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蚕桑史「嘉兴环境局」

互联网 2023-05-18 21:04:0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嘉兴蚕桑史「嘉兴环境局」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来源:嘉兴日报-嘉兴在线

阳光下,家家户户的庭院里晾晒起层层的丝棉兜。摄影 袁培德

嘉兴是“丝绸之府”“蚕桑之乡”,这里曾“桑林遍野”,“蚕丝成市”,“机杼之声不绝”。

嘉兴人衣食住行无不与蚕俗相关,衣棉绸、戴蚕花、食茧圆、品蚕饭,新屋上梁“接蚕花”,“蚕月”要禁行……

嘉兴蚕桑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桐乡石门镇罗家角遗址,在第三文化层曾发现桑属花粉。春秋时,嘉兴已开始植桑育蚕,从事丝织生产。三国时,乌镇已生产用来作画的丝绢。嘉兴产锦,有“宋锦由来出秀州”的说法。丝绸贸易带来嘉兴蚕桑经济的繁荣昌盛,桐乡濮绸“日产万匹”,嘉善有“收不完的西塘纱”谚语,王江泾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湖蚕桑业在明中期至清前期居全国之首,清乾隆皇帝南巡至石门镇,作诗“夹岸桑树数十里,果然桑事此邦多”。

新中国成立后,嘉兴蚕桑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以桐乡为例,1992年全市饲养量78万多张,蚕茧总产量24500吨,蚕茧产量居全国市(县)级之首。但随着“东桑西移”战略推进、蚕桑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桑园面积缩小,蚕桑文化传承面临挑战。

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嘉兴是重要传承保护地之一。次年,嘉兴制定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规划。

最近,嘉兴蚕桑文化又传好消息:桐乡蚕桑文化系统被列入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项目名单,成为嘉兴首个入选该名单的农业系统。

一段蚕桑文化的探寻之旅

陈振钦:

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

江南古运河两岸多桑树。 摄影 袁培德

白玉龙蚕盘接盘,

巧手弯弯上龙蚕。

隔脱三日看一看,

满棚洁白像雪天。

大的茧子像鸭蛋,

小的茧子像汤圆。

去年采得廿分半,

今年采得廿四分。

……

今年蚕花收成好,

全靠马鸣王送龙蚕。

这是桐乡蚕歌《马鸣王送龙蚕》,蚕乡流传着这样的风俗,清明前后,养蚕前夕,村上人要请皮影戏艺人唱蚕花戏,预祝蚕花廿四分,迎来丰收与喜气。

汽车驶至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口,可见“桑梓蚕缘研学路”几个大字。每到养蚕季,东池村桑柘成荫,仿佛一片绿色海洋,是“蚕桑之乡”的生动注脚。

东池村是养蚕大村,种桑1500亩左右,高峰时期,养蚕户约600户,占全村农户的80%,全村养蚕一年约3000张,户均增收1.1万元。“我们村整个种桑养蚕的产业链比较完整,在全省处于领先。”东池村党委书记凌伏林毫不讳言。

与传统在家中养蚕模式不同,如今,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蚕成为常态。

俗话说“小蚕育不壮,大蚕没指望”,凌伏林深谙这个道理,便带领东池村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小蚕共育设施,有效保障小蚕质量,还将共育服务辐射到周边村、镇蚕农。目前,该村年产蚕茧150吨,产值600万元,被评“浙江省集约化规模化优质茧生产示范基地”。

目前,东池村正在建设2000平方米的文化创意中心,凌伏林计划展示老底子的蚕文化,包括蚕生长的图文视频,生产工具缫丝机、织布机等,“我们将在这里展示桑果、桑茶、桑黄、桑根、桑枝等,结合蚕桑文创产品,打造研学基地。”

微风吹过东池村的桑田,那里有丰收、美好的明天。

桐乡各地现代蚕桑产业和蚕桑文化日趋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目前,全市各镇栽桑养蚕,形成桑苗培育、蚕种繁育、专业桑园于一体的生产格局,以及“桑 菜”“桑 禽”“桑 果”“桑 菌”“桑 茶”等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同时,缫丝织造蓬勃跟进,形成蚕丝被、濮绸等丝织品,为当地时尚产业注入活力。

