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汉隶正则《西狭颂》」

互联网 2023-05-19 19:50:0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汉隶正则《西狭颂》」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谈及书法研习,除唐代《九成宫碑》、《玄秘塔碑》、《孔子庙堂碑》等外,东汉的《西狭颂》也是万万不能缺少的。

《西狭颂》,又作《西峡颂》,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陇南市成县以西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碑文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

殷商时期,文字逐渐普及。但秦统一六国前,各国文字形体极为不一,给政令推行和文化交流造成了严重障碍。因此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即把统一文字作为当务之急,令丞相李斯等人,对文字进行整理。

李斯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隶书也叫“隶字”,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两种形体的文字均在全国推广,但把小篆作为秦国标准文字,隶书作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一般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用隶书抄写。

秦朝之后的汉代是中国文字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到了东汉,隶书取代篆书成为官方正体,隶书也被推到了书法艺术的一个尖峰。汉代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也为之后草书、楷书、行书的出现打下基础。

而《西狭颂》,正是汉隶的巅峰之作。梁启超曾对《西狭颂》赞不绝口,称其“雄迈而静穆,汉隶正则也”。

《西狭颂》为东汉仇靖所书,原石刻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摩崖石刻由五瑞图、正文、题名三部分组成。正文部分阴刻20行,共385字。碑文记述了东汉武都太守李翕修复西狭古道,造福百姓的政绩。

《西狭颂》的正文上有题名“惠安西表”四字,右下方有“五瑞图”,即黄龙、白鹿、嘉禾、木连理、甘露降及承露人。具有插图性质的“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期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是对碑文的一种形象补充。

《西狭颂》的整体风格凝重浑厚,字体方正饱满、内松外紧、刀法有力。细品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势方意圆、挪让得体,用笔凝练瘦挺、劲拙四溢,表现出一种“古而肆、虚而和”的书风特色,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和鉴赏价值。

《西狭颂》与《石门颂》、《郙阁颂》被合称为“汉三颂”。《石门颂》镌刻在陕西省汉中市褒谷口石门西壁上,1971年因褒河整治而被切割迁移,现藏于汉中市博物馆。

《郙阁颂》碑石原刻在陕西省略阳县嘉陵江西岸的悬崖上。由于摩崖突出于江岸,纤夫拉的纤绳恰好从崖面擦过。经年累月的摩擦,到北宋时崖壁已经出现数道凹槽。据南宋洪适的《隶释》记载,此时的《郙阁颂》已缺了40个字。明代虽然重刻碑文,但早已不是汉代的真迹。

相比之下,《西狭颂》虽历经1800余年,至今还在原来的位置完整保存实属不易。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年开凿地点的科学选址。《西狭颂》的主体凹进崖壁几米深,上凸下凹的崖壁,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日晒雨淋对石刻的破坏。其次,碑刻位于半崖,一般人很难接近,曾经被荒草遮蔽,后来还是被樵夫发现,才重新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西狭颂》摩崖石刻,与成县的鸡峰山、苍龙岭、香水洞等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雄迈静穆,汉隶正则。《西狭颂》也成为书法爱好者临摹汉隶的经典模本。

【在自然中感知天地,于日常中收获惊喜】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 者:刘燕枫

编 辑:黄 今

王昕宇

签 审:何 宇

林 纯

制作人:汪 鑫

监 制:洪 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END

世界精彩 尽在掌握

魅力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