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满怀热血「心潮翻滚似狂涛潮剧」

互联网 2023-04-04 09:58:0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潮剧满怀热血「心潮翻滚似狂涛潮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国庆前返回国内,昨日落地上海转机,VIP贵宾室候机闲着无事,打开平板电脑,偶听潮曲,间接得知中国著名潮剧演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 广东潮剧院名誉院长姚璇秋已在7月2日去世。如今已近百日。真乃后知后觉。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潮州地区,是用潮州话演唱的一个古老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华夏十大剧种之一。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上海,以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讲潮州话的华侨、华裔聚居的地区。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厚,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笔者虽祖籍沪上人家,少儿有一时期跟随祖母到闽南亲戚家住过一阵子,和当地同辈儿也多搬凳子赶戏看听,颇受影响,对于潮剧略晓一二,颇有心得。

记忆的闸门转转回到上世纪笔者少时年代。那个时候,没有平板电脑,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清淡寡水的生活,最大的娱乐消遣是酬神戏。而酬神戏对我们这些“小儿”来说,当然是潮州戏。著名大戏班如老赛桃、老三正顺、新荣华、老一支香等一到,乡间村巷的妈祖宫前肯定挤满“戏鲨”。(当时称戏迷为戏鲨,或者干脆曰“鲨鱼”,即现在所谓的粉丝。)既迷戏班,也迷“戏子”:像老赛桃、新荣华、三正顺戏班;像著名花旦白菊、九妹,著名丑角大白,还有能以单刀如羽球高手打掉来袭飞镖的著名武生林喜……

接着毫无“预警”,赵一山执导拍摄的潮剧电影《火烧临江楼》蓦地从天外飞来;然后是轰动一时的姚璇秋的《苏六娘》;然后是《陈三五娘》;然后,还有《告亲夫》《碧玉簪》《王茂生进酒》以及各种折子戏……潮剧电影时代隆重莅临了。

对潮州戏迷而言当然是好消息。对潮州戏班来说,却无疑是一连串的晴天霹雳。从此,酬神戏台前或可罗雀,潮剧电影却一枝独秀。

“知蝉声几度/物换星移/任星移物换/俺两心相爱/无穷期……俺这里/扑蝶人儿/舞双双”:这是苏六娘与相爱的表哥在“后花园”所唱的歌词。事过境迁,这样的唱词,如今看着不免“酸腐”。奇怪的是这段唱词却颠覆岁月,直到如今仍潜伏在我心里。

扮演苏六娘的正是青春貌美的姚璇秋小姐。那时在下不过是个不识愁滋味的小少年,竟然狂热迷上《苏六娘》(确切地说是迷上了长得漂亮唱腔又婉转动人的姚璇秋)。之后,再追看其他潮剧电影。从小舞台戏院追到麦场拉幕的影片。

如今再三推敲,迷住我的恐怕不在“后花园唱词”或者姚璇秋小姐,而是潮州音乐。真正藏匿在我灵魂深处,伺机而动而涌上心头的,是电影《苏六娘》启幕前那阕《浪淘沙》。多少潮剧影片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推推走了我的青少年岁月;接着又是无数西方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各种器乐独奏曲蜂拥而来占领了我的青年、壮年和步入老年的岁月。脑际从此也曼声响起老贝老莫或老巴的主题旋律,但时时刻刻趁我不备偷偷从潜意识底层悠悠忽忽冒出的却是《浪淘沙》。

《浪淘沙》本为唐教坊曲名。中唐刘禹锡与白居易依其体创作歌辞。潮曲《浪淘沙》的动人风韵,正如“刘郎”诗中“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那样细细柔柔,轻轻拍岸。听二弦(即二胡)旖旎絮语,宛若一小口潮州功夫茶来回荡漾舌尖喉头,历久不休。或曰潮曲乃唐音。切换成视觉艺术——岂盛唐李思训(653-716年,字建睍。陇西狄道人。唐朝宗室、官员、书画家,唐太祖李虎玄孙。)色泽典雅、散淡有致的青绿山水《江帆楼阁图》?

