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军价值6000万的画「冷军的画有艺术价值吗」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冷军价值6000万的画「冷军的画有艺术价值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7年,某富商特地飞去了武汉,再次敲开了冷军工作室的门,富商有些激动地坐在沙发上。
愿意出9000万购买冷军的作品。
这位被富商称为老师的男子,穿着很朴素,戴着一副啤酒瓶底一般厚的眼镜,蓬松的头发里夹杂着几缕白发。
听着富商说出的9000万高价这位冷老师却没有心动,他脸上挂着亲切的笑容,可嘴里坚定地一句话却让富商的眼神瞬间黯淡了。
不卖,你出多少我都不会卖的。
富商虽然真诚求画,却还是灰头土脸地败兴而归,然而这并不是冷军第一次拒绝他了。
在这个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年代,他的画居然让人有钱也买不到。到底是一副怎样的画作令富商如此痴迷?这个冷军又是何许人也?
然而这幅让富商求之不得的画作《小姜》在武汉一经展出时,也同样掀起了艺术界的轩然大波。
不少人呆呆地站立在画前,仿佛失语了一般。你很难说服自己这只是一幅画,画里那位名叫小姜的姑娘,似乎就近在眼前,伸手就能触碰到。
就像一个活生生的清纯少女,被圈在了画框之中。少女的发丝根根分明,淡绿色毛衣上的起球和丝线都看得一清二楚,年轻饱满的肌肤上还冒着一颗若隐若现的青春痘。她眼睛低垂着,如琉璃般的瞳孔透着光泽,脖子上的颈纹让她看起来更加真实。她的嘴角微微用力似乎想要勾出一个笑容,湿润的双唇似乎在下一秒就要开口和你说话。
明明是静止的,却仿佛能感受到女孩的呼吸和身上淡淡的少女气息,与其说是像一张照片,更不如说像一个真人藏在了画框后面。
即使不懂油画,也能感受到那种惊心动魄的力量。
而这样一幅模糊了真实和艺术的画作一经展出就饱受非议,在画展的当天,一个自称美术老师的人愤怒地举报了这幅《小姜》。
“这不就是用照片来欺骗观众吗?”
“照相机能办到的事凭什么称作艺术品?”
不过这幅所谓“欺骗”观众的画作,最终以7000万的高价售出。
而他拒绝富商的原因却令人很意外。
“这幅画我是在武汉完成的,所以我想把它留在武汉。”
“武汉这座城市每一天都在高速发展,我想让他们看见这幅画的时候能够慢下来片刻。”
冷军的画收获的评价一直都是两极分化,他的画是极致的,对他的评价也是极端的。
看过他画作的,要么直呼神仙,称其为超写实的天花板;要么嗤之以鼻,画得跟照片一样有什么了不起的?
然而,当这些人为冷军的画吵嚷不休时,冷军又开始物色新的模特。那些刺耳的难听话从来没有扰乱过冷军的心智,他又再次举起画笔描绘出另外一个故事。
童年冷军,武汉市政协委员,著名画家。担任武汉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63年,冷军出生在四川达县地区的一个小镇上,他的父亲是一名职业军人,母亲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川剧演员。
因为父亲随军到了武汉,冷军也和母亲来到了武汉的,从此武汉的王家塘机场就是他的整个童年。
或许是受母亲的影响,小冷军从小便对艺术很敏感,不过他最喜欢的却是绘画。
纸没有了,他就在地上画,用各种材料拼制不同的造型。父母发现他的爱好后,给冷军做了一个小黑板。别的小孩都在画一些花花草草,而冷军却能描摹出一架架冲上云霄的飞机了。
在自己的琢磨下,冷军的绘画水平也如他黑板上的飞机一般冲上了云霄。在他一年级时,他的绘画水平就远超高年级的学生了。读五年级时,师从王传道学习国画,他的绘画才能也越来越出类拔萃。
不仅有天赋,而且非常刻苦。
当年学绘画的资料少,他就跑到新华电影院和美术厂将那些宣传画背在脑海里,然后回家再临摹出来。在他的脑海里,早已数不清背过多少张宣传画了,这也为他的形象记忆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而当时母亲的同事结婚,母亲用冷军的一副画作当做礼物。虽然那时画风还很稚嫩,可依然让母亲的同事爱不释手。
1977年恢复高考时,冷军已经升入高中读书。在严厉的父亲眼里,绘画是上不了台面的小打小闹,扎实读书才是关键,于是他勒令儿子停止绘画。
离开了画笔的冷军反倒显得失魂落魄,他虽然遵从父亲的心愿刻苦念书,可依然在首次高考后落榜。
直到父亲的战友看见了冷军的画,战友和冷军的父亲聊了一整夜,终于他同意让儿子报考美术专业。重拾画笔的冷军如愿以偿地靠近了武汉师范学院汉口分部艺术系。
