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材画风诡异 网友直言\\「小学课本的诡异图片」

互联网 2023-04-26 20:27: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小学教材画风诡异 网友直言\\「小学课本的诡异图片」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昨天,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插画丑上了热搜。

插画人物毫无美感,内容还疑似夹带私货。

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教材局也已经介入调查。

今天小印就来跟大家聊一聊课本插画。

人教版教材插画夹带私货?

5月26日,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插画引发争议,连上7个热搜。

网友们纷纷表示:插画毫无美感,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图存在明显的审美差距。

从插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插画人物眼距过宽、眼神涣散,嘴型也略显奇怪,看上去毫无可爱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十分诡异。

这些插画的设计师吴勇可以说是大有来头。

公开资料显示,吴勇是2018年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评委,国际平面设计联盟(AGI)会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装帧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术委员会委员,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硕导。 他还曾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艺术顾问,中国青年出版社美编室副主任等职。

有这么多闪闪发光的头衔,想必对美、丑也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但他设计的插画画风却如此离谱,的确让人很难理解和接受。

不仅如此,插画中还疑似夹带私货,存在纹身、兔女郎、星条旗和疑似隐私器官裸露等不良内容。

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说,这会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

图源网络

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已回应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

教材局也已经介入调查。

此事一出,大家纷纷开始怀念从前名家绘制的老版教材插画:瓜田刺猹的少年闰土、李雷和韩梅梅、杜甫像......并表示对这些符合审美且紧贴课本内容的插画印象深刻。

那么今天小印就带大家来重温一下这些经典插画。

课本插图的回忆杀

老版教材的插图大多出自大师之手,以水彩、水粉、彩铅、水墨等风格为主,视觉效果细腻柔和。

即使没有童年滤镜,这样的风格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仍然代表着正向的审美。

比如“教材大户”王惟震先生的作品。

戴着银项圈在月光下刺猹的《少年闰土》:

能让我们脑海里自动播放旋律的《让我们荡起双桨》:

每次看到都会莫名感动的《十里长街送总理》:

生动展现了“负荆请罪”的《将相和》:

第一次带我们了解伽利略和比萨斜塔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用画作弹出曲调的《月光曲》:

王惟震先生曾担任人民体育出版社美术编辑,他为人低调,在网络上资料很少,流传的作品却很多。

除了上述作品外,他还绘制了我们童年的经典cp:李雷和韩梅梅。

作为初中英语教材里的常驻嘉宾,他们陪伴一代又一代人走过了难忘的青春。

在最新版的教材里,韩梅梅已经嫁为人妻,李雷也娶了妻子。

韩梅梅的孩子分别叫Keke和Xixi,翻译过来就是——可可、惜惜,似乎是在替我们表达cp被拆的意难平。

我们的童年不止有李雷和韩梅梅,还有被魔改的杜甫像。

2012年,为庆祝杜甫诞辰1300周年,网友们发起了“杜甫很忙”涂鸦大赛。

如今,一晃十年过去了,杜甫竟然还在忙。

但你知道吗?

课本上的杜甫画像并非古画,其形象也不是杜甫,而是作者本人——近现代艺术家蒋兆和。

他是著名画家徐悲鸿的学生,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

当时国家下达了很多历史人物画像的创作任务,由于缺乏相关参考资料,蒋先生都是参照既有的现代人物形象进行创作的。

于是他参照自己的样子画出了杜甫像。

蒋兆和与杜甫画像

《杜甫像》创作于1959年,现藏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蒋先生曾说自己的艺术是“一碗苦茶”,杜甫也是心事重重的忧国忧民。

他和杜甫恐怕都没料到:这么苦大仇深的一幅画,若干年后会被玩得如此欢脱。

蒋先生还参照自己岳父——当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先生的形象,创作了流传甚广的李时珍像。

直到现在,这张画像仍是各种书籍及网站上公认的李时珍形象。

萧龙友与李时珍画像

还有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画像,它是蒋先生参照大科学家竺可桢的形象绘制而成的,也受到了广泛的认可。

竺可桢与祖冲之画像

还有课本上的这些名人,他们也都出自蒋老先生的再创作:

刘徽、张衡、张仲景、一行和尚、孙思邈、郭守敬

如果说蒋先生的再创作只是让你对肖像画的真实性埋下了怀疑的种子,那么接下来的这些人将让你彻底不再相信课本。

把教材里的皇帝画像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会发现:这些帝王,怎么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呢?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帝王之相”?

