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书山有路勤为径」

互联网 2023-04-06 13:05:0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书山有路勤为径「书山有路勤为径」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书山有路勤为径

——田晓勤先生书法印象

又逢一年教师节,回想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家乡做民办教师,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指导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用毛笔抄写资料办墙报,临近的学校派出教师和学生代表来观摩。那个时代,我们把用毛笔写字就叫“写字”,不叫书法,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要用毛笔在16开纸的本子上写20个字的楷书,作业的名字叫“写大楷”,老师对写的好的字用红颜色的笔画一个圈。而今天,我居住的小区门前,就有一家教小学生写大楷的机构美其名曰“书法艺术培训”,按课时收费,商业社会把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变成了部分人攫取利益的手段。我们小时候,因为有国家免费教育的政策和那么多教师不顾个人利益的无私奉献,无数农民家的孩子才有了读书学习的机会。说起书法,又想起不久前承诺要给好友田晓勤先生写书法印象这件事。

我和田晓勤先生都是上世纪50和60年代在成县陈院镇这个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出生成长的,差异是他出生于干部家庭,我出生于农民家庭,但在那个年代人生的命运大致是一样的,我们都经历了底层工作的体验,后来我调到了县委宣传部门,他调到了政府文化部门,工作上又有了新的交集。

从青少年一直到退休前后,田晓勤先生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对书法艺术的学习和实践中。他自幼传承家学酷爱书法。年轻的时候,田晓勤先生就认识到优秀的书法艺术能够给人带来和谐、秩序、平静和激励之美。是人类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之一。他研习当地汉代著名书法名碑《西狭颂》,研读历代名家墨迹、摩崖刊石。1983年拜本县籍书法名家刘九畴先生为师,勤学苦练,勤勉自励。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书法成为他的追求,他的爱好,他的梦想,他的精神慰藉。在书法的世界里,他是自由人,他不在看不惯这个世界和他人有什么毛病和缺陷,而是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用心感受这个世界的健康和温暖,用积极的心态去释放对生活的热爱。几十年来,废寝忘食,锲而不舍,用毫情酬志。为求艺术真谛,拓宽视野,几度北上京城,南下金陵,览游名山大川,于龙门石窟,泰山之巅等地,寻本探源。足迹遍神州,并且远度重洋,到他乡异国交流学习。聆听书法大家授课和对话,不断提高文化素养与艺术审美的鉴赏水平。

2003年,田晓勤先生求学于中国书法高研班,曾得到周志高,翟万益,申万胜,陈克年等书家悉心指导。工于楷、研于隶、涉于篆、长于行草和榜书。书法艺术成为他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声音,通过书法,他与社会和他人坦诚交流,表达内心的坚强与柔弱,与自己对话,与他人沟通。书法是他体验社会,感受人生的窗口。在他的观念中,传统意义的书法,具有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本质性。从这个方面说,“书法”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形式。“汉字”字形本身具有复杂的形式美,创作的行为是“写”,用的工具是毛笔。但是并非用毛笔书写的所有汉字作品都是“艺术”,只有在技巧、风格、境界及传统功力上达到一定层次的书法作品才能称之为“书法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作为艺术的“书法”,也有只是停留在“写字”层次的“毛笔字”。

他多年来的追求,受到社会认可,前些年,田晓勤先生的楷书受到社会关注,一些企业和单位,请他写门牌和匾额等,楷书体现一个人书法的功力,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而我更加关注他草书的功力发展,草书更加能表现一个人的个性和风格。

田晓勤先生重视对传统书法理论的学习。上承魏晋,下涉唐宋明清,系统学习研究古今书论。唐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其传世的《书谱》中把篆、隶、草书和章草四种书体的特点概括成“篆当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变。”各种书体之间不是截然无关,而是相互有着内在的联系。如:“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说明了草书与正书的各自特征。草书的结体是依靠连续的线条来显现的,运笔的使转技能是造成草书的形质的基础,而点画的轻重、缓急又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书谱》还认为学习正、草的同时应当“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从其它各种书体中汲取营养。田晓勤先生认为这些都是研习书法的高明见解。

