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书法界的美丑之辩是什么「中国书法丑书代表」

互联网 2023-04-02 22:55:15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当今书法界的美丑之辩是什么「中国书法丑书代表」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周存玉

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书法之美,美于点画,美于结构,美于章法及意境。书法中的美与丑没有衡量的具体标准,只要书法作品具有优美的形态,且富有神韵及精神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就是美的艺术,反之,即为丑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

生活中的美与丑的概念是截然对立的,美的就是美的,丑就是丑的,美的不可能变成丑的,丑的也不可能变成美的,但艺术创作中“美”与“丑”却不是绝对的。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多次关于“丑书”的激烈争论,有些曾被视为“丑书”的书法作品经过非议及时间的“洗礼”,最终成为了被后世公认的经典之作。

颜真卿的行书作品

长久以来,关于“丑书”的争议有两个焦点:“违背常规”和“异于经典”。一是作品有违人们熟悉且运用良久的书法规范时,即被称做“丑书”;二是作品与已公认的经典书法风格截然不同、格格不入,故也被划分进“丑书”之列。这两个观点虽都带有明显的片面性与主观性,却在书法作品“美”与“丑”的辩论中发挥着原则性的作用。

古代书法作品《千字文》

早在唐代,王羲之与颜真卿作品就被相互比较,引起了有关两者孰“美”孰“丑”的争论。王羲之的楷书作品曾被唐太宗推崇为书法艺术之典范,然而在其他人的眼中,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过度娟秀,不像颜真卿的书法那般阳刚,故被称为“丑书”。到了宋代,追求艺术个性取代了遵循规范,书法艺术更追求创作上的意境,再不是刻板地使用以往的经典风格。于是,审美又有了新的变化,因此,对王羲之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可见,丑与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丑的可以变为美的,美的也可能变为丑的。

时至今日,人们还是将新出现的作品与前人的经典之作相比较,认为遵循“经典”中的规范是“美”的,而与之不一致的则为“丑”的,书法家们的作品风格也极易被相互比较。书法艺术的“美”与“丑”不是按照汉字的书写规范来判断的,通俗与艺术角度的讨论不应被混为一谈。从艺术角度来看,书法中的“美”与“丑”主要是对于创作风格上的讨论,而不是用书写的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赵孟頫行书《归去来辞卷》(局部)

汉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独特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是具有双重性特点的,在具有审美功能的同时还具有实用功能。唐朝书家张怀瓘在他的《书断》里说:“书者,如也,舒也,著也,记也。”这句话至少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表达了书法具有审美功能,二是书法具有实用功能。“如也”,表示书法具有象形会意的作用,“舒也”,表示书法的抒情功能,“著也,记也”。表示具有文字的著书立说、记事的功能,是必要的记事工具,否则历史与文化就无法得到传承。

赵孟頫行书《归去来辞卷》

在当下书法美丑之争的过程中,有人总结了当代十大丑书书法家,第一名就是王镛,依次为沃兴华、刘彦湖、于明诠、曾翔、王冬龄、白砥、石开、程风子、何应辉,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版本,与其它版本名单略有不同。不过,有几位书家每个版本都挂了号,也许字写的是真的“丑”。

书法泰斗沈鹏

不过,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很多书法家却在极力追求一种“大丑若美”的审美趋向,这就是当下中国书坛盛行的“丑书”现象。“丑书”的出现,或许是书法家们将中国哲学智慧运用于书法实践的一种大胆探索,但因为这种书法形态似有“不正、不端、不雅”的共同特点,所以也常遭人们诟病。

沈鹏书法作品

目前,也有人把沈鹏列为丑书的支持者,甚至有人把沈鹏列为丑书之首,但是,笔者并不这样看。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丑书人物多数是当代非常著名的书法家,而且都有过大量的临摹积累,传统根基确实不浅。但他们为何在“师古出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丑书”之路,确实让大众非常不解。

那么,他们的书法到底是大丑还是大美?或者哪些人的书法是假丑,哪些人的书法是真丑呢?但是,争议归争议,这并不影响他们在书坛的地位和其作品的市场价格。最明显的是沈鹏的书法作品,价位一般都在数百万一幅。他写过的一幅欧阳修《画眉鸟》草书作品,曾在2018年拍卖会上拍出了518万元的天价,折算下来,每平尺价格已达到了百万级别。单就市场价格而言,当代其他书法家已经很难望其项背了。

沈鹏书法作品

首先,我们聊聊沈鹏的书法。

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主席、荣誉主席及艺术品中国荣誉艺术顾问,中国文联第六届副主席等。

沈鹏书法精行草,兼长隶、楷等多种书体。其书法作品遍及亚、欧、美各大洲,刻于名胜古迹者有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河南、四川、北京等地,出版多集书法专集,发表论文、散文近百万字,论文《传统与“一画”》获第四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发表诗词约500首。出版《三馀吟草》《三馀续吟》《三馀诗词选》,风格儒雅,意境深邃,格律严谨。主编或责编的书刊500种以上,主编的《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4宋金元书法》获中国图书奖荣誉奖。

