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金体快速入门「欧体入门」

互联网 2023-04-21 22:18:2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瘦金体快速入门「欧体入门」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书法略说

我们书写汉字,一般有两种情形:一类是我们只是写字,把字写得规范、工整,让人认识就好了,这种情况只要是受了教育的人都能基本上做到的事情;另一类是在写工整、写好的基础上,还要写得更美,让人觉得赏心悦目,还能让大家去欣赏,到达这个地步,成了“书法”——中国书法艺术。

写好字,把字写清楚、端正,只是人们最低限度的实用要求,不客气地说,小学生的一笔一画,就能基本上达到这个水平。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把字写得更美观,首先自己得有很深的文化修养,这样写出来的字就能含有文化内涵,然后才能够更好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展现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书法。

如果是一味地对照字帖临摹,不去增加文化的修养,字写得再好,没有文化内涵,终究是没有灵魂的“复印机”。甚至,还不如复印机,因为复印机印刷的效果比人工手写的效果又快又能批量生产,要印刷多大的尺寸就能印刷多大的尺寸,可以说十分的简单、便捷。只是单纯地去“复印”字帖(tiè),容易被人讥讽为“字匠”。所谓“字匠”,指的是不去增加文化的内涵,只知道去抄帖,满纸匠气,死板呆滞。辛苦临池,换来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可悲的。

同样,如果不用心临摹字帖,而去凭感觉乱写,放飞自我,脱离书法的艺术和人们的审美,去标榜立新,那便是“丑书”或“江湖体”,这类字体,就像老鼠过街一样人人喊打,被大家所唾弃。“丑书”、“江湖体”是一种丑陋的字体,没有古帖(tiè)营养的成分,乱涂乱抹,特点是结构丑、线条乱、画面脏。

写这种字体的人,常见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学艺不精的人,临帖功夫不扎实,学了几年甚至几个月,耐不住寂寞,就再也不看字帖(tiè)了,随心所欲,泼墨挥毫,一顿乱写,说得好听是自娱自乐或孤芳自赏,归根结底就是懒字当头,舍不得吃苦;另一种是书法家或知名的书法教授,明明书法功底扎实,因不甘心默默无闻,为了博取大众的眼球,像表演杂技一样,或鼻孔插毛笔、或用注射器射墨、或暴力摧残纸笔、或蒙眼挥毫等等方式进行书写,没有下限,糟蹋纸笔,赢得周围一群人喝彩叫好,写出来的字可想而知,要多丑就有多丑,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是谋取金钱的利益。可以说,这样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图一 一顿乱写,不讲究美观(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图二 著名的“射书”,实为丑书(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书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三点,缺一不可:

1.要在工整、规范的基础上写得更美、更好看;

2.还得自己有文化内涵;

3.有了文化内涵后,才能更好地在字里面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这样才能展现多彩的艺术风格。

二、碑帖定义

“碑”是指刻石字迹和拓(tà)本,“帖(tiè)”是指书写的墨迹。后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书法作品,统称为碑帖。碑帖还有多个名称,常见的有“古帖”、“法帖”或“法书”等几种叫法。

书法字体里面,一共有五大类,分别是“篆”、“隶”、“行”、“草”“楷”,我们学的欧体、颜体、柳体、赵体,或风格迥异的瘦金体,都是属于楷书,如欧体《九成宫醴(lǐ)泉铭》是拓本,属于“碑”;瘦金体《千字文》是墨迹书写,属于“帖”。

所谓刻石字迹,一般多用朱砂墨汁书写在石碑上,经过刻字后,就叫刻石字迹。拓本,是指拿纸覆盖在刻了字的石碑上,用专门的工具,蘸上墨在纸面上反复又小心地拓印,最后把拓印出来的整个碑文,经过裁剪、装订之后做成字帖,就叫拓本。墨迹,指直接用墨写在竹简、木片、纸、布料上的字,叫墨迹。

图三 拓本的拓印(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图四 拓印近景(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三、欧阳询简介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卒于唐太宗贞观(guàn)十五年(公元641年),终年85岁,墓地在长沙望城区的书堂山上,现已经开辟成旅游胜地。

图五 欧阳询画像(557—641)

欧阳询在隋朝,任太常博士,他的书法就已有“欧阳勃海”之称。到唐朝时,欧阳询与虞世南、褚(chǔ)遂(suì)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欧阳询是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他的楷书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fǔ)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楷书。欧体被后世称之为“楷书第一”、“翰墨之冠(guàn)”、“楷法极则”等,享有盛名。

