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城镇大云寺在哪「大佛禅寺」

互联网 2023-03-29 11:49:4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故城镇大云寺在哪「大佛禅寺」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一逐影随行

写于:2021年6月28日

《大云寺》乡村旅游宣传册编辑小组指导:

常少平(武乡县文物管理所故城大云寺管理员)

组织:蒋晋平(中共故城村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

主编:高应林(故城村大云寺文化宣传倡导者)

编辑:郝栋平(县纪委监委驻故城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摄影:陈 立(东方摄影工作室首席摄影师)

大云寺位于山西省武乡县故城镇故城村东大街,是一座千年古刹,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二级佛教文化遗产,与五台山佛教圣地一脉相承,为文殊菩萨的道场。 大云寺创建年代不详。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重修碑记载,寺曾为东汉涅氏县治所,原名“严净寺”,北宋英宗治平元年 (公元1064年) 被敕封为“大云寺”,故而得名。大云寺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占地面积79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东十八罗汉殿,西十殿阎罗殿。现存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金代原构,其余为明清所建。大云寺是武乡县境内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金、明、清代宗教文化活动场所,为研究武乡县的寺院建筑艺术、宗教文化以及武乡早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考证,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对大云寺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分别于1980年8月,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宝大云一是历史研究价值。翻开《武乡县志》《第一章古代》中分别表述:“春秋时代:武乡地区属晋,为皋狼之地,亦有甲氏国传说”、“秦代:武乡为涅氏县,属上党郡,县城在故城”。民间传说,大云寺原为甲氏国国王临朝议事之所。碑文记载,大云寺原为涅氏县治所,对研究武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文物考古价值。大云寺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地基为河卵石分三次而砌成,年代久远待考证;地面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布瓦覆盖,柱头卷刹明显。斗栱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单抄单下昂,昂呈琴面式,无补间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殿内仅有内柱三根,梁架简单、用材硕大,保证了原建筑技艺结构和修葺时手法特征。建筑结构特别是金代建筑保存完好,全国罕见。三是艺术鉴赏价值。大云寺大雄宝殿内现存108幅壁画,主要反映释迦摩尼走出皇宫,外出修行,得道成佛故事。历史沿革甲氏国赤狄族族人活动场所。相传,春秋时代,大云寺原为甲氏国临朝议事的场所。

涅氏县公所。具碑文记载秦代至东汉为涅氏县治公所。祈福祭祀场所。相传佛教进入中国后,在西晋末东晋初有高僧入住大云寺,古称“严净寺”(“严净”二字出自《华严经》第十八章《严净圆党经》)。北宋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威胜军奏请朝廷进行重修,并更名为大云寺,为释迦摩尼宗道场,二进院落,分上、下院,下院主要是寺院僧侣人员与云游人员起居生活区,上院主要用于僧人法会和善男信女开展祭祀祈福的活动场所。故城粮站办公场所。解放后,受经济条件落后影响,为发展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结合当时粮食流通管理制度,大云寺挂故城粮站牌子,各殿为粮库、寺院山门(原山门戏楼被拆除)修建粮站食用油门市部,下院为粮站职工与办公场所,上院为粮站大库。随着社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在大殿后进行扩建,建设两排粮库。大云寺作为故城粮站主体,为当时我县,特别西武乡农业发展、粮食流通管理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七十年代,故城粮站即寺院门口,曾悬挂有“奉上级命令谢绝参观”字样,直到2001年才作为文物移交县文物管理所管理。当前寺院紧临南街还保存有原苏联风格的粮库。