丑书表演现场

沈鹏知名度最高的是他的书法造诣。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书法以自身的特色光耀书坛。赵朴初、启功先生都曾高度评价沈鹏的书法造诣。作为书画评论家,沈鹏也享有声誉,而且著述颇丰,先后有两本结集出版。坊间对于沈鹏先生的书法却有很多争议,认为其书法形体散乱、线条靡弱,将之归在“丑书”的范畴,更有甚者给他扣上带乱当代书法创作的帽子,说“书法之乱始于沈”。其实不然,沈鹏先生的书法属于兼收百家的那一种,他最初学书法时便有这种观念,他后来在《转益多师》的专文中也谈及这个问题。转益多师,博学多取,往往会造成风格上的冲突与视觉上的杂乱。所以说,遍临百家,独成一格,在理论上比在实践上要轻松得多,有许多转益多师的人最终却以两手空空而告终。

丑书表演现场

许多人认为沈先生的“字外功”大于“字内功”。这里所说的“字内功”,是就书法本体而言,主要指书写的技巧、功力;所谓的“字外功”,则是书法审美养成过程中的其他营养,即文化修养。沈鹏先生经常告诫后学要加强“字外功”的训练,避免急功近利等。这说明了先生对文化修养的重视,对书法文化品格的认同。我们看到沈鹏先生的文章、诗词,在完善他的书法,书法本身是一种文化,没有文化,谈什么书法。沈鹏书法的不断变化,这在当代已成名的书法家中是罕见的。这样的变化,让我们有理由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纯粹的艺术家。

丑书表演现场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王镛,王镛的书法长期以来被人称为“丑书”。对于这样的评价,无论是王镛本人,还是他的拥护者都觉得非常冤枉。理由很简单,王镛的书法取法汉、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石刻,这一时期的书法是汉隶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作品。普遍具有古拙、天真、妙趣横生的特点。这一时期的书法石刻,不仅被清代碑派书家推崇,也是当代创新书法家追捧的对象。当代创新书家走的是西洋美术化之路,不应该对高古的书风感兴趣。因此有人认为创新书家是看中了汉魏书法的独特面貌,与一直占据主流的帖派书法对比强烈,非常符合西洋美术“创新”和“个性”的要求,而且还不脱离书法的范畴,更容易获得当今广大书法爱好者的认可,因此,就借了汉魏书法的形式,但是,内在的精神却是西洋美术的。

王镛

多年以来,王镛一直尝试着书法创新,他也确实进行着各方面的尝试,有人认为王镛的书法脱离了传统,他的创新书法采取了梁换柱的手法,他的书法有着中国传统书法的外形,而其骨子里的精神却是西方的。有观点认为以王镛为首的创新书法家用对比、变化、统一等等西洋美术形式美的概念,替换掉了书法的精气神,尽管他学的是汉、魏碑刻,也只能是取了个碑刻外形而已,因此,王镛的书法作品不可避免地沦为丑书。

王镛书法作品

还有人认为,王镛长期以来一直用西洋美术的观点看待和指导书法,与书法泰斗沈鹏一唱一和,强调西洋美术的创新和个性,书法内在的精神早就变了。由于没有内在的支撑,他所谓的取法汉代民间石刻,只是取了个形式而已。对王镛书法的批判,甚至殃及到王墉的绘画作品,有人认为书法与中国画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只要书法有了浮躁之气,再去画画浮躁之气依然会如影随形。王镛的中国画问题就出在这方面,先不说他构图失去了大面积留白的传统,单单这个浮躁之气,就足以让他的国画作品毫无韵味,王镛的书法拖累了他的中国画,使他无法画出高质量的中国画作品,只能在形式上做文章。

王镛书法作品

王镛的篆刻作品

说到丑书,还有一个人物是不得不说的,那就是王冬龄,这个人被认为是“丑书大师”中名列前茅的重要人物。他自创的“乱书”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诺大的纸张平铺到地面上,潇洒的身姿,优雅地握着毛笔,时而换成拖把,在洁白无瑕的白纸上创作出不堪入目的书法作品,可谓是高手中的高手。其实,王冬龄早期的书法是严格临帖的,他也是一位优秀的传统书法家,后来开始书法创新,想走出自己的书法之路,通过多年的探索,他开启了“乱书”的辉煌之路。

王镛国画作品

不过很多人理解不了王冬龄大师的书法作品,因此被狂喷至今,“丑书大师”的帽子也被扣得严严实实的。看王冬龄大师写书法的方式,与一位西方公认的绘画大师有些相似,就连创作出来的作品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王冬龄创作现场

在美国画坛中,有一位画家叫做杰克逊·波洛克。我们把两个人的作品放在一块儿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确有很多相通之处。这里,我们需要认识到一个问题,王冬龄是书法家,杰克逊·波洛克是画家,怎么看着好像书法家在抢画家的饭吃。我认为“书法首先是文字的实用性功能,一旦失去了文字功能,书法的艺术性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王冬龄创作现场

