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娟中国插花艺术「蔡仲娟中国插花艺术」

互联网 2023-03-28 13:03:1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蔡仲娟中国插花艺术「蔡仲娟中国插花艺术」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段时间火遍外网的阿木爷爷,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手上中国功夫—传统木艺,创下了1178万次的点击量,让无数外国人叹为观止。

持一事,终一生,阿木爷爷用他的坚持,把木艺做到了极致。

如今社会,无数年轻人把工作辞了又找,找了又换。他们到底为什么如此浮躁,坚持真有如此困难吗?是时代改变了他们,还是他们无法适应当下的时代?

来看另一个老人的故事,和阿木爷爷一样,她坚持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

她是蔡仲娟,中国插花花艺终身成就大师,被人们尊称为蔡先生,她用她60年的坚持,带动中国花艺走向美丽新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1

台湾花艺大师林惠理说:每一朵花,每一支叶,蔡先生都会注意她的细节,有时一组作品,像真有风在吹,看她的插花像在看一幅画。

意境美、自然美、线条美,灵动自然,不拘一格就是中国插花艺术的特点。

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是中国插花的最高境界。

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璀璨的中国文化之一。

当我们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在中国文明刚刚发芽的时候,花就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战国时期的诗集《离骚》中就有“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这种采花佩戴的例子。

在汉魏南北朝时,中国插花步入了初级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佛前供花广为流行,当时,日本使者来中国考察佛教时,对中国插花印象极深,从此传入日本。

由于唐宋朝时期,朝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文人雅士众多,插花在此时,广为推崇,成为了一种生活艺术。

清朝随着朝代的的衰退,中国插花也一步步走向没落。在改革开放初期,几近断流。

在世界舞台上来说,中国插花源于中国,却兴于日本,中国传统插花艺术3000多年历史,却在经历多年曲折后,在今天的影响力不如550多年一脉相承的日本花道。

难道,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己却做不到发扬光大吗?

2

蔡先生说;"一开始,上海只有两三个插花师傅,我看到一盆插花,觉得很漂亮,当时就入了迷,花草本身很漂亮,经过艺术的处理,确实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非常吸引我。”

1983年,她和同事参加了南斯拉夫的国际花展,简单的几枝黑松、白菊、红枫,完成一幅名为《松菊图》的作品,赢得了特别奖。

问道为什么会请中国时,主办方回复道:因为上一届的日本花艺师在表演时说,日本插花是从中国传入的,所以我们自然邀请你们中国花艺师来献艺。

南斯拉夫的报纸报道:中国插花艺术的每一枝花、叶都是诗、都是画。评价很高。

在回家的飞机上,蔡先生认识到,这是我们中国的艺术,我们炎黄子孙,有责任要继承发展,于是,这份爱好和工作,从此变成了一份使命和事业。

3

当蔡先生下定决心投入到这份事业中的时候,没有教材,她就自己从史料中,从花鸟画中一步步去查找,去摸索,去总结,去创新。

1987年她创办了上海插花花艺协会,聚集大家共同研究和实践,初期的研究会只有10人,工作艰辛。

1)设坛授艺

当时还没有什么师资力量,为了把中国插花传承下去,在1988年,她举办了师资培训班,把自己的技能和知识传授出去,让老师们带回各地去发展。

除上海之外,蔡先生也经常受邀请在各地培训教学,例如山东、兰州、浙江等。从2006年在乃夫插花学校设坛授艺以来,仅山东一处就培养了500多名学员。

她的学生,有的成为了花艺大师,有的成为花艺教授,有的成为花店业领军人物。

“22年前,我是一名即将下岗的职工,在52岁那年看到了一场蔡老师的插花展,我非常幸运,在我人生灰暗的时刻,发现这种特别的美,于是我报了培训班,跟蔡老师学习插花一直到今天。”

这是蔡先生如今千千万万学生中的一员。

2)展出美丽

为了把插花艺术推广到生活中,从1996年开始就已和国际友好基金会合作,主办《上海国际插花艺术展“花之韵”》,至今已举办了6届,成为国际上知名的花艺展览。

她和她的学生,多年来,在台湾、扬州、上海、武汉、广东、兰州、深圳等地均举办过中国传统插花花艺展览,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了解这一项我们自己的民族艺术。

