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为山雕塑艺术「吴为山雕塑作品图片」

互联网 2023-04-12 11:49:1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吴为山雕塑艺术「吴为山雕塑作品图片」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为支持浙江美术馆的学术研究与文化建设,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捐赠其雕塑作品《潘天寿铜像》,捐赠仪式8月24日下午在浙江美术馆西广场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潘天寿之子、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浙江美术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杜群等出席捐赠仪式并一同为雕塑《潘天寿铜像》揭幕。

吴为山代表作有《马克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组雕》等。他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生命题,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雕塑创作中的表现,创作了大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雕塑作品。

《潘天寿铜像》着重反映了潘天寿先生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于沉静中透射出"强其骨"的内在历史感和使命担当,可视吴为山先生品读潘天寿人生和画作的行动结晶。正如吴为山在《雨后青山铁铸成——读潘天寿》一文中所阐述的那样,"中国画一代宗师潘天寿,在风起云涌的外部环境和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中,孕育了铁骨铮铮而又温厚敦实的品格,造就出格局宏大、气象浑穆、雅儒雄阔的艺术。" "他创造性地融合"奇美"与"壮美"两个审美范畴,拓展了传统"阳刚之美"的内涵。其画中的"奇美",虽源于八大山人、石涛等前贤大师,却没有后者的悲愤,而是充满"思接旷古而入于恒久"的高华古意和"至大、至刚、至中、至正"的浩然之气,与"壮美"共同组成了人格符号的价值取向。倘若用潘天寿自己提出的概念来形容"奇美"与"壮美"相融后的视觉特征,即"霸悍"。"正是因为对潘天寿先生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使得吴为山的雕塑作品《潘天寿铜像》形神合一,完美传达出潘天寿先生内在的精神品质。

潘天寿(1897-1971),浙江宁海人,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雷婆头峰寿者。曾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院长等职。为20世纪中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和理论家,现代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奠基者。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是20世纪中国画艺术创作的一座高峰。

2017年,适逢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文化部、中国文联和浙江省政府联合主办"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以梳理潘天寿先生的艺术贡献、文化贡献、教育贡献,突显其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潘天寿铜像》在展览期间静置于展厅入口之处,作为整个展览的开端,以雕塑的无言魅力营建起一个精神时空,开启今人与巨匠的对话之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潘公凯表示《潘天寿铜像》的创作难度很大,潘天寿的存世照片非常有限,比较清晰的都是正面照,侧面或者半侧面的很少。而吴为山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大刀阔斧,速度极快。他说:"这种写意性的雕塑对形体把握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达到眼、手、心的一致性。同时,还需要雕塑家对于表现对象的文化特色、性格特色有深切的理解能力和独特的风格性表现力。如果没有长时间的实践经验和对于形体、空间、情绪的综合把握能力,以及对于夸张性艺术语言的运用,要达到这样突出的艺术性效果都是不可能的。"《潘天寿铜像》形神兼备地表现了潘天寿的精神风范,也堪称雕塑家吴为山的代表作之一。

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非常感谢吴为山的慷慨捐赠,他说今年适逢浙江美术馆开馆十周年,十年来,浙江美术馆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馆藏作品从零增长到两万五千余件,这其中不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家,吴为山先生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其作品《涂克像》便因"南疆晚情——浙江美术馆藏凃克风景油画展"契机入藏馆内。2012年吴为山先生《富春山居雕塑之六》也与该系列其它作品坐落于馆中绿林之间。如今《潘天寿铜像》将伫立在浙江美术馆西广场,永远留在西子湖畔。杭州,是潘天寿先生生活工作多年的所在,也是其归葬之地。而今依托这件铜像,"潘天寿先生"面朝西湖,背依万松岭,以有形的身姿为诗意湖山再度添加了富有生命力度的写意一笔;作为民族文化和精神复兴的象征,"他"身上饱含着、昭示了一代代中国艺术家传承中国精神、守护文化灵魂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