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有哪些「莱芜话属于哪个方言」

互联网 2023-03-27 17:59:0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莱芜的民俗及其土话方言有哪些「莱芜话属于哪个方言」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莱芜梆子:梆声荡城乡 琴声诉衷肠

莱芜梆子,又名莱芜呕,亦称靠山梆子。本地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泰山以南的莱芜、新泰,泰安一带,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因泰安、莱芜一带的居民,大部是从山西、河北、安徽迁来的,他们与原居住地有着各方面的文化交流和共同的习俗。再者戏种的发展受到外来专业剧团的带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O年),安徽的“三庆”徽班从泰安一带晋京演出,后陆续有“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晋京,给当地带来一些影响。1850年前后,老阳春徽班在泰安西南定居;同时陕西、甘肃一带的秦腔也流传到汶上地区,他们相互接触,于是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本地梆子。《中国大百科全书》载:“同治十三年(1874年)成立的科班小阳春班,就同时传授徽调与梆子两种声腔。”此后陆续成立了十几个科班,造就了近400名职业艺人。后来在长期的流传演唱过程中,逐渐改以梆子戏为主。

莱芜梆子,包含梆子与徽调两种声腔。据1954年调查,莱芜梆子的传统剧目有267个。其中梆子剧目164个,徽调剧目103个。基本剧目称为江湖十八本,其中《两狼山》为梆子腔,《烧战船》等为徽调。早期名演员有陈富美、胡大采、孙玉才、胡庆松等。

莱芜梆子高昂、粗犷,符合北方人的性格,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梆子腔的唱法以真声为主,吐字清楚,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使用假声;男腔中有“力嗓”,用假声倒吸气唱出。这两种假声唱法称为“呕”。梆子的唱腔板式有一板.二板,三板、吊锣、快慢四虎头、栽板.双跺腿,扎簧、大起板、哭迷子、金钩挂、呱哒嘴.一串铃等。主弦为提琴,也叫大胡琴,蒙梧桐板,杆粗而短。徽调部分,拨子与老皮簧用胡琴伴奏;乱弹分两种:一种是吹腔,一种叫风搅雪的乱弹,系半句四平调与半句吹腔合成,都有横笛伴奏。罗罗用唢呐,滩簧用横笛、小海笛、二胡来伴奏。传统剧目中使用唢呐曲牌较多,有固定曲文,分大.小五套,经常使用的有50多个。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莱芜梆子音乐进行了逐步改革,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将古老的A宫调式改成E徽调式,将女腔提高四度,解决了女腔音区偏低的问题,将男呕倒吸气改为假声,并借鉴了秦腔、晋剧、河北梆子,调梆子等梆子系统的音乐,使梆子唱腔更加完美。

建国以后,莱芜梆子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三个高峰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整理了《两狼山》,《赵连岱借闺女》等传统剧目;编演了现代戏曲《送猪记》,晋京演出。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编演了《三定桩》、《红柳绿柳》等,并晋京演出。其中《三定桩》、《红柳绿柳》等戏已摄制成影片,《赵连岱借闺女》等录制为电视片。八十年代末期至今,编演了《雪落黄河》、《推媳妇》、《正月十五雪打灯》、《雪野风情》,《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等戏,部分戏参加晋京演出.全国梆子戏汇演、全国农村题材小戏调演,为党的十六大献礼演出,并获得了文化部的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山东文化艺术节奖等多项奖。

“梆声荡城乡,琴声诉衷肠。”莱芜梆子已牢牢植根于人民之中,将发扬再现于祖国艺术花园里,永不凋零,散发芳香。

莱芜吕家泥塑: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

“莱芜吕家泥塑”莱芜口镇吕家泥塑是莱芜民间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吕家泥塑以泥为原料,手工捏制而成,再在成型的雕塑表面绘上色彩和纹饰。所塑人物形象造型大气、体态优美、色彩典雅,表情与动作高度统一,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美感效果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据吕氏家族史料记载:吕家泥塑第一代传人吕凤亭学成此艺是在清未民初,并一直传承至今,已约二百年的历史。早年主要是活跃在山东中部名山大川中的大小庙宇等宗教场所,为这些宗教场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以人物、动物为主,也塑植物、器具等。吕家泥塑传至第三代时达到顶峰时期,传人已成为泥塑高手,技法相当纯熟,并在艺术上有所创造,打破以往的创作方式,结合生活中人物的特点,塑造出一大批形体优美、表情典雅、不同气质的艺术形象。以形神俱佳、颇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被誉为一方名作,逐渐扬名四方。求塑像者络绎不绝,很多作品被民间或官方人士收藏。

莱芜吕家泥塑作为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主要反映当地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体现了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宗教活动、社会习俗等方面的需求,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吕家泥塑由于历史原因,几经波折,传承至今。时代春风给吕家泥塑第五代传人吕效增提供了展示艺术才能、弘扬民间艺术的宽阔平台。吕效增在继承祖传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工艺手法和泥塑材料,使泥塑作品既保持了传统工艺的古朴色彩,又展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吕效增所塑的宗教等方面的人物,个性鲜明,极备现代特色;动植物、工艺品形象逼真,艺术性强。创作工艺方面工期短,作品质量轻,坚固耐久。吕效增的泥塑作品参加“山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展”并获奖,并被《鲁中艺术家》多次刊登,有关吕家泥塑的专题片在莱芜电视台播出。吕效增的很多作品作为赠品以莱芜为中心,传播到泰安、沂源等地的宗教场所、旅游景点,并逐步传播到国内外,被国内外友人收藏,深受人们喜爱。吕家泥塑作品的传播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

