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已经没人知道了吗 「粤剧是用粤语唱的吗」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粤剧已经没人知道了吗 「粤剧是用粤语唱的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什么是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源自南戏,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自明代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融汇了自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一种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剧种。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广东华侨聚居地都有粤剧演出。
1889年,粤剧行会组织八和会馆在广州西关建立。如今,在许多国家都有八和会馆,这是粤剧影响力的表现。20世纪初至今,粤剧涌现了近20个流派。白驹荣、桂名扬、红线女、芳艳芬、任剑辉、陈笑风等艺术家,共同创造和丰富了从近代到当代粤剧声腔艺术。
粤剧艺术有着与其他剧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品格。有专家评价,粤剧“集南北戏曲之大成”“发挥民族性的趣味和地方性的灵敏”,是“富有朝气的一种新写意派艺术”,在海外成为中国戏曲的典型代表之一。
广府民系的粤方言保存了唐宋时期的中原音韵,其中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古汉语普遍存在的”入声”。北宋初年出版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官方权威发音韵律书《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里面标注的文字发音与现今的粤语高度吻合,因此大量的唐诗宋词现在只有用粤语来读,才能符合诗词基本的“韵律美”,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认为粤语是唐代国语。元朝时期,元政府以大都(北京)话为基础,编制了《中原音韵》,借以取代原来的《广韵》,将入声分派到其他三声,导致北方话声母结构迥异于古汉语,无入声、无浊音,粤语、吴语等方言成了古汉语的孑遗。
粤剧咏叹调的构成同时采用了模体系统(如 梆子、西皮和二 黄)和 旋律模式。除了中国乐器如二胡、琵琶、长笛、蝴蝶竖琴和各种打击乐器外,还融入了大提琴、萨克斯管和小提琴。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环境,粤剧是少数倾向于学习中国现代口语戏剧和外国歌舞的本土歌舞剧院。它的舞台表演也借鉴了西方歌剧和电影的技巧。
粤剧受到局限的原因:
1、语言的差异
如今,全国各地都出现方言式微的现象,也间接性地影响到了传统艺术的传承。
而在广东地区,粤语即使在新生代青少年中也还保留着相当完整的样貌,这为粤剧的传承奠定了基础。
粤语是粤剧一大特色,可以说,选择粤语作为表演语言使得粤剧真正成为一种粤地民俗及传统,不用粤语表演的“粤剧”已经和传统大相径庭。在今后的粤剧艺术传承中,粤语传承将成为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语言问题也会是粤剧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一大阻碍。
2、人才培养方面:
传统戏曲一个重要的发展难题便是人才培养,没有新人对传统艺术进行记录、研究和学习,便容易导致其失传,可见,人才培养对传承传统艺术有着相当的必要性。
在今后的粤剧艺术传承中,粤语传承将成为相当重要的一部分。语言问题也会是粤剧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克服的一大阻碍。
文化品格是中国戏曲诸剧种在千百年的孕育、发展、衍变进程中,逐渐呈现出来的独特个性,是当前戏曲类非遗保护的中心内容。中国目前有348个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怎样区别?2017年全国戏曲普查工作之初,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拟定了8条标准,涉及剧种在文学、音乐、表演、舞美等方面的艺术呈现。这些都是文化品格的组成内容,体现了“文化多样性”保护理念。
粤剧几百年的艺术历史和文化实践,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地方剧种的界定。特定的岭南文化、近代广州生活、城市商业支撑、变化发展的时尚风气,让粤剧呈现出基于“民族性”与“地方性”双向互动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品格及发展途径。这种文化品格的延续是其得以活态保护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