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22位明星「22名大明星」

互联网 2023-04-02 17:22:1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新中国22位明星「22名大明星」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2018年5月2日凌晨,著名影星王丹凤逝世,享年94岁。随着王丹凤老师的离世,新中国“二十二大明星”仅有9位在世。艺术家们逐渐老去,但他们的艺术精神与影视作品却永存了下来。今天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当初风靡影坛的“二十二大明星”都有谁,以及他们的“诞生”过程。

作者:韩敏

新侨会议上周恩来的提议

1961 年 6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联合主办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在新侨饭店召开,也称“新侨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纠正“大跃进” 以来的“左倾”错误,重提“双百”创作方针。

这是对文艺界影响深远的一次会议。

▲ 赵丹

会议期间,周恩来邀请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夏衍、电影局局长陈荒煤等人,以及各电影制片厂的厂长、编剧、导演和演员共 30 余人,到中南海西花厅小聚。

赵丹、白杨、秦怡等人参加了这次小聚。他们对这里一点也不陌生。每年来北京开会,他们都常被邀请到西花厅吃饭,或到怀仁堂跳舞。

“总理跳四步。跳舞就是说话,问长问短,了解情况。陈 ( 毅 ) 老总跳舞比总理还好,他说话很直,但批评你,你不会觉得不开心,还会笑。”秦怡告诉记者。

▲ 秦怡

90岁高龄的秦怡,花白头发,淡妆,黑底白花的齐膝连衣裙,搭配有质感的蓝色中袖外套,脖子上的珍珠项链更衬出她千帆过尽的美。

“周总理来上海,有时候问我们,我到上海你们怎么不请我吃饭 ? 我们说,那怎么好请,你是总理啊。他说,总理怎么样,总理不要吃饭 ?”

“后来有一次,他要来我家吃饭。我想不行啊,我家人多。白杨家里有洋房,还有厨师,后来我们都集中到白杨家。其实最后吃的还是锦江饭店的饭,保卫人员不许他们吃外面的饭。”秦怡说。

这次的西花厅小聚,也聊得轻松愉快。

在谈到明星体制问题时,周恩来认真地说,现在我们的电影院里都挂着苏联电影明星的照片,为什么不挂我们自己的明星照片 ?

▲ 白杨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曾发行过一套苏联电影演员的大头照片,辅以他们的代表作品的剧照,悬挂在电影院、工人俱乐部里。周总理叮嘱主管电影工作的文化部副部长,要把中国自己的明星选出来,挂上去。

几天后的 7 月 1 日,是建党 40 周年纪念日,周恩来同与会代表游香山。他说,你们都是艺术家,艺术家在人民群众中威信很高。我在重庆与张瑞芳、白杨一起坐车时,观众把她们围起来签名,把我晾在一边,你们想想在人民群众中电影有何影响 ?

▲ 1961年,周恩来与出席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的代表们同游香山

下午,周恩来和代表们在香山双清别墅座谈时,再提评选电影明星一事。他说,苏联、朝鲜都有人民演员、功勋演员,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大家说说。

演员们谦虚起来:我们国家情况与他们不—样,我们是电影工作者,是电影演员。

老中青结合的“二十二大”

新侨会议之后,文化部迅速行动起来。宣传“我们自己的明星” 的具体工作,被交给了文化部下属的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中影公司参考苏联电影的宣传模式,在上报文化部的《调查情况说明》中建议:大面积地在电影院、娱乐场地以及与文化艺术相关联的地方,悬挂广大观众最欢迎和喜爱的演员剧照或个人照片。

当时的文化部长当即批示同意,并签署意见:可把演员的艺术“大头照”集体性地张贴出来。

▲ “二十二大明星”宣传照

文化部的指示下达后,中影公司立即草拟出一批演员名单,以文化部的名义下发给北京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和八一电影制片厂征求意见。 但并没有具体说明原意,仅表示需要印发演员照片。

根据指示,四大制片厂分别上报了各自拔尖和重点培养的演员。文化部将名单上报周恩来。

▲ 1994年2月4日,当年“二十二大明星”中的16人合影留念。

对于按什么标准选拔“二十二大明星”,曾任文化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委员办公室主任的解治秀对记者回忆,他专门跑了文化部和电影局的档案馆,但没有发现相关记录。

而据中国电影资料馆刘澍的文章《流光溢彩的22 大明星》介绍,是根据周恩来的意见,按照各个厂的分配名额,平衡老、中、青三代演员的搭配比例,并考虑他们所演的影片的影响力,最后综合评定了名单。

▲ 祝希娟在电影《红色娘子军》中的剧照

最后的名单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张瑞芳、赵丹、白杨、秦怡、王丹凤、上官云珠、孙道临;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洋、于蓝、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庞学勤、张圆、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心刚、 田华、王晓棠。另外还有来自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刚因《红色娘子军》一片红透一时的祝希娟。

为什么不多不少评二十二个影星?对此,有多种说法。

一个比较广泛的说法是:这是仿照苏联的“二十二大人民影星”得来的。秦怡则向记者提供了一个传闻:1961 年,苏共二十二大召开,“那时候不是批苏修嘛,讲着讲着就出来了”,于是,“二十二大”之说就叫开了。

(选自《文史精华》2013年11期,文章略作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