2008年12月,“莱芜吕家泥塑”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09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颜庄村花鼓锣子:独特的歌舞说唱表演形式

“花鼓锣子”为莱芜市颜庄村所独有。颜庄位于莱(芜)、新(泰)路之要冲,既是商贾来往、匠人聚散的重要集镇,又是迎神赛会、焚香祭祀的主要场所。经济的繁荣,民间艺术的活跃,是“花鼓锣子”形成的重要基础。清末民初时期,本村的老艺人张凤旨、苗传美、刘俊田、杨春庆、吴庆乾等人十分要好,又都怀有一技之长,他们时时聚在一起,自娱自乐,成为本村春节年关、迎神赛会活动的中心人物。经过多年的试演,他们逐步将乞丐的敲花鼓、打铜锣,卖鼠药的耍旱伞,磨刀人的打夹板等技艺巧妙地融为一体,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歌舞说唱表演形式。由于以花鼓与铜锣为其主要演出道具与伴奏乐器,故当地人们称之为“花鼓锣子”。

颜庄村花鼓锣子 — 历史渊源

相传清朝末年(1887年),那时的颜庄村土地荒凉,人民生活饥寒交迫,衣不遮体,食不饱肚,乞讨者到处皆是。当时颜庄村位于莱(芜)新(泰)路之要冲,既是商贾来往、匠人聚散的重要集镇,又是迎神赛会、焚香祭祀的主要场所,经济较为发达,民间文化艺术自然活跃。当时有村民张凤旨、苗传美、刘俊田、杨春庆、吴庆乾等人,酷爱民间艺术,时常聚在一起戏耍唱跳,自娱自乐。成为本村春节过年、迎神赛会活动的中心人物。经过多年的演练,他们逐步将乞丐的敲花鼓、艺人的打铜锣,卖鼠药人的耍旱伞,磨剪刀人的打夹板等技艺融为一体,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歌舞说唱表演形式,由于以花鼓、铜锣为主要演出道具和伴奏乐器,故取名:花鼓锣子。“花鼓锣子”的起源与发展和当地的民间民俗及庙寺的祭祀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的村民衣食无助,家境贫寒,他们时常去庙寺烧香跪拜,祈求神灵保佑家人平安,把生的渴望寄托在神灵上,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不甘于贫穷和寂寞,时常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自娱自乐,以穷欢乐来寻求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沟通。久而久之,则形成了花鼓锣子这一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是"花鼓锣子"表演活动的热闹时期。他们五位艺人及乐队鼓手一起到村中庙寺去烧香跪拜,祈求神灵赐福平安,保佑"花鼓锣子"代代相传。拜完神灵后,花鼓锣子表演队便集中排练演出,开始对台词、凑戏文、并修整演出服装和道具等,进行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此时,本村的村民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给他们送些米面和布料等,送钱送物,图个祥和吉利。过了春节,先在本村演出三天,然后,再按请贴顺序到外村和集镇上去演出。正是这种形式和内容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

颜庄村花鼓锣子 — 传承人物  

“花鼓锣子”的第二代传人李圣儒老艺人讲,他是1932年投师于张凤旨老师的。张凤旨曾说过,花鼓锣子到他学艺时已经历了40多年。以此推算,此舞形成已有百年的历史,并逐步形成了自娱娱人的艺术传统。

颜庄村花鼓锣子 — 舞蹈特点

“花鼓锣子”早期形式为5名演员说唱表演。领队者腰系腰鼓,为戏曲中的小武生打扮;第二人为打小铜锣者,花旦装束(男扮女妆);第三人是打夹板者(夹板是用两条长1 2米,宽6厘米,厚1厘米的竹片制作。每片下端用火烤成弯度为25度角作为把手,上端横穿一条皮条将两片上端连结,并安上两个弹簧,弹簧上各系一个绒球作为装饰。每片夹板上各安装五枚圆形铁片,铁片可晃动,击打夹板时,铁片随之响动),为丑角装扮;第四人打小镲(男扮女妆),扮相与第二人相同;第五人握油布伞,扮相同第三人。每年春节前农历的腊月初八,他们5位艺人一起带香火纸钱到村中庙内烧香磕头,以乞求神灵保佑(他们选择腊八有两种含义,一是腊八谐音“拉把”,拉把拉把他们自己本身;二是拉把拉把“花鼓锣子”这门民间艺术)。

拜完神灵后,“花鼓锣子”队便集中排练,5位老艺人各献技艺(名为凑戏),唱小曲,对台词,凑戏文并置办道具、服装等,进行演出前的准备工作。此时,本村的村民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给他们送一些米、面、粗布料等,有物送物,有钱送钱,图个祥和吉利。过了春节,年初六(为六六大顺)先在本村演出3天,全村老少欢天喜地,热闹非凡。年初九(九九艳阳)再按请帖的顺序到外村演出,直到正月十六“掩箱息鼓”,花鼓锣子的演出方告结束。   