欧阳询13岁时,家族因权力过大,受到陈朝统治者的杀戮(lù),只有他一个人死里逃生,被父亲的好友江总所收养。养父江总擅长书法,抚养欧阳询的同时,并教他学习书法。虽然欧阳询相貌生得比较丑陋,但他勤奋好学,又加上敏悟过人,博贯古今,终生勤于翰墨,最终成为一代受万世景仰的大书法家,名垂青史。

欧阳询年轻时便悉心钻研碑帖,曾经有一次到野外见一石碑,是晋代大书法家索靖所写,欧阳询越看越喜欢,后来竟坐卧于碑前三日,认真观摩,忘乎所以,心摩手画,得益匪浅。据说,他学王羲之楷书,曾经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的《指归图》一本,反复赏玩,喜而不能寐。

当时,人人都以欧阳询的字为典范,能得到他的字,即使是尺牍(指书信)之类书法,都欣喜若狂,视为珍宝。欧阳询的书法名声远播,并流传于海外,高丽国对他的书法更是看重,不惜远涉千里,派遣使者求取欧阳询的墨迹,唐高祖李渊感慨道:“他们观看欧阳询的书法,字体这么遒劲,一定会以为欧阳询是一个形貌魁梧的大丈夫吧!”

欧阳询去世后,留下一名遗腹子,叫欧阳通。欧阳通是欧阳询的第四子,父亲去世时还很年幼,母亲徐氏抚养儿子非常用心,盼子继承父业。那时候欧阳询书写的墨迹作品,都已经被社会的各界人士所珍藏,家里所留无几,徐氏不惜重价购回许多欧阳询的墨迹,让欧阳通临摹。欧阳通也很争气,朝夕临摹,刻苦钻研,渐渐地书法大进,成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欧阳通擅长楷书,尽得父法,写出来的楷书非常优美俊秀,与欧阳询的水平不相上下,后世尊称为“大小欧阳体”。

图六 欧阳通画像(625—691)

褚遂良也因为擅长书法而闻名,他曾经问虞世南:“我的书法比智永怎么样?”虞世南回答说:“我听说他的一个字值五万钱,你的字哪能值这么多钱?”褚遂良说:“我和欧阳询比谁强?”虞世南说:“我听说欧阳询不论用什么纸笔,都能书写如意,你哪能做到这样呢?”褚遂良说:“既然这样,那我该怎么做?”虞世南说:“你如能做到手跟笔相互协调的话,那肯定能受到尊崇。”褚遂良听了非常高兴。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可以得知,欧阳询在当时人们的评价当中,名声早已远扬。

四、欧体书法略述

欧阳询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基础,并参以北朝的碑刻,融合了南帖的秀润与北碑的劲健于一体,在隋碑的朴茂峻整的风格上,另辟蹊径,用笔精到,笔力险劲,结字严谨庄重,间架坚实平衡,在平正当中求取变化,在险峻当中求取稳定,自成风格,后世尊之为“欧体”。

图七 北碑健劲

图八 南帖秀润

图九 隋碑朴茂峻整

欧阳询传世书迹甚多,其中伪帖不少。欧阳询楷书之中,确认为真迹的有《化度寺邕(yōng)禅师塔铭》(简称“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九成宫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虞恭公碑”)、《皇甫君诞碑》(“皇甫君碑”)等四种,都是欧阳询晚年所书,可谓是炉火纯青,任学一本并吃透的话,都将受益终身。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的代表作之一,刻于唐太宗贞观六年,魏徵(zhēng)撰文,欧阳询书写。全碑24行,每行49字。此碑是奉皇帝的诏书所作,欧阳询书写的时候,态度非常地恭谨严肃,一丝不苟。字体的起笔和收笔以及转折之处,先提后按,以方笔为主,写出来的效果似方似圆;欧阳询行笔的时候,雄健含蓄,劲直有力。横画、竖画用方笔;起笔、收笔多棱角分明;撇画、捺画是方笔和圆笔兼用,从外形看,撇弯捺直,灵活生动而极富变化;转折的时候,方笔中显现出圆笔的味道,厚重有力;点画用方笔,多为三角形,精致有力,点画与点画的牵丝,连带自然;钩画短小,但厚重含蓄,十分遒劲;抛钩(即竖弯钩)用的是隶书的方法,外方内圆,形态饱满。

图十 横画起笔多用方笔

图十一 竖画起笔多用方笔

图十二 欧体竖弯钩是“抛钩用隶”

