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载峥嵘岁月「美与时代」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五十载峥嵘岁月「美与时代」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①
②
③
④
79岁张定钊浦图举办大型个人回顾展
这个名为“根植华夏·嬗变之美”张定钊油画作品展的展览,将这位曾与陈逸飞、夏褒元等人合作《黄河》组画的知名画家的116幅油画精品集中呈现。
成浦东时报记者:曹之光 徐玲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画家曾凭借主题性现实主义油画,跻身画坛中坚力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的画风华丽“嬗变”,致力于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
这个春天,这位已近耄耋的画家——张定钊,在浦东图书馆举办大型个人回顾展。116幅创作时间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油画,全面展现了他的艺术人生。
随时代风格嬗变
在本次展览中,参展作品从1963年延续至2017年,分为“写实”“洪荒时代”“文明印痕”“新飞天系列”“海的回忆”“人体之美”“天使在人间”“风景”“人与自然系列”“冥想”十大系列。“写实”系列总领整个展览,重温张定钊的艺术起点:1963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的张定钊,交出了毕业作品《看戏》。一经发表,就得到当时美术界的一致好评。一年后他便与秦大虎合作油画《战斗中成长》,这幅画成为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代表之作。如今,《看戏》与《战斗中成长》原作分别被龙美术馆与中国美术馆收藏。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两幅复制品,依然能再现他最初的艺术辉煌。
1972年,集结当时上海画坛精英绘制的《黄河》组画,引起巨大轰动。张定钊和秦大虎合作了组画的第四幅《保卫黄河》,他所获得的荣誉和声望渐趋顶点。然而,他并未因此沾沾自喜,不愿在成功道路上一马平川,而是走上了另一条充满了荆棘、坎坷的道路:在当时主流的现实主义油画外,探索油画的新技法、新形式,寻找中西绘画融合的可能性。
“主题性现实主义油画是一个时代的需要。时代变化了,人的审美也变得不一样了。我想要表现出新时代的美。”说起寻求转变的缘由,张定钊解释得很朴素。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他便在公开创作写实作品的同时,私底下开始新风格的探索。
这一探索历程长达10年。在1980年的华东地区六省一市联展上,张定钊的“嬗变”之作《春回》获得普遍好评,受到鼓舞后,他就继续画了下去。此后,他接二连三推出了“文明的印痕”“新飞天”“海的回忆”等系列作品,它们打破了常规的艺术形式,浓厚的东方意蕴令人耳目一新。
“淘旧货”推陈出新
张定钊对艺术的探索,可谓是“行万里路”。过去几十年,他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寻访历史文化古迹,遍访少数民族村寨,亲身感受大好河山的壮美,吸收各地的自然人文底蕴,最终融入到个人创作中。
张定钊乐于“淘旧货”,并不断推陈出新:“新飞天”系列作品就是其中代表。“新飞天”以敦煌艺术为题材,张定钊不是纯粹照搬原有形象,而是对飞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就连人物身上的衣饰飘带、头饰和璎珞等,都是将古代资料与个人创造相结合,流露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在“文明的印痕”系列作品中,他则以岩石为载体,表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而玉器、钟鼎文、神兽等古器物也融入到厚重的画面中。而在“海的回忆”系列作品中,张定钊进一步穿越时空,把鱼和岩石画在一起,使其产生宛如化石一般的特殊效果,展现出他对世事沧桑的体悟。
2013年,张定钊又在75岁高龄推出了新系列“人与自然”和“冥想”,表现形式再度焕然一新:人物形象处理为平面剪影的效果,与周围的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变化。人物的动态则吸收了雕塑的团块特点,呈现出一种高度概括的简洁之美。
张定钊的艺术探索获得艺术界的高度评价。“张定钊已经年近八旬,还能在艺术上常变常新,并达到这样的学术高度,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著名美术评论家龚云表认为,此次展览不仅于张定钊意义重大,也对研究油画现代语境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美协副主席肖峰则认为,张定钊的作品融古典、现代、写实、表现和意象等手法于一炉,为“跨界”一词做出独到注解。更难能可贵的是,张定钊的作品不但“新”,而且“中”,彰显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气派。
张定钊不仅在个人艺术上持续探索,也为浦东艺术发展倾注关怀。近年来,位于川沙新镇的浦东书画院成立了张定钊东方油画艺术研究中心,张定钊亲力亲为,为当地油画艺术的普及和研究付出心力。
本次展览由川沙新镇人民政府和华师大美术系联合主办,川沙文化馆和浦东美协协办,将持续至4月29日。
①参观者欣赏张定钊作品。 □徐网林摄
②张定钊作品《海的回忆》
③张定钊作品“新飞天系列”之《天女散花》
④张定钊作品“天使在人间”之《节日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