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宝斋文化发展「赵健画家」

互联网 2023-03-28 22:18:3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荣宝斋文化发展「赵健画家」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许钦松《春山朝彩》

■居廉《梨花天牛图》(馆藏)

■林风眠《鹭鸶图》(馆藏)

■何香凝《寿梅延年图》(馆藏)

■徐悲鸿 《奔马》 荣宝斋木版 水印作品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近日,具有350年历史的荣宝斋“重返岭南”的信息不胫而走,引起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而8月7日“荣宝斋与艺术家”展览的正式开幕,则正式宣告:广州再次迎来荣宝斋这样百年品牌的艺术机构。荣宝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赵东表示,充分发挥央企责任,助力广东文化推进强省战略,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标杆。

荣宝斋广州负责人陈目认为,广州乃至广东的经济地位在中国如此重要,它应该要有一个跟它相匹配的文化产业,更应该要有许多与之地位匹配的多元文化机构,让市民在广州也可以接触到和全国同步的艺术作品。

在2013年,荣宝斋首次进驻广州,引起了行内轰动,《收藏周刊》并为此特别策划《荣宝斋南下有何启示》的专题报道,而在不少人期待它的进驻能为广州艺术市场带来怎样的新面貌的时候,却突然沉寂低调了数年。时隔9年,荣宝斋广州重张,但它为何会重返岭南?这次重张与上一次到底有何不同?百年老店在广州是否能落地生根?

赵东介绍,荣宝斋广州分店自2013年开业以来,随着市场的变化起伏,有过波动。2020年开始,荣宝斋不断夯实“传统荣宝”根基,加快“创新荣宝”转型发展,强化所属企业治理和造血功能建设。为了加强大湾区板块发展,“我们重组了广州、桂林、香港分店,选派得力干部前来工作。大湾区板块将以广州分店为中心,以深圳拍卖、香港分店为两翼,立足岭南,深耕岭南文化艺术市场,推动荣宝斋全产业内容注入和多业态融合发展。‘广东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魅力,文化强省建设前景动人’。广州具有的2200多年历史积淀,为广东省文化事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荣宝斋要扎根于此,为广州老城区增添新活力,同时通过荣宝斋在广州的业务发展,深度链接岭南文化,融入岭南,充分发挥央企责任,助力广东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树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标杆。”

赵东认为,大湾区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各种要素最市场化的区域。荣宝斋是文化央企,有责任和义务,引领艺术审美消费,营造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繁荣书画艺术市场。我们向来致力于以一、二级市场互动共振,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引导书画艺术品市场健康透明发展。搞活搞好大湾区书画艺术品市场,与荣宝斋在全国的布局一起发力,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

逸闻

徐悲鸿曾通过木版水印

“缩短马腿”

徐悲鸿曾带着一幅马找到荣宝斋,说马腿长了点,希望通过木版水印修一修。当时负责木印刻的侯恺说,“这容易,复制勾描时,把它缩短就行了。”徐悲鸿听后极为开心,于是用指甲在那条马腿上画了两道印,示意去掉中间部分。

侯恺明白后,便动手制作,在这幅画印制中,徐悲鸿也常与他交流指导。当他看到那条修改过的马腿印出来的样子时,高兴极了,说:“修改得天衣无缝,这真是一门好艺术。”

对话

融入岭南文化,打造岭南书画家之家

收藏周刊:这次荣宝斋重返华南,跟上一次有什么不一样?

陈目:如果从荣宝斋关注岭南艺术市场,跟岭南艺术界深度链接,促进南北艺术交流的角度看,无论是当时首度进驻广州,还是这一次的重张,都是一致的。而随着大湾区的推进发展,更使得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认识这里的艺术市场环境,尤其在今年,广东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再度提出“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凝聚奋进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更让我们感觉在这时候重启,恰逢时机。

收藏周刊:九年前的进驻之后,调整了一段时间,乃至中断,是什么原因?

陈目:这一次是荣宝斋的直营,这也说明荣宝斋对华南艺术市场的高度重视,而我们也能更直接地带来荣宝斋百年老店的宝贵经验,属于荣宝斋的成功模式更能充分落地。

收藏周刊: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荣宝斋,的确会有不错的经验,但是否也考虑到广州的文化土壤能否适应?

陈目:确实有这方面的考虑,我们前后也做了深入的评估。我们带着百年老店的品牌来了,目的是要更好地链接、团结本地的优秀艺术领域的资源,包括优秀的藏家、优秀的艺术家以及广大的艺术爱好者与消费者,希望能把一个来自北方的文化品牌,逐渐融入岭南文化,真正打造成属于岭南书画家之家。

收藏周刊:在这方面,你们有怎样的举措?

陈目:首先搭建专业性强且愿意在本地扎根发展的团队,他们都是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我希望参与到荣宝斋广州工作的人员首先对本地文化是有了解的,同时也认同荣宝斋的经营理念,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这里搭建成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和平台。

收藏周刊:你们还会从哪些方面考虑跟北京总部差异化运营?

陈目:跟北京总部差异化运营,是我们探索的方向。就拿这一次展览来说,我们首次邀请了尹吉男教授做学术顾问,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是有目共睹的,另外,他的身份尤为特殊,既是中央美院的教授,但同时又在广州美院担任学术机构的要职,对北京和广州两地的艺术家都有充分的了解,可以说,第一个展览从他的梳理开始,就为我们明晰了当代艺术家在艺术圈里的不同坐标。

第二,很多当代一线的艺术家第一次参加荣宝斋的展览,就是在广州举办的这一场,例如徐冰、徐累、史金淞等。这也是荣宝斋广州的探索部分。

收藏周刊:为什么会考虑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做尝试?

陈目:我们一直在考虑,除了带来荣宝斋自身的馆藏精品之外,是否还有什么艺术品是跟广州乃至大湾区的文化品质最契合的?我想一定是当代艺术。因为这里是创新与包容共存的地区。还有,我们这次特别开辟了“艺术生活”的板块,我们尝试邀请了非美术行业的人来做策展,但这个人,在我们看来,她是真正懂传统手艺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这也是我们的一次跨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