图十三 隶书曹全碑的竖弯钩

五、赵佶简介

赵佶(jí)是北宋第八位皇帝,在位25年。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卒于金朝天会十三年(1135年),时年54岁。赵佶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又崇信道教,自号“教主道君皇帝”,成就最高的,当属书法和绘画。

图十四 赵佶(1082—1135)

赵佶自幼养尊处优,不知民生疾苦,生活极度荒淫奢侈。在位初期颇有明君的气象,但又刚愎(bì)自用,容不得其他人说半点反对意见。加上蔡京、童贯等权臣的诱导,赵佶变得更加荒淫无道,政治情形一落千丈。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赵佶不顾百姓生死,大量搜刮民脂民膏,以至于国家更加腐败,民不聊生,遍地饿殍(piǎo)。

最后,逼得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纷纷铤而走险,各地起义。赵佶派遣军队疯狂镇压起义的人民,最终激起民变,叛乱越镇压越多。北方的金朝军队也趁机入侵,宋军连连败绩。眼看即将攻破宋朝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赵佶不想当亡国之君,匆匆忙忙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赵桓(huán),把烂摊子就这样甩给了赵桓,自己宣告退休,成为了太上皇。赵桓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即位,年号“靖康”,即宋钦宗。

赵桓即位后,立刻贬谪蔡京、童贯等人,然后重用李纲抗金。但是他十分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后来听从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向金朝求和。没多久,金军就攻破汴京,俘虏了赵佶、赵桓两人,金朝皇帝废他俩为庶人。第二年,金朝皇帝将赵佶父子,连同后妃、宗室,百官三四千人,以及大量的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等押送到北方的金朝,光是赵佶收刮来的金银财宝,就足足运了两千多辆车。金兵在汴京奸淫掳掠,杀人如麻,无恶不作,尸积如山,整个繁华的汴京,化成一片人间地狱。金兵还放火把汴京焚毁,北宋从此灭亡。由于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变”。

赵佶与赵桓分别被金军一路押着北上。赵佶一群人分别乘坐八百六十多辆的牛车,一路凄凄惶惶,受尽屈辱折磨。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五日,赵佶见到自己韦贤妃等人被掠夺而去,不敢吱声,只能偷偷哭泣。四月七日,赵佶的妃嫔(pín)曹才人如厕时,被金兵乘机奸污。四月八日,抵达相州(今河南安阳南)时,适逢大雨不断,牛车均被雨水渗漏,宫女到金兵帐中避雨时又被金兵奸淫,死者甚多。赵佶长吁短叹,却无可奈何。北上的途中食物匮乏,又连日风雨大作,被俘虏的宋朝军民活活饿死,惨不忍睹。

赵桓一群人出发时,赵桓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由金军押着行走,失魂落魄,备受金军的欺凌。赵桓时时仰天号泣,每次号泣,就会被金军大声呵斥而止。晚上宿营时,金兵把他们捆在一起,以防逃跑。四月十日,从巩县过黄河,即将到金朝的边界,随行的大臣张叔夜悲愤难抑,仰天痛苦大呼,然后自己掐喉而死。

图十三 赵桓

五月下旬,过太和岭(今山西朔县东)时,赵桓等人都被缚在马背上。七月二十日,赵桓、赵佶在金朝的燕京(今北京)相见,父子抱头痛哭,悲愤不已。赵桓原以为生活可以就此安定,不料九月,金人又将赵桓父子迁往更远的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赵桓、赵佶二帝抵达上京,金军命他们身穿孝服,拜祭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神庙,这被称为献俘仪,实际上是以此羞辱北宋君臣。然后,又逼着他们父子到乾元殿拜见金太宗完颜晟(shènɡ)。接着,金太宗封赵佶为昏德公,赵桓为重昏侯,这些封号都带有讥讽戏弄的意味,赵佶父子只得默默承受,磕头谢恩。此外,韦贤妃以下的女子共三百余人入洗衣院,赵桓的朱皇后不堪受辱,投水而死,男子则被编入兵籍。

不久,金军又将赵桓、赵佶二帝赶到荒凉偏僻的边陲(chuí)小镇——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他们从此就居住于此。赵佶日日夜夜受着肉体痛苦和精神折磨,勉强熬了三年,整个人病得恍恍惚惚不成人形,在深深地悔恨、抑郁中,凄凉去世,时年五十四岁,结束了他昏庸无能、有才华的一生。