岔开话题说一点“酬神戏”冷知识,有时候,我们走在街上,会听到敲敲打打的声音,不要怕,也不要慌,因为不是给我们听的。有句话说:“戏腔已开,八方来听,一方为人,三方为鬼,四方为神明。”有些大戏只是为了酬神,不是给人听的,更不是给不相关的人听的。

有一次,我们在一起说话,有一个人竟然唱起了哀乐,我们就说他了,竟然有这样的爱好。其实,有个别音乐,是借鉴了那些哀乐的曲调,听起来感觉怪怪的,不习惯。酬神戏,但凡一开腔,就会唱到结束,即使没有一个听众,也会一直唱下去。所谓酬神,就是酬谢四方神明,并不是说给人听的。所以,一定要知道,哀乐,以及那些敲敲打打,都不是给我们听的,也不是给我们看的。即使是与我们相关的,我们也只是悼念,还有求保佑旺福与顺利。

潮剧经过改革废除童伶制,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并从美学的角度,对潮剧的传统剧目和传统艺术进行系统的推陈出新,形成比较完整的潮剧艺术理论体系和表演程式,整理、移植和创作了大批好剧本(现有各类剧目二千多个,各种曲牌、牌子、弦套伴乐近千首)。

从表演艺术的角度来说,潮剧最突出的特点是:

既优雅又通俗。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注重语言本色,既有文采,又善于运用潮州方言的民谚、俚语、歇后语,具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雅俗共赏,广大群众包括妇孺老幼看得懂听得懂,有一定文学素养的人也感到典雅不俗、有戏可看。

唱腔优美抒情。潮剧以潮州方言唱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黄牌调及潮州地区民间弹词、歌册和小调融化而成。潮州方言语言具有八声变化,行腔出字讲究"含、咬、吞、吐",轻婉低回,准确优美,具有特殊的地方风格,而潮剧伴奏音乐采用装用南戏的潮州音乐的乐曲和演奏形式。

行当特色鲜明。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如手的活动区位,有"花旦齐肚脐,小生在胸前,老生到下颏,乌面到目眉,老丑胡乱来"的基本规范。花脸的身段动作,要"拉架势',要有阳刚之美。丑要"蹲、小、缩"……等等。

行当技巧优美丰富。生、旦表演轻歌妙舞,优柔俏丽。旦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丑行滑稽诙谐。特别是各个行当的演员注重技巧的发挥,把人物身上的穿戴或携带的道具变成种种特殊技法.如旦行的水袖工、手帕工、伞工;生行的帽翅功、翎子功、髯口工;丑行的折扇工、梯子工、椅子工;以及官袍丑的想计、挨打科介,裘头丑的草猴动作科介等等。这些身段技法,融化在人物与剧情之中,达到"情、理、技的统一",显得特别优美动人,具有美学欣赏价值。

《百花深处》——词/黄剑丰

夜色已阑珊 是何人在等待 梅花坳里百花冢

花落又花开 刹那间过了三百载 青春经不起流逝

容颜耐不住等待 明月林间挂 清辉独照百花台

当初彭郎及早娶了张乔 何来两地分居玉陨香销的悲哀

多情空余寄啊 百花冢前纵有深情千万种

怎奈孤冢幽幽一声感慨 卿已不在郎才归来

三百年前一段爱 百花冢里深深埋 谁的血泪流成碧

惹来多情男女双双拜 男才女貌的青春岁月

郎情女意的甜蜜恩爱 花前立下多少誓

月下许下多少愿 郎学梁山伯 卿效祝英台

当初曾许双化蝶 白头偕老不分开

百花冢前百花开 百花齐放蝶未来

是谁背弃了盟誓 是谁辜负了恩爱

独剩芳魂月下徘徊 彭郎何处去

山花伴坟台 松风阵阵吼 种花人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