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对人的影响「微信公众号如何生产二维码」

互联网 2023-04-02 16:08: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公共艺术对人的影响「微信公众号如何生产二维码」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马钦忠 责编:李腾

▌批评家专栏

公共艺术首先讲的就是它的公共性,而公共性不是共同性,公共性不是集体性,这点要非常明确。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集体精神,但是在艺术教学中不能把它作为我们的标准来要求,所以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是一个难点,而这个概念又是公共艺术的核心。

现在有一个概念应用得非常多叫在地性,以前讲地域性,这是空间比较大的范围,而在地性是一个比较小的范围。比如说一个社区的在地性,或者说更大一点,这个民族的在地性,这个概念相应可大可小,空间尺度变成一个可控的尺度,跟地域性相比就更宽泛。所以,讨论社区的时候我们强调它的在地性,生存在这个社区的公民,他们的诉求是什么,这个场所的性情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颜名宏 公共艺术 迪化街污水处理厂

下面举例说明公共艺术怎么从在地性向公共性推动,台湾的颜名宏教授做过一个很精彩的乡村公共艺术实践。迪化街有一个污水厂,污水厂旁边是一个居民社区,后来污水厂改造,他就设计了一个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他把社区每家的孩子都找来,每个孩子在一块砖上写一个他的名字或者他的梦想,颜名宏把所有的孩子写的砖烧出来做成一个手纹的作品《压指纹》,后来变成这个水厂的标志。开始有一个人对改造这个环境的设想提出质疑,大家把他的精神诉求融汇在这个作品中,然后大家再分享,最后形成大家共同认可的结果,即设想、共享、分享的过程,然后变成这个地域的标准,从整个过程来看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颜名宏 公共艺术 迪化街污水处理厂

台湾在产业转型以后跟我们面临的问题有相似之处,比如二十世纪70、80年代,台湾乡村基本上没有人开发,后来一批艺术家带着学生去改造一个原住村,开始非常难实施,他们跟农民说怎么改造、怎么做艺术,农民听起来简直是天方夜谭,深入不下去。最后他们回来总结,原因是没找到跟农民生活相关的事情,如果艺术跟当地人没有关系就没有参与度。后来艺术家开始搜集村民的诉求,比如这个村子的故事是什么,它原来的产业是什么。艺术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再对每一个农民说明他们原本追溯的东西为什么没有了。比如过去这里是个产奶的地方,艺术家就带着农民做一个牛的艺术品来重塑记忆,这就带动了他们的兴趣。然后,艺术家启发农民怎么实现梦想,告诉他们怎么改变居住环境来与之相应,最后通过艺术和环境的改造,使他们看到艺术为重造乡村发挥的实际作用。

以上例子说明怎样把公共艺术在地性向公共性转化,即艺术要跟农村产生切实利益的关系,在精神的提升和农民的诉求间建立一个结合点。

我们现在有很多乡村重塑的例子成功的不太多,我曾看过很多好的村落,其中宋代的,明代的村子很多,有一个村子整个空间聚落就是宋代的,从中原搬过来保留了旧的制式,可是现在村子里垃圾遍地,虽然水没有污染,但是水里面全是垃圾袋,把当地环境破坏得很差。如何把艺术的诉求融到这里面去,这里可以参考台湾设立的公共艺术基金,他们是把公共建筑开发收入中的1%拿出来作为公共艺术建设的基金。这在台湾是有立法的,通过立法来推动公共艺术的建设。

台湾民宿

另外是在制度上要有保障。比如说芝加哥有一件非常重要的毕加索作品,画的是毕加索夫人的肖像。当时毕加索把作品送给芝加哥市,有老百姓反对,说这个画像难看,人不人鬼不鬼,大众审美素质不高没关系,有一套制度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所以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然后老百姓来分享专业的人带来的福祉。再比如台湾城市空间基本上没有,公共艺术基金就用于到乡村里面去教育那些孩子,这个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孩子的审美意识就提升了。

台湾农村

我经常说视觉艺术是什么?视觉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皮肤,如果一个民族不把这个皮肤弄好,生产的东西再好也不畅销。二十年前,我到美国去发现美国人不喜欢苹果手机,他们说要想买不好用的手机就买苹果,而今,还有多少手机可以和苹果比?这是因为乔布斯懂美术的价值,他坚持未来设计就是这样。美术的概念最后变成一个非常强的精神力量和支柱。

推动乡村全民对公共艺术、公共文化的认知任重道远,不是我们一天能完成的,因为所有的公共艺术都不是强迫性的,是一个个体对于一种公共文化的认可和创造精神,所以我说有多么强大的个体的精神,有多么强大的个人的叛逆精神,就有多大的公共的精神,公共艺术就是要鼓励这样一种塑造每个人自觉的精神。

(本文采编自马钦忠讲座: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美学品质的方法与路径。图片源自互联网)

本文章来自中国美术报网APP

查看更多艺术资讯请下载中国美术报网APP

中国美术报网网址:http://www.zgmsbwe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