书法是艺术性与实用性并存的艺术形式。仅仅从生存的角度说,如果书法失去了艺术性,它依旧可以作为文字存在,但是,书法一旦失去了文字的实用功能,书法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对于王冬龄本人的书法造诣我不否认,观他的“乱书”有一种疏密、虚实、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等对比性很强的灵动感,形成了线的旋律,笔势挥洒、泼墨淋漓、气势奔放、一气呵成。

王冬龄书法作品

但是,把书法写到“乱书”的程度毕竟是违背了书法的原则。如果仅仅追求线条之美,那是画家的事情,书法家就没必要参合了。每次看到王冬龄老师的“乱书”,我们不难想象他画的那些东西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文字内容。也可以说他的“乱书”放弃了文字的实用性功能。此外,还有射书、吼书等等,都是违背书法原则的,这些东西只不过是吸引观众眼球的表演形式而已。说他们是丑书,应该没什么问题。甚至,有的东西连书法都算不上,如射书,那根本就不是书法,首先,它既不是书写艺术,射出来的东西也不是文字,充其量也就是一种行为艺术。当然,很多“乱书”也不能算作书法,因为它丧失了文字应有的实用性特点,也可以说他们写的不是字。

沃兴华书法作品

丑书代表人物排第二的是沃兴华,沃兴华1955年出生于上海,他是复旦大学的文博系教授和博导,曾担任过中书协理事、上海市书协副主席等职。他属于学者型书法家,不仅参加过多次全国和国际书法大展并获奖,还著有《中国书法史》《敦煌书法研究》《金文书法》《碑版书法》等多部学术著作,并且还出版过教育部书法教材。

沃兴华书法作品

其实沃兴华也不是上来就写丑书、乱书的,他的三位老师周贻糓、周志高、赵冷月都是传统功底深厚的老书法家。尤其是赵冷月先生,无论是书写还是理论水平都有相当的高度。他立足于传统提出的“清、奇、古、怪”的书法四美,强调了在书法具有清气前提下的奇、古、怪审美观,正是在功到自然成基础上的出新。

沃兴华书法作品

这些书家写了一辈子的字,既中规中矩又有个性,并没有刻意去创新、却有自己独特的面貌。但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能教出一个不写汉字的弟子。沃兴华有好老师,自己却没把路走正。正是因为有这段传统书法的经历,基础还不错的沃兴华才很早就获得了名利和地位。这样一位出身传统,有着诸多专业光环的书法家,却在创新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一路由丑书开始,最终发展为乱书,走到了真正走火入魔的程度。

闭着眼睛在美女身上乱画

有人说,自从沈鹏提出了书法的创新理论之后,就好比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部分人在名利的驱使下,很多人开始背离传统搞创新。一些人还开始了与西洋接轨的书法创新之路,这与古人崇尚自然的书法理念大相径庭,其结果难免会出现一些哗众取宠的东西,造成了丑书盛行的局面。不少书家开始胡写乱涂,这其中就有沃兴华。

丑书作品

我觉得沈鹏先生提倡创新,本意是好的,创新并不是就要脱离传统,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才是有本之木,有源之水。沈鹏先生作为书法界的一位权威人物提出一个创新的理念必然会有很多实践者积极参与,这些实践者会有各自的理解、实践方式和实践路径,当然,最终的结果也会各不相同。

丑书作品

书法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并存的传统艺术形式,失去了实用性其艺术就失去了依附的主体,而书法失去了艺术性就只能叫写字,这并非书法艺术的本意。

当代书法的实用性滑落,与之而来的是其艺术性的过量运用,弱化了其承载文化与传承文化的功能。“丑书”之争在书带来了辩论、反思,研讨,总之,社会也了两种声音:一种认为书法家就应该不拘于传统,在字形方面积极做出“新尝试”,这样可以促进风格上的突破,对当代书法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一种认为创新派写的文字中夹杂着大量的错别字,缺少艺术含量,甚至把文字写到自己都不认识的程度,对群众的误导性极大,并且这些“丑书”普遍没有流传下去的可能性。“丑书”的盛行还会带来行业不良的风气,如果让年轻人一味求“新”,会降低其对基础技能的把握,因此,会降低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丑书表演现场

一些“丑书”大师为了吸引眼球,想出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方式,如:吼叫、手嘴并用书写、用针管射出图案造型、闭上眼睛在美女的脸上乱画等等,把高雅的文化活动低俗化,他们的行为践踏了中华文化,败坏的社会风气,这些东西的确不能提倡。

但是,我们认定美丑需要客观、专业、辩证,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打击。写丑书的人并不一定所写的都是丑书,不同时期的作品判断结果不一定相同,即便同期的作品,也不一定都是丑书。沃兴华、王冬龄、曾翔都写过很好的作品。而沈鹏、王镛都是当今优秀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作品传统韵味深厚,布局合理,结字朴实,线条功力非凡,个性明显,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流传在世界各地,对于他们的成就和作品应给与积极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