表演时,由鼓带领全体跑“龙摆尾”队形出场,跑的队形有“八字串花”、“控门”、“转灯式”等。接着先由鼓出场站在表演队中间数板,“正月里来是过年,我给父老拜个年,拜得好了你别夸,拜得不好你多包涵”,最后大家合说“多包涵”。数板后大家便开始演唱,演唱多以祝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为内容,曲调多为鲁中地区的民间小调。表演时见景唱景,见物说物,时歌时舞,穿插进行,即兴性很强。后来也唱一些表现某种情节的固定唱词,如“画扇面”,先由鼓数板:“四月里,四月八,奶奶庙里把香插。小两口,去赶会,素白小扇手中拿,无心观看庙中景,回家把那扇面画。”接着由打夹板和握伞者两人轮流演唱,唱词是:“四月里立夏少寒风,白居英房内似笼蒸,手拿扇面仔细看,高丽纸,白生生,扬起扇股血点红,(哼哎哎嗨哟)扇面上面缺画工。”接着内鼓再数板:“叫声爱妻你是听,丈夫有话记心中,都说你的手艺巧,画个扇面是本领,愿你细心来绘画,留在身后传美名。”大家合说“传美名”。数板后再由夹板或伞演唱。打鼓者掌握着节奏的变化和队形的转变,小锣、小镲边敲乐器边跳舞,增添了表演的色彩。   

“花鼓锣子”舞蹈动作的基本特点是:拧腰扭胯风摆柳,抖肩缩脖脚步轻,两腿靠拢弹跳步,身斜碎步一溜风。其中再伴有“翘胡子”、“调情”等滑稽可笑的动作,形成了自娱娱人、插科打诨、风趣幽默的演唱形式与风格。

颜庄村花鼓锣子 — 基本特征

“花鼓锣子”其主要表演特征是:“抖肩”、“弹跳”,其中重点步伐之一的“蹦跳步”为一拍一跳,步步蹦跳、抖肩晃膀,显得轻快活跃。在表演中见景唱景、见物说物,插科打诨、风趣幽默。时歌时舞、穿插进行,即兴性很强,并伴有翘胡子(调情)等滑稽可笑的动作,以喜庆欢乐为表演基调,形成了自娱自乐的艺术表演风格。

表演形式由五名演员说唱表演,领鼓者带领全体跑“龙摆尾”出场,即开始舞、唱、数板穿插进行表演,打鼓者掌握节奏与队形的变化;夹板、伞穿插说唱数板,众人和最后一句;小锣、小镲边舞边敲击手中乐器,既增添了表演色彩,又为演唱起到了掌握节奏的作用。曲调为鲁中民间小调,常用乐曲有“拜年歌”、“画扇面”等,数板多以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日常生活等为内容的唱词,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一)打鼓者基本动作:做法(碎步击鼓)右肩斜挎腰,双手各持鼓槌,双膝微屈"碎步"前行。同时双手先右后左,每拍击打两下前鼓面。

(二)打小锣、打小镲者动作:做法(碎步击鼓),步法同打鼓者,二人分别持锣、镲,每拍击打两下。

(三)击夹板者动作:

