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物复原的各朝代服饰「元代龙袍」

互联网 2023-03-26 21:41:16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根据文物复原的各朝代服饰「元代龙袍」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物实拍·稽古赏珍


元代纺织品的重大发现

河北省有个隆化县,县里有个白虎沟,辖区内有个窑沟垴前山,山腰上有一个山洞,因为常年被成群的山鸽栖居,故而被当地人称为“鸽子洞”。

1999年的1月,当地的4名少年到洞里玩耍,见洞中部地势偏高处的土坑中有桦树皮,并露出一布角,便用力从中拽出一个麻袋状粗糙织物的包裹,埋藏于洞中的窖藏文物就此被偶然发现。

由于小孩们对此并无认知,因此就拿了1枚五铢钱、几枚骨角器和1副银饰件等物,包裹内的其他物品被散抛在洞内外。幸亏时任茶村党支部书记兼文物保护员的韩文贵闻讯后,将文物收集起来保管好,并及时上报了隆化县博物馆。

县博物馆闻讯后,先后7次到窑沟垴调查,并征集、收回文物66件,包括文书、丝织品、骨角器等,其中以45件丝织文物最为珍贵。根据同时出土的文书中所写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等字样,可知鸽子洞窖藏文物应属元代末年。经专家鉴定,属国家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6件,三级文物20余件,是元代纺织品考古的重大发现!

六百年前的绝世精品欣赏

刚刚结束的首博《锦绣中华——古代丝织品文化展》中,展出了其中的一些精品,观后令人赞叹不已!

首博《锦绣中华》展·四库全叔拍摄

这件蓝地菱格“卍”字龙纹双色棉对襟夹袄,立领、对襟、宽袖、半臂。面料为蓝色、月白色双色锦,以菱形“卍”字纹为地。

蓝地菱格“卍”字龙纹双色棉对襟夹袄·四库全叔拍摄

在菱格“卍”字纹上有正反相对的龙形分派排列。对襟处刺绣花边可见有“杂宝”图案,“杂宝”出现于宋代,可见元人审美对宋的承继。

蓝地菱格“卍”字龙纹双色棉对襟夹袄·四库全叔拍摄

而夹袄的配色体现了蒙古族尚白尚蓝的喜好,足见民族文化的融合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服饰。

蓝地菱格“卍”字龙纹双色棉对襟夹袄·四库全叔拍摄

这件白棉布大褶袍,平纹素面,交领,束腰,窄袖,为元代特有的裙状袍服“一色服”。元初,国家的统一和西域工匠到内地生产,加速了边疆植棉纺织技术向内地传播。黄道婆将海南纺棉织布技术传到松江地区,使棉纺织水平迅速提高。

白棉布束腰窄袖大褶袍·四库全叔拍摄

棉纺织的发达促成了中国人服用面料的革命,质地柔软、坚固耐用、价廉物美的棉布逐渐取代了麻和丝织物,成为百姓主要的服用面料。

白棉布束腰窄袖大褶袍·四库全叔拍摄

这是一条腰带,腰带两侧的湖蓝色暗花绸里衬麻布、棉纸,双面彩绣串枝莲花、牡丹、梅花、桃花、童子坐莲、童子执莲、蝴蝶、双雁等图像,是在延续宋代“一年景”的基础上,结合了佛教文化、世俗文化的产物。蒙古人崇尚白与蓝,在13世纪法国传教士鲁不鲁乞《东游记·出使蒙古记》中记载“所有妇女都跨骑马上……她们用一块天蓝色的绸料在腰部把她们的长袍束起来……”,该物与文中描绘的腰带相似。

湖蓝色暗花绸彩绣婴戏花卉纹腰带·四库全叔拍

宋代与西域联系不畅时,织金织物也变得鲜见。蒙古人西征再次与西方建立联系,加上民族喜好,织金织物又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这件湖蓝色云纹织金罗,可能是带襕罗织物的剩余材料制成的装饰,织金所用片金为羊皮背面贴金箔。

湖蓝色云纹织金罗·四库全叔拍

这双绿色绢地刺绣女鞋,尖头微翘,鞋面为茶绿色绢,里衬白娟,鞋帮两面对称绣莲花、牡丹和梅花,鞋口镶浅蓝色绢边,用丝线辫绣一周。鞋后跟钉素绢提拔。

绿色绢地刺绣女鞋·四库全叔拍

此鞋绣工精细,针脚匀齐,色彩鲜艳。鞋子的大小近乎正常,但鞋型颇细长,尤其鞋尖处极小,但和清代常见的三寸金莲还不同。

绿色绢地刺绣女鞋·四库全叔拍

绿绫地刺绣花卉纹护膝,是由两块近似梯形布片缝合而成,整体是不规则的扁方形,对折处稍有弧度。边缘镶绛红色绢花边,上绣锯齿纹。

绿绫地刺绣花卉纹护膝·四库全叔拍

面料为绿地暗花绫,也就是菱形纹暗花,其与宋制相似。图案刺绣山石、蝴蝶、花卉,形成“蝶恋花”主题画面,呈现自然祥和的氛围,是马背民族的生活与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是目前国内仅见的元代护膝实物。