因为他的勤奋努力,书法创作不断有新的收获。其书法作品曾经入展全国首届楷书展;首届全国榜书精品展,获得第二名;甘肃省第五届中青展;第三届张芝书法展;第五届张芝书法展;获甘肃省政协成立60周年书画展二等奖;西北五省书法联展;陇南《万象》文艺奖。2004年首届《西狭颂》全国研讨会期间在天一艺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出版《田晓勤书法集》。应邀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研讨会及书法交流活动。其书法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等多家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收藏;书法作品传播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应邀参加“中国书画世界行代表团”赴加拿大、美国交流展出。《甘肃日报》、《中国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画名家报》《甘肃经济日报》等十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其书法作品;有多部辞书收编其名录。甘肃电视台、陇南电视台、陇南日报等媒体都对其作过专题报道。

田晓勤先生重视对用笔技法的练习和总结。由于草书在书法艺术上的特殊性,它是表达个性、抒发感情的最好字体。《书谱》指出:“今撰执、使、用、转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缳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执就是执笔,有执的深浅长短之分;使是运笔,有左右提按几种;转是指运笔中的萦纡回绕,转折呼应;用是指用点画来结字,有向背相让的区别。“纵横牵掣”是在纵横的笔画运动中,前一笔的收连带着下一笔的起,形成上下勾连,左右牵引的状态。“钩缳盘纡”可理解为行笔的转折回旋,环绕呼应。草书在行笔过程中表现出不同于篆、隶、楷的特点。萧衍形容草书转折回旋的笔画时说:“疾若惊蛇之失道,迟若绿水之徘徊”,“似葡萄之蔓延,女萝之繁萦,浑汉之相绞,山熊之对争”,“婆娑而飞舞凤,宛转而起蟠龙”。孙过庭说这种使转的笔法是草书的形质。没有形和质就无从表现事物的存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点画是草书的性情状态。精神依附于形质。点画是草书依附于使转,使转灵活,点画即因其动能而得势,字体的精神面貌为之展现。这是草书成功的重要因素。执、使、用、转四个字是对草书基本原理和用笔技法的精辟概括和总结,堪称用笔之法,千古不移。田晓勤先生重视对书法艺术理论的理解和实践。他认为《书谱》中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是孙过庭学书的亲身经历,道出了从平到险又到平的学习三阶段,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从临摹入手到形成自己的风格,即“恨二王无成法”的境界。老老实实临摹前人的优秀作品,学习参透前人的笔法,即所谓“平正”,然后创新,探索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即所谓“险绝”,之后把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心得融会贯通,成熟地建立自己的法度,即础案垂槠秸,而“复归平正”,即“螺旋式上升”。功夫不到家而奢谈创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道出了和谐与变化,法则与创新的关系。书法作品要“凛”“温”“鼓”“和”:“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达到刚柔并济“,枯润相兼的效果。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古往今来,所有有成就的书家,都是从继承前人的成就“入门”、“立基”,而后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书法艺术同其他艺术如演唱、戏剧、绘画等艺术一样,都强调“师承”,但“师承”不是“泥古”,而是从前贤中学有所本。孙过庭自述“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这里讲出了他取法二王及钟、张的来龙去脉。而《书谱》墨迹所体现的高古旷达,专精娴熟,笔法俊逸,姿态潇洒,表明他宗法二王,造诣很深。《书谱》布局一如《十七帖》,多数单字不相牵连,其使转纵横,莫不合于法度,翰逸神飞,无不敛入规矩,更知孙是学二王之善者。同时,从《书谱》的书法艺术及其它书论可知,孙过庭不止深入二王堂奥,更得汉魏神髓,加上他的天资、博采,可以说他实现了新的突破。关于书法美学,书家的气质修养诸论述,都是孙过庭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新贡献。总观孙过庭《书谱》所体现的,正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他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基础的。他善宗二王,但又不是原来的二王,而是孙过庭自己。南朝宋虞龢《论书表》曰:“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钟、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有今古。陶景弘《论书启》亦曰:“比世皆尚子敬书,元常继以齐代,名实脱落,海内非唯不复知元常,于逸少亦然。”可见在距离二王不远的南北朝时期,献之书艺之声望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按王羲之在晚年受其子献之影响而变法,然其古质难移。献之则承乃父演变为妍媚丰腴的俗书“趁姿媚”,尽管受到保守派如谢安等人的轻视,终为广大社会所欣赏。至唐初则渐渐的形成了“抑献扬羲”的风气,人们反过头来推崇王羲之早年未变的书体。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极力贬低献之而张扬羲之,竟至于拿千古名迹《兰亭序》殉葬。孙过庭秉承了这种时代精神。《书谱》说:“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当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辉煌成就是客观存在,历经任何岁月的洗涤都不能磨灭。书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艺术,由书家从前代遗迹和自然形象中摄取养分,融会消化,运用于笔底毫端,表现于字里行间、纸帛之上。对此,欣赏者通过视觉产生美感和联想,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前人用“印印泥”来形容书法用笔,旨在说明藏锋与用力深入之意,同时还暗含不走样的意思,以形容下笔既稳且准。

