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城乡新春舞动\\「肇庆市房产信息网」

互联网 2023-04-06 08:44:0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肇庆城乡新春舞动\\「肇庆市房产信息网」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春节长假里,当端州城区的城里人外出旅游、逛街购物、休闲娱乐之时,高要、封开、怀集和德庆等地的城乡却舞起了龙舞、五马巡城舞、壮狮舞、凤舞、雄鸡舞和蝴蝶舞。

这些被列入广东省或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古老舞蹈,满含祈福和祝愿,给肇庆地区的山乡增添了过大年的喜庆气氛。

西江日报记者 李文华

五马巡城舞:曾经亮相上海世博会舞台

封开县大洲镇岐岭村的《五马巡城舞》,应邀在上海世博会上演出。 西江日报通讯员 叶清 摄

每年春节,封开县大洲镇岐岭村的村民都要舞动《五马巡城舞》。他们不仅在本村舞动,还要穿村过寨表演,给当地增添了许多喜庆。

就是这个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五马巡城舞》,先后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演出,并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封开县大洲镇岐岭村村民表演的《五马巡城舞》,演绎的是北宋大将狄青率领石玉等4员大将平定广西判乱,即五虎平西故事中的一段。

据封开县史料记载,每逢春节,封开县百姓都喜欢舞《五马巡城舞》,但是只有大洲镇岐岭村传承了这个古老的舞蹈。

《五马巡城舞》的传承人陈立邦告诉记者,“北宋名将狄青率军平定广西的叛乱后,留下了部分军队屯兵封开等地。我们村好多姓氏的男丁,其实是跟随五虎大将平西的将士后代。根据我们村老艺人的口头代代相传,《五马巡城舞》起源于宋代,它是宋代平息广西叛乱的将士所创。”

《五马巡城舞》表演者需要50多人,其中5人扮演狄青、石玉等五虎大将,其他人扮演兵士等人物。

《五马巡城舞》分“开城”、“点卯”和“巡城”三部分,其中“开城”展现的是歌舞升平,万民同乐的场景,以五马舞等舞蹈构成。

“点卯”表现古代军队点将、练兵和出征的过程,以刀舞、旗舞为主演内容,场中鼓声激越、战旗猎猎,使观者如同亲临跃马横戈的古战场。

“巡城”表现的是狄青等五虎大将骑马巡视城防的情景,5位“大将”骑着“战马”,在五扇不断变化和移动的“城门”中来回穿梭,构成复杂多样的图形和阵势,令人拍手叫绝。

怀集壮狮舞:壮族同胞舞动的“木猫”

怀集下帅壮族同胞春节期间舞动的壮狮舞,狮头完全不同于醒狮,舞狮时还有两只“猴子”同舞。 西江日报记者 李文华 摄

怀集下帅是肇庆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生活在这里的壮族同胞春节期间也舞狮,但是他们舞动的可不是一般的醒狮,而是在肇庆地区独一无二的壮狮。

怀集县下帅壮瑶民族乡的壮族同胞将壮狮称为木狮、木猫。自古以来,下帅的壮族同胞都在舞壮狮,而且一直传承下来,多次应邀在广东省民族运动会的开幕式上表演。

怀集县下帅壮瑶民族乡共有2000多位壮族同胞,生活在下帅的车福等5个村委会,他们的祖先明初从广西迁徙怀集下帅定居。

据怀集县文化馆原馆长徐兆汉介绍,“如果不是车福村壮族同胞的坚守,壮狮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早就失传了。”

