起路来,翩翩欲仙;下了小汽车,先看看手表,而后咯瞪咯瞪,轻巧利落,富有弹性,走向人民大会堂的高台阶,我像个英雄不像?”这几句话,同样的使用了象声词,形容词等词语,形象生动的把一个一心只为自己吃好、喝好、穿好,不学无术不发愁的自私主义者刻画的活灵活现。

此外,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老舍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曲艺的创作,其中相声占了绝大部分。由于老舍的相声遗失了不少,目前能搜集到的老舍相声共有28篇。但是仅在“双百方针”提出之后,他所创作的相声就有26篇,因此这一时期是老舍相声创作的高峰期。

他凭借着对相声创作的热枕,本着向大众展示民间文艺的独特魅力和实际功用的想法,提出了许多对老相声改革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对当时相声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就是对现在相声的发展也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老舍改革的老相声在形式上的一大贡献就是创作了类似于“小小说”的“小相声”。这类相声较之传统相声,写的更加短小精悍,每篇大概几百字,很少有超过一千字的。因此每篇谈论的问题更加集中,情节也比较单纯。

对敌人,它就像把小匕首;对自己、对朋友、它就像一只针灸的小针。它们既能对敌人进行辛辣的鞭笞,也能对人民内部的缺点进行“笑”的批评。像《士气不振》、《英美要挨揍》、《访问记》、《杜勒斯发高烧》等小相声都用了讽刺的手法挖苦了当时的美国侵略者,表达了自己对当时英美帝国主义殖民文化的反感与鄙视。由于这些小相声大部分都是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并且配合着国家政治任务的宣传所创作的,因此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但是他的另外一类小相声,比如:《厚古薄今》、《读书》、《小相声一则》、《新年愉快》等相声,则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这些小相声用一种善意的讽刺规劝了一些思想落后的小市民、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它们不同于那些配合政治任务,带有宣传性标语的相声段子,若把它们放到现代社会的舞台上表演,依然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艺术性。

老舍独创的艺术“嫁接”是他革新老相声形式的第二大贡献。所谓艺术“嫁接”是指用恰当合理的方式把其他的艺术形式,比如快板、太平歌词等融合到相声里面去,让观众们饶有趣味的欣赏作品。对于这种写作方式,老舍可谓是屡试不爽。这样做的目的用他的话说:首先是为了革新老相声的形式,在写法上与之前有所不同;其次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到我们国家丰富的传统艺术形式。

比如他的相声《试验田》中:

甲:您听着:

新社会,新社会,

新社会里人人别浪费!

常送礼,不大对,

钱花亏了人受罪!

送点心,送海味,

大姐吃多伤了胃。

送茅台,会喝醉,

醉鬼多了茶碗茶壶会打碎!

您听见这一套没有?我恰好拿着一瓶子茅台,一包点心!我怎么往外走啊?

乙:是不大好意思!

这个相声段子就巧妙地穿插进去快板,在形式上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老舍独特的嫁接功力。其实这个相声段子揭示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反对铺张浪费及送礼等贿赂行为。这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这就是老舍所特有的别具一格的艺术“嫁接”。

如果说创作文学作品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教化百姓,部分作家或许会采用一种干巴巴得叙述大道理的方式来实现这个目的。老舍就不同于他们,他会把别的作家所讲的大道理消化吸收,进而再用一种老百姓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最后,道理也讲了,观众也乐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出身的老舍不同于同时代其他的相声创作者,他的文化素养要更高一些,对于革新老相声他有着更为独特的眼光。他自己曾多次表明过,改革老相声缺少的不是相声素材,而是创作者思想创新的方向。因此在老舍创作相声的过程中,他一直都在积极的探寻着新方向,从而赋予老素材新血液,使之获得新生命。

撰稿/琤琤【读史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