绞柴龙

蚕韵千年,各承遗风。

在河山镇八泉村中国蚕桑风俗体验馆,蚕花廿四分、蚕歌、蚕的传说、缫丝机、蚕匾等体现蚕桑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的内容均在其中生动呈现。独特的蚕乡文化早已融入当地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形成清明轧蚕花、双庙渚蚕花水会、龙蚕会、乌镇香市等一系列蚕俗活动和桐乡蚕歌、蚕桑谚语、蚕神绘画等蚕桑传统文化。

桐乡河山等镇曾有许多小弄堂,名为蚕花弄。每年清明节那天,蚕娘们都要去蚕花弄轧热闹,相传去过的蚕娘,回来养蚕一定会丰收,俗称“轧发轧发,越轧越发”。

“河山镇已经举办多届‘蚕花节’,以祭祀蚕神、敲蚕花鼓、求蚕花等方式,祈求国泰民安,蚕花茂盛,生活美好。”桐乡市河山镇农经中心主任庄爱良说。

河山镇五泾村俞家湾桑基鱼塘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桑树成荫,鱼塘遍布,素来有“九埂十三池”的说法。

何谓“桑基鱼塘”?“岸上种桑,塘中养鱼,蚕沙可喂鱼,鱼粪沉淀为淤泥,淤泥又可作为桑树的肥料,整个循环系统就建立起来了。”桐乡市河山镇副镇长陈振钦说,俞家湾桑基鱼塘总面积约150亩,其中60亩桑,90亩塘。长久以来村民们形成共识,桑树是摇钱树,鱼塘是聚宝盆。

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建设。这是陈振钦的态度,“对文保单位,特别是塘埂,河山镇要做好保护工作,同时,兼顾老百姓生产,保证采桑操作道。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池塘两岸及整个自然生态的修复,并在外围建乡村旅游的业态,比如民宿、蚕文化展示等,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

一个民间文艺家的毕生传承

徐春雷:

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在活态利用中保护

春天里,京杭大运河旁的蚕桑人家开始忙碌了。摄影 袁培德

8月27日,85岁的徐春雷正在家中整理图书,打算将部分图书捐赠给桐乡市图书馆。他有多个身份,桐乡市文化馆副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如果要挑一个特质,那必是“民间文艺家”,再进一步,那便是蚕桑研究专家了。在长期搜集、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他已编著出版《蚕乡的传说》《桐乡蚕歌》《含山轧蚕花》等作品十二部。

因在非遗保护的突出贡献,徐春雷获评“嘉兴市民间艺术家”“浙江省首届精神家园守护者”。

1964年,政府组织开展“三史”(家史、村史、厂史)调查。徐春雷为了调查“村史”,在农民家住了一年,“听蚕娘讲故事,唱蚕歌,我搜集的第一个蚕桑故事《龙蚕》就是那时候。”

后来,他从屠甸、崇福、濮院等地采集到数十首反映蚕农生产生活的歌谣。1988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桐乡县故事歌谣谚语卷》定稿时,徐春雷搜集的民歌被归入“歌谣卷”,“我发现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集结了十五种分类方法,按歌唱者职业可分为‘田歌’‘樵歌’‘牧歌’等,我所采集的这些有关采桑养蚕的民歌,演唱者都是出生在农村的蚕农,我就大胆地将之取名为‘蚕歌’。”

此后,徐春雷还搜集清末民初的蚕歌抄本,发表蚕歌主题的多篇论文,他搜集的蚕歌入选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嘉兴市歌谣卷》《中国歌谣集成》,《撒蚕花》等五首蚕歌经音乐家配曲还于1992年6月15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1996年退休以后,徐春雷依然致力于桐乡蚕歌的整理出版,也担忧着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蚕桑文化非常丰富,目前有1项世界非遗,2项全国非遗,6项省级非遗。但现在养蚕的基础在缩小。”他以桐乡为例,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分别从1992年的17.48万亩、78万张衰减到2020年的8.7万亩和12.35万张。

嘉兴自古就是江南著名的丝绸之府。摄影 袁培德

出路在哪里?徐春雷有他的思考。

蚕桑文化保护,要注重文字资料、照片资料、录音资料、影像资料的搜集。“老一辈蚕歌传承人年纪大了,要培养新的传承人,通过各种手段传下去,可以学习央视《经典咏流传》,不能只是搜集资料,局限于静态保护,还要活态保护,在利用中保护。”