(据《武乡县志》(1986版)第三编经济第十二章,社会第二节建国后的粮食流通管理第一粮食管理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中表述“一九四九年县政府财粮科下设分粮库,辖四十一个粮食购调代库。一九五0年在洪水、蟠龙、城关、故城四镇建立粮食交易所,一九五二年底,分粮库与粮食小组合并成立粮食局,在涌泉、南沟、故城、寨上新设四个粮食支库”。)文物保护,再现大云。2001年起,大云寺移交县文物所进行管理,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大云寺布局金代 金代泰和八年《重修大云寺记》石碑记载:“今日覆见太平吾之佛宇幸且存焉有熟含数楹足宋居僧行……。”而此言提到的太平两字,属南北朝,敬帝萧方智年号,属公元556-557年,距今1463年,而泰和八年,属公元1209年,距今810年,因此大云寺建寺有考证的可以追溯到1463年。明代 明代成化十七年《重修大云寺记》记载:“大云寺规模宏大,宝殿十二樽佛,有十三橡木刻精巧五彩黄金……,殿宇台可视旧模木贬乎是鸠工集材绘综理事增正殿五间,高二十五尺,广视高倍二十尺,深不及广者十有二尺”。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十七年属公元1482年,距今537年。清代 据拨贡程林宗于清道光年冬,撰附碑记《新修大云寺记》:“大云寺者,镇之佛寺也,相传为旧县治所,代远年湮,无以征信,惟残碣有大唐河清四年等字,余则浸漶矣。

寺旧名岩净,易今名者,宋治平元年也。都人士拟修者久之,嘉庆庚辰始金从事,内至顾极,外至门宁,拆者半而补者半,凡丹垩藻绘,糜不维新是图”,道光元年为公元1821年,距今188年。关于碑记中提到的河清四年所记不详。查唐代并无“河清”年号,历史上以“河清”作年号者,唯北齐成帝高湛。所以,这段文字是应理解为:“河清……大唐”更为准确一些。布局大云寺坐北朝南,是一座千年古刹,为释迦摩尼宗道场。一九八六年版《武乡县志》第六编,文化第六章,文物胜迹第一节历史文物第407页记载:“大云寺,位于县城西五十华里之故城镇,有正殿物件《三清殿》,南殿五间《观音菩萨殿》,东殿五间《十八罗汉殿》,西殿五间为《十殿阎罗》。正殿两侧各有耳房五间。建筑的面积约有两千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正殿,西阔五间,进深六丈,单檐悬山式,系金代建筑。”小知识1.国宝特征。

据国家文物专家对大云寺评价: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殿顶筒板布瓦覆盖,柱头卷刹明显。斗栱五铺作重栱计心造,单抄单下昂,昂呈琴面式,无补间铺作。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殿内仅有内柱三根,梁架简单、用材硕大,保证了原建筑技艺结构和修葺时手法特征。大云寺分上下院,上院为诵经上香祭祀拜佛和开展各种佛事主体建筑区,下院为寺院僧道人员与云游人员起居生活区。大云寺坐北朝南,临街开门,门前没有供品,而佛家不许可。在早期,逢年过节贴有对联,内容均为祈福天下太平盛世等吉祥祝福语。2.佛家三道门。大雄宝殿设有三道门,在《佛地论》云:“大宫殿三解脱门为所入地”,三门对于佛教而言,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表述意义。而在《释氏要览》中:“凡寺院有开三门者,只有一门亦呼为三门者何也”,三门在寺院称:“中间为空间门,一般只在寺院法会,诸山长老、大和尚或者大护法莅临,才开此门,出入行便,而平民百姓只有左进右出”。3.门楣。在正殿各门楣上安装有正六角形木和圆木装饰部件,按古例制讲,门楣也有区分,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简单说,门楣上为两个户对的,对应的是五至七品官员;门楣上为四个户对的,对应四品以上的官员;门楣上为十二个户对,便是皇亲国戚。

台阶级数按照旧制,六、七品官员门前台阶不能高于二级,五品官员门前不能高于三级,以此类推,台阶数最高不能超过八级,超过八级就是九了。九乃数之极,除皇上谁也不能用。4.门当。在古代,不同等级的寝室门当的等级也十分森严。在早期传统建筑门口的两边相对放置呈圆形的一对石墩或石鼓,是主人身份等级的象征。在《清律制》中对官员府邸大门的等级,品级间架作了明确的规定:一二品正门三间五架,三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综上所述,大云寺是一个高层佛教寺院,因户对为四数,门当为方墩石,上有花纹形,以门当称是文官之宅,以此论说,大云寺不是武僧寺院,是善男信女祭祀的活动场所。以本寺门楣与当门户对而,本寺院对应四品以上。正殿为大雄宝殿,主要供奉有三尊大佛,中间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右边是世界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三尊大佛端坐莲台,莲台下方各有6位猴王,取义于佛教中的《十八猴王抗莲台》。三尊大佛高大雄伟、容貌庄严、体态安祥,称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的相应梵语是"Mahayana",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也称“三宝佛”(三宝,即佛、法、僧或者觉、正、净)。大殿内佛像高过梁架,大约八米高,因本殿高度二十五尺,这在明代成化17年《重修大云寺记》碑文有记载。大殿左右两边为手持铁链的黑白无常。当进入大殿者误踏错方砖,黑白无常立马冲到来者面前,并把铁链挂在来者的脖子上。