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桥梁美学创作「现代桥梁美学特点」

互联网 2023-04-19 09:21: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城市桥梁美学创作「现代桥梁美学特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桥梁是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重要一环,桥梁的发展与社会文明进程相辅相成。随着现代社会对桥梁需求的日益增加,其影响力也愈发厚重。

桥梁的审美受各种不同因素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形式(FORM)、协调(HARMONY)、比率(PROPORTION)和比例 (SCALE)。可以说,在设计程序开始时,就要充分考虑桥梁建成后的外貌。

当代桥梁设计师要有审美概念

原始的桥梁相当简单,多由天然的石块或树干构成,谈不上外貌的美观或审美的标准。

早期的桥梁,因为材料的限制,多是石拱的形式,桥梁的外貌变化不大。随着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的发展,钢铁、混凝土等被用于桥梁工程,这些新的建筑材料给予桥梁设计者在桥的形式、比率和比例的变化、环境协调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及变通之处,这也是对设计者的挑战。

桥梁工程师的训练大多着重于规制与逻辑方面。大部份工程师都可以设计出合乎规范且可行的方案,但有些经验不足的设计者会提出一些丑怪、杂乱、甚至令公众受到损害的设计。这可能源于设计者对审美方面的无知,也可能因为设计者或其上级对工程方案建成后的外貌缺乏认真考虑。无论什么原因,都容易遭至公众言论的非议。

要改善这些情况,有两点必须留意:首先是桥梁设计人员,在设计课程中应加入桥的审美基本原则;其次在设计程序开始时,要充分考虑到桥梁建成后的外貌。

一般工程师对审美的概念都不大熟识,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没有讲及,在后来的专业工作中也少有研究。虽然审美的评价具有主观性,特别对一些并不常见的桥梁设计,审美的理解程度因人而异,但审美的概念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评定的。对审美概念有认知的鉴定人之间的意见不会相差太远,而对此本身没有认知见解的人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工程师通常会用一些简单的辅助公式或图表来完善他们的设计,如下图,这是表现审美概念主要因素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四个因素是形式(Form)、 比率(proportion)、协调(Harmony)和比例(scale),其他因素则是从这四种主因素引出或变化所得。还有一些因素,如规律、精确及经济等也都相当重要,它们使审美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得到量化,帮助设计者做出一个外形美观,更为大众接受的作品。

审美概念及因素

现代科技为结构形式提供更多选择

影响桥的外貌最重要的因素是其结构形式。

横梁式桥是最原始的形式,如石板桥,树干桥等。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钢铁、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等都应用到桥梁工程上,桥的跨度增加,外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横梁的深度通常不变,但当跨度增长到一定程度时,要设计悦目的外形就相当困难。梁的细长度(Slenderness),即L/D之比率,可以说是外貌设计中最重要的判断准则。L是指纵梁的跨度,D当然是纵梁的深度。梁的细长度可以令桥身产生笨重压抑或是轻巧简洁的观感。细长度通常应介于5至30之间,而连续梁可以达到45。

当细小的高架桥有巨大的桥台时,细长度为5是一个较好的比例。而当跨阔比跨高大时,则细长度应选择为10。

现在的拱桥大部分选用混凝土而不用石拱,因为钢筋混凝土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跨度与跨高的比率得以大大增加。所以,跨度较大的桥可以只用单一跨拱,多孔拱桥虽然简洁,但比较笨重。另外,抛物线变截面的外形比半圆或椭圆形的拱更好看。扁平的拱,拱顶不应太薄,否则易产生不稳定、与面墙不平衡的现象。通常拱桥的跨度与跨高比率不大于7,大面积密闭的面墙有时要在两旁开孔,以减轻自重,看起来不过于笨重臃肿。

因为外形线条的原因,拱桥建造过程中要用上很多的劳力,而斜腿门式刚架桥不但可以轻易地跨越山谷,还有轻巧的外貌,很大程度上它已经取代拱桥。细薄的斜腿配合粗厚的纵梁或斜腿过陡(大过60度),都会感觉不安稳,斜腿最佳的形状就是斜腿的尺寸由底向上渐增。

悬臂桥(伸臂梁桥)是比较现代化的桥梁建筑形式,19世纪已用于大跨度的钢结构铁路桥梁, 例如英国的福斯桥(Forth Bridge)。现在这类桥梁可以利用混凝土建造,使外形更优美。为了合乎力学的要求,一般伸臂的长度约为跨度的0.15倍,这种形式最适合用于市区的高架桥。桥的伸臂可以现浇,中间的悬跨通常都横过道路交叉点,桥身则可以用预制件,在夜晚路上车辆较少时进行安装。

悬臂桥

英国福斯桥(Forth Bridge)