绿绫地刺绣花卉纹护膝·四库全叔拍

这件球路纹丝绸饰件为半成品,有绫、苎丝、绸、绢、绮、织锦缎、织金锦等17种面料共24片,图样形象来源于宋代《营造法式》中的球文(纹)。四圆相交,形成钱状图案。

球路纹丝绸饰件·四库全叔摄影

这件白绫地彩绣鸟兽蝴蝶牡丹枕顶,呈长方形,白素绫地,周边用浅褐色素绫包镶,上绣山石、牡丹、蝴蝶与家禽等。色彩有白、绿、蓝、黄绿、月白等色。色彩鲜亮,纹样丰满。

白绫地彩绣鸟兽蝴蝶牡丹枕顶·四库全叔摄影

这件白绫地彩绣鸟兽蝴蝶花卉枕顶,和刚才的一件大体相似,绣面平整,只是图案不同,其上绣山石、菊花、蝴蝶、猫和鸳鸯等,充满盎然生机。

白绫地彩绣鸟兽蝴蝶牡丹枕顶·四库全叔 拍摄

此件百纳枕顶由各色面料拼合而成,中间一块为柿蒂纹织金锦,其余面料均为纯色或暗花,其中右下角一块为“棕色杂宝禽鸟纹苎丝”,“苎丝”也写作“注丝”、“纻丝”,即后世所称的“缎”,其表面浮线较长,面料光滑平顺并有光泽。宋代已有苎丝技术,但作为面料流行却在元代,可能与蒙古族喜爱一色服有关,苎丝既可以用暗花保持一色,又显得华美光亮。元代苎丝的流行,使高档丝织品格局发生改变,此后明清两代,“缎”成为高档丝织品的主流。

百纳枕顶·四库全叔 拍摄

这件百纳枕顶的中心缠枝花外侧有花叶墨线稿,可知是一件半成品。左上角有明显图案的一块,为米色暗花绫地织金锦,所织图案为麒麟。织金锦并不固定使用某一种织物为地,绫、绮、缎(苎丝)等都是可用于制作织金锦的材料。

百纳枕顶·四库全叔 拍摄

这件是彩绣鱼形粉线包,它以黄色绫做地,用灰黄两种线编绣出鳞纹,头部为褐色,鱼的形象生动逼真。

彩绣鱼形粉线包·四库全叔 拍摄

这件刺绣朵花圆形饰件,采用钉绫法在两面各钉5片颜色各异的镶边叶形饰,形成五角形中心,中衬蓝绫地绣牡丹。上有蓝、红、绿素绫盘肠结,颜色鲜艳,做工精致。

刺绣朵花圆形饰件·四库全叔 拍

镜衣是用于收纳镜子织物,这件白绸地彩绣花蝶镜衣,呈圆形,在米白色斜纹绸上绣有复合折枝莲花、牡丹、梅花、菊花、蝴蝶灯,绣工精巧,图案寓意吉祥。

白绸地彩绣花蝶镜衣·四库全叔 拍

针扎是收存缝衣针的织物,这件明黄绸彩绣折枝梅葫芦形针扎是件实用品,做成葫芦形是取谐音“福禄”。葫芦底部有针囊入口,用于储存针线,下部带饰为蓝褐两色,蓝色为暗花纱,褐色为四绞罗。绣工高超,色彩艳丽,造型新颖。

黄绸彩绣折枝梅葫芦形针扎·四库全叔 摄影

纳石失是波斯语或阿拉伯语“织金锦”的音译,通常是特结类织金锦,它有两组经线,一组经线与纬线相交构成地组织;另一组称为特结经专门用于固定起花的金线。这件白色凤穿牡丹纹马尾编眼纱(面罩),中部为白色马尾编成,以莲花为中心对称编有凤鸟,形成与中亚生命树两侧动物相对的形象相似的构图。两侧为织金锦,因年代久远金已剥落,露出羊皮,可知当时织金锦是皮金工艺,与纳石失相同。

白色凤穿牡丹纹马尾编眼纱(面罩)·四库全叔 摄影

棕色方格纹马尾编眼纱(面罩),斜纹网地,菱格纹样。左右两侧包镶织锦锦,编织精细,花纹清晰。

棕色方格纹马尾编眼纱(面罩)·四库全叔 摄影

保存完好与窖藏主人之谜

这些服饰、织物保存如此之好的原因,据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鸽子洞中干燥通风,窖藏文物埋在地下1.2米深处,上面覆盖有黄土和碎石,隔热隔潮但又透气。第二是包裹周围垫有桦树皮,桦树皮具有很好的防水、抗腐蚀性能,因此,对保护这些丝织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至于窖藏主人的身份,虽然出土有文书材料,但是并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从出土文物的种类、图案和其中具有民族特色的“一色服”来看,窖藏物品的主人不会是普通贫民,而有可能是接受了汉文化的蒙古贵族。

窖藏时间和明军进攻元大都(今北京)相近,且该窖藏所在地隆化县,恰好处于1369年常遇春北伐元顺帝残部途中,因此,该批文物很可能是为躲避战乱而被藏于洞中。只是战乱过后,窖藏主人或过世,或远走异域,未能再回来取走,从而保留到今日。


首博《锦绣中华》展系列文章:

《沈从文赞为丝绸宝库的楚墓,出土织品巧夺天工,墓主与屈原同时代》

《湖北荆州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丝织品,华丽典雅,连复原件都美翻》

《挖防空洞挖出一座西汉大墓,出土的绢绮罗纱等丝织品精美绝伦》

《汉晋时代绚丽的锦绣诉说着丝绸之路的辉煌》

《魏晋南北朝时期,融合了西方技术的中国丝织,迭出华丽新品》

《如此雍容华贵的唐代织锦,满布鸟兽纹、翼马纹,你见过几件?》

《清丽雅致的两宋服饰与充满野逸之趣的辽金织物,你更喜欢哪一款?》

《佛教瑰宝元代织绣《妙法莲华经》,法度庄严,工艺精湛》


参考文献:《从考古文物看元代棉纺织品的发展——以隆化鸽子洞窖藏为例》《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刺绣囊袋的艺术特色》《隆化鸽子洞出土元代镜衣的研究与修复》《河北隆化鸽子洞出土的两件元代护膝》《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中的纳石失》《河北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展览说明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