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始祖皮影「电影皮影」

互联网 2023-04-08 18:36:3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电影的始祖皮影「电影皮影」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皮影始于北宋时期,被誉为“电影的鼻祖”。唐山皮影是中国皮影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影种。

一、唐山皮影之根

唐山皮影之根在乐亭,原称“乐亭影”,也称“滦州影”,还称“冀东影”。唐山皮影始于何年,至今没有定论,有文字记载初见于1934年6月的《文学》季刊发表的《滦州影戏》,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顾劼刚先生,文称,据李君云:“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居里不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儿,不但文采很好,而且绘画、雕刻件件精通。只有一件,时运不佳,屡试不第,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外游学沈阳,在那里只是教授几个村童过活,在这悠闲的岁月里慢慢成就了他的艺术贡献——创作影戏。”

这段文字读后让人难以信服,其一,中国皮影始于北宋,万历年怎能称“创作皮影”?其二,皮影戏是综合艺术,包括剧目创作,影人造型创作、唱腔创作、操纵艺术等,怎么一个人能在两三年完成?

1958年唐山市曾发现署有“明万历已卯年抄”的影卷《薄命图》,不仅故事完整,唱词格律考究,还有独特的“三赶七”,而且行当齐全,其中张彦为“生儿”(小生),金辉为“髯儿”(老生),白玉梅为“小儿”(青衣),周大贵为“花生儿”(丑),祝明星为“大儿”(净),李桂姐为“花小儿”(花旦),可见此时唐山皮影已基本成熟。明万历已卯年为1579年,而黄素志“创作影戏”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薄命图》影卷大大先于黄素志“创作影戏”。其三,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文史》第十九辑刊发的顾劼刚遗稿《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对其《滦州影戏》一文论点进行了修正,关于黄素志在沈阳“创作影戏”之说,顾先生遗稿中称“其戏只可谓之改造,不能称之谓创造”。“影戏历史遂无端缩短四分之三以上”,“易显与史实不合”。

这就是唐山皮影始于何年不能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要早于《薄命图》若干年。

接着从乐亭影是唐山皮影之根说起。

依照“音乐是剧种之种”的论点,唐山皮影的唱腔、念白、均是依照乐亭话为正宗,而且有“东、西路之分”,“东路”是纯乐亭音,“西路”则因乐亭音不标准而得名。1885年生于滦南县被誉为“影界大王”的张绳武老先生曾说:“我为了得到“东路”的认可,曾专门到乐亭县去‘正口’。”

以上足以说明唐山皮影的诞生地在乐亭,之所以有“滦州皮影”一说,系因金代乐亭县归滦州管辖,与当今乐亭、滦县(现已改县级市)皆由唐山市管辖,从而打出“唐山皮影”的旗号同理。

二、声腔流派纷呈

清代后期,乐亭县的一些豪绅、地主,为了自家娱乐消遣和喜庆佳节招待亲朋,借以炫耀自己的财势,纷纷办起了影班。其中最有名的豪门“四大影班”有:“杨寡妇影班”“聚德堂影班”“庆和堂影班”“翠阴堂影班”。在当时各班社不惜重金招聘名角高手,甚至唱“对台影”,互相竞争。其中“京东第一庄头”崔佑文的聚德堂班还制定不少规则,诸如上台唱影要穿大褂,进庄入户不准打闹喧哗,上台后不许下台走动,演出时要聚精会神不许错词跑调等。这些规则一直被高水平影匠传承,从而皮影艺人被视为农村的文化人,一直没划入“下九流”,而称“先生”。