1、击板、双手各握夹板的手柄,保持夹板垂立,以双手的开、合使夹板相撞发出声响。

2、蹦跳步

第一拍,左脚原地跳起,右腿顺势勾脚,提起约45度,双手举于额前“击板”一次。

第二拍,脚做第一拍的对称动作,双手落于胸前“击板”一次,蹦跳步可原地做,也可跑跳做,可根据队形变化灵活运用。

3、转跳步

第一拍,同“蹦跳步”的第一拍。

第二拍,做“蹦跳步”的第二拍动作,顺势左转半圈。

第三拍,做“蹦跳步”的第一拍动作,顺势左转四分之一圈。

第四拍。做第二拍动作,顺势左转四分之一圈。

4、马步蹲颤

第1-4拍,双腿站“马步”,随锣、鼓节奏,每拍向下颤动一次,同时,双手胸左前,每拍“击板”一次。

第5-8拍,移重心左转身成右“前弓步”,双手划到胸前,每拍“击板”一次。

第9-12拍,左脚向前上步渐右转四分之一圈,顺势半蹲,右脚踮起,同时,双手划于右肩前,每拍“击板”一次,眼视左前方。

第13-16拍,姿态不变,随节奏每拍向下颤动一次,同时,双手每拍“击板”一次。

(四)打伞者动作

1、蹦跳步

做法,双腿动作同击夹板者的“蹦跳步”,右手握伞举于右耳旁,左手扶“褡裢”。

2、转跳步

做法,双腿动作同击夹板者“转跳步”,手的动作同“蹦跳步”。

3、马步蹲颤

第1-4拍,双腿动作同击板者"马步蹲颤"的第十三至十六拍,右手动作同"蹦跳步";左手虚握拳,拇指

颜庄村花鼓锣子 — 主要价值和影响

“花鼓锣子”形式独特,在全国乃独树一帜。它集歌舞、说唱于一体,表演时见景唱景、见物说物、时歌时舞、穿插进行,即兴性很强,适用于各种宣传娱乐活动,其表演动作“热情欢快、风趣幽默,语言通俗易懂、表达明确”,并有易于被群众接受等特点。多年来,“花鼓锣子”已经成为莱芜市及颜庄村一带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形式,并多次参加省、市、区文化广场演出活动。它对传承民族文化、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特别是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中,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莱芜渔鼓: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莱芜渔鼓,又称道筒、竹琴,起源于唐代。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始称渔鼓。渔鼓用竹筒制作,筒长100—110厘米,鼓面直径约7厘米,一端蒙以猪皮、羊皮、鱼皮、蟒皮或油膜(猪膀胱膜)而成的一种乐器。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音声相配。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指法有“击”(四指同时拍击)、“滚”(四指连续交替单击)、“抹”(四指击鼓止音)、“弹”(四指屈指连续交替击弹)等。宋明清时期逐渐兴盛发展起来,几百年来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

渔鼓调是一种民间独特的艺术腔调。莱芜渔鼓调大体分为下列九韵(七大韵):‘天仙韵’、‘公生韵’、‘丑油韵’、‘扬长韵’、‘八叉韵’、‘焦捎韵’、‘归魁韵’和‘鸡希韵’、‘车合韵’(两小韵),渔鼓调唱词信口詀来,唱腔嘶哑浑厚、婉转动听,吐字清晰,唱打混为一体,加上艺人精湛的艺术才华,或唱或白、说唱随意,惹得观众哄堂大笑。

渔鼓古时是一种说书卖艺养家糊口的民间鼓乐器。它制作独特,再加上简板的配合,形成了一种独门鼓乐器。它的腔调滑稽、幽默、诙谐。见物唱物,见情说情,使观众心情愉悦,捧腹大笑。渔鼓的演奏非常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的演唱发挥,赢得了观众的认可,是民间独有的一种深受民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第六代传承人魏述洋的渔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了改革,有的唱段揉进了地方戏的特色,使得渔鼓表演更具表达特色,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使得莱芜渔鼓在传统曲艺方面有了独特的表演方式和艺术地位。

目前,莱芜渔鼓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亓家木刻烙书: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我国刻字艺术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在六千年前即在龟甲兽骨上刻字记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材料的不断更新,木板、竹片、石块等给刻字者以更大的方便。先以实用为目的,继而发现了其观赏价值。

亓家木刻以木制板材为主,内容是书法兼及挂画。先用毛笔书写,然后再用各种规格的刻刀,将字画剔除,后上色漆。装好画框,钉上挂件,作品即算完成。

亓家木刻用料讲究,制作精良,且悬挂简便。木刻主要分为传统木刻与现代木刻。前者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翻刻、复制、和书法神韵的再现,也是书法的再度创作,使书法更具有立体美、材质的肌理美及高雅的色彩装饰美;而现代刻字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刻字艺术特有的语言,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是一种“表现”艺术,同时,现代刻字也离不开书法,也是以书法作为第一媒体的艺术创作,这就要求刻字家不但要有书家的功力和情性,还要从篆刻、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中汲取营养,体味其表现汉字书法情性和思想内容的章法、刀法、色彩等形式,去创作经过迁想妙得出来的具有丰富艺术意蕴,深邃艺术意境和生动艺术意趣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

目前,“莱芜亓家木刻烙书”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莱芜康家香:香飘之处 逸神去暑

“莱芜康家香”是莱芜民间手工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朵奇葩。他以各种天然植物香材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浸、磨、滚、压、挤、晒等传统工艺手工制作而成。制作出的卫生香,具有造型优美,硬度高,燃烧时间长,香灰颜色正,香气怡人等特点,做到了型美、色雅、味香三者的高度统一,达到了令人凝神静气,形色俱佳的境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审美效果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据康氏家族史料记载:康家香的第一代传人康知先学成此艺于清末,并一直传承至今,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年的“莱芜康家香”以各种天然植物原料制作成“线香”,吉庆特色的“福” 、“禄”、“寿”、“禧”等特型香,供应周边百姓和庙宇,换取生活所需。康家香传至第四代时达到了顶峰,传人成制香高手,技法相当熟练,他改进了传统的制香流程,并结合人们新的审美要求,创作制造出了大批的具有时代特色造型的康家香,遂名扬四方,香飘万里。

“莱芜康家香”主要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体现了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的需求,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莱芜康家香”由于历史原因,几经波折,传承至今。

第五代传人康颂水制作的康家香,造型古朴别致,风格多样。内容涉及文字、动物、植物等形象,其艺术性高、实用性强,做到了质轻而体硬,耐看、耐闻、耐燃的工艺水平。香飘之处,逸神去暑。其净化空气,调节情绪等特点,是去除室内异味的空气净化剂和熏衣的理想选择,也是祈福、祭祀的必备良品。

目前,“莱芜康家香制作工艺”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邹家木雕:典型的鲁中文化特色