就这样他整日扑在绘画上,一画就是一整天。渐渐地,他开始看不清东西,曾经清晰的世界却如同隔了一层毛玻璃。可冷军并未在意,看不清那就凑到最近。当其他同学在画整体时,他只能画一些局部的小细节。
或许他的近视给他带来了很多不便,但也因为近视,他开始学会观察别人不易察觉的小细节。
“观察是一种力量,初期的力量可能很浅,后期的力量却很巨大。”
当父亲看到冷军画画时头都快要埋到画纸里了,于是决定带冷军去医院。这一检查,年纪不大,度数可不小。此后,冷军的鼻梁上永远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厚得跟啤酒瓶底似的。
配了眼镜后,世界顿时就清晰了,他能轻松地看清美术课上的石膏像。可他还是习惯了再跑到最近处继续观察,石膏像上眼窝的纹路或是嘴部的唇纹都令他着迷。
毕业时,他专业成绩名列全系第一,被分配到武汉第二师范学校从事美术教学工作。
曾经课桌上趴着作画的小孩转眼成了在讲台上教人绘画的老师,他把毕生的爱好变为了职业,终日与画为伴,这样细水长流的日子也令他满足。
1988年,当时的武汉画院院长邀请冷军担任中南五省艺术界美术展的评委,还需要他交上一副写实作品。
他写实的对象是一盏普通的马灯。
也许换作别人来画,几个小时就能画完。而到了冷军手里,他总是画得很慢很慢。
冷军可没有懈怠,有时候一平方厘米的大小他便要画上一整天。刻画的每一笔细枝末节都让他兴奋,马灯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光影一一在纸上浮现。那些光和影子的笔触让这盏普通的马灯显得生动了起来,冷军也逐渐形成了自己浓烈而鲜明的个人风格。
于是冷峻的第一幅超写实作品《马灯的故事》获全国美术展铜奖,他的另一幅作品《关于网的设计》获银奖。
1995年,冷军创作了画作《世纪风景之三》,鲜艳的色彩点缀在大面积的灰色上,粗略一看,不过是一堆“建筑垃圾”。
而冷军的画精妙之处便在于细节,当你放大这幅画后,将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一块块斑驳的水泥和砖头,构成了灰色基调的世界地图。被这些碎块压盖的,是一些冰粉色彩的儿童玩具和物品。童真的色彩和冰冷的灰色之间的碰撞,这无声的画面却仿佛能听到一声声哀泣,他的每一个笔触都透着悲悯和伤感。
那一年,韩国三丰百货突然倒塌,短短20秒吞噬了500多人的性命,其中有不少都是孩子,他们兴高采烈来到商场挑选心爱的礼物,却永远地留在了这里。这一场悲剧刺痛了冷军,这百货公司贪婪的黑心老总因为偷工减料而罔顾人命。于是他怀着沉痛的心情用画笔勾勒出这一人间悲剧,也希望能引人深思。
这幅画在2004年被某画商以20万买下,15年后,在嘉德拍卖中心,翻了整整200多倍,最终以高达4370万元的价格成交。
很多人不懂,一堆“垃圾”凭什么卖4370万?专家解析,他下得每一笔都精确而生动,仿佛是刀锋上的舞蹈。即便放大10倍、20倍,都是无懈可击的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他画过五角星、画过工人手套、画过老式发动机……他歌颂美好,他也描绘泥泞。
然而这些成就并不足以令冷军满足,他不再画这些冷冰冰的物品,他要画的是有呼吸、有温度的。
最美不过冷军画笔下的女人,而他的手下不仅画出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女子,也绘画出一段美妙的爱情。
2004年,冷军转而画肖像。此时的冷军已经小有名气,不少学美术的慕名来看他画画,而这人群里就有他以后的妻子——罗敏。
罗敏是一个80后,从小父母离异,性格内向,喜欢画画。她考取了武汉市汉江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毕业后成了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和冷军也算半个同行。
当时的罗敏虽然稚嫩,可也不甘心一辈子只能教小朋友画花草,于是她时不时跑来看冷军作画。
而冷军痴心于绘画,一笔一画追求极致的细腻。每当他提起画笔,似乎都将他与外界的喧嚣隔绝了开来,他都没有感受到人群里那双灼热的眼神。
冷军不仅作品是艺术,他画画时也是充满魅力。冷军画画的过程像是一出舞蹈,优雅、精准、忘我,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他依然保持着极致的专注力。
这一幕幕也被罗敏看在眼底,她对冷军的感情也从单纯的崇拜变成了爱慕。
终于,来得次数多了,冷军也注意到这个女孩。穿着白色的衣服,脸上净是纯真和质朴,她的眼神清澈又深邃,一个抬眸就扣动了冷军的心弦。