斜拉桥的刚性比一般悬索桥好,并且外形轻巧简洁,近年来应用较多。桥的拉索有两种形式,最自然、最合乎技术设计的是扇形,其全部拉索都是由塔顶向下成放射形。而另一极端是竖琴形,拉索自塔顶沿塔身向下均分成平行线。为了外形美观、桥身通透,拉索的锚固不能突出桥边,两边的边跨通常要比主桥跨小,多为主跨的0.3到0.4倍。汲水门公铁两用斜拉桥, 主跨为430m, 两边跨为160m;汀九大桥为三塔(独柱) 四跨, 即127m 448m 475m 127m;而昂船洲大桥也是独柱斜拉桥, 主跨1018m,两边跨都是298m。近年很多斜拉桥通过建造不同外形的吊塔,使外观更加美观悦目。

悬索桥的主钢缆在空中可形成优美的曲线,加之桥的跨度比较大,容易产生协调的美感。与斜拉桥一样,边跨通常比主跨小,约为主跨的0.2至0.3倍之间。青马大桥公铁两用, 主跨为1,377m, 两边跨分别为355.5m和288m。计划中的青龙大桥主跨为1,418m, 而两边跨分别为275m和236m。随着气体动力学的发展,流线型桥身截面设计可以使桥的外貌更加轻巧。青马大桥的桥身高达7.6m, 但远看仍十分秀丽,桥塔通常比较高, 达200m以上。所以主塔柱的宽度应向上渐渐缩小,如果上下尺寸不变, 远距离看会产生塔柱上宽下细的错觉。

以上桥的各种不同形式的选择是基于多种条件,如桥的功用、建桥的地点、跨度、支柱,以及经济方面的考虑。

桥梁的审美要综合考量

在桥梁审美中,比率、比例、协调等因素会对桥的视觉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比率

比率是指尺寸之比或各种比的方案,桥的特性受到比率的强烈影响。例如,宗教的建筑物通常会利用夸张的高度来突出其威仪,产生令人敬畏的感觉。

一座桥的主要比率,通常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 柱的高度和桥的跨度

◆ 桥宽和跨度

◆ 上部结构的厚度和桥的跨度

有名的黄金比率A: B=B:(A B), 即是1:1.618,这是悦目的长方形比率。遗憾的是,这个简单比率与形状繁杂的排列并无多大关系,优良的设计不应完全靠引用数学公式而获得。

拙劣比率的建筑物,会产生不良的观感。导致这类错误的典型例子就是过于依赖两方向的平面图。一座桥,事实上是一个三方向的立体结构,不能从两方向的平面图中去体会,用合乎比例的立体模型来确定设计概念是必要的。

支配比率的各种因素

比例

比例就是考虑尺寸及大小间的关系。从空间整体看一座桥,其视觉效果与周围事物是相关联的,与附近的建筑物、道路、地形有关,这就是桥与整体的比例。

因为体积庞大,桥梁被视为地域上醒目的景物。如果一座桥不是作为主体布置,就要相应地降低其与整体的比例。这就是为什么市区内的立交桥通常都设计成细长的外形。

当近距离观察桥结构时,构件间的比例和纹理显得十分重要。虽然桥梁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桥身宽度、跨度等要求,但外形比例仍有许多可变之处。例如,桥边的栏杆可选择闭合式或开放式,桥墩用一组纤细的支柱有时比用一根粗大支柱更合乎比例。

协调

桥梁必须与四周环境自然协调,而桥本身的构造也要互相调和统一。

要把一座桥协调地放进市区现存建筑物之间,或是放于郊野自然环境中,都是相当不易的,因为桥的周围有许多各异的形状、颜色,这些物理条件不是桥梁设计者所能控制的。不过,我们可以把问题简化,例如只考虑醒目的景物和重点建筑物,或是把应注意的要点控制在可以处理的范围内,即把现场事物的形状、纹理、颜色等重复引用到桥的设计上。

把握韵律、纹理和颜色对比

韵律

韵律在桥的设计中,就和音乐相同,由一些特征或特色重复排列而成,这些特征当然要简单一致。重复的特征应尽可能同邻近的细节相调和。例如,在一座长桥的设计中,桥的跨度应大致相同,保持统一韵律,即跨度与跨高之比保持不变。

节奏通常是指重复的特征互相兼容协调。如栏杆支柱、电灯柱、桥支柱等,它们之间的距离要互相协调。

不注重韵律和节奏,会使结构看起来混乱无规则,从而对结构是否合理产生怀疑。

纹理

表面的纹理会对桥的外貌产生很大影响,所以要留意选择。不同的纹理可以在同一结构中共同使用,由此改进外貌的比率,提升明暗比和品味,突出桥台与上部构件的不同功能。

混凝土要避免大面积的平滑清水面,因为面积大容易有瑕疵,使缺点突出,并且容易受风化影响。此类表面可以利用槽坑、肋棱和纹理来淡化。

不规则肋棱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城市牛皮癣广告粘贴。石锤琢面则造价贵,只可用于狭的表面,如女儿墙等地方。显露砂石的纹理,可用水洗、刷扫或喷砂而成,用这种方法处理的混凝土质量要好,砂石比也要均匀。模板内用特别的橡胶或其他软的材料作衬底,可以产生意外的效果。处理后的纹理经风化、污水摩擦、霉菌或积尘,都会对外表造成影响,需要特别留意。

