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结构特点「苏州拙政园营建之初属于什么园林」

互联网 2023-04-10 17:58:5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苏州拙政园结构特点「苏州拙政园营建之初属于什么园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旨在对传统园林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更对应、更全面、更深入的系统研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并具有学科性质的专业研究方向。

苏州学者提出构建“拙政园学”

苏报讯(记者 张丫 广豪)7月16日,在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亚太地区世界遗产中心古建联盟、拙政园管理处、苏州园林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古典园林研究沙龙”上,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居易、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薛志坚联合提出构建“拙政园学”。这一概念和设想被指效仿故宫学、敦煌学而设,引起业内广泛讨论。

左起:徐学民,汪长根,衣学领,周苏宁

“拙政园学”是什么?有什么?能干什么?参照故宫学、敦煌学够“咖位”吗?顺着“中国园林之母”“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历史发展脉络细观,拙政园在园林迭代中已然成为当代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尽管如此,“拙政园学”的提出,依然引发诸多疑问。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居易回应说,提出“拙政园学”源于他对园林的三个思考:“中国园林的世界影响力究竟有多大”“苏州园林的概念和内容到底有多少含金量”,以及“园林学研究如何进行当代创新”。居易认为,当下的园林建设中“真经典弱化、伪经典泛滥”,园林研究者“理论研究与造园理园实践尚有壁垒”。“拙政园学”的提出,就是为了打破壁垒,以正经典。

居易

薛志坚

左:汪长根 右:衣学领

“拙政园有着中国园林、苏州古典园林,包括传统园林学的所有原理和造园艺术的基本要素,足以构成‘拙政园学’完整系统的学科专业和研究体系。”在居易和薛志坚看来,“拙政园学”不同于“风景园林学”,它的提出旨在对传统园林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更对应、更全面、更深入的系统研究,进而形成传统园林学中一个相对独立并具有学科性质的专业研究方向。这一学说或学科的构建还提出三大目标,要把“拙政园学”打造成中国园林学的代名词;进而成为东方园林学的代名词;要让“拙政园学”成为苏州园林文化的特定品牌,同时进一步推动拙政园的“造园文化”基地化。具体内容有编撰学科著作、列入苏州高校选修教材、开设选修课程等,但还远远不止于此。

刘志强

刘郎

王稼句

1930年,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提出“敦煌学”;上世纪80年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创建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03年,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提出“故宫学”。再观当前,2020年,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和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揭牌,使“云冈学”作为一个概念公之于众。而离苏州不远的杭州设立了“西湖学”,作为杭州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西湖学研究早在2004年就已启动,杭州市还专门成立了西湖学研究院和西湖学研究会,并建立了西湖博物馆。“拙政园学”是学科还是学问,是恰逢其时还是眼高手低,与会专家各抒己见。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刘志强认为,就学科属性而言,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核心理论、核心技术,是无法支撑其发展下去的,风景园林学本身就岌岌可危。但是对比“敦煌学”“故宫学”,“拙政园学”有相似之处,它可以朝着综合学科的方向去发展。苏州文化学者王稼句认为,“拙政园学”更适合或更倾向于是一种学问,与故宫学、红学相似,是一种知识和智慧的集合体,这样综合性会更强、所涵盖的内容会更多样化。著名电视人刘郎则认为,“拙政园学”研究是为了收集拙政园的“生命信息”,破译苏州园林的“遗传密码”,其研究目标更重在于隐形的园林文化与精神,从这个角度出发,“拙政园学”空间极大。远道而来的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则表示,相对于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当下的苏州园林,已经成为“公共园林”或者公共空间,如何在如今的逻辑里去思考人与空间的关系。当代人需要找到一套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方法找到了,“学”就成了。

