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法海为什么老了「白蛇等了许仙多少年」

互联网 2023-04-20 08:44:2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白蛇传法海为什么老了「白蛇等了许仙多少年」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前言

毛主席爱听戏,这很多人都知道。而且在听戏时,毛主席格外认真,往往会“陷入戏中”。仿佛自己也成了戏中的人物,随着故事的发展,同他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这是毛主席强大的共情能力,和对人民生活状况的强烈关照。

在众多的曲艺艺术中选择一样毛主席最喜欢的,莫过于京剧,从京剧众多的曲目中选择一出戏,大概莫过于《白蛇传》。

图一 京剧《白蛇传》表演

毛主席为人是十分大度的,但有一次他观看《白蛇传》时却一反常态,不仅不顾主席威严,放声痛哭,拍案而起,事后更是连对表演的演员慰问时,都对法海的扮演者爱答不理。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才能让我们敬爱的毛主席,做出这种反常的举动呢?

图二

入戏太深把泪洒,佯装生气为升华

这件事发生在1958年,当时毛主席去上海视察工作,这次视察的行程安排十分紧凑,在上海停留的时间,只有一夜而已。面对上海市委所准备的各种接待活动,毛主席还是决定,百忙之中看一场京剧《白蛇传》。

毛主席有个跟别人不太一样的习惯,那就是无论是什么事情,如果需要他到场参加,那么通常情况下毛主席会选择提前,而不是“压轴”。这次观看《白蛇传》也是如此。

演出还未开始,他便早早地来到剧场,在座位上坐下。

整场戏表演完,往往要很久,当时毛主席如果长时间久坐,肚子会被皮带勒得很不舒服。于是,在毛主席落座后,负责照顾毛主席生活的李银桥,便会帮毛主席将皮带松一松。

图三 毛主席和李银桥

这本是平时都会做的事,却没想到在这次听戏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一件让李银桥无地自容,后悔莫名的一件事。

很快表演就要开始了,毛主席掐灭了手中的烟。当锣鼓响起,他也从国家领袖变成了一个资深戏迷,很快就随着演员的表演,投入到了戏中。

从毛主席的诗词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毛主席是个性情中人,特别得可爱率真。这些性格可能在身为国家领导人的毛主席身上不常见到,但在听戏的毛主席身上,却表现得淋漓尽致。

图四 扮演白蛇的演员

这一次也不例外,随着情节的发展,毛主席的神情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时而为白娘子抚掌高兴,时而为法海攒拳皱眉。

等到剧情演到悲剧处,许仙和白娘子两人将要被拆散之时,毛主席更是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旁若无人地哭泣起来。而坐在毛主席旁边的李银桥,看到毛主席的哭声已经引来周围人的注意,内心十分焦急。

李银桥为自己明明守在毛主席身边,却让毛主席如此失态,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而感到羞愧。

李银桥用轻轻地碰了一下主席,希望毛主席能够从戏中走出来,稍微平复一下心情,然而此时的主席入戏已深,对李银桥的动作毫无反应。

图五

李银桥见状,也无法再跟着安心看戏了,只能聚精会神地盯着毛主席,时刻注意情况。谁知等剧情演到白娘子被镇雷峰塔时,毛主席直接拍案而起,大怒道, “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

前面提到过,毛主席入座后,李银桥是给毛主席松了皮带的。这一下子,毛主席猛地站起,裤子眼看就要往下掉,李银桥眼疾手快,立刻向前扑过去,抓住了毛主席要往下掉的裤子。

随后,他将皮带给毛主席重新系好,才松了口气,坐回了自己的座位。

不过此时的毛主席,仍在戏中,对于场内的气氛还没有察觉。等到演出结束,毛主席回忆起自己之前的动作,也只是笑了几声,便随着其他人一同给演员精彩的表演鼓掌。

图六

等到毛主席去跟演员握手时,毛主席的表现就更可爱了。

只见毛主席用双手握住扮演小青的演员,赞美她不畏强权,助人为乐,忠心赤胆。用一只手和白娘子,许仙握手,称赞他们对爱情坚贞不屈,对百姓乐善好施。而等到法海的演员时,毛主席却眉头紧皱,对他爱答不理,根本没有与他握手。

这个举动,让“法海”吓得不清,认为是不是自己表演得不好,让主席不满意。直到后来,工作人员特意去跟他说明了情况,还称赞他,就是因为表演得入木三分,才让毛主席这么“生气”啊。

“法海”知道毛主席并没有怪罪他的意思,他才松了一口气。

图七

毛主席竟然会因为演员“演”得太好,而“迁怒”于人?