可两人相差18岁,虽然相互喜欢却谁都没开口。罗敏工作的小学离冷军的画室仅仅一街之隔,可却像相隔一条银河。
冷军对色彩很敏感,但对爱情却很迟钝。冷军支支吾吾半天,也只敢邀请罗敏来当他的模特,而罗敏竟然爽快地答应了。不过罗敏因为要回学校上课,创作会被中断,于是罗敏为了不影响冷军,毅然决然辞掉了她学校的工作,专职给冷军做模特。
绘画的过程很辛苦,做模特同样辛苦。有的时候一天将近10个小时,罗敏都得保持着同样的姿势,同一个发型,同一套服装,这一坐,就是整整五个月。
沉闷和苦涩的日子,在两人四目交接时显得没那么辛苦。有时冷军会拿着放大镜观察罗敏的细节,发丝、毛孔、甚至皮肤上的血管,而两人贴近时吐出的空气渐渐有了暧昧的气息。
就这样,本来拘谨的二人终于握紧了对方的手,他们不在乎年龄和身份上的差距,也不顾世俗眼光走在了一起。
两年后,冷军和罗敏瞒着家里人去民政局登记结婚。
婚后的冷军一门心思扑在绘画上,两人甜蜜相处的时光其实并不多。可每一刻在罗敏心里都弥足珍贵,她还在最青春洋溢的的年纪故意打扮得老气,显得和丈夫的年纪接近一些。
她将长发烫成成熟的波浪,将俏皮的牛仔裤换成西裤,当她站在冷军为她画的《小罗》旁,感觉比画中的自己大了十岁。
甜蜜也并没有冲昏罗敏的头脑,她依然拾起画笔不断地作画,而丈夫冷军也将自己的绘画技巧毫无保留地教给妻子。
2011年,罗敏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专业研究生,并得到了著名女画家申玲的指导。
而这一年,冷军为了他的肖像找到了新的模特小姜。小姜是个普通的打工少女,一脸的稚嫩与纯真。当冷军邀请她作为模特时,她还以为是骗子,啥工作坐着就能挣钱呢?
不过在冷军的再三邀请下,小姜还是答应了。可这份坐着挣钱的工作对这么一位活泼年轻的女孩来说,也是如坐针毡。
长时间的久坐实在无聊,在画作创作到一半时,小姜跑路了。无奈冷军只能搬来一个家人,套上小姜的衣服,摆出小姜的动作,头上套一个黑色塑料袋当做头发。
这看似滑稽的场面却完成了这幅富商花将近1亿都求不来的佳作,冷军用以前背宣传画的能力将小姜的形态、样貌甚至皮肤的细节都深深刻在了脑海里。
这一副《小姜》,比小姜本人更像她自己。
与此同时,冷军的妻子也在日复一日地画着睡莲,她一画就是整整一年,她要走出只属于自己的路。
第二年开春,冷军的最后一幅超写实人像拍出了6000万的天价,而罗敏举办个展,观者多达千人。罗敏的睡莲如梦似幻,迷蒙浪漫,淡雅之下笼罩这一层薄薄的忧伤。
这对璧人同时走上了各自人生的顶峰,可也迎来了他们婚姻的终结。
时间终究抹淡了他们的爱情,两颗心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最终罗敏提出了离婚。冷军愧疚地向她致歉,可罗敏却淡淡一笑:“不,是你让我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她选择在冷军最辉煌时转身离开,而且她什么都没要,因为冷军给与她的早已足够。
她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的路,她不是女版冷军,她就是罗敏。
这段美好的爱情令诸多人惋惜,不过冷军和罗敏比起爱人,更像是战友,他们互相成就,体面收场。
2019年,嘉德秋拍会上,冷军的《世纪风景之三》以4370万高价成交,而《小姜》更以7015万落槌。
这一场拍卖会让冷军成了天价画师,随之而来便是更多的外界声音。而对于冷军的画,有人褒便有人贬。
“这不就是造假?”
“这一张「照片」就能买一栋北京的豪宅?”
“超写实绘画观念落后,水平低!逼真并非绘画本质!”
有人称赞他为肉眼照相机,有人耻笑他还不如照片。
赞美声没有令他膨胀,而指责声也没有压垮他。他仍然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对绘画的热爱,畅快地画自己想画的。
这样极致的作画,别说国内,放眼全世界也不剩几个了。他的画精准如机器却充满了情感和温度,那呼之欲出的生命力,那些气氛中的灵魂震动,那画纸中透出的呼吸感都奠定了他大师的地位。
即使现在的他因为长期近距离作画而患上飞蚊症,身体也不再健康,可他留给美术史的美,却是永恒的。
冷军的画,比起照片,比起电影院的3D效果更加逼真,那些东西放在眼前一眼便知道是假的,充满科技感。但是他笔下的人,仿佛就站在你面前,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比真的,还要真。
他执意将《小姜》留在武汉,只为了让他心爱的城市感受生命的脉搏。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