随着1887年“因煤建市”唐山日渐繁华,“小山儿”文化区形成后,1919年张绳武带领“翠阴堂”影班走进唐山,此后有了专演皮影的“九天仙”“天光”等场地,不仅得到了唐山人民的喜爱,也得到国内外唱片公司关注。从1934年起经昆仑、百代、胜利、丽歌、荣利、宝利等唱片公司录制了百余张唐山皮影唱片,声腔板式完善,流派各显风光,这是中国皮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号称“影界大王”、“髯儿腔奠基人”张绳武借鉴河北梆子银达子的“夯腔”创造了“咳腔”,出自张绳武门下的李秀借鉴“皮簧戏”(京剧)的“西皮腔”创造了“簧腔”自成一派,苏旭借鉴中小学生鼓号队等的音调把“花调”装点得更有特色,周文友为把“小儿”行“平调”甩腔唱得更富有韵律,更富有表现力,为创造新腔,在两年的时间里“三下乐亭”经受观众的检验,第一次吃了“倒彩”失败而归;第二次变“倒彩”为“静听”,初见效果;第三次终于获得了“满堂彩”,大获成功。此后,这一腔调被众影匠效仿,广为传唱,至今仍是唐山皮影最富代表性的腔调。加之他有一条好嗓子,喜走高腔,旋律独特,被观众称为“阳韵”。当年曾与周文友较量败下阵来并累瞎了一只眼的齐怀,受周文友创腔的启迪而改行唱“生儿”,不追逐当时正走红的张占科而另辟蹊径,广收博采,终成“生腔泰斗”,其他还有号称“影界金少山”的厉景阳,英年早逝的张占科,被日本侵略者抓工惨死异国的康雅亭,“曼声感人”的孙品卿,被誉为“影界梅兰芳”的高荣杰……这一连串名字,个个都有骄人的绝活,把唐山皮影的声腔打造到几近完美的地步,不仅腔调优美,韵味独特,功能多样,板式完整,行当齐全,而且以个人的艺术魅力在观众的心灵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有了“绕梁三日而不绝”的美誉,从而形成了流派纷呈的景象。著名戏剧史家周贻白先生,在其《中国戏剧史长编》一书中,称唐山皮影“因为熟在人口的关系,几乎成了一般影戏的代称”。

三、诞生抗日影班

上个世纪40年代,在冀东地区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新任冀东地委宣传部长的吕光同志发现,皮影戏很受群众喜欢,既不需要大舞台,也不需要繁杂的道具,素有“七紧、八闲、九消停”之说,行动方便,是游击环境一个很好的宣传工具。经他倡议,冀东区党委于1943年决定组建以宣传抗日战争、活跃抗日人民文化生活为宗旨的“新长城影社”。1942年7月在迁西县长河岸边的黄槐峪举行了成立大会,木子厚任社长,时任《救国报》编辑的陈大远同志兼任指导员并立即着手创作反映抗战生活的第一个剧本《田玉参军》。剧本完成以后,两个难题摆在大伙儿面前:一个是现代人尤其是八路军战士的造型如何设计雕刻,一个是布景怎么绘制,前者曾采用写实的画法,试画了几个影人头茬,刻制之后放到影窗户上远看,看不出是人的头像;后者是用白布绘制着色为山,刻洞为月,效果也不理想,最后无奈还是依照传统的做法,不断的进行改革探索。据陈大远40多年后回忆说:“1943年9月13日,正是农历的中秋节”,“在迁西黄槐峪进行了抗日皮影戏《田玉参军》首场演出。演出时,几乎附近各村的群众都来了,他们第一次从影窗户上看到了自己的同志、自己的亲人,甚至是自己的形象,感到欢欣鼓舞,对这场演出给予很高评价”。新长城影社作为革命影社吸引了很多名人志士,早已走红的张茂兰、苏旭、苏勉都放弃了城市的优越生活,奔赴解放区参加新长城影社,先后演出了《光明之路》、《抢粮》、《抓丁》、《大生产》、《锦上添花》、《四十里铺之战》、《埋伏战斗》等。这些根据真实抗战故事创作的现代影,给抗日军民极大的鼓舞。他们有时到敌人据点附近搭台唱影吸引敌人出动,陷入八路军设置的埋伏圈,给日寇及其走狗以沉重的打击。敌人对新长城影社恨之入骨,为此,冀东军区为影社配备了28名武装战士做保卫工作,社长享受营级待遇,演员享受连级待遇,家里的田地由村负责代耕。

新长城影社的成立,起到了播种机的作用,冀东地区相继成立了抗日影社、大众影社、燕南影社、长城影社、新乐民影社、湾山影社、长山影社、新慰民影社等近30个新型影社,创作演出了《火烧潘家峪》、《杨玉民反正》、《一件血衣》、《颂军叹》、《合家欢乐》、《齐心杀敌》等紧跟时代的新剧目。

