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哈市寨堡式建筑特点「哈尔滨的建筑文化」

互联网 2023-04-20 22:55:1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浅谈哈市寨堡式建筑特点「哈尔滨的建筑文化」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寨堡式风格的建筑在哈尔滨目前仅存四座。

1.哈尔滨和平邨贵宾楼

哈尔滨和平邨宾馆贵宾楼建于1910年,位于南岗区中山路171号,意大利中世纪寨堡式的田园式住宅原是清末民初做过哈尔滨道尹,哈尔滨特别市市长和中东铁路驻哈尔滨交涉总局总办的东北名吏马忠骏先生(1957年逝于哈尔滨)也称作马道台府。1922年出任东省特别区管理局局长,掌握哈尔滨市政管理大权,也就相当于是哈尔滨的市长。石头砌起的外墙显得高大而厚实,红色的尖顶独具浪曼的气质。文革时期称107招待所,现在是和平邨宾馆的1号楼,也叫贵宾楼。主要用于接待重要人士和大人物的地方。

2.医大四院办公楼

现在的建筑中右侧清水红砖砌筑的寨堡式结构为1906年建筑,1926年这栋建筑又经过了两次扩建,建筑面积达到了近三千平方米。左侧有水泥饰面的对称结构就是后来扩建的部分。扩建部分的窗型立面虽有不同,却依然延续了老建筑的建筑语言和装饰符号,使得建筑风格丰富多变而又协调统一。它原是中东铁路局中央电话局办公楼,也是哈尔滨最早的电话局。外部檐口采用新艺术运动悬挑装饰,檐墙上竖有高高的哥特式尖顶。总体表现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潮倾向。

3.红霞幼儿园

这栋法国古堡式建筑,有着一种典雅、神秘、梦幻的气质。无论是入口处的古希腊柱式门廊、露台、曲线窗棂,还是穹顶伸向蓝天的堡垒式塔楼,都散发着唯美浪漫的气息。建于1902年,原为美国外侨私宅,1925年,卖给资本家常琨彝。1941年,又被转卖给伪满时期的市长作为公馆。一直到了哈尔滨解放,东北红十字协会接管了这座楼房 ,解放后作为幼儿园使用。

4.哈尔滨市教育局

位于道里区上游街69号的这栋建筑建于1910年,据说是由犹太人设计建设的,平面呈“山”字型,左右对称,造型奇特。而且建筑立面很有特色,采用帐蓬顶、复叶形券雨蓬、半圆窗等形式,其侧面各有两个半圆形古堡造型,上部为圆锥形尖顶。既有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又有哥特式尖顶券与犹太建筑风格,是一座, 折衷主义建筑。

这栋建筑的窗间、墙上局部有蓝绿色釉瓷装饰,十分精美。更为特别的是墙体粉刷的玫瑰红色,无论在盛夏的绿荫中还是在白雪枯枝的映衬下,都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因此也被老侨民称做“玫瑰学校”

以上是今天哈尔滨尚存的四座寨堡式建筑,非常具有童话般的梦幻气质。哈尔滨一级保护建筑,都是非常珍贵的建筑艺术瑰宝。

在细说一下哈市还有三处寨堡式的小楼,可惜都在90年代中期拆除了。

原来建民街市场与建设街拐角处有一个寨堡式的两层建筑,这个地点,这个精致的小楼,建造时间不详,满洲国期间估计是达官贵人的私邸。这个小楼后期做过什么功能一直未知,解放以后就作为民房住宅使用了,1993年建松雷商厦给拆除的,非常的遗憾,现在只能在照片上欣赏了。这座小楼的当年用途哪位大神知道,请在后面告知留言。

老道里区武装部在经纬三道街与经纬街的位置,也是典型的寨堡式建筑。墙体上灰色。该建筑体量很大,老建筑的左侧是一个非常高大类似城堡的圆柱型塔楼,但上面没有尖顶装饰。

建筑采用不对称的布局,两侧为三层楼房,右侧形似城堡瞭望塔。中间主体为二层,门廊在整栋建筑的右侧。这建筑窗户很有特色,一层和三层都是长方形窗户,二层是尖顶窗户,建筑上方有类似垛口的女儿墙,整体有些伊斯兰风格或是犹太风格元素在里面。此建筑更像一座公共建筑。1991-1993年期间拆除这个精品建筑,而盖的火柴盒式的住宅楼,但并未见诸有关哈尔滨老建筑的网站、文章中提及。

最初原始的俄人之家教堂

加盖一层的俄人之家教堂

还有哈尔滨还有一座寨堡式的教堂,中东铁路修建,俄罗斯侨民大量的涌入,1920年在文艺街建造这个教堂,当时建1.5层,有个半地下室,1923年增盖一层,这个教堂就是标准的寨堡式东正教堂,端庄大气,有点神秘的色彩,1958年中苏交恶时关闭,后教堂改造成文林小学校,作为学校一直用到1994年,后来给按危房拆迁原址盖新楼了。这座寨堡式教堂从此在哈市消失了。

文林小学校(老教堂改动)

教堂入口处

文林小学校合影留念1973年

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和指点迷津!

特此感谢宋文勇老师、韦明老师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