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罗山皮影戏传承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

互联网 2023-05-05 22:55:3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河南罗山皮影戏传承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3.罗山皮影戏(罗山县)01.地位:

罗山皮影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朵奇葩。2008年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皮影戏就是以罗山为代表的罗山皮影戏。

罗山皮影戏(罗山县)

02.荣誉榜: 

皮影这朵民间戏剧之花自明朝后期传入罗山后,很快在豫南山区生根、繁衍、开花,至盛花期,全县有47个皮影演出队,常年活跃在大别山区的罗山、光山、新县、大悟县等地,经常演出的416个目,每场戏的观众少时也有三、四百人,多时达千余人,为群众送去了无穷的欢乐。

20世纪四十年代,罗山彭新杨店杨龙山制作的皮影人物就飘洋过海销往美国。

建国前夕,罗山周党著名皮影艺人詹国祥带着罗山皮影去台湾,很快将罗山皮影在台湾传播开来,并传到美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4年、1985年,生于皮影制作世家的杨义成和自学成才的岳义成,设计制作的皮影人物造型,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河南民间艺术展览”,后又在广州展出,获中外专家、学者好评。

1994年,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派学者来罗山调查皮影戏相关资料,并在其校刊和日本有关媒体作了报道介绍。

1995年,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来罗山周党录制皮影演出全过程,向东南亚播放。

罗山皮影戏(罗山县)

03特色:

罗山皮影的影人是牛皮制成的,有别于北方皮影。其演出班社俗称"一担箱",一般由8个人组成,全箱(道具)为120套剪影,一块长6尺、宽3尺的白布作荧幕,每个影人有三根竹竿支撑。表演时,乐手在幕后既伴奏又配音还要伴唱。伴奏乐器主要是胡琴、唢呐、锣鼓,最有特点的是它的唱腔,不局限于某种戏曲音乐,而且还有豫南的山歌、民歌、灯歌等多种形式,因此唱腔选择相当宽泛,也使得它更贴近群众。

历代相传的罗山皮影戏剧目有416个,其中经常演出的有231个,多取材于古典文学名著。

罗山皮影戏(罗山县)

生、旦、净、丑行当齐全,音乐旋律流畅,唱词、道白雅俗共赏,乐队简约合理的戏剧艺术,成为中国戏剧园中的一支奇葩。

几百年来,沿袭至今,皆是演员操作影人的三根小棍,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都要靠演员拿影子的基本功。"影子戏好唱,三根棍难戳。"方纯华说,影子的拿法很有学问,讲究技巧,它需要根据剧中人物的行当不同而各有差异。

罗山皮影的音乐和豫南鄂北的民歌、小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其唱腔高亢、明亮、悠扬、委婉,地方特色十分突出。它的整个音乐由唱腔、唢呐帮腔和打击乐三部组成,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罗山皮影戏(罗山县)

04历史故事:

中国皮影始于西汉,兴于宋代。据老艺人熊自元、林芝梅、岳义成等人讲,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至1566年)罗山就开始有皮影戏。

传说:在西汉武帝的时候,他的爱妃李夫人病故,很长一段时间,西汉武帝都沉浸在巨大的打击之中,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百官看着心痛,却无能相帮。这时.方士李少翁便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将李夫人的样子刻于皮革之上.隔着帷帐操作。这时,西汉武帝便看见了李夫人的倩影,只见那李夫人时坐时行,面貌亲切,李少翁的方术果然奏效。让西汉武帝得以从巨大的悲痛中解脱。而皮影便是由此演绎而来,直至今天。

罗山皮影戏(罗山县)

05发展与传承:

据老艺人讲,罗山皮影源自河北滦州(现属唐山),初来时为水影子(大影子,高约90厘米),后来转变为二水影子(中影子,高约60厘米),至今罗山皮影所操的影子皆为二水影子。

罗山皮影开始以胡琴、锣鼓伴奏,故曰丝弦剧,后转化为南调、挪调,再后来由人声接腔,丝弦就逐步消失了,当代已完全成了由唢呐代人接腔。

罗山皮影戏(罗山县)

罗山皮影戏发展到鼎盛时期,其音乐唱腔又有东调、西调之分。东调音乐唱腔特点是亮亢激昂,适宜唱武场戏;西调音乐唱腔的特点是起落平稳,轻扬、板式慢缓,悠扬婉转,适合唱文场戏。

近20多年来,由于皮影市场不断滑坡,演员演唱删繁就简,东调西调的特点已不再明显了。

罗山皮影戏(罗山县)

前期已介绍:

越调(许昌市)柳子戏(清丰县)

下期将介绍:

二夹弦(开封、滑县)

罗卷戏(汝南县、范县)

二股弦(武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