这是按照物理学滑轮原理设计的,展示了古人超凡的智慧。在解放前,在本寺院可以看到,可惜毁于抗日战争,今天看不到啦。小知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事贤劫千佛的第四尊佛,为佛教的创始人。由于他同我们婆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就在距今二千五百年以前的四月八日那天,出生于北印度迦毗罗卫国,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母亲为摩耶夫人,取名乔达摩·悉达多。七步莲花:佛陀在蓝毗尼花园从母亲的右胁降生,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以咱们在旅游过程中看到的立佛多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摩耶夫人在乔达摩·悉达多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 (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 另说由乳母抚养 )。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罗睺罗。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家庭情况,他和我国的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他既然是一位太子,为什么又要出家?这是由于他看到了众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痛苦,以及众生之间弱肉强食,互相压迫等不平等现象。为了要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谛,解决不平等现象中所产生的痛苦。为此,他舍弃了自己荣华富贵的宫廷生活,艳丽的妻子、太子的尊位,毅然出家修道,在修道期间,尝尽了千辛万苦,游遍了印度各国,参编了各种过去的理念,但都不能使他满意。一天,悉达多正在雪山打坐,有五位苦行者很尊敬他的成就而愿意跟随他。从此,他们一起流浪,住在森林里靠乞食为生。经过六年这样的苦修,悉达多的身体变得骨瘦如柴,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他还是没有找到真正解脱的方法。这时悉达多悟到,自己的苦行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他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了身上沉积六年的尘垢,随后接受了河边牧羊女供养的糜乳,恢复了体力。跟随他的五个人以为他放弃了,便都离他而去。无奈中的悉达多独自一人来到菩提迦耶的一棵毕波罗树下,盘腿而坐,总结过去的经验,并重新调整思维方法。经过数天苦思,终于获得了彻底的觉悟,立身成佛,被世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思为“释迦族的贤哲”,那年他只有35岁。 释迦牟尼成佛后,立刻去找离他而去的那五个人。在波罗奈城的鹿野苑,释迦牟尼找到了他们,并立刻向他们传授自己悟到的佛法。这五人听到教说后,心悦诚服,便都皈依了释迦牟尼,成为佛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五比丘”。这五人便是世间最早的比丘。比丘的意思就是出家的男人。从那时起,佛教已经具备了组成宗教团体的三个要素:领袖、理论、参加人员。释迦牟尼是领袖,佛法是理论,五比丘是参加人员,佛教管这三个因素叫做“佛、法、僧”三宝。因此,释迦牟尼鹿野苑初转法轮(传佛法)这件事就被定义为佛教成立的标志。在度化了五比丘之后,释迦牟尼便率领他们继续到处讲说佛法,增加比丘人数,扩大僧团规模。45年以后,释迦牟尼率领徒众前往拘尸那城游化时,入涅槃于拘尸那城帕瓦村旁的小树林里,终年80岁。 药师琉璃光如来:药师琉璃光如来,又译为药师琉璃光王佛,简称药师如来、琉璃光佛、消灾延寿药师佛,为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医师(“贪嗔痴”的意思分别是:“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以琉璃为名,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当他在行菩萨道时,曾发了十二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每愿都是为了浦生众愿,拨众生苦,医众生愿。得道成佛后,他始终在实践着他的大愿。这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成佛行道发愿的简单介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名号梵音为amitayusa(无量寿)、amitaba(无量光),别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观自在王佛、甘露王。密号为清静。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光明无量,寿命无量。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有十劫的时期了。