1949年6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新长城影社的苏旭、张茂兰应邀参加,影社为大会演出了《春秋镜》,大会授予新长城影社“斗争的缩影”锦旗,既形象地概括了新长城影社的历史功绩,也是对其他革命影社的肯定。唐山皮影走出了一条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之路,在国家存亡的关头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四、艺术综合出新

新中国成立后,新制度、新时代、新生活给求新求变的唐山皮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尤其是50年代末,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文化建设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如果说唐山皮影在20世纪的前两个新峰各有侧重,那么第三个新峰则是唐山市、唐山地区两个皮影团合并组建了唐山市皮影剧团,成了唐山皮影界的领头羊。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整体艺术综合出新,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延续了几百年只有男人登台唱影的传统被打破了。冲破这个禁区培养第一代唐山皮影女演员的开拓者,是被誉为“影界梅兰芳”的高荣杰,始于1957年,足具代表性的高徒叫李凤琴,不掐嗓能把唐山皮影唱得韵味浓郁,音色亮丽,高低自如,字眼清晰。从此女演员逐渐增多,不仅有专攻演唱的,还有专攻操纵的。

其二,电影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的不断发展变化,给唐山皮影以极大的启迪。它不再满足6尺影窗、7寸影人和简练的影帘子,先从放大影人(从7寸到1.2尺、1.5尺、2尺、2.5尺)、影窗(从6尺逐渐扩大到长8公尺8、高四公尺),接着是改进灯光(由“七捻灯”到多排管灯再到新闻灯)、布景(在塑料布上彩绘)。随着现代戏和儿童戏的排演,影人的造型更贴近写实,制作的材料和方法由单纯用驴皮雕刻变增添了为用赛璐璐板彩绘。这些虽然淡化了传统的写意美,但表现内容的空间却有了极大的拓展,各种当代人物以及坦克、汽车、轮船、狂风暴雨、滔滔海水、熊熊烈火、大炮发射、飞机轰炸等等,配上灯光效果,表现得更加逼真。用老百姓的话说“像小电影一样”,大大提高了观赏性。

其三,操纵技术不仅随着影人的放大而增加了难度,而且为了更传神增添了新的特技,诸如眼珠转动,嘴张合,以及抽烟、点火、机枪扫射、投弹轰炸……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和神秘感。

以《打虎上山》为例,音乐唱腔是在原基础上发展的,全剧用了三匹马,一匹小马先是从右上角奔跑而出,其后换成中型马,最后在表演中心出现的是一匹大马,这匹大马是用有机玻璃钢制作的,既大又重,由五个人操纵,两条前腿和两条后腿分别由两人操纵,马头由一人操纵,马尾由一人操纵,杨子荣两根手杆和马身一根杆由“主线”操纵,五个人在一平方米狭窄的表演区操纵,要表演昂首、低头、翘尾、跃起、长鸣、尥蹶等,其难度可想而知,何况马的一切动作都是为主人翁杨子荣服务的,加之配以紧弦密鼓,马的一行一动,人的一招一势,都在音乐节奏控制之中,使杨子荣的豪情在奔马上得以尽情发挥,要让观众清晰的看到他那朝气蓬勃、浑厚雄劲、胸有成竹、光彩四射的英雄形象。为达到这个目的,五位操纵者有的蹲着、有的弓着腰、有的直立、有的斜侧、有的要翘起脚跟,配合到严丝合缝的地步。1975年在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木偶皮影调演中,不管是专家还是观众,都为之震惊叫绝,甚至有人称之为“空前绝后”。这台节目演出后,唐山演出团成了香饽饽,每天都有人来团取经,好奇幕后的编导人员如何通力合作,如何创造的让五名操纵者合作的如同一人,把创作意图体现的如此完美。

其四,乐队的文场从一把四胡变为小民乐队,武场从“双跨”改为四人分奏,大大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功能。

综观以上四点变革,都是根据剧目内容的需要而发展的,像《三打白骨精》出现了从骷髅变成人,通过洗脸、梳头、照镜子、转眼睛,《红云岗》创造了“炉中火”,《打虎上山》创造了远景、近景……可见剧目是带动创新的龙头。