车福村的壮族同胞得知记者前来采访壮狮舞,壮狮舞的传承人韦秋像带领两位演员,高兴地舞起了壮狮。

岭南醒狮由两人舞动,而壮狮只需一人舞动,但是比醒狮多了两位面带猴子面具的演员。

这两只“猴子”围在壮狮周围追逐嬉戏,表演翻跟头、跳台等动作,还模仿猴子的动作以助兴。

肇庆地区民间的醒狮都在地面舞动,怀集县下帅壮瑶民族乡的壮狮既可在地面舞动,也可以跳上八仙桌舞动。

壮狮在地面舞上几个回合后,跳上八仙桌接着舞动,舞者在桌面上高举狮头大幅度舞动,或蹲下小幅度舞动,间有翻滚动作表演,再跳下地面起舞,如此重复多次后以“采青”收场。

壮狮头的用料也与醒狮不同,醒狮用竹篾等材料扎成,壮狮则是用木头制成。

韦秋像是怀集县下帅乡壮狮舞的第十二代传承人,他今年已经60岁,“由于壮狮头采用木头制作,狮头有十几斤重。我们演完一场壮狮舞,就算是寒冷的冬天,也舞得全身是汗。为了将壮狮舞传承下去,让壮狮在过年的时候给大家带去吉祥和快乐,无论多苦多累,我们都心甘情愿。”

高要龙舞:从大年初一舞到元宵节

每逢春节,高要区回龙镇宽郊金龙都要应邀前往高要城区表演。 西江日报通讯员 苏科伟 摄

高要龙舞也称高要区回龙镇宽郊村金龙舞。在中国的传统民俗中,自古就是“北龙南狮”。因此广东的醒狮十分盛行,龙舞则比较少见。

高要区回龙镇宽郊村的村民与众不同,自古以来就喜欢舞金龙,而且一舞至少170多年。

90岁的苏瑞仁是高要区回龙镇宽郊金龙舞的第七代传承人,“清代道光年间,我的太公就开始舞金龙了。”

由苏瑞仁老人的口述可以判断,从清代道光年间开始,高要区回龙镇宽郊村的苏氏族人就开始舞金龙。由此可见,宽郊金龙舞的历史至少有170多年。

高要区回龙镇宽郊村金龙舞在大年初一开始舞动,一直到元宵节结束。遗憾的是,记者采访时不是春节期间,不能一睹宽郊金龙舞的风采,只能通过照片和视频了解宽郊金龙舞。

宽郊金龙全长75米,圆周长143米,前一节为龙头,后一节为龙尾,其余30节为龙身。

龙身由3000多片金色的龙鳞组成,同时需要32名壮年男子才能舞动。

由于金龙重又长,需要不停轮换队员,所以舞龙队员通常需要70多人。加上彩旗、龙牌和锣鼓手等,整个舞龙队伍多达100多人。

高要区回龙镇宽郊村金龙舞有龙凤舞、走龙圈、龙滚单柱、龙戏珠和金龙卷尾等舞蹈动作,通过舞者的人体运动和姿态变化,来表现龙腾云驾雾、翻江倒海等动作。

苏衍尧是高要市回龙镇宽郊金龙舞的第八代传人,也是这个舞蹈的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人之一。42岁的他已经舞了26年金龙舞,“我还想再舞10年,然后让儿子、孙子接我的班,继续舞金龙。”

德庆雄鸡舞:山民新春祈福之舞

德庆雄鸡舞频频亮相各种民间艺术汇演,还夺得岭南民间艺术汇演金奖。 西江日报通讯员 李均阳 摄

雄鸡也能舞蹈?自古以来,德庆县武垄镇播荫村的梁氏族人不仅在春节期间舞雄鸡舞,而且让这个舞蹈先后获得广东省民间艺术邀请赛铜奖、岭南民间艺术汇演金奖,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播荫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梁兆发向记者讲述了该村梁氏族人舞雄鸡舞的起源、传说,相传,播荫村的梁氏族人原本居住在一个名为路丽望的地方,“到了明初,路丽望的梁氏族人不兴旺,而且鸡不啼。我们梁姓族人认为路丽望不吉利,于是迁徙到现在的播荫村居住。”

后来,梁氏族人为了辟邪祈福,从一只雄鸡得到启迪,“于是用竹篾和彩布扎制雄鸡,擂起鼓乐在村舞动一周。从此以后,播荫村梁氏族人开始兴旺。他们认为雄鸡给村里带来安康,祖祖辈辈都视雄鸡为吉祥之物,每年春节和喜庆节日都要舞雄鸡舞。”

