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曲的文献「如何让戏曲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互联网 2023-04-09 14:16:5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关于戏曲的文献「如何让戏曲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原标题:【视点】让戏曲文献“活”起来

甘肃藏戏曲刻本

甘肃耿(忠义)派秦腔脸谱

《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第一辑)

甘肃藏戏曲刻本

甘肃耿(忠义)派秦腔脸谱

本报特约撰稿人 周琪

戏曲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是戏曲史研究的基础,往往会决定戏曲学研究的走向,而把这些珍贵的戏曲文献进行挖掘整理,并活态传承,让其重新呈现在舞台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宝藏与价值

甘肃、陕西在历史上是西北戏曲发展的核心地区,地方戏戏曲文献存量丰富。陕西省戏曲文献的特点是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抄本、刻本众多,出版戏曲文献的书坊相对集中。甘肃戏曲文献的特点是抄本文献非常丰富,清代戏曲剧本藏本的来源主要是民间收集,省内各地职业、业余戏曲表演团体及个人也有相当数量的收藏,这些藏本所涵盖的戏曲种类主要是影子腔、秦腔、眉户等。由于甘肃历史上刻印书行业并不发达,所以多为抄本,以梨园戏班旧唱本、演出本、过录本居多;同时偶尔也能见到像北京聚宝堂、文明堂,陕西汉中等地的刻本。自1956年以来,我省在全省范围内搜集、抄录、收购,或者以艺人捐赠的方式共收集到各类剧种传统剧目抄本、刻本达1500余本。其中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秦腔演出抄本《下宛城》是目前已发现的梆子戏最早抄本(原件佚失,今存复本),对于中国秦腔史和梆子戏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据不完全统计,仅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省图书馆收藏的戏曲文献就有1340多种,其中有明确年代记载的清代抄本、刻本有175种。陇南影子腔,属于清代时期的抄本共有110种左右,其中搜集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明抄本《麒麟图》尤为珍贵,可惜现已佚失。

另外,据我省皮影戏研究学者赵建新教授初步统计,仅甘肃影戏文献就不少于240余种,清代抄本有129种;清代眉户抄本,会宁县王智民藏有30余种;清代曲子戏抄本,其中静宁县张作彪保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曲子戏抄本3册40余种。

挖掘与研究

去年底在西和县举行的“甘肃戏曲文献研究与戏曲文献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商戏曲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开发。同时举办的甘肃珍贵地方戏曲文献展共展出百余件甘肃古代戏曲文献,其中原藏于清代西和县杨鼎班社的抄本有20部,如清乾隆年间“复兴班”的《双合珠》、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马王卷》、清咸丰四年(1854年)的《六合国》、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君臣梦》等;省图书馆展出的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三顾茅庐》、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蔡元打刀》、清道光五年(1825年)的《胭脂襦》秦腔抄本,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展出的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四贤册》抄本、清同治九年(1870年)永庆堂《雪山梅全传》刻本、《甘肃秦腔耿派脸谱》等罕见地方戏曲文献“是考证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佐证”。

多年来,甘肃戏曲文献学学术研究和发掘整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珍稀戏曲文献相继发现、整理出版,学术研究立项获得较大突破。如已面世的国家古籍规划整理出版项目《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第一辑),对中国戏曲文献的研究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浙江古籍出版社为此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精心编辑。全书十册影印,共选入100种珍贵戏曲抄本,其中省图书馆80种,省文化艺术研究所20种,全部为甘肃藏珍贵抄本。其中的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秦腔演出复抄本《下宛城》、清嘉庆八年(1803年)天水永和班抄写的《火烧新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抄写的《三顾茅庐》都是花部戏曲文献中现存最早的资料,学术价值较高。而早在1996年,《中国戏曲志·甘肃卷》审稿期间,来自全国的专家看后曾惊叹其为“顶级戏曲文物”和“全国重要的收藏”。

《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第一辑)收录的剧本中还有很多剧目是甘肃独有的珍贵剧目。如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秦腔抄本《蔡元打刀》,本事无考,剧演清康熙年间,福建蔡元因抱打不平,致死人命,发配充军至陕西榆林。当地有一凌姓公子,其父在世时,曾聘胡连之女为婚。后胡连看到凌家家道中落,遂强逼凌公子退婚。凌公子偶遇蔡元,与之相交,于是同至胡家理论,因言语不和,蔡元打死胡连全家,潜逃至安定县。当地恶霸宗显为夺张白之妻,遂用药酒毒死张白。蔡元同张父寻至宗府,杀死宗显全家。为逃官府追捕,蔡元身入高山,自立为王,招铁匠打铁造刀,招兵买马。其后为平凉提督王辅臣招降。剧中蔡元、王辅臣历史上确有其人,均为清代史书记载。《秦腔剧目初考》失载、《中国梆子戏剧目大辞典》有录。

抢救与传承

目前我国戏曲文献研究的主体主要在各高等院校,以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研究附庸的面貌出现。而全面抢救和整理戏曲遗产,研究戏曲文献,不能只限于简单的文本研究,更重要的是要古为今用,注重文献与舞台艺术的结合,把过去的文献从纸面上活态传承出来,从这些珍贵的戏曲文献中选择出经典的、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剧目,把它重新排演在舞台上。

近年来,甘肃梅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聘请了王镇江、展学昌、王界禄、段艺斌、蔡稚、窦凤琴、孔桂玲、张江中、安志成、袁冬梅、马力等演技精湛的戏曲名家为戏曲传承专家,通过“师带徒”等形式,手把手传授,既传艺又传德,让戏曲文化遗产传承“薪火不断”。同时,根据甘肃古代戏曲文献有选择地抢救挖掘了《少逼宫》《红逼宫》《马武搬砖》《虎头桥》《太湖城》五出具有鲜明甘肃派秦腔表演艺术特色的失传剧目进行公演,并传承了甘肃秦腔仪式戏的打台戏、上寿戏等的表演仪式流程和演出习俗,在全国戏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目前,《西北稀见戏曲抄本丛刊》的第二辑、第三辑的编纂也相继展开,届时将集中出版陕西、甘肃、青海三省的珍贵戏曲文献资料。另外,省文化艺术研究所珍藏的孤本秦腔耿(忠义)派脸谱也将作为重要的戏曲文献补充部分开始编辑,将彩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