在他还没有成佛以前,在做国王的时候,有一位“世自在王佛”正住世教化,他听了世自在佛的讲经说法,顿悟,随出家修行,法名“法藏”。阿弥陀佛在过去久远劫时曾立四十八大愿,建立西方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为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后来,他又经过了不倦的努力,暴劫的修行,他终于成了一切众生最尊敬的导师—阿弥陀佛,实现了伟大的四十八愿,出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极乐世界。这就是“三世佛”的因与果,也是坚持功德圆满的简要经历和过程。殿内108幅壁画,可观其成道历程。东殿为十八罗汉殿,殿内原有十八罗汉塑像,可惜已经损毁。壁画在2005年修缮中,因管理不善,遭到损怀。十八罗汉第一位,宾头卢尊者(宾头卢突罗奢俗称“坐鹿罗汉”)梵语(Pindolabharadvaja)。他曾经乘坐的他的鹿骑进入皇宫劝说国王学佛修行。第二位,迦罗迦伐磋尊者(“欢喜罗汉”,知一切善恶法)(梵语(Kanakavatsa)。它清楚世间一切善恶丑,所以在很就很久以前,他是在古代印度做一名雄辩家,他在辩论时,常带笑容,所以叫欢喜罗汉。第三位,迦诺迦跋厘惰督尊,(举钵罗汉,住东胜身洲)梵语(Kanakabha^radvaja)。举钵罗汉是一位托钵化缘的行者。所以手里一直拿着钵。第四位,苏频陀尊者,(托塔罗汉,住北俱卢洲)梵语(Suvinda)。托塔罗汉,托塔罗汉是佛陀所收最后一名弟子,因为佛主怀念佛陀而常手托佛塔。第五位,诺巨罗尊者,(静坐罗汉,住南赡部洲)梵语(Nakula)。静坐罗汉又名为大力罗汉,因为他过去是武士出生,所以力大无穷,能搬动任何重物。第六位,跋陀罗尊者,是佛的侍者,(过江罗汉,主管洗浴之事,住在耽没罗洲)梵语(Bhadra)。他是一名贤者,过江似蜻蜓点水。第七位,迦理迦尊者,(骑象罗汉,佛的侍者,住僧迦荼洲)第八位,督罗佛多罗尊者,住钵刺拿洲。梵语(Karika)。骑象罗汉是佛主的侍者,他原本是一名驯象师。第八位,伐奢罗弗多罗(笑狮罗汉,意思为“金刚子” 住钵刺拿洲。)梵语(Vajraputra)。笑狮罗汉原先是一名猎人,因为学佛,所以不再杀生,狮子来谢,故有此名。第九位,戌博迦尊者,(开心罗汉,意思为“贱民”或“男根断者”,出家前是个宦者,住在香碎山中)梵语(Ji^vaka)。又说开心罗汉在出家前身是一名乞丐,曾袒露其心,使人觉知佛于心中,所以就叫做开心罗汉。第十位,半托迦尊者,(探手罗汉,意思为路边生他是一个私生子)梵语(Panthaka)。探手罗汉是一个路边生,因打坐完经常把手举起伸懒腰,所以叫探手罗汉。第十一位,侯罗尊者,(沉思罗汉,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出家成为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密行第一”,住毕利杨瞿洲。)梵语(Ra^hula)。沉思罗汉是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佛陀十大弟子中,佛法道行是居首位的。第十二位,那迦犀那尊者,(挖耳罗汉,意思为“龙军”,习惯上称“那先比丘”)住广半度坡山。)梵语(Na^gasena)。挖耳罗汉以论耳根清净闻名,所以称挖耳罗汉。第十三位,揭陀尊者,(布袋罗汉,住广胁山中),梵语(An%gaja)。布袋罗汉经常背着一个布袋,每时都是笑口常开。现今也被叫做布袋弥勒。第十四位,伐那婆斯尊者,(芭蕉罗汉,住可住山中。)梵语(Vanava^-si)。因为他是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有一天终于在芭蕉树下修成正果,所以叫芭蕉罗汉。第十五位,阿氏多尊者,(长眉罗汉,佛的侍者,住鹫峰山中)梵语(Ajita)。长眉罗汉,跟骑象罗汉一样,也是佛的侍者,传说自从出生时就有了两条长眉了,所以叫做长眉罗汉。第十六位,注荼半托迦尊者(看门罗汉,是半托迦尊者的弟弟,即“小路边生”(也是一个私生子)梵语(Cu^l!apanthaka)。看门罗汉,是半托迦的弟弟,为人尽忠职守。第十七位,迦叶尊者,为降龙罗汉。降龙罗汉,因为早在古印度之时,龙王偷佛经,他就降幅过龙王,夺回佛经,所以立了大功,所以叫做降龙罗汉。第十八位,弥勒尊者,为伏虎罗汉。伏虎罗汉,因为在寺庙外经常遇到有一只饥饿的老虎,他把他的斋饭分给这只老虎吃,所以就叫伏虎罗汉。以上十八位尊者,即十八罗汉的简要情况,罗汉的全称应是“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证。要达到这四个果位有四个阶段。初果阿罗汉又叫须陀洹果,是罗汉的初步。证得初果的罗汉,生死还未了,故叫见道位。二果阿罗汉又叫斯陀含果,假如不再向前修行,则还要一生天上,二来人间,故二果是一来果。三果阿罗汉叫阿那含果,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四果就是阿罗汉果。初果是见道位,二果三果是修道位,四果阿罗汉是闻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这就是佛经中将会经常见到的“四果”的名称。很多大寺院有五百罗汉、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 ,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十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公元2世纪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庆友尊者作的《法住记》中,记载了十六阿罗汉的名字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由唐代玄奘法师译出之后,十六罗汉便普遍受到我国佛教徒的尊奉。