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艺录 pdf「李锦德」

互联网 2023-04-01 13:40:3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谈艺录 pdf「李锦德」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传统山水画的风格演变与审美意识

李锦胜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

明清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发展的后期,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并逐渐垄断画坛,形成风格多样,画派纷呈的局面。明代山水画开始对古典形态加以总结,并对“笔墨’倡导,形成了师承宋元山水的理念。有以效法宋代院体画为其样式的明代宫廷院体画,也有师法元代文人画为主的“吴门画派”,还有根据画家聚集地而形成的“华亭派”、“苏松派”、“云间派”和“松江派”等。他们经历了由写实到写意的笔墨表现过程,主张情理结合、情境交融,以表现隐逸超然的意趣为主。

这一时期的画坛,明代“吴派”对“浙派”,清代“四僧”与“四王”,形成了审美思想和艺术风格的迥然不同。与宫廷绘画有密切关系的浙派画家,以戴进为代表,他开創了中国第一个以地别为派的画派,其画师法南宋院体画风格,以粗犷豪放见称。被朱谋垔誉为“国朝画流第-”。此派画家为发泄情绪而一味追求狂放,画风草率粗狂,其势骤衰,从学者寥寥,逐销声匿迹。吴派以沈周、文征明为代表,画家多为文人,能诗善文,精书法;绘画推重北宋山水,师法董巨,兼取元四家之长,风格多具文人雅气,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影响颇大。

《泾川月亮湾》

明代晚期,文人画山水画最为发达。董其昌提出文人画的南北宗观,极力推崇南宗文人画的写意风格,使中国山水画倾向于重抒情,强调主观能动的反映,借物写心,讲究形式美。此时画坛摹古风盛行,偏重笔墨形式,忽视生活造化,画风日下。

清代山水画承接明代派系发展变化,各派却有不同的渊源和自然的风貌。正统派的“四王”,以宫廷画家王时敏、王鉴、 王石谷、王原祁为代表,作品迎合王朝政治和审美需要,追求纯雅冲和,表现形式刻意摹古,讲究传统画法。主张临摹习古,“日夕临摹”,“宛然古人”,山水画虽功力深厚,但多临摹之作,缺少生活气息。革新派的“四僧”,以石涛、朱耷、髡残、弘仁为代表。强调个性解放,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主张外师造化,立意新奇,笔法恣纵,在风格、技巧,形式上重创新,绘画内容与风格奔放奇肆。两大画派創作思想、审美趣味、艺术风格大相径庭,却都追随者众多,影响深远。他们在动荡不安、思想复杂的社会情势下,导致中国绘画史上异常激烈、蔚为壮观的观念冲突。总体而言,“四王”的复古主义与“四僧”的革新意识,构建了两种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取向,客观上促使了清朝二百多年间山水画的发展。

除了代表正统的“四王”和遗民思想的“四僧”外,尚有以龚贤为代表的金陵画派,以萧云从为首的姑孰画派,以梅清为代表的宣城画派等。这一时期,虽画派林立,但“论成就还是‘四僧’为上,论派别也还是以渐江为首的新安画派和梅清为首的宣城画派为高…,但论势力, 却敌不过‘四王’以及四王所领导下的娄东派和虞山派。他们因受到皇帝和朝臣的支持、鼓吹,加之是顺应董其昌的趋势而延续下来的,一时被视为正宗。朝廷上下以及文化发达的江南之地,渐渐被这一派所风靡。”⑨

从审美角度来看,“四王”画风“严守格法,温柔和顺”,有深厚的传统功力,笔墨纯熟秀润,工致谨严。“四僧”画风,多清空、荒寒、冷逸,笔墨、线条、意境高度统一,寓情于景,十分自然地将审美感受转变为审美表现,从自然中的艺术美升华为意境美。

