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实景演出「宁波到宁海汽车时刻表」

互联网 2023-04-10 14:54:5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宁波实景演出「宁波到宁海汽车时刻表」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到达崇兴庙的时候已近黄昏,院门紧闭,一条黄狗懒洋洋地躺在台阶上昏睡。本以为要吃到闭门羹了,一位收拾农具的村人主动指点让我推开边上一扇木门。

“支”的一声,我独自走进阴冷的庙内,大殿和厢房空空如也,只有殿前两支燃着的蜡烛依稀维持着庙宇本该有的香火,诺大的戏台占据中央,雨水从戏台周围狭窄的天空淅沥落下。躺在地上仰头看着那三个连贯、精美而造型各异的藻井,不禁想:若是蒲松龄到了此处,能写出怎样凄美奇绝的人狐恋?闭上眼睛能否入梦?梦里能否看见戏台上几百年间曾经有过的曼妙身段?

崇兴庙外景,不是骑行那次,是第二次去

崇兴庙戏台是三连藻井,这种戏台全国仅存三座,全部在宁海

2006年宁波市宁海县有十个古戏台联合申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此行的目标就比较明确——找戏台。网上找了两页资料,问亲戚借了一辆自行车,带上地图独自上路。午后从奉化出发,下午抵达西店镇;第二天绕行强蛟半岛后回到梅林镇;第三天经深圳镇,再取道大堰镇回到奉化。一路上看了七八个戏台,总计骑行约150—160公里。

即使没有那些精美的古戏台,骑车在宁海闲逛也是十分惬意的。东部的强蛟是个海湾环绕的半岛,两岸层峦叠嶂,山海可观,北部的出海口有宽阔洋面,浮着一串列岛,被称为“海上千岛湖”,但这海天之势又岂平湖可比?西部的深圳镇却是典型的山乡,一路走来青山绿水,坡上层层梯田,山腰炊烟袅袅,宁静轻远,偶尔路过一个村子,数个低坝挡起几道碧波,古桥、细柳、石亭点缀两岸,真是美丽的中国山村!

那些列为国保的古戏台就坐落在这山海之间的小村落中。不管环境差异有多大,不管相距有多远,宁海的戏台都一样地精美,而且都喜欢采用一种不寻常的建筑形式:二连藻或三连藻。浙东戏台之精美看藻井,而宁海尤为重视,除了戏台正上方有最大最精致的藻井,还要在戏台前端加立柱、顶,建造连贯但造型不一的藻井。这些藻井可以让台前的部分观众免受日晒雨淋,亦有扩音的作用。目前全国仅存三座三连藻古戏台,全部位于宁海,此外宁海还有十几座二连藻古戏台。

其实在浙东浙南,只要有村子,一般都会留存一两个宗祠、庙宇,有宗祠、庙宇,便有戏台。宁海最多时曾经有过600多座戏台,现在仍保存了100多座。当年有多少戏班子在这乡村间辗转?现在还有多少?虽说宗祠、庙宇中的戏曲本是给祖宗、神仙看的,但那只是凡人的托词,演戏的、看戏的终究还是我等凡人。古戏台尚存,古老的戏曲乃至看戏的乡民还留下多少?

庙宇中新修的戏台,仍使用二连藻井的形式

宗祠中新修的戏台,同样是二连藻井

我所到的戏台当然是没戏演的,国庆假期也不是演戏的时节。一些祠堂、庙宇空空荡荡了无人气,就如开头所说的崇兴庙;西店塘下村的镇东庙更是冷寂,殿堂一派年久失修的模样,阴风细雨中真怕有鬼魅出现,但就是这小庙里却有个罕见的五藻井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也是村民指点找人开门进去的,听说陈逸飞在这里拍过《理发师》;而相距并不远的下蒲魏氏宗祠就让我吃到闭门羹了,这个宗祠位于两村之间,周围除了一片农田就是一座小庙相伴。也有不少成了老人活动中心、村文化中心,如岙胡胡氏宗祠、加爵科林氏宗祠、溪头南保庙。现在老人们的活动主要是打麻将和看电视,戏台上不能放牌桌,一样冷冷清清,要么就成了堆物场。

镇东庙,戏台使用了罕见的五藻井形式

五藻井是中间一个大藻井,四角四个小藻井

大门紧闭的下蒲魏氏宗祠

今天的宁海在年节时应该仍有热闹的戏曲表演吧?古老的生活方式只会渐渐远去。留下几处遗迹、些许曾经有过的生活片段,能留住一点点历史记忆,也就是现代人所能拥有的福祉了。