到五代时,绘画雕刻日益兴盛起来。后来画家画成了十八罗汉,推测画家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和译者玄奘也画在一起。但后人标出罗汉名字时,误将庆友列为第十七位住世罗汉,又重复了第一位阿罗汉宾头卢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虽然宋代已经有人指出了错误,但因为绘画题赞者有著名书画家和文学家,如贯休、苏东坡、赵松雪等人,所以十八罗汉很容易地在我国流传开来。但是,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皇帝钦定,自此十八罗汉就以御封为准了。十八罗汉取代十六罗汉后,影响越来越大。十八罗汉的石窟雕像不多,但在寺庙中则比较常见,一般塑在大雄宝殿中,作为释佛或“竖三世佛”的环卫存在。十八罗汉图:西殿为“公案”与“阎王十大殿”,殿内有六道轮回面目全像图,只因施工队管理不善,毁掉多幅。西殿内,墙壁原有菩门大土;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的画像,都是历历在目。殿内十殿阎罗有,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此十王分别居于地狱的十殿之上,因称此十殿阎王。墙壁存有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并附有孟婆亭、望乡台,血污池,车崩地狱,府县境王的画像全图。这就是西殿全部壁画塑像概况。十殿阎罗: 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善人寿终,接引超升;功过两半者,送交第十殿发放,仍投入世间,男转为女,女转为男。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镜台,令之一望,照见在世之心好坏,随即批解第二殿,发狱受苦。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阳间伤人肢体、奸盗杀生者,推入此狱,另发入到十六小狱受苦,满期转解第三殿,加刑发狱。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忤逆尊长,教唆兴讼者,推入此狱,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满转解第四殿。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剹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地狱,凡世人抗粮赖租,交易欺诈者,推入此狱,另再判以小狱受苦,满日送解第五殿察核。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雪,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狱。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乡台,令之闻见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随即推入此狱,细查曾犯何恶,再发入诛心十六小狱,钩出其心,掷与蛇食,铡其身首(包公即善于用铡刀),受苦满日,另发别殿。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忤逆不孝者,被两小鬼用锯分尸。凡世人怨天尤地,对北溺便涕泣者,发入此狱。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铁锥打、火烧舌之刑罚。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七殿,再查有无别恶。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碓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取骸合药、离人至戚者,发入此狱。再发小狱。受苦满日,转解第八殿,收狱查治。又,凡盗窃、诬告、敲诈、谋财害命者,均将遭受下油锅之刑罚;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大热大恼大地狱,又名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闷烦恼者,掷入此狱。再交各小狱加刑,受尽痛苦,解交第九殿,改头换面,永为畜类。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另设十六小狱。凡阳世杀人放火、斩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铜桩,链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烧,烫烬心肝,随发阿鼻地狱受刑。