谢鸿权

钱晓冬

刘丹青

居易表示,之所以会提出以学科的方式介入园林的传承与发展,是基于一种情怀与责任。他表示,“拙政园学”不是拙政园的“学”,是苏州园林的“学”、中国园林的“学”,更希望它能成为世界园林的“学”。“拙政园学”能不能站住学术的“脚跟”,能不能成为以苏州园林文化为背景的一门专门的学问?我们将持续探讨、关注这一事件。读者也可以给我们寄言,一起来关注“拙政园学”的走向。

(此专报己刊于《苏州日报》

2022年07月18日 A03版)

“拙政园学”的提出与构建

居易 薛志坚

说到园林的学科,目前好像都统一的都归之为“风景园林学”,并已发展成为与城市规划、建筑学三足鼎立的专业学科,其内涵已延伸包含了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三个层面。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随着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多元化需求,风景园林的功能与形态一直在不断地变化。一方面,这门综合学科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广泛和丰富,另一方面则其独特性和核心内涵的深度探究也极具需求。特别是有关传统园林学、有关中国古典园林的概念、原理、特质的研究,越来越有着更具独特性且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广泛关注。正因为此,特提出“拙政园学”的概念和设想。

东部大门砖额“拙政园”

01“拙政园学”的学科性认识

“拙政园学”的提出,旨在对传统园林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有一个更对应、更全面、更深入的系统研究,进而形成传统园林学中一个相对独立并具有学科性质的专业研究方向。

夏雨(周仁德摄)

传统园林学的学科独立性日渐式微

风景园林学虽然是在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的风景园林学已成为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的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我国自1951年创立第一个造园专业至今已半个世纪,20世纪80年代曾经约有50所大专院校开设园林专业或课程。1988年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也曾确认“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3个独立的学科,这与国际学术界也是相一致的。但1994年教育部取消了风景园林学科的教育,一些高校进而把园林专业合并到了城市规划或建筑学专业。虽然在2012年风景园林学上升为一级学科,促进了学科和行业发展,但作为风景园林学源头的传统园林及传统园林学,其学科独立性日渐式微,功能和影响也多有弱化。

中国园林于风景园林学不可或缺

其实,国际规范的“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风景园林学的综合学科体系是有道理的。因为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既密切关联,又各有区分。21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风景园林学科永恒的主题,这其实也正是传统园林学、特别是中国园林坚持始终的目标所在。所以中国园林,不但在传统园林学中举足轻重,而且在风景园林学中也必然是不可或缺。2003年4月,德国罗斯托克市举办国际园艺展览会,主题为“人-自然-水”,这是每10年才举行一次的国际盛会,也是我国继1983年、1993年之后,连续第三次参加的国际园林园艺盛会。此次展览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关注人类的居住和生活,探索以风景园林的手段塑造和美化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参加了本次展览,参展作品突出我国传统的造园理念,倡导崇尚天然、布局自由而庄重的艺术风格,充分地体现了“人-自然-水”和谐并存的主题,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人居环境,为中国园林的理论与实践的特定体系提供了经典和范本。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属性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审议批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折射出中国文化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体现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方向。正因为如此,中国古典园林已经成为走向世界的独特品牌。1980年5月,以苏州网师园殿春簃为蓝本设计的“明轩”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成。这是苏州园林走出国门的第一项成果,也是中国海外造园和中国园林出口工程的扬帆启程。此后的四十多年中,中国在世界各地修建的具备一定规模的中式园林已近百座。中国古典园林集建筑、植物、水体、山石、铺装等元素及工艺技术、艺术表现于一体,形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是一种综合的可视可触的文化平台和人居场景。海外造园的品牌输出和传播方式,不仅使人们身临其境地认识中华文化的内涵,了解中国人对世界、对自然的意识和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文化尊崇人与自然和谐的源远流长的文明传统,体现了中国人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孜孜以求的积极努力。所以,中国园林尤其是苏州古典园林,是一部巨著,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园子,不仅仅只是一门园艺,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类的理想家园,一种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有着特定的体现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属性。

