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山水布局特点」

互联网 2023-05-18 11:49:1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拙政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山水布局特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拙政园,位于中国中部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为御史王献臣改佛寺以建,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截至2014年仍是苏州存在的最大的古典园林,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今“拙政园管理处”辖地面积约83.5亩(含苏州园林博物馆及新馆,不包括原为拙政园住宅的苏州博物馆及新馆)。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中国江南水乡特色。

目前,拙政园开放面积约73亩。这73亩中,仅38亩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就是如今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即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

园南两处建筑群,自1950年代开始便与园林割裂分治,其一为晚清八旗奉直会馆住宅部分,今以“忠王府”名义幸存,1960年起属苏州博物馆,其二为晚清张履谦补园住宅部分,在遭到长期蚕食破坏后于2003年11月被苏州市当局铲平,辟为由贝聿铭主持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虽然遭到割裂,目前拙政园园林中部和西部仍不失古园遗意。尤其是中部格局,虽然亭台桥梁多系因袭乾嘉以后甚至晚清的位置,建筑面貌亦均系于晚清,但池山形势仍保持16世纪初王献臣拙政园之大概。拙政园居闹市而能延续其山水格局长达五百年,在苏州园林中决系罕见,即在世界,亦属不多,其遗产价值非同寻常。

苏州园林起始于春秋,发展于唐宋,全盛于明清,鼎盛时期多达250多处,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

拙政园东部系1959年至1960年新建公园。今用为拙政园主要入口。重要的景点有秫香馆、松林草坪、芙蓉榭、天泉亭等。东部的范围大致相当于明朝王心一“归田园居”,然景物全非,其风格与作为晚清遗产的拙政园不相属。

东部约31亩,因归园早已荒芜,全部为新建,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均为移建。拙政园的建筑还有澄观楼、浮翠阁、玲珑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等。

浮翠阁,位于倒影楼西偏南的山顶,为西部最高处,是一幢八角形双层建筑。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宋代苏轼有《华阴寄子由》诗:“三峰已过天浮翠,四扇行看日照扉。”因而得名“浮翠阁”。登阁眺望四周,但见山清水绿,天高云淡,满园青翠,一派生机盎然。

中部主体建筑为远香堂,为拙政园之主建筑。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明代王氏拙政园若墅堂的旧址上。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月台,月台临池。池中有东西二岛。

从拙政园中园的建筑物名来看,大都与荷花有关。王献臣之所以要如此大力宣扬荷花,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孤高不群的清高品格。中部景区还有微观楼、玉兰堂、见山楼等建筑以及精巧的园中之园——枇杷园。

拙政园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

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著名的小飞虹廊桥,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一座廊桥。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现在的小飞虹,石柱、石梁当是原构。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拙政园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换频繁,乾隆初,中部复园归太守蒋棨所有。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苏州,拙政园为忠王府,相传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见山楼为其治事之所。光绪三年(1877年)西部归富商张履谦,名“补园”。

与苏州其他园林一样,占地较小,因而造园活动首要解决的课题是在不大的空间范围内,能够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无限风光。这种处理手法,在苏州园林中带有普遍意义,也是苏州园林共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