直到被害者个个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发生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寿夭,富贵贫贱,逐名详细开载,每月汇知第一殿注册。凡有作孽极恶之鬼,着令更变卵胎湿化,朝生暮死,罪满之后,再复人生,投胎蛮夷之地。凡发往投生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饮迷汤,使忘前生之事。南殿若以上院论称《南海观音殿》,若以下院论则为道家神殿。在每年的七月二十四日的神夺轿两抬,他们是晋国恭世子。据传叫“中生”,另一位是护国西齐王,叫“狐偃”。来故城赶会三天,于八月十三日送归原庙。此两位不进上院,因佛家不上腥供,而道家容许。为方便善男信女,“中生”与“狐偃”就在下院落脚休身。观音:关于观音的真身,据佛教资料《法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记载:“应化……妇女身得渡者,即现在妇女身而为说法。”观音菩萨不是“妙善公主”,也不是女儿身,他是一位大慈大悲的法身大士。如果说他是女儿身,那是指他的“化身”。因此观音菩萨在世人面前展现了女身。如我们常见的南海观音、送子观音、千手观音等都是女儿身,那是为了渡化一般女人而方便示现的,切不要误把观音菩萨认为是女儿身。西配殿位于大雄宝殿西,为《护法殿》。据《长治地方志》记载,西配殿为伽蓝菩萨、韦陀菩萨。他们是护法大神,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 韦陀菩萨是佛陀的护法,也是佛法的护法,也护修行佛法的众生,寺庙都会供奉韦陀尊天菩萨,职责是护法安僧。他将护持贤劫千佛中九百九十九尊佛出世,为他们做护法,是贤劫中最后一位成佛者,名楼至佛!他面如童子,表示对佛教怀有赤子之心;手持金刚降魔杵,表示有能力摧邪辅正、除魔卫道。韦陀塑像有三种形式,分别代表不同的含义: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扛在肩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平端在手中,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的降魔杵杵在地上,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韦陀菩萨在大云寺正大殿的西侧,护持佛法,保护修行佛法的众生,所以面向大雄宝殿。伽蓝菩萨是伽蓝土地的守护神,是护卫寺院的护法神,民间信仰将关羽奉之为神,称为「伽篮菩萨」。伽篮菩萨与韦驮菩萨是佛教大护法,伽篮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大殿东侧原塑玄奘法师像。在中国佛教宗派中,法相宗的发源地为陕西西安的大慈恩寺《即大雁塔和陕西长安区的兴教寺》。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其常住大慈恩寺,故由称慈恩宗。在大云寺金代《重修大云寺记》碑刻阴面碑文中有“法相”二字,又有雕刻创始大师头像,所以可称大云寺是佛教法相宗派。它下设有十二宗寺院。武乡五家、沁县五家、沁源县两家,故城大云寺为宗主。今天的七月二十四日的物资交流大会,也就是金代故城大云寺的法会日。而至今大云寺内碑的阴面《金故壇越铭记》中记载:“天德四年”文字。金代天德四年距今有八百六十六年的历史。这一佛教文化传承,早以深入人心,铭记心中。每逢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故城村大云寺庙会,舞台有戏唱、街面叫卖不断,人流涌动,寺院香烟缭绕,好一派繁荣景象。 大云寺南殿左右,原有钟鼓楼。东为钟阁,西为故阁。据金泰和八年《金故壇越铭记》碑文记载:“大云寺初建钟阁二事自天德四年为始至”。查阅《我国历代纪元表》,天德四年为公元一一五三年。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故城地区三四十里的居民,都能闻听晨钟暮鼓的警世之声,可惜早以拆毁。文物保护大云寺保护范围大云寺保护范围的界定以大云寺及其遗存建筑为核心,南北长为120.5米,东西宽为65.47米,面积约为7900平米,即:东以东墙外50-100米,南以南墙外50-100米,北至粮站临门墙外50-100米,以保护范围延伸300米。二、各级党委政府对大云寺的保护升级1980年8月,列入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月,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大云寺修缮保护1.大云寺创建年代不详。2.据寺内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重修。北宋志平元年(1064年)重修,更名为大云寺,一直沿用至今(今本寺院正殿西墙侧墙镶嵌有铭文碑记)。碑文如下:中书门下版威胜军威胜军奏准赦堪会到武乡县严净寺系存留乞赐名版石勒到祠部状系得文帐版奉。勒宜赐大云寺仍令本军翻勒黄降付本寺依今来。勒命所定名版到往勒故版治平元年四月六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赵互不侍郎参知政事 欧阳侍郎祠部尚书参知政事 曾侍郎兼兵部尚书平章事 韩住持沙门崇敏立石经查历史资料:治平是宋代英家赵署年号,治平元年,即公元1064年。治平元年与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年号清宋10年同时并存。