邹家木雕已有百年历史,家族传承三代,典型的鲁中文化特色,其刀法流畅,遒劲,朴素浑厚;第三代传人邹庆泮在传承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理念,从建筑家具木雕提升到壁画,屏风和各种观赏类木雕工艺品创作,题材多来自民间传说,古典名著,戏曲故事,多含吉祥寓意。技法包括:圆雕。浮雕。线雕。镂雕等,1991年受聘于古典家具厂做技术员,2002年创办“庆泮木雕工作室”。现为:莱芜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十大民间艺术大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蹉地舞:山东民间古老的汉族舞蹈

蹉地舞属山东民间古老的汉族舞蹈,流传于莱芜市和庄镇一带。它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平洲原山庙会,形成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原山求雨,盛行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原山一带常(庄)、文(字)老区,距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一、总体描述

1、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和庄镇位于莱芜市东北部山区、东北两面与淄博市博山区交界,距莱城27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辖31个行政村,27000口人,除1人为布哈族外,其它居民均为汉族。

和庄镇地处鲁中山区,地势较高,气候昼夜温差大,寒冷早至缓离,有“小关东”之称。土地2.7万亩,可耕地2.5万亩,物产丰富,林木覆盖率32.7%。

和庄镇历来是战略要地,齐鲁古道必经之路。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所建的古老的齐长城青石关就在此境内,历史上著名的“艾陵之战”、“长勺之战”就发生在和庄原山一带。原山主峰(又名禹王山)与正北的齐长城青石关遥遥相望,山下博(山)徐(州)803公路,莱(芜)博(山)205高速路交织其间。

2、历史渊源

原山又名禹王山,与泰山相距七十五公里,当地民谣说此山“怀抱三洲(三个平洲村),脚蹬三洋(三个佛羊村),身背三府(即有车辐(府)村)。”“四面悬崖无坦可依”(山顶碑文记载)是泰山东麓的一座主要山峰。原山不仅山势嵯峨雄奇,还流传许多关于它的历史故事与文化遗迹。

传说夏禹治水时,原山一带还是一片汪洋,禹王到此曾泊船野营。在山阴绝壁上至今存有缆船石环的印迹。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原山一带。齐桓公曾在原山主峰安营扎寨,亲自督战。因此,原山石岩名传遐迩,攀山吊古者络绎不绝。传说乾隆下江南私访时曾游历此山,乡绅百姓闻知后纷纷集资在山顶造起玉皇庙、禹王庙、文昌阁、碧霞行宫等建筑,立“流芳百世”“万古流芳”等碑碣十余座。自此,不仅平日登山者众多,而且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乾隆十八年二月十九登山日,文昌阁关于门上镌嵌的“原山乾隆十八”大字石匾至今保存完好无损)特定此日为庙会期。每届集会,原山四乡百姓齐来赶会。博山区、沂源县一带山民也远道而来,庙内庙外集众数千人,或举行香火神祀,或进行土产交易,耍笑打闹,热闹非凡。在此期间,常有人手舞足蹈一步半滑地模仿人们登山形态,为庙会增添无限乐趣,这便是萌芽状态的蹉地舞。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9年)山东大旱,饿殍遍野。为生计所迫,四乡百姓在原山庙会举行盛大的求雨活动。年老体弱者无力登山,便在山下列队长跪,青壮年男女则头戴柳枝草帽(戴柳始于唐代,也属于当地赶庙会的一种民间习俗,表示对“神”的尊敬,寓意免灾驱毒),一步一磕头直至山顶,在玉皇庙祈神降雨。据原山山顶的碑文记载:“邑侯戎明府率绅士虔祷回,未至署,半路大雨……”。是时,满山百姓如痴如狂,他们又舞又跳,手舞足蹈,把登山之难,生计之难,祈求之苦,神恩之深的万般情怀,集于一“蹉”,于是形成了蹉地舞。自此后,一年一度的原山庙会,除焚香膜拜,祭天祈神外,跳蹉地舞也成为庙会的主要活动,并久跳不衰,直至民国初年,才渐渐冷落下来。

据村中老人刘在汉(1918年生,当时为常文老区的民兵)讲,1940年皖南事变后,陈毅率师北上抗日时,曾派夏青等四位女兵在常文老区留守,她们对蹉地舞这一民间舞蹈非常喜爱,连续组织主办三期学习班,请和庄村老艺人崔敬堂(和庄村民兵指导员),下洼村老艺人郭文焕,传授蹉地舞技艺,并进行了进一步发展,以跳蹉地舞来欢送新兵,庆胜祝捷。新中国成立前后,每年的二月十九日(农历)的原山庙会日,也是“蹉地舞”具体活动时间。

3、蹉地舞的基本特征

“蹉地舞”简单易学,舞蹈富有特色,主要动作有“单脚蹉”、“双脚蹉”、“单交叉蹉”、“双交叉蹉”、“蹦跳蹉”等。动作强调身体前倾,两臂自然摇摆,突出一个“蹉”,“蹉”在弱拍上,同时“蹉”出力度,其要点是“上身向前倾,双脚往后蹬,一步半个蹉,似把原山登”,主要保留着登山动作的韵味,“蹉”是表示登山下滑动作。“蹉地舞”的队形,多以直线或斜线为主,这是根据上山下山的特殊环境决定的,很少有圆形的变化。在直线或斜线的运动中,又多以双线运动为多,这是由于上山下山互相搀扶,相互照顾而演变成的。“蹉地舞”以生动、欢快的情绪为基调,轻快的节奏,轻盈活泼的乐曲,以反映百姓们欢呼雀跃,热烈气氛和喜悦心情。随着时代的变迁,除保留了具有祈神朝拜的原始含义外,又增加了表达男女爱情的内容,并使队形变化保留着“直线不弯曲,队伍不相离”的艺术特点。蹉地舞具有自娱性,舞台上、家中院子里、大街上、田间地头等娱乐场合均可跳蹉地舞,自娱自乐。