纵观传统山水画的发展演变,其风格的变化均与其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审美追求有直接联系。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以单线平涂的造形与赋色创作,其审美趣味,只注意“骨法用笔”,“随类赋彩”,强调以形写神,注重形式美的表现,缺乏对自然美的认识。即便如此,与隋代以前那种描绘自然的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流水之状的不容泛,树石成列植之状,若伸臂布指的山水画相比較,还是前进了一大步。

南朝宗炳和王微山水画论的出现,才使人们认识自然美,表现自然美的思想得以提高。由于那个时代山水文化的影响所致,山水诗歌和山水画兴起扎根于那个郁闷的时代土壤,画家唯有此才能一吐心意。爱山水、爱自然,从山水文化中寻求自我,“探索与这主观相契合的自然美,通过借物写心的途径,以实现画中物我为一的境界,从而达到‘畅神’的目的。”⑩因而,促进了以描绘自然为题材的山水画发展。唐代是封建盛世,是诗歌的时代,必然是恢弘的气度,不同凡响的风格。“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审美理论的提出,以及王维那样诗书画兼于一身的大家的倡导,山水画成了人们抒情悦性,表达情思意境的工具。此时虽然金碧山水和水墨山水并驾齐驱,终难抵水墨写意山水在宋代渐成主角。画家们重抒情写心,学习研究自然美,将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在形、神兼备的情况下,表现人们的审美理想与情操。这-时期的作品,技法纯熟, 风格多样;其画面结构严整,气势宏伟,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抒情性。宋代中后期水墨写意山水风格及审美思潮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了新的高峰。

元明清以降,以水墨写意的文人画逐渐占居主导地位。文人士大夫在对自然美转换为艺术美的表现上,强调抒发个性、追求“脱离尘俗”,“逍遥自得”,以求冥合于自然。表现封建士大夫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的文人画写意山水盛行。画坛思潮起伏,大家迭出,流派纷呈,形成美术史上波澜壮阔的时代。由此可见,历代山水画的渐变都秉承着画家的个性情感和审美意识,有的仿佛使人置身于“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神仙境界,有的则表达了其内心弃绝红尘、回归田园的牧歌式的淡泊逸思。这些艺术认识表现在山水画作品中,它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画家对人生哲学和行为规范最美好的精神追求。

总之,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中国山水画的风格也随着时代而发展演变,每一时代皆有其特定的因素,制约或者影响着艺术风格的变化,并赋予那个时代山水画特有的审美内涵。了解其历史特征、审美思潮,及传统山水画的风格演变,对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注释:

①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3年3页

②⑧[日]笠原仲二著 魏常海译:《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146页、38页

③叶尚青:《中国美术名作欣赏》【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34页

④王维:《画学秘诀》【M】黄宾虹《中国美术丛书》一辑

⑤⑨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年102页、884页

⑥⑩伍蠡甫:《中国画论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336页、54页

⑦伍蠡甫:《伍蠡甫艺术美学文集》【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6年 368页

参考文献:

(1)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 》【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年

(2)王伯敏:《山水画纵横谈》【M】山东美术出版社1986年

(3)[日]今道友信(著)鲍显阳(译):《关于美》【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

(4)伍蠡甫:《山水与美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年

(5 )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88年

本文刊载于《中国国家美术》创刊号 2010年第一期 总001期

李锦胜

李锦胜,1986年中国画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历任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资深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绘画作品数次参加国内外美术大展。2015年随安徽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赴加拿大举办画展。2018年随团赴意大利参加中意文化艺术节活动。曾为安徽省政府新大楼、合肥稻香楼国宾馆等创作巨幅山水画作品。受安徽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委托,作为创作组组长,领衔主创《大美皖江》60米中国画长卷,时任省长李斌赋诗一首盛赞。

《美术观察》、《美术》、《国画家》等权威刊物曾发表、评介其从艺文章,并刊发作品等。

多篇专业学术论文在《中国国家美术》、《美术观察》、《美术》、《文艺理论研究》、《国画家》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发表的论文被人大《造型艺术》刊物转载。主编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国画•山水》。出版《李锦胜画集》、《李锦胜水墨艺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