在上述有中书门下版威胜军,中书门下版简介: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习称政事堂、政府、东府,是唐代中期至北宋前期的行政机构,由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共同参政议政。宋朝初期,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的职权。3.2004年7月18日,国家文物局拨款150万元,由主管陈润江对大云寺落架重修,可见国家很重视4.2019年对大云寺进行再次修缮性保护。庙会文化庙会的由来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庙会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故城大云寺庙会 故城大云寺庙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据佛教历史资料记载,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为龙树菩萨的生日。龙树菩萨为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以《中论》及《大智度论》最为著称。龙树广泛影响了大乘佛教各宗派,中观派以他为创始者,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也多以他的著作来证明本身宗义的正确。在汉传佛教中享有"八宗共祖"的称号。在藏传佛教中,与其大弟子提婆(亦名圣天)同被列入为佛教的二胜六庄严之一。密宗也以他为传承上师之一,列名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故城村七月二十四日庙会,起初为大云寺法会。据寺内碑文记载,按佛教八大宗大云寺属大乘法门宗派。金代泰和八年《重修大云寺记》附碑《金故越铭记》中对大云寺法会进行了描述,包括沁州崇福院、灵感院(韩村)、普照院(古台)、香严院(牛寺乡),沁源寿聖寺、宝觉寺(绵上),以及我县永伏院(城关镇)、洪济院(东良)、永宁院(岸北村)同属一脉。同时碑记还表述,大云寺初建钟阁二事自天德四年为始至,广资于父力今具姓名列之于右云,简侧,以人数为叙(钟阁维那扎首8人、法堂维那12人、青缘法堂维那2人、彤佛维那14人、粒佛维那8人、施盖维那7人、华严会37人,泰和八年)。在金代天德4年,设有香坛法会,下设坛会成员十二座寺院,分别是沁县五座,武乡县五座,沁源县两座,各寺院有得道高僧8位,并在法会期间,下设有管理机构组织51位。碑文中提到的天德四年,属公元1153年,泰和八年,属公元1209人,这一年号属金代初期年号。即故城大云寺法会之时及他的真实含义与性质。 三、主要活动(一)县志说。1986版《武乡县志》第六编文化第二节风俗第二节风俗习惯六庙会:“故城大云寺庙会,地址故城镇,时间为每年农历七月24日,主要活动有寺内迎神、送神,大摆香案,和尚诵经,以进香、还愿为主,日杂百货云集于镇,大麻是这一庙会的主要成交物,故也称故城麻会临近各村村民自觉走上街头,以开展《跳小花戏》、踩高跷、国术、舞狮子、挑龙灯等民俗活动。会期二十天,是西武乡较大的庙会之一”。(二)村史说。1975版《中共故城村简史》一、烽火岁月中古老的传说表述:“故城每年的阴历七月二十四日庙会,壮士抢的神轿两拾,红脸黄袍的叫狐偃,是护国西齐王,白脸红袍的叫中生,是晋国泰世子,据传说白脸是红脸外甥,是甥舅关系,常住于河北村大佛寺庙,受当地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每年七月出巡赶庙会一月。信义村七月十五日,庙会请出开始,岸北村七月二十日庙会请接而去。故城七月二十三日请接而去。故城七月二十三日请接于大云寺,巡街赶会三天,八月十三日恭礼送归原庙”。(三)民间说。据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高龄者传言,本寺集会,从东寨底开始,有二十四礼炮,二十四壮士,骑二十四匹马开道,鸣锣开道,香炉祭祀,应有二抬神轿,还有黄锣伞,寺院和尚手持法器,口诵经文,最后有故城各街秧歌队与邻近自愿参助演出,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故城集会。(四)现在说。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庙会,佛门大开,善男信女诵经上香祈福。戏曲晚会助兴,各种农产品琳琅满目。面皮、油条等各种小食应有尽有。名人与大云寺明代武乡籍的工部尚书程启南《皋狼图》诗云:“满目浓阴入望迷,杏花深处飐青旗。征云远护平川路,细雨斜侵古寺碑。牛背一声横笛断,山头几只乱鸦悲。行人问酒何方是?遥指前村半掩篱”。诗中所提的“古寺”就是现在的大云寺。据早年间大云寺内有石碑30余快,可惜部分石碑或作房屋地基、井台方石,所剩现在只有十几块。北京大学中文教授李零在2008年6月《武乡访古记》:“东乡,属西晋的武乡、北魏的乡县,主要在浊漳河的两岸,历史上和榆社关系更大。西乡,是战国秦汉的涅县,主要在涅水的两岸,历史上和沁县关系更大。东乡的中心是故县,西乡的中心是故城。两个“故”都很古老。故城镇是战国和汉代的涅县。东汉时期的治所就是后来的大云寺。据2005年大云寺出土的文物考证,一是北齐河清四年(565年)的造像碑,二是三个巨大的北朝佛头。此庙重修,正殿梁上发现落架题记,可以证明,现存建筑是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重修,前身是北朝寺庙,年代还要早。这次发现的北齐造像碑,《武乡新志》卷三载程林宗《新修大云寺记》已提到。