借助文学、戏曲、动漫、美术、舞蹈等形式,以丰富创新的形式来表达蚕桑文化。“《搜神记》中女化蚕、白马化茧的传说,很适合拍成动漫。或者通过美术、剪纸等来呈现蚕桑文化,也可将蚕桑文化运用到文创产品的开发中去。”

“顶重要的是,希望政府出面加大种桑养蚕的扶持力度,可以划个保护区,圈一个桑树种植的红线。桑树地没有了,蚕文化怎么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徐春雷说,蚕桑文化的传承,可以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比如将企业文化与蚕桑习俗结合,含山轧蚕花、高跷队、舞蹈队等都可以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一个江南茧画创始人的文创研发

陈建清:

江南茧画不是商品而是文化礼品

陈建清茧上作画

进入桐乡梧桐街道陈建清工作室,一下子从炎热的夏阳中抽身至一个茧的空间。

挂饰、摆件、插屏等样式各异,京剧脸谱、丰子恺漫画、十二生肖、中华图腾等各色图案,迎面的小茶几上,极简的黑色瓶中,插着一枝姿态优雅的“红梅”……这是都是他创作的“江南茧画”。

茧画,就是蚕茧上作画。70后桐乡人陈建清是“江南茧画”工艺创始人。

1999年,恰逢乌镇旅游开发,毕业于杭州师范大学美术专业的陈建清萌生工艺美术创作的想法。

如何既有本地特色,又不落窠臼?

陈建清跑了很多地方,安吉、湖州、东阳,甚至广东及西部,他发现,文创产品没有地域性就没有生命力,“我们这里没有资源,做工艺品难上加难。”这里是“丝绸之府”,能否在这上面做文章?陈建清做过真丝手绘,但结果不理想,“我从丝绸的源头上去找,就想到了蚕茧。”

蚕茧比较软,里面还有蚕蛹,怎么作画?怎么保存?

为了解决这个理工科范畴的难题,陈建清花了好几年时间。他找过学者请教,也查阅资料,反复试验,最终摸索出一套方法,先对蚕茧进行物理干化,再采用化学方法进行长期的防腐处理,还解决蚕茧表面的丝毛平整及茧的固化等问题,2014年,茧画工艺“一种茧平面固化防腐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授权。

蚕茧的问题解决后,剩下的就是绘画构思及作品创意,“对我来说,设计更得心应手。”

2010年上海世博会,陈建清带着茧画参加展会,虽然当时处理技术还未成熟,但茧画依然获得不少外国游客的欢迎,这给了他很大鼓励。

最大的鼓励来自2016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

2015年,陈建清带着茧画参与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纪念品的竞选,但落选了。2016年,陈建清卷土重来,设计了百余种方案,“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民族的东西。最终中国京剧脸谱系列和丰子恺漫画系列入选,给茧画插上了一个走向世界的翅膀。”

其间,陈建清通过和嘉宾的交流发现,他们对手工制作的文创产品非常感兴趣。

这几年,陈建清在“江南茧画”的文创开发上花了很多心思,目前,他已开发京剧脸谱、丰子恺漫画、汉代蝉、十二生肖、民族传统图形及图腾图案、现代动漫等江南茧画图案样式,并融入吊坠、项链、插屏、摆件等产品。

茧画

“江南茧画不是商品而是文化礼品,我更希望借助茧画来保护传播蚕桑文化。”

陈建清与浙江理工大学进行深度的研学合作,带着20个研究生一起进行茧画创作,挖掘蚕桑文化。

陈建清还开发了茧画创作体验包,“我希望在互动体验中,让他们了解蚕桑文化。”陈建清很看重互动参与,每次带着茧画创作体验包进社区、学校、农村,都非常受欢迎,“蚕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长期过程。”

蚕桑文化的保护发展要与蚕桑产业结合,借助科技的力量,比如蚕丝蛋白,蚕桑文化也可与乡村振兴结合,桐乡桃园村设立江南茧画艺术博览院,在这里不仅有茧画的体验与展示,陈建清还将茧画与槜李结合,开发新的文创产品。