粗糙的表面大多适用于桥台桥墩,而平滑的表面大多适用于面梁、大梁和轻巧的桥柱等。

颜色

混凝土在拆模板后大多十分洁亮,随着风化作用,其光亮程度自然减低,不至于太炫目。所以建筑用的混凝土大多不加颜色,这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维修费用。

但是人行桥,特别是有上盖的人行桥或钢结构中,颜色的使用特别重要。在郊野中,利用淡褪的颜色来调和相类景物十分有效。使用不同色调可以有效地突出构件的形式和功用。例如主结构用一种颜色,而非结构构件,如栏杆等,可用另一种颜色。鲜明耀目的颜色通常不用,但在某些场合,例如暗淡的旧市区、运动场、学校等,黄和红等强烈的颜色,可以带来鲜明的视觉效果。

在选择桥边梁、伸臂、栏杆等的比例时,应使其影可投射在桥身,以突出桥的形式,但不应使构件与投影看起来互相分离或变形。下图说明不同比例的桥边梁有不同的投影,产生不同的感觉。但在香港,这种明显的明暗对比却不像高纬度地区那么强烈,所以有时要借用白水泥或混合不同纹理处理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阳光对不同桥侧的影响效果

功能表达与视觉稳定

桥梁的主要功用是交通运输,这种功能最好是利用平滑曲线表达出来。在这一方面,下图列举了一些实例。事实上,弯曲的道路曲线是桥梁设计者最好的盟友,因为利用曲线更容易获得平滑及通顺的结构。相对来说,锐曲线之间只用直线来连接会感觉不流畅。

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外形与内在功能相协调。结构的每一部分都要清楚地表达其可以负担的职责。例如,桥墩底部必须稳固,桥柱底部不能建得太小,柱身也不能向外扩展开太多,否则会使外形和功能有不匹配的危形感。其他一些功能细项,如支承和接缝,都应尽量隐蔽,以免影响桥身主体功能的表达。

桥的功能可用流畅曲线来表达

不稳定的视觉现象

视觉方面,特别是当坐在快速行驶的车内,桥结构看起来应当是相当垂直稳定的。

斜身的桥墩,其倾斜度随着观察者所处角度的不同而变化。倾斜度太大时,会感觉桥面滑倒或桥墩倒下,如桥身有其他斜向的构件,这种感觉会愈发明显。而站立在静止空间观察,梯形的支柱结合长而曲线形的桥身,也会在视觉上产生构件形状不断变化,或向不同角度倾斜的幻觉。

用梯形支柱可引起视觉不稳定的现象

如果桥的上部结构是基于双数的模数,就会产生所谓不能解决的二元性(unresolved duality),这种现象与视觉的不稳定性十分相近。例如,一座两孔的拱桥,观察者的视线通常会由一拱的中线向另一拱的中线转移,因而产生不稳定和失落感。

当桥中央的支柱和桥的最高点相重在一起时,会产生不良的视觉效果。桥身似乎从高点向外垂,既缺乏统一感,又像是在能自承的单孔拱中点上加了一条支柱,与其功能不相匹配。所以,要想结构悦目,不单要看起来稳定,还要合情合理。

由不解决的二元性所引起视觉不稳定的现象

克服幻觉 美化保养

幻觉

视觉理解和感觉也受幻觉影响,如果设计者不想其设计物的外貌被误解,那就得研究并克服这种现象。可以说,幻觉是在安排和组织正确比例中的最大障碍,这也是为何要利用模型来检验建成后的结构外貌的主要原因。

对付这种现象最普遍的方法就是抵消幻觉,故意将形状作反面扭歪。例如,一条平直细长的横梁远看是向下垂,所以应把梁向上反拱,用以抵消幻觉。又如高的垂直墙,外顶点看起来会向外倾,如果把墙两端轻微内斜就可以抵消这种现象。

规律、精确和经济

规律、精确和经济这三个因素并没有在图1的表中列出,然而它们对桥的美观有一定的影响。

规律就是把桥结构的线条和镶边作顺次序、有循规的排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限制这些线条方向,全部结构采用同一种梁,如在一连串拱桥间加入横梁接口,当然破坏美感。市区的立交桥要采用同一形色的支柱,支柱间的距离要相等。有时因为扭力的要求,单一桥柱要改为两根分开的支柱,这就破坏了柱间的规律。设计者应改良其结构设计,把扭力支承改在桥台,以求保持规律。