他说“惟残碑有大唐河清四年”,余则漫漶矣”。“河清四年”是北齐年号,不是唐代年号。这次看到原碑,“大唐”是“大齐”之误,其他文字可以通读。大云寺的名字,从正殿墙上的北宋石刻看,原来叫严净寺”。神话传说文殊菩萨迟到传说。在十九世纪六七年代,故城村高龄者传说,在大云寺上院大殿轩台之上,曾有一麒麟,它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传说,在当年大云寺召开建院开光庆典大会,文殊菩萨因有公事缠身未办理完毕,在他完事后,赶到故城大云寺院时,已经是晚上,当他走上轩台之上,站在门口向殿内观看,殿内座位已满。所以,他便与麒麟就占据轩台一席之地。所以,民间传说,文殊菩萨迟到故城大云寺,只作轩台门外客的说法。佛光传说。1997年5月17日,临村村干部在乡政府办完公事后,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夜深人静。在回家途中,路过大云寺的时候,看见大云寺上院红光照耀,满院辉煌,佛光大显。据佛学历史资料显示,这是本寺院有舍利子,是利子在发光。黑花灵官传说。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大云寺内有一黑花灵官,曾多次显灵,救苦救难,惩治邪恶。话说,有一村民,在家生一病,疼痛难忍,整天打喊大叫,医治无数,家人痛苦无闫,四处求医。有一天晚上,梦见大云寺有神人指点,让家属进寺院烧香拜佛。梦醒后,觉得奇怪,于是天明后,全家立即到大云寺敬香拜佛,三天后此人下地行走无疼痛。仰莲塔传说。大云寺历经千年,随着地质灾害、战乱,部分建筑物被损坏。如今在村内外,时不时有村民会在土里刨出残损建筑构件,有漏斗形、喇叭花形状等。2004年,山西卫视曾作过仰莲塔这种寺院内僧人坐化后的塔,它是西晋佛教寺院得道高僧坐化灵塔。据传说故城大云寺早也有这种塔的存在,至于建于何年,毁于何年,是哪位高僧的灵塔,不得而知。放生池传说。大云寺的放生池在东井沟外,当地人称莲花池。在今天,莲花池周围还依稀可见原建筑砖瓦碎片。一般寺院放生此设在该寺院的山门口或大殿前。而故城大云寺设在一里多地的地方,这原因大概是因为这里与涅河、树林相邻,鱼鳖可以入河,飞禽可以入林的缘故吧。东汉开国无大将马武、岑彭之传说。据传说村东坪上有马武墓,传说马武、岑彭在故城村驻兵设营,地点就是今天的大云寺。西域僧人佛图澄。1986版《武乡县志》第七编社会第四章宗教信仰第一节佛教中表述:“佛教于公元二世纪由印度传入我国,西域僧人佛图澄于东晋怀帝永嘉四年(公元310年)来到洛阳,避难武乡,后随石勒。期间,佛图澄对我县的佛教传播影响较大。当时县内共建佛寺五十三所,庵七所,佛院十七所。建筑宏伟,或三进院或二进院”。今在大云寺正大殿内门墩石上有道安字样,道安为佛图澄的弟子。再加上故城为涅县治所,故高僧佛图澄曾主持过大云寺的早期建设。宗教礼仪请香:在别的地方买东西可以称做买,但到了寺院买香请称做"请";大门:无论是哪个寺、哪个庵,你都不可以从正门进去的;那是给出家人走的;手心:磕拜的时候,手心得向上,那是对佛祖的尊敬;手心向下是拜祖先的;香火:去专用的点香处点燃香火,可别去插香的地方取火,也不要图方便用自己的打火机点火;左右:请用左手请香火,佛教认为左手是最干净的,然后,恭恭敬敬的用右手插在香炉中;许愿:通常你要记得告诉佛祖你叫什么,家住何处,有何事相求,事成后何处还愿;大多数信士不管来到哪个殿前直接就磕头许愿,实不知佛菩萨有求必应,有求才有应;如果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求的是哪位佛菩萨,那么佛菩萨该怎么应呢?所以当自己跪拜时请先了解佛菩萨名号;还愿:只要心诚则灵。不过如果你每逢寺院即烧香许愿,一旦灵验后,忘了还愿,那可不是什么太好的事。建议你可以四处烧香拜佛,以示敬意。但许愿的话,选一两位佛祖就可以;上香礼仪:上香的正确方法是拿起三支香,用左手拿着,点着后将香头朝上,用右手把火轻轻扇灭,不要用口吹,不要挥舞香火。用左右手食指把香杆夹住,以左右手的大拇指承托着香南海观音 的尾端,使香头平对佛像,然后举起齐眉供一供,走到香炉前,先插中间的一支,供养十方一切佛;然后右手插右边的一支,供养十方一切法;再以左手插左边一支,供养十方一切僧,三支排齐插好,然后礼佛三拜,鞠躬问询,此为上香拜佛的过程。不过香火旺的地方,不便直接插到香炉,就用左手把香火直接平扔到火炉中就可以了。拜佛礼仪:进佛殿时,应靠在门的一边,女生右腿迈进,男生左腿,跨过门槛进殿,不宜从中间走,那是留给出家人的。在佛殿里拜佛,一般人都喜欢占用中间的一只拜垫,其实,正中间的是专供方丈和尚或主法师傅在发挥佛事上拈香礼佛时用的,一般的信众不宜在这个位置拜佛。拜佛时先拜中间的主佛,然后沿顺时针方向,一次去拜其余诸佛菩萨。拜佛时要面向佛像,你所要拜的是哪一尊圣像,就称念哪一尊名号。比如观世音菩萨,就口念一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说上自己的姓名,地址,然后随着拜下去,双手掌朝上,表示接佛两足,如此三遍。如果不知道面前是哪一尊佛菩萨,在普陀山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拜完右手撑起身体,右转离开,这就是拜佛的整个过程。石碑铭记2005年版《武乡县志》沿置建革第一页下脚提示:“1974年农田大修期间,曾在榆社县河峪村出土故城石刻图一块,保存在榆社县文物所。”后 记 村樵书生,不如书童,水中结冰,没有水平,东郭后代。乱而无章,述而无文,不妥多多,望君更正。

摄影师:陈立、笔名:逐影随行、东方影像工作室首席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