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云的民间艺术「德州市庆云县邮编」

互联网 2023-03-29 09:21:2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庆云的民间艺术「德州市庆云县邮编」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德州市第二届民间文艺汇演,庆云县东路梆子《姐妹逛花园》喜获民间文艺汇三等奖,并获得一万元的奖金!哈哈腔《宋江坐楼》喜获民间文艺汇演优秀奖!

给庆云大伙儿说道说道

庆云县的非遗项目

东路梆子、哈哈腔

东路梆子

据了解,东路梆子原名梆子腔,是山东省较为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为秦腔系统的分支。这种梆子声腔,历经三百多年的沧桑,风采依旧。它与昆曲及其他曲调相结合形成了“章丘梆子”,也就是现在的“东路梆子”。当时曾一度风靡广大农村。高峰时演出人员达70余人,影响力非常大。

王占成

尚堂镇西仓村王占成:“到现在东路梆子有360多年的历史了。从80代年,老百姓过上好生活,分了地之后。我们村的一些老人就放弃东路梆子,重新拾起来,在那个情况下,每家每户也没个电视,也没有录像机、手机。在那个节骨眼儿我们这里搞得十分的活跃,在那时候请的老师,有40多号人,能唱得了10几出整本的戏。”

东路梆子要后继有人 历久弥新

随着人们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年轻人对东路梆子的喜欢程度逐渐减退,再加上最近这些年,大批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求学,西仓村没能逃脱留守的命运,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会演唱东路梆子的人群中,年纪最小的也已经近50岁了,东路梆子后继乏人的尴尬与无奈,无时无刻不让这些老艺人们感到急切与心痛。

王占成

尚堂镇西仓村王占成:“逐步的,现在青年人,打工的也多,读书的也多。到现在开始下落了,没人收拾这一块,没人欣赏这一块,唱出了我从小好文艺,我觉得东路梆子失去了、断了根,我感觉很遗憾,我没有文化,我就是好文艺,好长,好敲,我是正式做鼓的,打鼓的。我愿意传承下去。”

为使东路梆子唱出“新声”,焕发新活力,让东路梆子继续传承下去,西仓村自发成立了东路梆子庄户剧团。

王明胜

尚堂镇西仓村村委会主任王明胜:“东路梆子,在我们村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为了把东路梆子发扬光大,咱村里正在为他们提供文化场所,提供一些服装,把这个戏曲发扬下去,再不发扬,就要面临灭绝,传承不下去了。”

王占成

尚堂镇西仓村王占成:“现在多亏了县府,文化局,我们镇政府,西仓大队的村委会书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空间,准备给我们盖房子,给我们买服装,我们别提多高兴了。我们希望把东路梆子传承下去,我有信心有决心把东路梆子,坚决传承下去。”

东路梆子,是庆云县艺术遗产中一份无比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在坚守中传承,使它保持生生不息的思想活力,才能无愧于昔日的百年辉煌,才能让这一文化传统历久弥新。

哈哈腔

哈哈腔,又称“呵呵腔”,是一种腔调高亢的地方剧种。此剧的艺术特色是表演朴实、以唱见长,叙述性较强。在流传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民间艺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和音乐特点的东、中、西三路,而刘贵村哈哈腔就属于东路的一支。

它的乐器以四胡、二胡、月琴为主,属于板腔体的一种。戏词很深刻,文学性强,有一定的哲学性。

据村里的老人讲,刘贵村哈哈腔已经流传了几百年,有姓名可考的最早的一代艺人,盛名于清朝末年。当时,刘贵村的哈哈腔,和京剧、梆子齐名,属于大戏,特别受老百姓的欢迎。在方圆三四十里,非常出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事实上,刘贵哈哈腔不止闻名当地,更曾多次受邀到外地演出。东到东营,西至沧州的南皮县、东光县,北达天津,南到黄河岸边,这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都曾留下刘贵村哈哈腔传人的身影。

多年的演出经验,使得刘贵村哈哈腔传人的技艺愈加精湛、唱腔清新独特,一批实力唱将脱颖而出,比如,“三槐”王任堂、“净面桃”、王怀玉、王树魁等。

然而,尽管刘贵村的哈哈腔传人们呕心沥血,依然抵挡不了历史的洪流。文革时期,受政治环境的影响,刘贵哈哈腔这一地方剧种被禁止上台表演,村民被迫烧掉了戏服、剧照和配饰,这对土生土长的刘贵哈哈腔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如今,在市场经济和多种娱乐媒体的冲击下,刘贵哈哈腔和其它传统剧种一样,演出市场萎缩,几近瘫痪;加之经费紧缺、后继乏人,刘贵哈哈腔面临着断层与失传的危险境地。为了抢救这一濒危剧种,县文广新局积极申报,并于2016年4月,成功将刘贵哈哈腔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县文广新局的协调和鼓励下,传承人和徐园子乡东安务中心小学沟通,商议每周来为学生们教授哈哈腔,力求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和喜欢这个传承了几百年的地方剧种。

刘贵哈哈腔,是我县艺术遗产中一份无比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在坚守中传承,使它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才能无愧于昔日的百年辉煌,才能让这一文化传统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