实际上,毛主席之所以喜欢《白蛇传》,在看《白蛇传》的时候容易情绪激动,正是因为,他从这个故事中,看到的不仅仅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还有广大人民的痛苦。

像白娘子许仙二人一般的劳苦大众世间何止千万,他们本来幸福美满的生活在一起,但却被法海这种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一己私欲所压迫,拆散,颠倒黑白,为所欲为。

正是这样,毛主席才会生气异常,在看戏途中,发出“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的愤问。眼睛看的是编造出来的戏,想的却是真实的人间,看到的是白娘子的悲剧,心中装的却是百姓的疾苦。为白娘子的遭遇不忿,却是要用革命为人民拼出一条幸福之路。

图八

这才是毛主席不愿意跟法海握手的原因啊。

毛主席虽然极爱京剧,但他对地方戏的发展也十分看重。他认为,地方戏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那些原汁原味的戏曲唱词里,体现的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爱憎。所以在地方戏的态度上,毛主席一直都是相对宽松的,这一点在毛主席听黄梅戏的时候,尤其明显。

原生态中听民声,地方戏里有人间

上世纪60年代左右,毛主席每年都要去武汉东湖客舍住上一段时间。

有一天毛主席听到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唱的《天仙配》,就对身边的梅白问到,“你是黄梅县的人,怎么现在黄梅戏都到安徽去了?”

梅白说,“是被长江冲过去的,黄梅县这个地方就在龙感湖和长江之间,一有水患,那些会唱戏的人家为了生活,就跑到安庆一带卖唱。”

图九 梅白

毛主席听完叹了一口气,“跑到安徽就成了安徽的黄梅戏啦,可我想听听你老家那边的,原生态的黄梅戏是什么样的,了解了解根源,这样才能比较鉴别。”

于是梅白就安排人到了自己老家,从黄梅县请了专业的戏剧团到武汉,来给毛主席做一场表演。

人来了,但表演什么节目却有点为难。

图十 黄梅戏表演

因为新的剧目,不够原始,怕是体现不出毛主席说的“原汁原味”,但那些流传许久的经典曲目,在思想立意和唱词用句上,不免有些“下里巴人”。

他们担心,如果给毛主席表演这种,会不会被说是“低级趣味”,是“搞颜色”。

梅白将剧团的估计转达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听后却笑着说,“什么是色?什么是低级?这都得看了才知道,要是说起来,我们不还是‘红色’的嘛。”

图十一 黄梅戏表演

于是梅白便给毛主席大致讲了几个黄梅戏传统剧目的故事情节,谁知道毛主席听完却变得十分严肃,“这些是人民喜欢的,带着一些土气和生命力的东西,决不能将这些当作什么低级趣味。”

梅白听到毛主席的教导,心里踏实不少,然后定下了给毛主席表演的剧目,是传统的保证“原始”的黄梅戏《过界岭》。

这场表演在洪山礼堂举行,观看表演的除了毛主席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机关领导。有些干部在看完表演后,眉头紧锁,批评剧团,不该拿着这种作品“玷污”毛主席。

图十二

对于一些干部的这种思想,在第二天,毛主席特意谈了自己的理解:

“文化要交流,国际之间要交流,黄梅采茶戏发展到现代黄梅戏,是一个进步、交流的结果……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已的土戏好。

昨天夜晚的那几个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乡土风味,很感人……你们采茶戏跟湖南的花鼓戏一样,使本地人有亲切感,喜闻乐见,是自然的……艺术也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要有民族特色、乡土气味……,不能随便说什么‘色’,我说只要是劳动人民的本色……”

图十三

除了对黄梅戏的发展做出支持外,毛主席还对进京表演的地方越剧戏团表达了赞扬。

1950年,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田汉,邀请民间职业剧团东山越艺社进京表演,范瑞娟、傅全香到达背景后,为周恩来总理表演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他们的表演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肯定,演出结束后,还邀请他们在中南海一起吃午饭。毛主席听说来了个越剧团后,给周恩来总理打了电话,表示自己也想看看越剧。当天晚上,剧团在中南海怀仁堂再度演出了《梁山伯与祝英台》。

图十四 越剧表演

在演员们在后台紧张地进行准备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同志,还专门过来安慰了他们,让他们不要紧张。

表演结束,演员们上台谢幕,毛主席在台下向他们挥手,让演员们激动不已。

后来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还代表毛主席请剧团的大家一起到吃了宵夜。并对他们说,“主席欢迎你们下次再来。”