3)比赛竞技

不仅是培训和展览,花艺比赛能总结经验,快速成长

她想把这种中国文化变成学校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

于是中小学生插花比赛、海派市民插花大赛、专业比赛开始一场一场举行,更多人感受了花艺的乐趣。

国内很多专业人士开始进入国际赛事,进入国际舞台。

其中,山东袁乃夫先生在2014年的国际三大赛事之一的亚洲杯上说道:“参赛的意义不为功名,只求艺术本真。要为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传承与复兴奉献一己之力,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看到中国的色彩,感受到中国传统插花的艺术生命力。日本之行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国际比赛规则,亲身体验了比赛,看到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选手的作品,也知道了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在哪里,在技艺方面我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相信以后的创作会有更大进步。”

4)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the art of chinese flower arrengemant》中国插花艺术英文版,是蔡先生2017年发布于美国及全球的一本书。

内容有中国插花艺术简史,风格特点,构图原理,造型法则,色彩配置,立意命题,在材取及加工,器皿和工具,插花类别,基本形态,制作技巧等。

非常全面、系统、详实介绍了中国插花,同时把中国文化推向了世界。

在这之前,蔡先生已在国内发布了多本插花专注,例如:《艺术插花指南》《中外艺术插花作品选》《中国插花荟萃》等,让很多人获得了知识,也受到了启发。

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从决定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终身的道路,一步一步的坚持,终会迎接黎明的曙光。

4

这月21日,上海植物园举办了“璀璨非遗 匠心传承”蔡仲娟师生插花艺术作品展,以及 “德艺双馨 传道授艺”蔡仲娟插花艺术60周年研讨会。

世界盆景协会会长胡运骅在会上说道:“引领世界的插花潮流,这里面蔡大师是功不可没的,她60年如1日的坚持,很多人走掉了,但她坚持走中国的路,不断创新。就像之前的世界盆景大会上,日本人惊呆了,于是派东京一个农业大学的老师过来问我们,'你们中国盆景是怎么一下子上升得这么快的?'其实我们跟蔡老师一样,就是培训人才,今年我们请一个日本最高级别盆景大师过来交流,他非常感慨,说我们的后辈力量比他们强”

在2017年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拉,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 ,在国家花艺教练组组长项一鸣的指导下,中国的花艺项目获得金牌,中国最年轻的18岁选手潘沈涵站上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

走一段艰辛之路,完成一个青年匠人攀登技能巅峰的梦想。

在今年的俄罗斯喀山,中国再次在世赛花艺项目取得金牌,值得骄傲。要知道,就在一年前,陆亦炜还是一名花粉过敏者。这个今年才18岁的少年,靠着他的坚韧与热忱,顶着过敏红疹、荨麻疹,靠着不断吃药、涂药膏,慢慢调整,逐步适应、坚守所爱,最终站上了世界花艺技能的巅峰!

教练组组员朱迎迎说:“因为上一届比赛金牌落在中国的缘故,这次的俄罗斯比赛非常不易,受到了二十多个国家的打压,可冒着重重的困难,我们依然靠实力胜利了。”

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受人欺压的中国。

蔡先生在今年的研讨会上发言:“所有的收获都是共同努力换来的,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这次的展览是有史以来水平最高的一次,中国的插花在十年以来飞快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黄金时期。以前我以为我看不到这一幕了,可今天我看到了曙光,一代超过一代,中国插花大有指望,我会继续为中国插花的事业奋斗,我们一起努力,向国际专业水平迈步。”

结语:

蔡先生今年84岁,仍然活跃在花艺行业的各个重要场合。

在各种花艺赛事上,她是评委。在各地花艺课堂里,她是老师。在各种花艺展览中,她是大师。

她腿脚不便 ,却常常在讲课时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一次,中国花卉报记者去学校采访,蔡老师一下课就立刻转战备课教室继续忙碌。工作人员都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打扰她。记者采访都“碰了钉子”,听到说“课程结束后再采访”,她高兴地说:太好了,你太理解我了!

找到一份自己喜爱并愿意付诸一生的事业实属不易,但阿木爷爷做到了,蔡仲娟做到了,我希望你也能做到。

只要努力,时光不会辜负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