图十四 五国城遗址(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父亲死后,宋钦宗赵桓异常悲痛,身心受到沉重打击,依旧和其他的宋俘被囚禁在五国城。之后,赵桓又被发配到上京,浑浑噩噩活了十几年而死。关于他的死因,正史中并无记载。据其他史书记载,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春,金朝皇帝完颜亮命宋钦宗与辽末帝耶律延禧出赛马球游戏,比赛中,金朝皇帝完颜亮先令人射死耶律延禧,宋钦宗赵桓见状惊慌,不小心跌下马去,之后被乱箭射死,尸身也被乱马践踏成肉泥,终年六十岁,埋葬地点不详。

而赵佶死后不久,尸骨运回南宋的浙江绍兴安葬,庙号为“徽宗”,后人称之为宋徽宗。徽,有美好、善良之意,赵佶虽然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得到了一个美好的称呼来做庙号。

《宋史》评价宋徽宗说:“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xiǎn)不亡者,徽宗甚焉!”意思是,自古以来玩物丧志,放纵自己的贪欲而导致一败涂地的君王,很少没有不灭亡的,这些君王里面,宋徽宗是最不像话的一个。

六、瘦金体略说

赵佶的书法成就最出名的当属楷书跟草书。其楷书叫瘦金书,别名“鹤体”。书体以形象而论,瘦劲如筋,非常的有力度,按理本应为“瘦筋体”,后人以“金”代替“筋”字,以示是对皇帝御书的尊重。

赵佶的书法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chǔ)遂(suì)良和薛稷、薛曜(yào)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影响颇大,并在书林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褚遂良、薛稷的楷书,它们是瘦金书的“前生”,从笔画、字形来看,虽然不怎么像瘦金,但它们已经初备瘦金的规模。

图十五 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图十六 唐薛稷《信行禅师碑》

瘦金按书体来划分,一般来说有两大类,分别是正楷和行楷。

第一类是正楷,笔画一丝不苟,法度森严,进一步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的书风。早期的正楷目前只有一卷《楷书千字文》传世,字的大小约三公分,属于中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风格没有晚期那么熟练,看似略有僵硬的感觉,但不失为佳作,点画精准,颇有唐楷的尚法之风。晚期作品流传比较多,但每幅的字数远远没有《楷书千字文》的多,赵佶多以它抄录自己创作的诗词为主,字的大小基本上也是三公分,字迹圆转流畅,风格更加飘逸灵动,这时期的作品有中楷《夏日》、《怪石》、《闰中秋月》、《欲借》等,大楷现存只有《秾(nóng)芳诗帖》,字的大小是 13.5 厘米。

图十七 早期正楷千字文

图十八 中晚期正楷

第二类是行楷,行书笔意浓厚,少了一点点正楷的刚硬,多了几分柔和,笔画丰腴(yú)饱满,用笔自然而洒脱。赵佶多用它来题画或是给书画作品题签,作品有《牡丹诗帖》《祥龙石图》《五色鹦鹉图》等。

图十九 晚期行楷《五色鹦鹉图》

瘦金一问世,受到了历代一些书家的高度赞赏,今略择一二录之:

1.元代赵孟頫(fǔ)说:所谓瘦金体,天骨遒(qiú)美,逸趣蔼然。

2.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曰: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

3.清代厉鹗在《南宋杂事诗》里直接赋诗说:

玉瓢小印宛如初,散佚重窥旅馆虚(散佚:散失)。一帖硬黄留健笔(硬黄:古纸名。健笔:好笔。这里指墨迹),人间尤识瘦金书。

4.清代又有杨宾在《大瓢偶笔》里关于徽宗等人的书法,评论说:帝王书有英伟气,大臣书有台阁(台阁:指尚书省官职,泛指官府)气,僧道书有方外(方外:指世俗之外)气,山林书有寒俭气,闺秀书有脂粉气。

七、最重要的笔法

练书法要学会用笔,所以要了解这些笔法,然后运用到实践中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练习书法。

笔锋。指毛笔笔尖写在笔画里面的锋芒。

中锋。又名“正锋”元代赵孟頫(fǔ)说:“用笔千古不易。”这里的“易”,不是我们常说的“容易”,而是指“改变”、“变化”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说,用笔的规律从古至今没有改变,特指中锋的用笔大法千古不变。中锋用笔最重要,是笔法重点之重,指的就是“常令笔尖画中行”。笔尖要在笔画的中间运行,这样写出来的笔画两边光滑有力,稳住毛笔用中锋行笔,笔画没有锯齿,写出来的字可以神采奕奕。

