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有什么戏曲「甘肃戏曲剧种」

互联网 2023-04-08 16:45:1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甘肃省有什么戏曲「甘肃戏曲剧种」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陇剧是流行在甘肃全省的一个新兴剧种,原名“陇东道情”,是流传在甘肃东部地区的一种皮影戏 。陇东道情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

陇剧是甘肃省一个新兴的戏曲剧种。据老艺人的回忆,原为皮影戏,采用道情唱腔,名陇东道情。流传于甘肃东部的环县及曲子镇一带。因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均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环县皮影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一生从事陇东道情的改革活动,制定并改进了道情的音乐及声腔,增添了四弦、笛呐和水梆子(梆铃)等乐器,对道情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此后道情唱腔又发展为东南西北4路,其中许元章、耿颢贤、史学杰、敬廷玺等艺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艺工作者运用道情形式编演街头剧进行宣传活动。1949年以后开展了对道情音乐的搜集整理活动。1958年建立了专业队伍,从事道情艺术全面的发掘、改革和提高工作,为皮影戏向舞台剧的演变创造了条件。1959年大型古典戏曲《枫洛池》的编演,使陇东道情从实践上具备了较完整的舞台艺术规模,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同年年底定名为陇剧,并成立了甘肃省陇剧团。

1、历史渊源

陇剧的前身是流传在甘肃环县环江地带的陇东道情。陇东道情历史悠久,唐代陇东道情就建有道观,道教音乐繁衍不断,明清以来在道教音乐基础上,民间艺人逐渐吸收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了股弦等乐器,演变为以皮影形式流传在陇东环县、华池、庆阳一带的陇东道情 [3] 。

请代同治年间,环县著名道情艺人解长春(1843-1916年)的皮影班曾在宁夏、内蒙、陕北以及当地流动演出多年,颇受群众赞赏。解长春毕生致力于道情演唱和皮影技艺的革新,将原来用的二股弦改为四股弦,在木梆上加个小铜铃,每敲一下,梆铃并响,称为“水梆子”。在他的传授和影响下,人才辈出,陇东道情进入兴盛时期。

清末民初,根据地域条件的不同和艺人们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唱腔流派。环县南部流行的唱腔委婉细腻,清新流畅,长于抒情,代表艺人有活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史学杰、敬廷玺、敬乃良、马召川等。环县北部流传的唱腔质朴沉厚,高昂激越,长于叙事,代表艺人有活跃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徐元璋、魏元寿、梁世仓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革命文艺工作者,在利用陇东道情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的同时,对陇东道情进行了初步搜集和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文化部门先后于1952年、1958年和1963年三次组织大批戏曲、音乐工作者,对陇东道情进行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共征集到剧本六十二本,各路艺人唱腔二百余段,曲牌一百四十六首,打击乐谱五十四种,民歌六十二首,录音资料达三千一百二十米,并汇编成《陇东道情》一书,以及《陇东道情年考谱系表》等重要资料。

陇东皮影走上舞台最早的是以演唱形式出现的。1956年全国民族民间舞蹈会演,甘肃代表团的史学杰、徐元璋、敬廷玺、赵建吉等老艺人,以坐唱形式在怀仁堂演唱了陇东道情《二姐娃做梦》,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其他领导人的称赞和鼓励。l957年庆阳县秦剧团以真人在舞台上试验演出了《刘巧儿》、《杀庙》。

1958年环县秦剧团试验演出了《金碗钗》、《高山流水》、《挑女婿》、《三里湾》、《杀庙》等剧目。甘肃省秦剧团在1958年西北五省(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的陇东道情传统剧目《二姐思春》、《吵宫》和新编现代剧目《六姑娘》、《最后的钟声》等小戏,获得好评。

1959年成立了甘肃省陇东道情剧团,演出了大型历史剧《枫洛池》,进京参加了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活动,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等领导人观看了演出,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对道情剧的诞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确认了这一新的戏曲剧种。

此后,甘肃省陇剧团带着《枫洛池》、《旌表记》等剧目赴华北、华东、西北等大中城市和地区交流演出,扩大了陇剧的影响。除甘肃省陇剧团外,l965年在祁连秦剧团基础上组建起酒泉地区陇剧团(1969年解散)。

l979年将原环县文工团改建为环县陇剧团,1981年成立庆阳地区陇剧团。省内各地秦剧团也多有演出陇剧者。另外,甘肃省艺术学校还设有陇剧班,先后培养了三期学员。

2、行当流派

陇剧是由皮影戏陇东道情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搬上舞台的新剧种。陇东道情原无脚色行当,是由影人的不同造型,标示行当的不同,因此,陇剧上舞台后,不像其它大剧种有自己的脚色行当传统可继承,而是在无章可循的情况下,经过边实践、边摸索、边研究,逐渐创立了自己剧种的脚色行当。陇剧脚色行当的来源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照、模仿陇东道情皮影人的人物造型与皮影表演动作,创立了大体的行当分类和特性。

二、陇剧搬上舞台后,除少量改编演出了道情原有的传统剧目外,大量演出的剧目是移植其它剧种的,如萧仙戏、京剧、越剧、昆曲、川剧等。在排练这些剧目时,多参照原剧种的行当,相对应的设置陇剧的行当,并吸收、融化那些剧种行当的表演身段,充实、丰富陇剧的行当。

三、根据新创作剧目的内容、剧中人物的不同类型、身份、年龄、性格等,参照一般戏曲脚色行当的规范,设置较为适合或接近的行当来表演。如陇剧第一出戏《枫洛池》的脚色行当,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将简人同设计为小生,杜若义设计为武生,邬飞霞、马瑶草设计为小旦,牛贵设计为官衣丑,梁冀设计为大花脸。

四、在陇剧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现和突出陇剧这一地方剧的特色,根据陇剧音乐细腻、优雅、缠绵、抒情的特色,决定了以发展“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主,在表演上以“三小”为中心。因此,在行当的建立上,确立了以“三小”为主兼顾其它的脚色行当体制。在“三小”行当的创建中,除了选择其他剧种(主要是越剧、川剧、京剧等)有关这些行当的表演适合陇剧需要的程式以外,着重从民间艺术,特别是陇东秧歌、社火等表演中,提炼、规范、创造出陇剧“三小”行当的表演程式,如“地游子步”、“风摆柳步”等等。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陇剧的脚色行当已初具规模,他的主要行当有:生行:包括小生、须生、老生;旦行:包括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等;净行:分大妆与二净两行;丑行;分官衣丑、公子丑与小丑等,均以粉底定妆,勾画丑脸妆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