4、蹉地舞演出的服饰、道具

服饰:

(1)男舞者 戴夹鼻胡,头戴用高粱秸编制、帽沿插柳枝的六角形尖顶草帽。穿白色对襟上衣、浅蓝色彩裤、黑色洒鞋,扎黄绸腰带。

(2)女舞者 头梳一根长辫,插小红绒花。穿深绿色镶粉红色花边的偏襟褂、深绿色印白梅花的彩裤、深绿色割花鞋(鞋面上用大红色棉线绣花后,再将凸起的部分用剪刀剪平,使花朵图案呈现绒乎乎的效果)。

莱芜羊里辞香岭文化艺术节

羊山位于莱芜羊里镇北傅家庄以北,又称紫羊山、金羊山。羊山地下矿藏丰富,有闻名遐迩的羊山玉。羊山以南辞香岭上有初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的碧霞元君庙,民间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办辞香岭文化艺术节。

莱芜天上人家槐花节

王石门“天上人家”旅游区位于群山环抱的高山之上,区内有九天大峡谷、槐花谷和九天湖、九龙湖等景点。具有典型鲁中山区风格的王石门民俗村,是山东省海拔最高的小山村,村落原始、民风纯朴,常年云雾缭绕,素有“天上人家”之称。每逢夏季,这里气候凉爽,平均气温比山下低4℃左右,且无蚊蝇,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每年5月份槐花盛开时,都举办为期半月的槐花节,游客可观槐花景,闻槐花香,沐槐花浴,吃槐花宴。这里放养于山林中的柴鸡,以山间松槐籽、草虫等为主要食物,所产鸡蛋是无污染、高营养的纯绿色天然食品,深受游客欢迎。

莱芜大王庄镇王石门槐花峪占地5000亩,槐林遍步山间,由于地势高,气温低,花开较平原迟15天左右,花期超过10天,每年5月20日至27日举办一届“槐花文化节”,游客届时可以游槐花谷,赏槐花景,沐槐花浴,吃槐花宴。

茶业口镇位于古齐鲁长城脚下,地属纯山区乡镇,面积185.6平方公里,辖60个行政村,12634户,3.68万人口,耕地面积34950亩,山林面积93000亩,林木覆盖率57%。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东接淄博,北连章丘明水,西通省会济南,南属莱芜。茶业口镇樱桃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优质樱桃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拥有野生山樱桃、意大利早红、红灯、佐藤锦、宾库、乌克兰系列等8个品种,樱桃产业已成为该镇特色主导产品之一。

云台山庙会

莱芜云台山庙会在农历每年三月三期间,春天的云台山很是热闹。山上山下挤满了前来赶庙会的人。从新张庄到鹁鸽楼周围的几个村庄人满满的,有来踏青的,有来烧香的,有来还愿的,也有来做买卖的。云台山原名归寨山,聚圣寨,位于牛泉镇南部,海拔578米,山顶有一平台,常有云雾缭绕山间,老百姓叫发云,此时必定下雨,所以又叫云台山。据史料考证,公元500年,鲁定公与齐景公会盟于云台山南的夹谷峪,史称“夹谷会盟”,会盟由孔子以礼促成。会盟后,齐鲁二公携手从西南门登览归寨山山顶,指出交还鲁地之范围,并在此修一道谢过台,以作纪念,山寨亦改为谢过寨,以示诚意。从此云台山顶东侧的山岗兀生出三块巨石,其姿态各异,犹如三公(孔子、齐景公、鲁定公),从此,齐鲁两国结为友好邻邦,因而归寨山自此成为和平和安定的象征。

传说因此山是泰山奶奶的驻地,后因与泰山神争位于泰山,而后才把云台山作为她的行宫,人称小泰山。每年三月有庙会,自古是为当地民众朝拜的名山。从1994年开始,牛泉镇吕家楼村对云台山各旅游景点的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恢复和修整,在山的东南侧从山脚下到中天门修了一条长3公里的盘山公路,并将红门、中天门及山顶的大殿等庙宇整修一新,还修建了“武当老爷庙”、“万仙楼”、“快活林”、“落金窝”、“三公石”、“三佛石”、“神泉子”、“梳妆台”、“舍身崖”、“买饭棚”、“仙人洞”等景点。在山的北侧,有一洞穴,又名和尚洞,第一届莱芜县委诞生于此。第一任县委书记刘仲莹是该镇鹁鸪楼村人,现有县委成立旧址纪念碑和刘仲莹故居展览馆,云台山被列为莱芜市十大名山之一和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同时,云台山流域被升格为省级森林公园。