“蚕桑文化的传承保护要整合政府、企业家、文化人、教育的合力。”开发丰富的衍生品,设立集中市场,在这里既能买到丝绵被、丝绸面料、服饰,也能买到各种蚕桑衍生品,还可以观摩蚕桑民俗以及蚕桑丝织技艺等。

一个高校教师的蚕桑文化研究

刘文:

这口井越挖越深,渐渐变成我的使命

嘉兴学院学生暑期实践

今年暑假,嘉兴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刘文的40多个学生利用暑假返乡,分两个项目组进行暑期实践,进行江南蚕歌文献、浙江蚕桑蚕俗文化等项目的调研。

学生们在各自家乡查阅与江南蚕俗有关的文献记载,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记录,还前往云龙村、嘉兴市蚕种场等地调研,实地采访村民,留下影像记录。

70后的刘文,做蚕桑文化课题研究已经十多年了。

她是吉林通化人,1999年毕业以后,来到嘉兴。从事服饰文化研究的她,对江南这个丝绸之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1年,嘉兴市社科课题《京杭大运河及其嘉兴段沿线历史文化遗存研究——以嘉兴蚕桑文化为例》是刘文研究蚕桑文化的起点,那时大运河申遗进行得如火如荼。怎样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她选择从蚕桑文化切入。同时,她还在编著浙江省社科普及课题读本《嘉兴蚕桑史话》,“我在嘉兴学院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史和嘉兴市志,看到蚕桑文化,为了追溯历史,我去了桐乡罗家角遗址,走访桐乡、海宁等地,还去参观了洲泉镇、云龙村蚕俗文化节,很震撼。”

蚕桑丝织文化有4700多年历史,漫步嘉兴,处处可闻“蚕花”气息,表现了多种审美功效,蚕神话、蚕诗是文学美,蚕歌是音乐美,蚕猫是美术美,织锦、刺绣、缂丝是工艺美,丝绸饰物、帧裱书画的绫绢是装饰美,帛书、绢画是艺术美……是蚕桑文化的震撼,也是一个服饰文化研究者对丝绸之府的向往,刘文决定将蚕桑文化的研究深入下去。

2013年,刘文的专著《嘉兴蚕桑史》出版,她和另一位作者凌冬梅花了两年时间,实地走访洲泉、云龙、海华等地,走访嘉兴地方文化研究者以及民俗学者。这本书是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也是浙江省社科普及全额资助项目。

此后,刘文对蚕桑文化的研究触角更加深入细致,服饰、习俗、口述、民间故事、民间美术……“蚕桑文化太丰富,太有故事了。”

刘文带着学生走访蚕乡

2012年,刘文遇到海宁皮影戏的国家级传承人王钱松,打动她的不仅是他的皮影艺术,还有他对蚕桑文化的热爱,“他的剪纸作品中有大量反映当地蚕桑文化的情形。我的书在2013年8月出版,我正打算把书送给他,可惜的是,他还没拿到就去世了。”

也正是这时候,刘文意识到,老艺人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财富,走一个少一个。

2019年,刘文将研究课题对准了蚕歌的抢救性收集、保护和传承。

今年5月,《莫让蚕音空逝去——江南蚕歌保护与传承研究》获浙江省第十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这是刘文带领嘉兴学院设计学院的学生进行的课题研究,“蚕桑文化,特别是蚕歌在学术上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去年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桐乡蚕歌代表性传承人褚林凤也去世了。”

目前,刘文和学生已经采集121首江南蚕歌,“让蚕桑文明以文化的形式传承下来,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

刘文认为,“要排查现有非遗传承人,采取针对性措施,年纪大的抢救性保护,年轻的给予展示平台。扶持传承人和研究者,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不能透支他们的热情。”

蚕桑文化保护要和产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进行现代审美的蚕桑文化创作,她以为“江南茧画”就是成功的范例,也要增加参观者的互动体验。

刘文对蚕桑文化从好奇到深耕,从单打独斗到带领学生共同研究,“开始是好奇,然后有了研究欲望,这口井越挖越深,在研究过程中,渐渐热爱,渐渐变成我的使命。”

2021年9月3日《嘉兴日报·江南周末》报道

本文来自【嘉兴日报-嘉兴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