侧锋。又叫“偏锋”。行笔的时候笔尖偏向笔画的一侧,长时间使用偏锋,笔画会锯齿横生,笔画不稳。但侧锋也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笔画的起笔是侧锋起笔,中锋行笔。如我们写瘦金的长横,起笔不用侧锋,根本就不能写出那个形态。所以明代王世贞说:“正以取骨,偏以取态。”大意是,中锋用来得到笔画的力度,侧锋用来得到笔画的形态。也有极少数人认为侧锋跟偏锋是两码事,其实侧就是偏的意思,侧锋自然就是偏锋。

露锋。指行笔的时候把笔尖暴露在笔画外面。露锋起笔,可以让笔画变得挺拔、劲秀,使用过度,就会有尖刻、虚浮的弊病。

藏锋。指行笔的时候把笔尖不外露,藏在笔画里面。写字先反方向入锋,即逆锋行笔,人们说的“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这是藏锋的法则。

图二十 藏锋(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提按。“提”,是把笔尖提起来,但不离开纸面,笔画就会变细;“按”,是把笔尖按下去,也就是用笔肚行笔,笔画就会变粗。提按指笔画的粗细、轻重。写瘦金笔画过粗的同学,就是习惯按着笔尖,一味用笔肚写字,笔肚蓄墨量大,按着它写,岂能不粗?正确方法是,细的地方宜轻轻提起笔尖写字,它就能细若发丝。

病笔。练字有两种病笔需要了解,第一种是“墨猪”,通常是指用墨浓厚、点画臃肿,形似肥猪那样粗糙圆滚。第二种是“枯骨”,通常是指一昧追求瘦硬的风格,如同枯骨无肉。

墨法。书法除笔法外,用墨也要讲究方法。第一要浓淡相宜。古人云:“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则滞笔锋。”所以用墨不能太淡太浓。第二要燥润相杂。南宋姜夔(kuí)说:“凡作楷(书),墨欲干,然不可太燥。”墨太干燥了就会枯笔,写出来断断续续,墨要湿润一点,燥和润要搭配合适。

八、取法乎上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所谓“取法乎上”,即学习历史上最经典、最上等的书法作品,这样才能得到中等的水平。

书法的巅峰是古代,后人很难超越,如果直接学习中等或一般的书法水平,就只能得到下等的水平。学习下等的书法水平,《孙子兵法》说“求其下,必败!”

经典的古代碑帖,经过几千年的流传,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赵佶的瘦金就是经典的碑帖之一,我们直接临摹他的书法,路子是正确的。

九、临摹之法

学书法我们离不开临摹。“临”是指边看字帖,边照着写; “摹”是指用透明的纸(绢)蒙在字帖上面去描着写。

临跟摹各有优点和不足,南宋姜夔(kuí)的《续书谱》说: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临相对容易可学到笔画里的笔意,但难以把握好间架结构;摹相对容易可学到间架结构,但难以学到笔画里的笔意,所以前贤和今人一致主张临跟摹结合,就能有效避免二者之不足。

如今人们多采取以临为主,发明了字格来辅助,这种方法也不错,练久了笔意与结构都能得到较好的把握。临帖有要求:

1.学习书法无捷径,唯一捷径就是单字精临。

2.练书最忌泛泛通临,要以庖丁解牛的方法,仔细观察每一个笔画的细微之处,边看边临摹,不可有半点含糊。对于每一单字,要数以百千、甚至万遍地反复临摹,直到彻底攻克为止。要求笔画和结构能够跟原帖练得一模一样,达到重影的效果。

3.最忌省事、偷懒,而去采用每字平均写 5 遍或 10 遍之法。看似练了不少,实际上没有半点作用。这一点,都是前人花了惨痛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

4.临摹最忌埋头苦练,要好好观察字的笔画跟结构,然后及时纠正错误。千万不要重复错误,否则巩固的就是错误。

5.要有耐心,耐住寂寞,要有“寒窗苦读”的思想准备, 只有入静之后,才能感受得到学习书法是一种非凡的快乐。

十、慎谈书法创新

不少人说,学书法要写出自己的风格,不能泥(nì)古。此言乍看有理,其实不然。中华五千年历史,从秦汉算下来,那么多会写毛笔的人,都有自己的创新和自己的独特风格,几千年的流传,出名的总共才十几人,其他人都早已被历史所无情淘汰。