后来,剧团又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进行了符合社会发展的修改,并最终在1953年,经过毛主席的批准,诞生了新中国第一部国产彩色越剧艺术影片。

图十五

除了对地方戏种的欣赏和支持外,毛主席对京剧也十分喜爱。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他就曾发表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心戏剧的改革和发展。

推陈出新写红戏,水墨三折唱华章

毛主席曾在延安地区指挥戏剧创作,对旧有的京剧,在故事内容,体现的精神方面进行改革。将这些旧时代的戏剧能够摆脱其自身的局限性,成为更符合现实情况的作品,焕发新的生机。

还主张应该积极地创作出新的剧目,让人民更加喜爱的文艺作品。

在这种文艺创作思想的指导下,1943年时,延安平剧(京剧)院根据《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创作了一出新编历史剧《逼上梁山》,具体展现了林冲的自我觉醒和反抗精神。

图十六 戏剧《逼上梁山》

这出戏排练完成后,第一个邀请毛主席去观看,后来在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毛主席反复看了好几遍,对这出新戏做出了极高的评价,称它是“旧剧革命的新时代的开端”。

看着新编的剧有如此好的效果,毛主席又提议继续加油,可以多编一些。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两年后,依旧取材于《水浒传》的新编戏《三打祝家庄》成功公演。

讲述了农民起义反抗地主武装的内容,毛主席看完后,在一起不吝赞扬,夸奖道,“这么看,平剧(京剧)也是可以为人民服务的嘛。戏里面的第三幕,对我们抗日战争中收复敌占区的斗争是能够起到作用的。”

图十七 戏剧《三打祝家庄》

建国后,毛主席更是十分注意文艺创作的问题,为了促进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1956年,毛主席还特意制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63年时,毛主席又重新提及了当年这一方针政策,周恩来总理传达了这一指示,即要在文艺阵地中做到推陈出新,更多地创作一些能够反映现实的作品。在这种背景下,戏剧界经过激烈的讨论,经过毛主席的同意后,小说《红嫂》被改为了京剧现代戏。

图十八 《红嫂》插图

红嫂这一艺术形象的现实原型是明德英,在抗日战争时期,刚生产完没多久的她,听到了求救声。当他看到浑身是伤,流血不止的八路军战士时,没有丝毫犹豫,就将人藏到了自己被子里,成功支走了敌人。在听到战士想要喝水时,一时找不到水的她,又将自己的乳汁喂给战士救急。

《红嫂》一经演出就获得了群众的赞扬和领导的重视,1964年,《红嫂》被选送到北京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并在8月12号的晚上,在北戴河礼堂中给毛主席和朱德元帅等国家领导人进行了专场演出。

图十九 《红嫂》剧照

起初,毛主席还边吸烟,边盯着台上看,偶尔还会跟朱德元帅低声说上几句。没多久,毛主席就将手中的烟掐灭,眼睛看着字幕,聚精会神地看起来,还用手跟着演员的唱词打节拍,体会这种新的唱腔的其中韵味。

等到演出结束,毛主席与演员们握手,当他走到“红嫂”的扮演者张春秋面前时,毛主席对着她说了一声“谢谢。”后来,毛主席又与剧团的团长进行了会员,对《红嫂》做出了“玲珑剔透”的评价。

图二十

后来,为了适应局势的发展和在农村演出的需要,又对《红嫂》的剧本进行了十几次的修改。这正是不断我们在文艺工作上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表现。

而毛主席作为一个资深戏迷,对戏剧的研究也不单单停留在“听”上面,他还是一位“京剧鉴赏家”,对戏曲艺术的表演形式,细节刻画,历史背景,人物特色等都有所研究。他每次看完戏剧演出,除了对表演着表达慰问外,还会给他们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图二十一

传承未必无是非,亲改词服留精粹

有一次,伶界大王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为毛主席表演京剧《失空斩》。毛主席看到他扮演的诸葛亮胸前戴着一串朝珠,便问这是出何经典。

谭富英说,这是之前祖父谭鑫培去清宫演戏时,慈禧见天气炎热,于是赠给祖父一串檀香佛珠消暑。其后每次饰演诸葛亮时,谭鑫便会佩戴朝珠,后来成了一种风尚,很多人跟着学了去。到现在,朝珠已经成了诸葛亮身上必有的行头了。