五、弘扬唐山抗震精神

1976年正是唐山市皮影剧团准备10月赴广州参加国际秋季广交会的演出的日子,全国都在兴致勃勃的积极进行排练,信心百倍地要在国际友人面前展示唐山皮影的风采,7月25日组建起来的一个民族管弦乐队,刚刚录了《鹤与龟》伴奏音乐小样,以供导演排戏用,待经过细致排练后再正式录制演出版,万没想到7月28日凌晨三点42分发生了世界罕见的大地震,一座百年工业名城在顷刻间就被夷为平地。唐山皮影剧团的团址就在唐山文化中心的“小山儿”“大世界”楼上,不仅全部演出器材都被埋在废墟底下,而且人员伤的伤、亡的亡,赴广交会演出已成了泡影。8月中旬,突然传来市领导决定:为驳斥西方媒体报导“唐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的谬论,彰显唐山人民抗震救灾的大无畏精神,组建了一个临时唐山皮影戏剧团,成员以唐山皮影团为主,又从唐剧团、京剧团、评剧团抽调了演员和编导人员,其中有右臂骨折的唐剧团主演彭秀兰,有妻子和一儿一女尸骨还埋在废墟里的导演孙鸣昆,有失去女儿的京剧团美工师马福庆和失去妻子和女儿的评剧团美工师李福瑞。皮影团有失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的影人雕刻家张兆祥和失去妻子的四胡演奏员申凤兰。为了安全于8月29日乘车赴石家庄地区获鹿县招待所进行排练,一天三开箱,演出器材、重新购置,影人场(道具布景)要一刀一刀重刻、着色、罩油、装订。在排练场人人尽职尽责,丝毫看不到一点异样,而到休息时间尤其晚上睡觉前则是另一种景象,最突出的是孙鸣昆导演,地震那天他正在丰润县农村为唐剧团剧本修改体验生活,地震时从窗户跳出跑回唐山,只见自己的房子已经坍塌,隔壁二层楼的废墟全压在自家房上。欲哭无泪,欲说无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受任务来到获鹿县,白天排戏,一面指导一面示范,生龙活虎一般。一到晚上他就坐在台阶上一支烟接一支烟抽个不停。人们劝他“累了一天了,回屋休息吧!”他却说:“20年前我来到唐山是一条光棍,20年后我是光棍一条!我每天一躺在床上就听见孩子喊‘爸爸,爸爸,快来救我呀!’我怎么能睡得着?!”戏,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如期排成的,10月赴广交会演出了一个月,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看了演出,好评如潮。广东省委、广东军区领导亲自迎接唐山皮影团的到来,各方面都给予特别的关注,应该说,这一个月的特殊演出,唐山市皮影剧团的演出,不仅戳穿了西方媒体的谣言,而且以精湛的技艺,展示了英雄的唐山人民大无畏的抗战精神。还为唐山皮影走出国门,做足了舆论的准备。

六、老呔影走向世界

1984年12月28日,唐山市皮影剧团一行7人与从河北民间艺术团到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迪尼斯世界”参加“中国节”演出,因时间限制只演出了《鹤与龟》和《打狼》两出儿童戏,新颖的布景、优美的唐山皮影音乐、生动细腻的表演,吸引着美国观众的眼球,一切都是新颖而神奇的,观众不断按下相机的快门,拍下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每场演出结束,观众异常兴奋,又是跳又是喊。《北美日报》和《华侨日报》都发表评论,称赞“好极了,完美无缺!把大人和孩子都迷住了。”闻名世界的菲利浦公司副总裁还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唐山皮影万岁”。皮影团在这里每天7场,演出了31天192场,观众有增无减,唐山皮影初出国门就创下了这样惊人的数字。

从此,唐山皮影剧团出国演出不断,1985年8月27日至10月29日,受文化部派遣到摩纳哥参加第8届世界业余戏剧节,评委会主持人认为“中国皮影团的演出,给各国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中国皮影的表演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给人以美的享受。”然后转程赴法国爱尔维尔市参加第七届国际木偶节,最后又到荷兰进行访问演出。1985年9月5日至18日,应法国亚洲文化传统协会邀请,在巴黎剧院首演了《鹤与龟》《熊猫咪咪》《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欧洲时报》发文称:“童话剧《鹤与龟》富有诗情画意,鹤与乌龟斗争波澜起伏,妙趣横生;童话剧《熊猫咪咪》中的小熊猫活泼顽皮,逗人喜爱;脍炙人口的神话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充满了神奇的想象,集皮影操纵高超技艺之大成,武戏场面惊险复杂,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1992年6月20日至8月17日,在中日建交正常化20周年之际,唐山市皮影剧团应邀到日本演出,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走遍了东京、奈良、大阪、神户、名古屋、横滨等20多个城市,64天演出了70场,并创下90分钟暴响82次掌声的记录。此后该团相继到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德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至此,应该说诞生在万历年间农耕时代的乐亭影,从到走进唐山这座中国北方工业的摇篮,形成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的交融,从剧目生产到音乐唱腔、操纵表演、舞美灯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值得特别提到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就灌制了各行当不同板腔的100多张唱片,发行到国内外,供世人欣赏,这在中国皮影界是独一无二的,可以名扬国内也享誉在国外,这是唐山皮影界的光荣,值得珍惜,更值得发扬。