书法已经被古人这几千年来玩到了极致,今人再怎么创新, 也难以翻越这座高峰,即便是进行了尝试性的创新,也难以得到认可。试看南唐李煜发明的新书法“金错刀”与清代金农的“漆书”,他们的天赋和学识要比一般人高得多,书法造诣深厚,然而,前者“金错刀”早已湮灭无闻,被时间淘汰得无影无踪;后者“漆书”也早已变得没有什么名气,几乎化作了历史的尘埃。

图二一 清金农的漆书,如刷子蘸漆而书写

现代的历史才短短七十三年(1949年新中国建立,人们一般将这一年视为中国现代历史的开端),跟玩了几千年的古人比,还显得十分“稚嫩”,我们作为初学者,现阶段宜静心临摹字帖,还不宜去谈书法创新,因为现在为时过早。

十一、正确的护笔之法

一支毛笔保护得法,可以久用而且愈发好使。正确的毛笔使用保护方法如下:

1.启用新笔,必须开笔、润笔。就是将买回来的笔,用手指头轻轻从笔尖处捻开,一直捻到笔根,然后用常温的水泡化,至毛笔全开即可。不可在水中太久,否则使笔根胶质也化开就会变成“掉毛笔”。

2.润笔之后“入墨”,就是使墨汁能渗进笔毫。先须将润后的笔用吸水纸吸干,也可以将笔在吸水纸上轻轻拖动,直至干为止。所谓“干”,并非完全干燥,只要去水可以容墨即可。墨少则过干,不能运转自如,墨多则晕涨无力。

3.每次书写之后须记得立即洗笔,若是偷懒不洗笔,会导致毛笔坏掉。洗笔的时候,笔尖朝下,让水龙头的水从笔管下半截的地方轻轻来淋洗,边淋边轻轻用手挤掉毛笔里面的残墨。

4.洗净之后,先将笔毫余水吸干并理顺,再将笔悬挂于笔架上,可使余水继续滴落,至干燥为止,不要挥舞毛笔去甩干,以免甩到墙面和地上而造成难以清理的污渍。

5.洗完后再次使用毛笔之时,可以轻轻泡在清水里润开毛笔,也可以直接蘸墨去书写,不要把毛笔的笔根泡在墨汁里面全部蘸湿,不然清洗的时候会洗不干净,残留在里面的墨会损害毛笔。

同时,注意清洗砚台或墨碟:

1.晚上写完字,一定要将砚台、墨碟里面剩余的墨汁倒掉并洗干净。不倒掉的墨汁,放了一晚,里面有胶质沉淀,加上现在墨都是化学材料制作,会损坏毛笔。

2.这种放了一晚的墨,叫“宿(sù)墨”,一般用来给国画增色,不怎么用来写书法。宿墨里面胶质浓厚,阻滞毛笔的笔锋,它最容易渗透到笔管里面去,一支毛笔就容易变得跟枯草一样,写字总是有锯齿。所以历朝历代对于这种宿墨,多以排斥为主,视它为书法的“毒墨”。

3.清洗砚台、墨碟,不要偷懒,这是习书者的最基本的本分。用多少墨就倒多少,宁可多次添加一点墨,也不适合一口气去倒许多墨在砚台、墨碟中,以免浪费墨汁。

十二、习书要爱干净

我们习书,若是放在过去,也是一介文人雅士,所以我们要爱惜文房四宝,勿让墨汁滴落在字帖或是纸上,也勿让墨汁沾染在笔杆、双手上。练字或创作完后,一定要让自己的文房四宝跟手上以及字帖上干净如初。养成好习惯,大家观之,才能赏心悦目。

若是我们练字或创作的时候,不讲究个人卫生,任凭自己的双手、笔杆、衣服、字帖等上面,全部沾满了斑斑点点的墨痕,看似“文雅”,实是邋遢不爱卫生、不讲究修养的表现,就像厨师做饭菜,满手污垢,还充满了油腻物质,一边炒菜一边把鼻涕、口水滴在饭菜中,颇为倒人胃口。我们练字也一样,字写得再好,不注意这些基本的卫生,大家看了,即便是口里不说,心里也对你自己的书法进行了差评。

所以,爱惜文房,讲究卫生,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资料

1.《中国书法一本通》任思源 /主编

2.《欧楷解析》田蕴章 /著

3.《怎样写瘦金体》邱金生 /著

4.《书法百问》邓散木 /著

5.《欧阳询楷书教程》武道湘 /编著

6.《唐书》、《旧唐书》中华书局出版

7.《宋史》中华书局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