还有那些文人墨客们,怎么也共同了一张脸?

看这浓浓的黑眼圈,是每天都挑灯夜读的结果吗?

这些“复制粘贴”人物的画像由明代画家王圻、王思义父子绘制,大部分收录在《三才图会》的“人事卷”,用来记录历史人物的容貌。

可为啥他们都长一个样呢?

这是因为王氏父子绘画时参考了当时的“权威著作”《历代古人像赞》,这本书是刊刻最早的版画人物肖像画集,收录了元代以前的88位名人的肖像。

这88个人的脸,不能说是毫不相干,只能说是一模一样。

小印随机选取了9幅,大家感受一下。

范本如此,也难怪王氏父子在《三才图会》里画的人物都一样了。

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之外,还有一些我们不那么熟悉的插图,也都藏着作者的巧思。

那些大师级的优秀插图

五年级下册《武松打虎》,是由刘继卣先生于1954年创作的一部工笔重彩组画,画作惟妙惟肖,十分生动。

这幅工笔重彩的武松打虎图其实是连环画《武松打虎》中的一张。

刘继卣先生是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当代画圣”,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卓有成就的动物画、人物画一代宗师。

连环画《武松打虎》一改过去重彩画的呆板面孔,人物设计生动、景物强调透视,色彩有虚实明暗变化,精道的工笔线描与水墨写意有机结合。

刘先生笔下的虎栩栩如生,是整个作品中最出彩的地方。

可以说,后来的各类作品,多少都受到了《武松打虎》的影响。

《武松打虎》系列连环画

除了《武松打虎》之外,我们熟悉的《鸡毛信》《东郭先生和狼》也都是他的作品。

50年代初期,《鸡毛信》一出版,立即轰动了美术界,使刘继卣的声誉大振。

1957年,他还曾随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访问捷克斯洛伐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为人民服务》出自国画家杜滋龄之手。

杜先生从师于叶浅予、李震坚先生,曾任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南开大学教授。

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绘制以张思德为主人的画作,可以说是“张思德画”专业户了。

为了创作更好的创作这一题材,杜滋龄先生曾数次到陕北,在张思德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体验生活,还访问过张思德的战友,搜集素材。

课本里的插图是他1976年专门为课本创作的作品。

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里,毛主席对张思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这段话还被作为了电视剧《潜伏》的台词。

中国画《张思德同志》 180×144cm

还有《狼牙山五壮士》的插图,这幅印在书上只有手掌大的画作,实际尺寸高达2米。

这幅画作于1959年,是詹建俊先生为刚成立的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专门创作的。

这幅画的构图方式很特别。

詹先生使用同样的黑灰色调描绘人物和山,二者仿佛融为一体,像雕塑和它的基座:

五壮士身体的刻画,也带着“硬朗”的质感,很有雕塑的感觉:

詹建俊先生说,他就是要画出雕塑的感觉,充满力量,让五壮士像纪念碑一样伟岸。

还有很多生动传神的优质插画,囿于篇幅,小印无法一一介绍,但它们也同样值得回味。

比如育华创作的《挑山工》:

张洪赞绘制的《黄继光》:

黄金祥创作的《少年闰土》:

王炳炎绘制的《草船借箭》:

雷坦创作的《飞夺泸定桥》:

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优质教材的引领。

表面看来,插画似乎是“无关紧要”的配角,但它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在孩子们心中埋下艺术的种子。

希望今后的教材都能对内容认真把关,给青春多留一点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