鼓吹乐

鼓吹乐也叫吹鼓乐、吹打乐,旧社会是农村家庭丧葬(白公事)上必备的一套班子。那时,不管你家庭贫穷还是富有,这是必须邀请的,否则就无颜面对父老乡亲。有句歇后语叫做“吹鼓手下乡——找事干”,从中反映出人民群众对这种封建迷信活动的憎恶之情。新社会移风易俗,党和政府对这些给人民群众造成重大经济负担的迷信活动进行了制止和去除,近几年的重新兴起,却是赋予其以新的内涵,不能与过去同日而语。

莱芜的鼓吹乐一般有两种,一是单大笛乐队,二是对大笛乐队,主要是指单唢呐和双唢呐之分。乐队一般不少于五六个人,多者七八人,常用乐器有唢呐、笛、笙、二胡、堂鼓或扁鼓、长锣、铙钹、小镲。

近年来,民间鼓乐队的复兴,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它一改过去以丧葬演奏为主,为以喜事、庆典活动为主。莱城区艺术团在官寺商场的乐器店里还专门组织了一个十几人的小乐队,生意兴隆,活动频繁。

抬芯子

“进腊月,看道具。准备一下,到春节就抬出来”。中茶业村流传上百年的抬芯子,抬芯子文革期间曾中断演出,抬芯子的铁棒也被炼了铁。1994年,村里的老人合计,“生活好了,可怪闲得慌”,将村里的抬芯子重新组织起来。

抬芯子的演员分上、下两层。下层一般是由两个身强力壮的中青年男子抬着一根圆木,上层由男女儿童扮演。抬芯子的人和上层的“芯子”。都随着鼓乐的节拍颤颤巍巍地进行表演,生动传神。“每架芯子都有一个故事,来源于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中茶业村共300多户,平常出村演出。配合抬芯子的还有划旱船、踩高跷、敲锣打鼓,总共得二三百人,浩浩荡荡的,很壮观。

桃花艺术节

2004年4月3日,莱芜市钢城区黄庄镇开始举办了首届桃花艺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客商和万余名各界群众参加开幕式及赏花游园活动。

莱芜市钢城区是中国蜜桃之乡,目前以黄金蜜桃和寒露蜜桃为主的林果面积就达12.8万亩。黄庄镇就占4万多亩,它们生产的注册商标为“汶源牌”的黄金蜜桃、晚蟠桃、寒露密等40多个名优品种以其“无公害”产品的美誉远销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10多个省市,并转销韩国等国际市场。

据介绍,黄庄镇举办桃花艺术节的目的是想通过“花为媒”的形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发展农业旅游的同时进一步拓展自产桃的销售市场空间。 