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早已是电子时代,电视机已进入城镇多年,家家能够看到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却看不到被誉为“电影鼻祖”的皮影戏。就在这个时候,唐山电视台酝酿多年的拍一部皮影专题片的想法,于1993年启动了,由曹旭良担任编导,韩溪担任撰稿、作曲、主持,定名为《醉人的老呔影》,半小时的短片整整用了小半年,全面精细地介绍了唐山皮影的醉人之处,于11月19日播出,反响强烈。中央电视台于12月6日播出,并获得当年“文化教育类”二等奖。这部专题引起了屏幕上的皮影热,唐山电视台1998年又拍了《箭杆王》,中央电视台1999年、2000年两次派摄制组来唐,第一次拍了一小时的《唐山皮影》。第二次拍了一小时的《凤凰的影子》,其间于2002年中央台和唐山台联合排了一组电视讲座《唐山皮影绝活八讲》,由曹旭良编导,韩溪主讲,每讲五分钟左右,因为节目时间短,成了各频道的插播节目。直到2006年皮影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央台才播放了陕西的“老腔”等皮影节目。

2005年,唐山举办了《2005中国唐山国际皮影艺术展演》,共有陕西、河北、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南、湖北、四川、北京、上海10省市以及台湾、香港地区8个演出团,还有美国纽约中国戏剧坊和日本东京傀儡戏剧团,共演出了20台戏39个剧目,各地演出团的剧目多是童话、神话小戏,只有河北省滦南县皮影剧团演的传统大戏《刘瑞莲救驾》、乐亭县皮影团演的《三打白骨精》、开滦唐山矿社区中心皮影团演的《火焰山》、迁安市夕阳红皮影团演的《仙鹤情缘》、昌黎向东皮影团演的《侠女复仇记》。唐山市皮影剧团演出的“人”“影”同台的《观世音传奇》,这是出探索性剧目,引起了各代表团的热议。

综上所述,唐山皮影的沿革是得天独厚的,在“冀东三支花”中它名列其首,这不仅因为历史久,更主要的它对乐亭大鼓、评剧的诞生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诸如评剧音乐唱腔从曲牌体的莲花落到板腔体的评剧,是完全描着唐山皮影的唱腔路子走的,可谓驾轻就熟,其念白也用的乐亭话。用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话说:“评剧当今已串秧子了!”但仍有坚守着,那就是赵丽蓉,改演小品后,满口呔味十足的唐山话(实为乐亭话)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特殊青睐。“靳(文然)派”乐亭大鼓《双锁山》被灌制成密级唱片,《拷红》从1953年就成为“东北音专”(今沈阳音乐学院)的共同课教材。靳文然的艺术特点就在于巧妙地吸收借鉴了皮影唱腔的优长腔调和板式变化特点,但不失自己的特色,用他的话说,“吸收别人的东西就像把盐房间装满水的玻璃杯里,看是看不见的,喝到嘴里叭嗒叭嗒才有味儿。”

1960年以唐沙皮影的唱腔音乐为母体创建的新兴剧种唐剧,如今已享誉全国,尤其是唐剧《人影》演的就是民国初年唐山皮影艺人的人生,可作为研究唐山皮影历史的活教材。

唐山皮影是唐山人的骄傲!

来源:1、唐山皮影戏历史沿革——韩溪手稿

2、唐山皮影诞生地之求证——《车把式咏叹调》韩溪 著

3、《20世纪与时俱进的唐山皮影》——《车把式咏叹调》韩溪 著

版权所有:唐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