02“拙政园学”与拙政园

拙政园有着中国园林、苏州古典园林,包括传统园林学的所有原理性和造园艺术的基本要素,足以构成“拙政园学”完整系统的学科专业和研究体系。

拙政园旧时园门

拙政园是中国园林之母

拙政园有“中国园林之母”乃至“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这当然不是浪得虚名。首先,拙政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有的四座中国古典园林之一,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被公认为最优秀的中国园林而名闻天下;同时,拙政园也是苏州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之首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评价一锤定音:“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更具意义的是,拙政园具备了中国园林及其文化内涵的所有要素和特点。在规模上有东中西三园,大小均可范例;在历史上建于明代,折射出特定时代的江南尤其是苏州繁华富裕的城市底蕴;在设计上有名士和书画家的参与,传承并提升了中国园林的文人气质;在规划布局上强调山野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最为本质的中国哲学思想;在建筑上形式多样,疏密有致,构建了人与自然最为和谐的生活场景和环境意趣;在园艺上以理水见长,形成了有限空间中富于联想的江南水乡的湖光潋滟、水天一色。还有,在植物配景、家居陈设、匾额楹联等环境文化的布局方面,在模山范水、动静谐趣、借景对景、虚景实景等造园艺术和技法方面,拙政园都有着移步换景、俯拾即是的范例经典。

拙政园是传统园林学的案例教科书

我国的传统园林学源自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造园专业,经历了自主草创、苏联模式、文革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恢复发展,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的专业体系。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园林设计等分支学科。其中的园林设计,主要是基于中国古典园林案例从理论到实践展开的教学与研究,即通过对中国园林的认知体验到造园技艺的研究解析,了解并基本掌握中国园林的营造原理、设计技法和工程结构等,并进而借鉴其作为现代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启示。拙政园在众多苏州园林中历来被认为是传统园林学的学院派代表,不仅其规模最大,布局也较为工整,并且中国园林诸多的造园手法在这里都有比较突出并典型的体现。拙政园同时也体现了崇尚自然和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思想,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从中国园林形成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环境因素而言,拙政园在自然风貌、时代背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着极具针对性的理论性学术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所以拙政园从来就是中国园林欣赏和探究实践的范例和样本,是园林专业教学与研究的首选基地,是不可多得也是无可替代的中国传统园林学的案例教科书。

拙政园是“拙政园学”的学科之根

之所以于拙政园提出“拙政园学”,是因为拙政园有着中国园林全面完整的生成基因,并有着中国园林最具特质的品牌概念和影响。了解了拙政园,就认识了中国园林;看懂了拙政园,就理解了中国园林,进而就可以步入博大精深的中国园林文化之门。从拙政园到“拙政园学”,是学术的对标,是研究的深化,是专业的提升,也是学科的学理和体系的梳理,拙政园当得是“拙政园学”的学科之根。首先,拙政园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园林。从中国最优秀的园林,到中国古典园林之首,以及私家园林之最、文人园林的代表,等等,拙政园堪称中国园林的品牌之冠。其次,拙政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经典之作。作为世界遗产,拙政园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作为国宝,拙政园与故宫、长城、兵马俑、布达拉宫等齐名,显现了中华文化的厚重辉煌。还有,拙政园有着中国造园艺术的完整体系。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由东方式园林、欧洲式园林和阿拉伯园林所组成,东方式园林的代表是中国园林,而拙政园又是中国园林的代表,中国博大精深的造园艺术的完整体系,于拙政园“窥一斑而知全豹”。另外,拙政园还是园林研究的学界热点和学术高地。迄今为止,在园林研究的学术资料中,有关拙政园的研究基础最为深厚,文献数量最多且持续增长,并且研究的分支内容也最为广泛,从园林文化与特色、遗产保护与管理、园林意境与审美、园林史与园林比较、造园要素分析等多有涉及,特别是在造园艺术的“溯源、深化、融合”等方面,近年来更是多有探讨,这无疑也正是一门专业学科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意义所在。

03“拙政园学”的基本架构

“拙政园学”的学科架构与传统园林学有共性,更有特性。共性是基础,特性是在共性基础上的更具针对性的系统和深入。

拙政园新大门(50年代末建)

