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村落保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和谐美丽乡村」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对于古村落保护,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和谐美丽乡村」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光明网记者 黎梦竹
一组数据显示,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正在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如何有效激活乡土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让古村落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使得“乡愁”不只存在于记忆中,成为近年来各界持续思考的问题。
在近日举办的古村镇保护利用泸县论坛上,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文物局机关党委原副书记黄元看来,中国农耕文明的兴盛,催生了成千上万的乡村聚落,这些古村镇涉及地域广、体量大、类别繁多、生态民俗特色各异。
“古村落保护和乡村振兴中须强化村民的第一主体地位,落实依靠村民、为了村民的方针路线。”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唐孝祥给出这样的建议。在他看来,在研究、调研当中就认识到,一定要强化村民第一的认识和理念,一切依靠村民、一切为了村民的路线。
当前,乡村建设主要面临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环境亟待修复、文化传承断代和社会治理松散等问题,而这些都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唐孝祥认为,村民是乡村振兴的第一主体,产业兴旺是根,文化传承是魂,生态宜居是基,治理有效是本。而要发挥乡村振兴中村民的第一主体作用,就要加强对村民的培养和培训,包括观念、素质、文化水平、对事物的分析和认识等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充分尊重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
古村镇同质化开发带来“千村一面”。如何让古村镇走出东施效颦的尴尬,打破“复制粘贴”的路子?以新溪村为例,位于沱江与长江水运交汇点的新溪村自古是重要货物集散点,其产生和发展具有浓郁的巴渝码头文化色彩。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以及长江上游经济功能的减弱,新溪作为交通集散地的功能已消失,同时引发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建筑破败、经济活力减弱等问题。
通过对新溪村资源条件和保存现状的调查分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所分析新溪村可以以“区域联动发展”对泸县周边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并通过文化引导进行全域旅游策划,在这其中,“码头文化”仍是新溪村要打出的重要名片。“对外部力量的介入应保持警惕,而期待一种更为良性的内部自我更新。村庄内部的自我修复和外部的适度关注是村庄得以延续的最终方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所助理研究员黄雨说。
“古村镇保护在现实中面临着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的挑战,也面临着保护制度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完善、保护责任不明确的客观问题,保护任务非常繁重。一旦疏于保护,很快会消失,留下永远的遗憾。”黄元还提到,让人们通过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感受到古村镇保护成果,这对展示古村镇的自然、人文和历史之美,促进古村镇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