桥的外貌形状需要精确地描写出来。在视觉上,主桥和引桥的栏杆应是连续、平滑、不间断的。平滑的桥身底线也不应被桥台、桥柱顶及柱顶的支承所中断。桥柱、栏杆、灯柱及其他垂直构件的垂直线一定要看起来不曲、不断,很流顺。

经济因素也会影响比率、协调及比例方面的质量。过度的修饰,会增加建造费用。如果使用不锈钢的行人扶手,虽然建造成本增加,但可以减少长期维修费用,也能增加结构的高贵性,长远来说是值得的。

桥通常只有简单、明显及有限度的功能,这应在其简单平实的外貌上反映出来。当然,市区的桥梁不应像郊区桥梁那般单调朴实。

园艺美化和保养

桥与周围景物紧密相连。事实上,环境与结构不可避免是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桥梁工程师在设计时要尽量减少桥结构对现场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善后问题。例如,桥梁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砍伐一些树木,工程完成后要植树以作补偿;市区立交桥的周围,可加上一些人工布置的园艺美化工程方案,以减少桥梁对环境的冲击;在桥台墙前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来庇护灰色混凝土墙,用以缓和对环境的影响;也可把桥底的空旷无用处改建为公众休息活动的场所等。

在桥有效使用期内,我们一定要尽力去保持其容貌。除了人为因素外,雨水和风化是破坏桥外貌的主因,合理的细节设计能降低表面受雨水污染的程度。近乎水平的平面容易积尘,应该向两旁微倾,以便尘垢被雨水带走。桥边要适当地加凹槽,以免雨水带着尘埃四处流淌,留下难看的水渍。接缝也要小心设计,防止施工漏水。耐用的建筑材料可以降低风化的影响,正确的施工程序可以保证工程的质量,使桥更加耐用。

总而言之,建筑物初期和长期的外貌要依靠健全、正确的施工程序及一套系统的定期保养维修规划。

香港昂船洲大桥

行政管理 改善设计

大部分的桥梁设计者,都可以轻松地提出合乎设计规范及有条理的工程方案,当然它不一定十分突出和优美,但丑陋、杂乱无章以及受到公众言论攻击的桥也十分常见。这通常是因为一些缺乏经验的设计者,只注意结构上的安全性,太着重于结构分析设计,因而忽略桥外貌的重要性。事实上,监理工程师应该对其下属清楚指出,桥的外貌会影响大众每天的生活,它与结构设计同样重要。不幸的是,一些监理工程师本人对桥的外貌美观无知,或者是在设计初期不认真查核,到后期虽然发觉桥的外观并不美,但犹豫不决,不想因改方案而延迟工程进展。更有甚者,因为担心批评方案会伤害其与下属的感情,而不认真更改设计。

这样的情况在香港也时常出现,因而不时出现一些拙劣、外貌丑陋的桥。为了改善这方面的问题,1984年,由专业人士组成的“桥梁及有关建筑物外貌审核委员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路政署成立,由路政署助理署长(资深土木工程师)担任主席(注:本文作者曾任主席及委员多年)。委员会每月召开方案研讨会,方案的设计者也被邀请参加,以求方案尽善尽美。香港私人或政府兴建的桥梁及有关结构物,如人行桥、挡土墙、人行隧道等,都要在初步设计时呈交方案以供讨论,经过委员会批准后才能进行详细设计,以求桥梁及有关结构物外貌尽善尽美,并与四周地理环境相协调。所以,桥的外形、支柱形状、排列方式和比例、颜色及装饰等都要详细考虑。

委员会刚成立时,委员会成员都倍感压力。因为当时呈交的很多方案都已完成细节设计,很快就要招标承建,一旦更改设计方案,工程完工的期限就要延迟,工程造价也可能增加。为了桥的外貌有所改进,也为了公众利益,即便当时受到其他政府部门及一些顾问工程师的非议,委员会还是按原则公正办事,顶住压力,对桥的外貌尽善尽美。经过多年的努力坚持,大家对委员会的工作有了十分的了解,桥梁设计者也比以往更加注意桥梁外貌的美观问题。

现在的工程教学,往往只教导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很少提及建筑物建成后对环境的冲击,以及桥梁外貌审美的概念。如果在常规的理论课程中加入一些审美课程,可更正这方面的问题。除此之外,在设计初期,应鼓励设计者与有关工程师和业主深入讨论设计物外观,加强对审美的关注。

然而,用行政管理方法只是治标不治本,如果在教育和实际工作中加强桥梁美学的传播,尽力推行以上各种计划,桥梁的设计水平自然可以提高,“桥梁及有关建筑物外貌审核委员会”也可以解散了。

作者:刘正光

作者单位:艾奕康有限公司(AECOM Asia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