德庆县武垄镇播荫村梁氏族人世世代代舞雄鸡舞,将这种原生态的民间舞蹈从古代舞到了近代。

播荫村古老的雄鸡舞只有两个人舞动,用八音和锣鼓等简单的乐器伴奏,“演员用绳子将雄鸡道具绑在后背上,只能模仿雄鸡觅食、打鸣等几个简单和呆板的动作,缺乏艺术性和观赏性。”

德庆县文化馆的干部杜有彬对雄鸡舞进行改良和技术升级,“我受到舞狮的启发,扩大了雄鸡舞的道具,让表演者的上半身可以钻进雄鸡肚中舞蹈。”

杜有彬还将雄鸡舞的道具和舞者增加到6人,“雄鸡舞的道具可以张嘴和展翅,舞蹈动作增加了雄鸡报晓、争斗等十几个动作。雄鸡舞表演中增加了两个大头娃娃,还专门请市里的音乐家创作了雄鸡舞的舞曲。这个舞蹈根据雄鸡的生活习性,形神兼备,其中两个大头娃娃顽皮的舞蹈增加了雄鸡舞的故事性,使雄鸡舞诙谐成趣。

怀集凤舞:孔子后人舞蹈了100多年

怀集县怀城镇大梨村撒塘寨舞凤队表演的凤舞。 西江日报记者 李文华 摄

在肇庆乡间过大年,人们常舞醒狮助兴。然而,怀集县怀城镇大梨村撒塘寨的孔子后人别具一格,他们过年时不舞狮,而是舞凤。

据怀集县史料和撒塘寨的《孔氏族谱》记载,撒塘寨的凤舞已有141年历史。

65岁的孔昭崇是撒塘寨人,也是怀集凤舞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我们撒塘寨的孔姓族人全部是孔子后人。”

清光绪三年(1877年),孔昭崇的曾祖父孔传国学会了编织凤舞道具、舞凤。凤舞从此在当地落地生根。

怀集县怀城镇撒塘寨的凤舞以双凤表演,多在春节时演出,演出场地可在村广场,也可在门前屋后。

在悠扬的唢呐和鼓乐伴奏下,只见一雄一雌两只“凤凰”翩翩起舞,展现飞翔、追逐等动作,形态栩栩如生。

孔昭崇告诉记者,怀集县怀城镇大梨村撒塘寨的舞凤表演从大年三十开始,“这天早上,村里的舞凤班子请出两只‘凤凰’,它们在孔氏祠堂拜先祖以后,来到村里的广场舞凤,一直舞到大年初八,大年初九才开始应邀到其它村寨表演。”

德庆蝴蝶舞:从大年初一开始巡演

每年春节和其它重大喜庆活动,德庆县城文化广场都要表演蝴蝶舞。 西江日报通讯员 李均阳 摄

每年大年初一早上,德庆县马圩镇马圩村的蝴蝶舞表演班子便要穿上蝴蝶舞道具,在本村、圩镇,还有其它村庄巡回表演蝴蝶舞。

自古以来,春节舞动蝴蝶舞,已成为德庆县马圩镇马圩村的保留娱乐节目。

杜有彬是德庆县文化馆干部,他由于整理、挖掘蝴蝶舞的缘故,十分熟悉这个民间舞蹈的历史。

据杜有彬介绍,晚清时期,德庆县马圩镇一带的村民便开始舞蝴蝶,“后来由于‘文革’的影响,许多村庄的蝴蝶舞失传,只有马圩村的蝴蝶舞队伍坚持了下来。”

1985年,由于德庆县的蝴蝶舞准备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展演活动,需要挖掘、提升蝴蝶舞的艺术性。

杜有彬根据蝴蝶的飞翔姿态,以及避害求存等生活习性,在原有蝴蝶舞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舞蹈动作,使德庆蝴蝶舞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经过改编的蝴蝶舞增加了花仙子,一般由6位少女,最多时由12位少女舞蹈。蝴蝶舞中的花仙引蝶、双蝶道情、蝶庆升平等精彩动作,看得观众如醉如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