图二十二 谭鑫培

毛主席听后说,“这朝珠其实就是佛珠,但不论如何都是明清时期的事了,当年你祖父扮演诸葛亮时带着朝珠,是为了感念慈禧的恩赏,但诸葛亮本身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这戏服造型里出现朝珠,未免与理不通。前人事出有因,后人却不能照猫画虎。”

谭富英听完毛主席的话,恍然大悟,以后便再也没有戴着朝珠饰演诸葛亮。

图二十三 谭富英

除此之外,毛主席在欣赏《辕门斩子》这出戏剧时,细心地发现,舞台上扮演杨延昭的演员穿的是白袍,而不是紫袍。但戏中有一段八千岁向杨延昭讲情,直接展示了这个错误。

八千岁的唱词是,“那时节不是我将你来保,焉有你今日里玉带紫袍。”

杨延昭唱答道:“那一阵我杨家得到关照,论功劳才挣下这玉带紫袍。”

在宋朝时,如杨延昭这样做官的人,即使在家也是穿紫袍的,演员穿白袍,不仅违背历史,也与唱词不符。毛主席指出后,演员才注意到这个问题,可见毛主席比演员还要认真。

图二十四 《辕门斩子》

其实不止人物服饰这种事,毛主席对戏曲里的唱词也有独到的见解,只要其中有一些违背客观现实或者跟历史不符的情节,都会被毛主席注意到,哪怕是成名已久的京剧大师,或者人们传唱许久的剧目,也会被毛主席指出错误。

有一天,毛主席观看谭富英和裘盛戎表演经典京剧曲目《捉放曹》,将的三国时期,曹操兵败后逃窜被捉又逃走的故事,两位京剧大家表演得炉火纯青,将整个故事展现得十分精彩。

图二十五 《捉放曹》

毛主席看完后,先是对两位大师表示了称赞,随即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当时,谭富英饰演的是陈宫,角色的唱词中有一句,“同心协力把业创,凌烟阁上美名扬。”

毛主席便问两人,是否知道凌烟阁是什么意思。

谭富英和裘盛戎乍闻毛主席的问题,互相看看对方,都摇了摇头,表示不知。

毛主席也没有怪罪,而是笑着为他们解释,“凌烟阁是唐太宗建的一座阁楼,里面挂着开国功臣的画像,是用来表彰功臣的,但是你们演的角色可是东汉三国时期的人物,怎么会知道‘凌烟阁’呢?”两位大家听完,面色都十分尴尬,毛主席注意到后又接着说,“你们唱得很好,只要把这句词改一改就更完美了。”

图二十六 裘盛戎

后来,两个人根据毛主席说得话,结合历史,将这句唱词改成了“匡扶汉室美名扬”,毛主席知道后表示了肯定。

此外,还是讲三国故事的剧目,《空城计》中,诸葛亮站在城头上唱的戏词也被毛主席发现了问题。唱词中的一句“是又无有埋伏又无有兵”,看似没问题,毛主席却慧眼如炬,说此句不通。因为“无埋伏”的意思其实就是“没有兵”,唱词中这样就是病句了,应该是“既无埋伏也无救兵”才合理。

图二十七 《空城计》

而《苏三起解》里的这句“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也是同样的问题,犯在逻辑上与事实不符。按毛主席的意思是,既然都已经离开了洪洞县,怎么还能到“大街前”呢?

毛主席给出了两个修改方案,一个是“苏三离了洪洞监,将身来在大街前”,另一个是“苏三要离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你们觉得哪个更好些呢?

除了修改这些经典剧目,毛主席还为现代戏改过词,比如把《智取威虎山》中“迎来春天换人间”一句里的“春天”改为了“春色”。把“小分队整行装飞速前进”中的“行装”换成了“戎装”。

图二十八 《智取威虎山》

毛主席能够发现这些戏剧存在的问题,不仅是因为他学贯古今,还是因为毛主席不论是工作还是听戏,都十分认真,细心。除了上面列出的这些,被毛主席找出毛病的戏词还有不少。除了笔者找到的,还有什么是你知道的吗?

结语

如今,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我国的文艺作品每年产出的速度也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科技发展,经济腾飞的背景下,我们的精神娱乐方式也不再局限于戏曲、报纸等方式,而是有了更多地选择。

图二十九

但不论时代怎么变化,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不会改变,一切艺术都源自生活而又要高于生活。正如毛主席当年所说,既要百花齐放,又要脚踏实地。

小心大胆求证,勇于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更让人民喜闻乐见,交口称赞的文艺作品。近些年我国的文艺作品中,有没有让你觉得可以满足这些条件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