用“屋漏痕”来评价用笔效果。如唐人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破屋漏雨在墙面留下的痕迹,比喻笔墨在纸上的运行,凝重而自然。

用“折叉股”来比喻书写的状态或书法线条的观感效果。即折断叉股,或折断了的叉股,分别比作。折叉股线条光润圆畅,挺秀刚健,给人以秀媚匀净的美感。笔毫在平移时,突然在一点上作方向的改变,形成一个折角,折角的顶端称为折点,运笔方式称为折笔。折笔的侧锋甚至偏锋现象在行草书中时有出现,这是率然直下的结果。若要使原来的中锋笔画在折点后继续保持中锋,必须换锋'暗过'。《临池心解》说,转折须暗过,方知折叉股之妙。折叉股表现的是一种力度之美。但是,历来书论中都不免有牵强附会,用许多自然现象来形容书体和笔势。比如孙过庭评论他人“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这些话同样也适用于他自己。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说:60岁以后的人,要好好把握人生的黄金年龄段。如果把人生比做鲜活的植物,那么少年时就宛如青枝嫩叶,青年时就犹如花朵满树,中年好比果实累累,60岁以后自然是铁干铜枝。天生万物,各有其美。退休后的田晓勤先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和展示他的书法爱好,他给自己的书斋撰写了两幅对联,受到众人赞誉:“豪情书一世,敦厚蔚三生”。“半方铁砚知冷暖,一支长毫写春秋”。

如果把人生比做一部书,那么少年是书的开头,青壮年是书的中部,60岁以后就是书的高潮。而高潮才是最精彩、最感人、最难忘怀的人生“压轴戏”。我们通过书法评论,揭示传统文化中“真善美”的精义,希望田晓勤先生继承倡导传统美德和正大气象的传统,用更优秀的作品服务于我们当代社会和人生健康发展的事业。

文·王东祥

作者简介:王东祥,男,甘肃省成县人,退休干部,健康管理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甘肃西狭颂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2007年以来出版散文集《青山夜语》《生命的家园》《旅途之歌》,青少年励志文集《梦想成长的季节》,2016年主编出版《西狭颂研究论文选》,2018年主编《华夏文明探源专辑》,2019年编著《健康是人生之本》,2020年编著《请给自己的人生找教练》等书。有诗歌、散文、艺术评论等多篇(首)文章发表于《飞天》《甘肃日报》《陇南日报》《开拓文学》等报刊杂志。

本文编辑发稿人:马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