每年的公历4月初,钢城区黄庄镇举办桃花节,为期7天的桃乡游览活动正式启动。

黄庄镇借助“黄金桃之乡”、“中国蜜桃之乡”、“无公害产品”的优势,基本实现了一年四季有鲜桃,并已经连续多年成功举办桃花节。

土话及方言

渣豆腐—小豆腐

糊度—粥

包子—水饺

汤—面条

勃勃—煎饼

裤衩子—短裤

棒槌子—玉米

黍秫—高粱

地蛋—土豆,马铃薯

干粮—馒头

脚(jue)(巴)牙子—脚

拔拉盖—膝盖

耶拉盖—前额

疤拉—伤疤

啊—娘

亲亲—亲戚

爷—爹

大—爸爸

当家的—丈夫

家里—妻子

把棍子—木棍

八股的,啥子的—什么

营生—东西

皮寒—疟疾

马虎—狼

症候—疾病,毛病

花子—猫

长虫—蛇

蛇出溜子—蜥蜴

咬咬—小虫子

家雀子—麻雀

鲁壶子—茶壶

簸篮子—箩筐

棉条—被里

被面—床单

卷鸹—乌鸦

滴滴水子—燕雀

长以巴郎—喜鹊

擔—面

电户子—蝙蝠

疤拉油子—蜗牛

狗黑子—熊

鹁鸽(guo)--鸽子

喔子—蘑菇

梢钱子—蝉

榆钱子—榆树种子

豆枕—枕头

哈拉油—角落

屋当门—屋内正对门口的地面

客(kei)--客人

不容过(隆过)--没时间

朝巴—傻瓜

油炸果子—油条

忌讳—醋

二百五—半吊子;不聪明

结拉巴子—口吃者

这一么子—这段时间

姜才—刚才

一盼子—一小段时间

山石友子—蝗虫的成虫

一嘎啦;嘎渣—糊在锅底的食物

绿珠—

布袋—口袋

拔子—冰雹

崖头—陡坡

把咕噜—摔跤

跌咕噜—摔跟头

乔打盹—很困乏

年时—去年

赶过年—到明年

今门—今天

夜来—昨天

干渴—口渴

早寝起来—早晨

头上午—上午

晌午—中午

过晌午—下午

后晌—晚上

悠牵—秋千

耳巴子—巴掌

饥荒—债务

饥困—饿了

生鉥—锈

爆仗—鞭炮

两乔—连襟

铺衬—碎布

二、动词性质

挤菜—夹菜

困觉—睡觉

和XX困觉—跟XX有(正当或不正当)关系

抓地—刨地

葬着—损伤

噶肉—卖肉

净地—锄地

哈拉—含化

哈撒哈撒—抖擞抖擞

过睬—看见

扒水;打澎澎—游泳

打秋玩—闹着玩;开玩笑

查伙—调查;结合;联合调查

差活—弄乱

捂扎—凑付

照伙;昧量;瞄划—用眼粗略估计

照伙着;朝伙着—预备着;等着;准备着

曲拉—用脚擦掉

暸暸—看看

澡洗—洗澡

打出溜—滑冰

打螃连—侧滚翻

竖宅宅—倒立

藏捂眼--捉迷藏

格蹬—单腿跳跃

收收—藏起来

鼓捣;捣鼓;古精;捂悠;搓悠;

咋呼;嗷嚎—呼喊

吃口子—吃奶;喂奶

谷堆下—蹲下

作蒯—惹祸;闹乱子

够把—巴结

合摸—计算;计划

招呼到;谋量到—准备着(警告、威胁)

打油—买油

窜—逃跑

扎裹—治疗;打扮

划拉—写;算;找

倒登—搬登;倒卖

敛伙—收集

不割少的—舍不得

存喃—忍耐

不松欢—生病;手头紧

擦钱—降价

对伙—寻找

缀鞋—修鞋

不耳乎—不怕

不耳他—不理他

扒瞎话—撒谎

涨钱—物价上涨

切下列—生孩子

三、形容词性质

好生:小心、注意

虚拢:不实在

炸外、烧舍、洋晕:得意忘形

愚磨、腻歪:磨蹭

稀打拉松、稀松、了了:很少

魔道、神道:装神弄鬼、神志不清

掩捂:丢人、害羞

炸尺舞掌、猴毛衣哆嗦:举止轻佻

样发:漂亮

奸声不拉气:说话尖刻、带刺

高低不行:说啥也不行

喜下下的、笑咪呼的:满面笑容

急戚:煎熬、着急

疤拉留神的:不平态、不漂亮

眼生:因生疏而放不开

屁臭瓜淡:荒诞无稽

刁残、:不好

得劲:合适

狂舍:轻佻、狂妄自大

戏儿玩之:不当回事

得为的:故意的

百木留什、痒痒据溜:说不上怎么才好

田嚼:罗嗦,胡说

夹挤、嘎古、私粘、小趋半见:小气、不大方

佯舍:忘乎所以

邪儿古董、邪古:执拗、不合常现(理)

疼头皮:很害怕

饥困:饿

胡嗙:胡诌

腌臜、窝囊、龌区:心情不畅,隐痛

白搭:没用,不行

原不地:怪不得

拐古:心眼多

装么留神的:

瓦古:委屈

安稳:老实

愉发、愉贴:舒服

离把:外行

憋鼓:不痛快

不黎吧?:过年好

挺抠:很厉害,不好惹

集束:紧凑

丧:态度蛮横,言行粗暴

焦头麻花:焦急,焦虑

花花黎黎:花花绿绿

唏哩懈晃:不稳重

焦毛:着急,急躁

刺毛:差劲,不好

装么揍势:装腔作势

克:漂亮

客(kei):客人

小头狭脸:样子不大方

慌毛失琐:慌慌张张

花里胡哨:颜色多而杂,华而不实

一大下子,一下伙子:很多

布土降天:尘土飘扬

调(diao)兑:不好对付,刁钻

四、副词性质

甭家:不用

值格:仗义

草鸡:不仗义

这户的:这样的

噱(xue)人:骗人

怪、乔、稀、挺、忒:很

正格的:真的

这才,姜才:刚才

五、较难写的常用语:

老抠嚓、怪痒痒

吃大葱蘸酱,把衣服黵了

擦床上长了白醭了

抽屉

饭糗了、面饧了

绾起袖子庹一下,一拃不如四指近

芫荽

忒熨贴

擤鼻子

一道璺(wen)

牙碜

萝卜忒艮了

满脸褶子

秫头

黑黢黢的

截声的

别咯吱他

劐(huo)开豁(huo)子

很酸:较酸

很甜:希甜

上午:早晨

中午:晌午

膝盖:拨勒盖

干什么去:揍啥其

很辣(咸):齁辣(咸)

自行车:洋车子

火柴:洋火

衣服:衣裳

院子:天井

额头:夜勒盖

油条:油炸果子

烧饼:火烧

红薯:地瓜

姑娘:闺女

傻瓜:二杆子

马扎:交叉子

回家:家走

伤痕、伤疤:疤拉

小土快:坷垃蛋

漂亮:样发

水桶: 梢

玉米:棒槌

麻雀:家雀子

喜鹊:野巧

枕头:豆枕

今天:今们

想想:xin思

真的:正格的

东西:营生

土豆:地蛋

花生:果子

奇怪:蹊跷

蛇:长虫

灰喜鹊:长一巴郎

猫:花子

鸽子:博谷

傻:朝

西红柿:洋柿子

鞭炮:炮仗

生疏不熟悉:眼生

说谎:扒瞎话

角落:嘎拉油

蹲下:谷堆

摔跤:拔鼓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