宁海位于宁波最南端,境内多山,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算不上大富大贵之地。何以此地的戏台数量如此之多,建筑如此之精致而形制又异于周边县乡?回来之后买了一册《宁海古戏台》,从头学习吧。

宁海古戏台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网上收集整理的资料)

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宁海古戏台”以崇兴庙古戏台、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双枝庙古戏台、城隍庙古戏台、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等十个古戏台联保的方式名列其中。

宁海古戏台大多建于明清时期,其时,江南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民间戏曲艺术广为流传,宁海地处江南,依山近海,演剧活动十分盛行,并适时建造了大量古戏台。

宁海的古戏台以宗祠戏台、庙宇戏台为主,结构上包含了主台、后台、看楼及藻井等要素,其中部分戏台纵向排列三个或二个不同形式的藻井的建筑方式,为国内所罕见。戏台藻井不但在声学上对戏曲演唱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在建筑施工时,引入竞争机制,由两队工匠沿中轴线分头施工。当地称作“劈作做”,也是十分罕见的施工方法。

宁海至今仍保存了100多处古戏台建筑,列为全国文保的十个古戏台是其中的佼佼者——

一、崇兴庙古戏台

崇兴庙古戏台位于西店镇石家村与后溪村之间,为二村共有,石家、后溪同宗同姓,村民均姓石,为宋乾道问奉直大夫石羡问之后嗣。至康熙中期,石成窝(1643—1722)创建索兴庙,石云台、讳义鼎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迁崇兴庙于石家宗祠左侧,戏台及三连贯藻井系同时建造。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

岙胡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梅林街道岙胡村。清嘉庆二年,邑庠生胡元实(1729-1812)建造胡氏宗祠,号为“积庆堂”。前厅较为简陋,平屋三间,咸丰四年(1854)以胡寅阶为首事,将前厅三间平屋改建成五间楼房,资金由族内各房捐助,以“劈作做”手法而建。上世纪二十年代,改造戏台和勾连廊(俗称工字屋),并增设三连贯藻井。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

下蒲魏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强蛟镇后舟、下洋两村之间。魏氏宗祠为二村共有,二村合称为下蒲。魏氏后裔于清康熙八年(1669)建大堂三间,道光年间扩建成五间。光绪十六年(1890)建仪门、戏台、厢楼等,并按各房派自东向西依中轴线劈半而建,俗称“劈作做”,故风格各异。

四、潘家岙潘氏宗祠古戏台

潘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桥头胡街道潘家岙村,清代乾隆甲辰(1784)由潘家兴、家思、家瑜等倡建。建亨堂三间、戏台一所。至嘉庆庚午(1810)族长家齐首事建前厅楼屋五间。民国壬午年(1922)宗长潘达品偕首事将前楼戏台及两厢进行大修。潘氏宗祠采用“劈作做”手法。

五、双枝庙古戏台

双枝庙古戏台位于深圳镇清潭村。双枝庙历来是里岙片的境主庙,明景德年间由张世赏、张廷玉始建,屡有兴废。1933年由清潭等六个自然村的张、竺、孔三姓集资重修。200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六、城隍庙古戏台

城隍庙古戏台位于跃龙街道桃源南路。城隍庙始建于唐永昌元年(690),南宋隆兴元年(1163)改建。1935年对城隍庙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卸下了台前影响观众视线的四根万柱,换上了二根铁柱,今存的仪门、戏台及两厢均修建于此时,2002年又进行过全面维修。

七、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

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龙宫村村口。陈氏宗祠建于清初,宗祠环境优美,南临龙溪,北坐狮山。自南至北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中天井、中厅、戏台、后天井、正厅。

八、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

马岙俞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马岙村,创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顺治五年(1648)因俞抒素领导的“白头翁”起义,宗祠被清兵烧毁,康熙十九年(1680)于原址上重建。宣统二年(1910)遭火灾,民国元年(1911)族人推俞民承为经理筹款重建,戏台亦建于同时。

戏台为歇山顶,无脊饰,藻井异形拱昂组合成螺旋形。

九、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

大蔡胡氏宗祠古戏台位于深圳镇大蔡村。大蔡胡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后几经兴废,现今规模为清晚期所建,戏台藻井亦同时建造。宗祠坐南朝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前天井、仪门、戈台、勾连廊、正厅。

十、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

加爵科林氏宗祠古戏台位于强蚊镇加爵科村。林氏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从杭州仁和里迁此。宗祠始建年代不详,现存规模为清代晚期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