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画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是什么「乞巧日_的传说」

互联网 2023-04-04 13:40:1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古画中的古代七夕乞巧文化是什么「乞巧日_的传说」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2007年国务院已将其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其悠久

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因素。七夕节的中心文化内涵是由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引发出来的情结,它从萌

始到形成、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华大地上也形成多彩多姿的七夕民俗文化,丰富

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趣。

牵牛和织女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但从先秦时期就已将之拟人化。《诗经·小雅·大东》中已出现

了对银河和牵牛、 织女的简单描述, 但尚看不出任何神话的内容。至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

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

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显示出牛郎织女相恋相思的雏型。司马迁《史记·天官

书》中谓“织女,天女孙也”,明确地将织女星说成是天帝之女,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神,她和牵牛

隔河相对而不能相聚,于是发展出“鸟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岁时广记》转引《淮南子》)的

浪漫故事。牵牛和织女的美满结合,男耕女织成为封建农耕社会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个故事撩拨着

人们的情感,形成乞巧的民俗事象:“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种

乞巧的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并表现为多种方式,人们每逢七夕, 女孩们或于月下穿针, 或在白天

投针于水面,视日照针影的形状粗细以卜巧拙;或祭星实现得巧去拙的愿望。

牵牛和织女的形象也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史载汉武帝欲伐滇,在长安凿筑昆明池以习水战,池两侧

就置有牵牛和织女的石雕像, 这两件造型古朴的石雕至今犹存。 现存的东汉画像石中也出现牛郎

执鞭牧牛和织女跽坐的形象,图中的牛郎织女完全是劳动者的面貌,表现出把星神凡人化、世俗化

倾向。

唐宋时期的七夕节非常隆重并特别重视其爱情的内容,唐代风流天子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于七夕在

长生殿海誓山盟的故事一再成为诗歌戏曲的题材。人们在七月七日双星鹊桥相会之夕于庭院设供祭

祷,默祝婚姻美满,使之成为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北宋时都城开封经济繁荣人齿浩繁,节日活动

更加丰富多彩,潘楼大街一带有热闹的七夕市,各式泥塑的磨喝乐(执莲叶的泥娃娃)成为应节艺

术品,又以油面糖蜜做成花样点心,谓之“巧果”,成为应节食品,还有以黄蜡制成婴儿、鸳岛雁

等状置于水上的玩具,名为“水上浮”;有的在木板上敷土种栗,或于瓷容器中撒豆种生苗,配以

小型房屋模型玩赏,装点节日,增添情趣,说明当时七夕的民俗内容不止乞巧,还包括了求子和祈

祝农事丰收的成分。

开封七夕的夜晚街市上分外繁华热闹,宋代名画家燕文贵画过《七夕夜市图》,只是此图早已失传,

不然一定能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金元时期的北京(金称燕京元称大都)承袭了不少宋代风俗

文化。《析津志》中记载市场上也搭棚卖磨喝乐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买者纷然”,士庶之

家在庭院搭起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放陈列瓜果酒饼等,邀请亲眷中的女流,作巧节会,

称为“女孩儿节”。明清时北京仍流行乞巧的风俗。

汉代

唐宫七夕乞巧图 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所藏《宫宴图》(又名《乞巧图》) 亦画黑漆案上陈碗甚多

(非宴会,乃乞巧之水碗)。《乞巧图》唐风犹存,是北宋前期(10世纪晚期-11世纪早期)摹本

或改画本,取全景俯瞰角度,建筑庭院重重尽现,仍有敦煌唐代壁画的空间感。

放满了乐器

布置宴会

宋李嵩汉宫乞巧图

(传)赵伯驹《汉宫图》

此幅为一纨扇形式的小册页,画汉宫七夕故事,描写宫娥彩女们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登上穿

针楼乞巧习俗。

宫殿中庭园内设有步障,分隔为内、外。障内穿著红衣的妇女,象徵高贵与华丽,在拿著雉尾扇的

宫女陪侍下, 徐徐的往楼台的地方前行, 宫娥彩女们在甬道上列队,排成长长的两行。因为画中

宫女各执法器,簇拥著一贵妇人,前有用以礼仪祭祀的生羊,后从乐队,好像要前往登上画幅左上

角的高台,所以被认为是登上穿针楼面银河而乞巧的七夕故事。乞巧习俗是古代社会中妇女界一年

一度的大事,藉牛郎织女两星七月相会的故事,特地装扮一番,登高楼向织女乞求得巧,祈祷愿望

得以实现。障外则停放牛马车乘帏幔,等待在宫殿庭园内参与活动的主人。人物虽细小,但姿态生

动传神,画面绮丽与浪漫,充满南宋宫廷中诗情画意的真实情境。

明代七夕应节牛郎织女纹方补超大图

明后期 佚名 (传)仇英 乞巧图卷

这幅画的是妇女乞巧的活动,星星高挂於天空,妇女群聚在庭院中,对著星空祭拜,在庭院中摆设

香案,上有瓜果、鲜花、酒、针线等衷心祈望自已能像织女般工巧,其中还有妇女对著星空穿针。

清代

八月桐荫乞巧

这是描绘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

「丢巧针」的游戏:在七月七日的上午,拿一碗水曝晒在太阳下,过一会儿,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

这时平日缝制衣服或绣花的针投入水中,针便会浮在上面。如果这时看到水底的针影成云物、花朵、

鸟兽的影子或细直如针的,便是「乞得巧」;但是如果水底针影像槌子般粗或弯曲不成形的,就表

示丢针的妇女是个拙妇。

丁观鹏 (误传)仇英 乞巧图卷

此卷用白描法写出七夕夜间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的情景。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夕,

妇人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子庭中以乞巧。有喜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图中贵夕3成群,或立或

坐,或相互交谈,或成群结队, 或轻盈漫步,或仰穿针线,动态多姿。众侍女忙于上灯、烧水、执

壶、捧盘、抬桌。画卷结尾到向天斋供为止,类似连续画,反映了七夕乞巧的风俗情景及过程。庭院

内以翠竹、假山、松、梧等为布景。七夕聚会,沉浸在秋凉夜静的气氛中。妇女发丝,著墨细匀,衣

褶线条流畅,饰纹刻画细致,佩环飘动,得“吴带当风”之姿。在此选其中两个场景。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乾隆)

乞巧图轴 清 任颐

「丢巧针」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