“拙政园学”的概念原理

“拙政园学”是一门以拙政园为主体,以勘察解析、园艺溯源、营造师承、鉴赏评价、学术交流、品牌推广为方式方法,全面研究中国园林、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园林发展的专业性学科。“拙政园学”旨在以拙政园为范本,从中国造园的理念、中国造园的技艺,到中国造园的影响及其文化品牌的传承,形成一个研究体系,提出一套设计方案,完善一部研学教案,倡导一种运作模式,塑造并推出中国园林学科意义上的教学研的模板和范式。“拙政园学”是传统园林学、风景园林学的分支学科,其原理性的学科定义与传统园林学、风景园林学相一致,同样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特别是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来创建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拙政园学”的学科体系

“拙政园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所组成:

1、中国园林与世界园林。旨在认识和了解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及其历史渊源,重点是中国园林作为三大体系之一的历史地位、功能特点和独到影响。

2、中国园林与拙政园。通过对中国园林史的熟悉和了解,包括对中国园林的起源和发展阶段的了解,对中国园林的类别特征及功能特点的了解,进而全方位地认识和了解拙政园的前世今生及其在中国园林中的特定地位。

3、拙政园造园及其历史文化背景。这是拙政园及其造园史的研究特写,也是拙政园造园缘起与苏州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关联性的深度认识和研究。

4、拙政园的规划设计及其造园艺术。这部分集拙政园造园过程的设计、技艺、工程于一体,包括了规划布局、景观设计、建筑装饰、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以及景点场景的工匠技艺和工程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全面体现,涉及到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多方面的分支学科。

5、拙政园经典鉴赏及解析。这是“拙政园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旨在全方位认识了解和研究、挖掘、提炼拙政园造园艺术的基础上,发现经典,推出经典,进而更深入透彻的解析经典,鉴赏经典。

6、拙政园造园体系集成。通过传统造园艺术的认识了解和深度研究,提出以拙政园为样本概括提炼的造园艺术特点,并形成相应的概念和体系,这也是集中反映“拙政园学”专业体系丰富全面的重要内容。

7、拙政园数据库建设。“拙政园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创新课题就是要研究网络时代的园林专业的发展和提升,重点就是要全面研究拙政园数据基因采集基础上的数据库建设,创建具有时代特质的“数据拙政园”和“网上拙政园”。

8、拙政园品牌建设及传播。“拙政园学”的提出,本身就是拙政园品牌的提炼和提升,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要把拙政园的品牌建设与专业的品牌管理结合起来,在品牌定位、品牌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与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使拙政园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品牌。

“拙政园学”的专业科目

根据“拙政园学”学科体系的拟定,“拙政园学”的专业科目可以作以下三个方面的设想安排:

一是传统园林学的基础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城市生态、景观生态、植物生态、城市规划、园林建筑、园林艺术、园林工程、环境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植物栽培及养护,以及中外园林史、中外建筑史、中外美术史,等等。

二是中国园林与苏州园林的文史专业课程。重点是学习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园林以及苏州园林的文化渊源,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衣冠南渡、江南文化、中国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苏州通史、苏州园林,以及文化苏州、苏州的自然地理、苏州的人文地理、苏州时令文化和民俗风情,等等。

三是提升素养的文化选修课程。园林文化博大精深,提升素养的不二捷径就是要开阔视野,博览群书,特别要关注与园林文化密切相关的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包括中外哲学、中外艺术、中外美学,以及中外园林园艺方面的经典著作,如日本的《作庭记》、中国的《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陈从周的《说园》、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传统文化的诗文、绘画,乃至儒释道的思想经典,同样对园林文化的素养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作者:

居易,苏州科技大学教授、苏州市政府专家咨询团成员。

薛志坚,苏州拙政园管理处主任、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

图片:

“苏州风景园林”编辑部、周仁德

来源:

苏州市风景园林学会苏州风景园林公众号文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