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摄影人青睐的非遗手工艺题材作品「非遗作品」

互联网 2023-03-25 22:55:47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备受摄影人青睐的非遗手工艺题材作品「非遗作品」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在我国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手工艺类项目备受摄影人青睐。许多摄影人不辞辛劳地深入工厂、作坊,用镜头记录、传播、传承这些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于“快消”商品的愈加依赖,许多传统手工艺一度面临传承难、创收慢等问题。庆幸的是,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愿意学习传统手工艺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传统手工艺品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融入人们的生活。

对于传统手工艺题材的拍摄,摄影人大可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不光要拍好画面之内——用现有的各种成熟技法展现工艺瞬间,而且要拍好画面之外——与时俱进,聚焦工艺大师、传承人等在技艺和作品上的创新发展,更可以关注传统手工艺品在人们生活中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的积极影响。如此,照片也能像这些传统手工艺一样,焕发新的魅力。——编者

砀山蓝印花布:蓝白相间,淳朴自然

防染浆刮涂 邓海建 摄

花布浸染 杨清伟 摄

安徽省砀山县的蓝花印染制作技艺源于清朝道光年间,现存的印染制作技艺的传人主要为李庄镇胡屯村胡正申一家。2017年,砀山蓝印花布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砀山地区是典型的黄河冲积平原地貌,曾经土地贫瘠,但却特别适宜蓝靛草的生长,再加上当地民间纺织技术十分发达,砀山的印染业非常繁荣。清朝末年,胡屯村人胡安清继承祖业,开设了一个小染坊。当时蓝印花布在国内很盛行,但卖花版的很少,刻制花版的技术又很保密,因此,胡安清着重钻研花版刻制技术。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胡家雕刻的花版花色新颖、印制清晰、经久耐用,在业界的影响力一度超过自家印制的蓝花布。胡家在老砀山城北关开了一家染坊,兼营蓝印花布和花版,取名“三元兴”。其子胡仁贤经过进一步的摸索改进,刻制花版技术更加成熟精进,销量大增。染坊最辉煌的时期,以砀山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制品最远卖到北京、山东、河南、江苏、山西等地。

砀山蓝印花布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首先要刻制花版,即在刷过桐油的纸版上刻花。这是拍摄砀山蓝印花布制作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点,尤其是刻花过程,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圆口刀,版下垫一层不伤刀口的腻子垫,有助刻画自如。砀山蓝印花版为祖传技艺雕刻,构图新颖古雅,现存“狮子滚绣球”“石榴菊”“蝶竹梅花”“二龙戏珠”等1000多种图案。

砀山蓝印花布原料采用手工纺织的白棉粗布,用植物蓝靛为染料,将花版一头固定于桌面,把白色的老棉布蘸湿置于花版下面,用黄豆面加石灰调制防染浆,均匀刮涂于花版上,然后揭开花版,小心地取出挂浆的棉布,吊挂晾干。煮制好的蓝靛草染料被倒入大染缸备用,晾干的挂浆棉布放入清水中浸泡,再均匀地置入染缸约20分钟。布取出悬挂,不断挑动布面跟空气接触,使其氧化均匀,以达到显色目的。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先泡酸水固色,清洗后摊平布面,以菜刀沿45度角斜倾,用力适中地刮去灰浆。刮去灰浆的布清洗两三遍,将残留布面的灰浆和浮色去除干净,挂在老梨树枝上晾晒。此时,蓝印花布已经蓝白分明,随风飘动,十分出片。

砀山蓝印花布那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带来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原始的蓝白两色巧妙搭配,在镜头前营造出一个淳朴自然的艺术世界。● 崔猛

龙港米塑:智趣结合,贴近生活

画米塑 缪驯鸽 摄

米塑工具 缪驯鸽 摄

我国南方的米塑是一门民间传统手工艺,与北方的面塑堪称双绝。浙江省龙港市的杨氏米塑在200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有别于北方的面塑,和瓯北一带的米塑也有区别。

米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宋朝时已有记载。千百年来,米塑在温州地区非常盛行,地方宗祠庙宇落成要抬斛送人情,老人祝寿要做寿桃,小孩周岁要做对周桃,祭祀要做冥斋桃,过年过节集市上也会出现米塑。如今,米塑已不只是一门传统手工艺,更是温州民俗活动的一部分。

杨氏米塑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如下几步:和粉,将粳米粉、糯米粉、防裂配料等根据一定比例加水揉成团;蒸煮,将生米粉团蒸煮一定时间,熟后揉成特制年糕;掺色,在年糕中加入各种颜色;制作,在竹签或托板上塑造各种造型,不同作品会有不同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阴干定形,阴干程度根据类型而定;组装,比如人物可以插立在平板上,合成一组人物,或加玻璃罩密封包装,利于保存。

杨氏米塑结合纸扎工艺,融合戏剧、剪纸、书法、绘画等艺术,涉及民俗民风、传统故事、服装脸谱、吉祥纹饰等。造型有人物、花鸟、果蔬、鱼虫、瑞兽、海鲜等,或细腻逼真,或简洁写意,色彩缤纷绚丽,外形寓意深刻,故事题材多以戏剧故事和神话故事为主。米塑种类丰富,多用于寿庆、喜庆、供神、祭祖等场合,主要包括金杏子(小孩百廿日桃)、小孩对周桃、生日寿桃、八仙寿桃、龙凤寿桃、茶盘斛、斛(大寿桃)、龙凤盘和冥斋桃等。

在技巧上,米塑制作讲究塑、贴、捏、扮、盘、搓、掐、刮、挑、戳、剪、刻、画。摄影人也可以此为基础规划拍摄,尽量全面地记录制作过程。

虽然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审美观发生巨大变化,但非遗手工艺品仍然有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传统米塑制作工艺更像是智慧和趣味的结合体,值得传承,值得聚焦。● 缪驯鸽

浏阳古山贡纸:客家技艺,为民创收

捞浆 周秀鱼春 摄

码放 周秀鱼春 摄

剥纸 周秀鱼春 摄

地处罗霄山脉的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大围山盛产楠竹,当地传统造纸已有2000多年历史,所产的手工宣纸曾经长期作为贡品,因此得名“古山贡纸”。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浏阳古法造纸术,需要选取2个月的楠竹,经过伐竹、破竹、沤竹、蒸煮、碾篾、提浆、抄纸、压榨、烘晾、洗纸等72道工序,历时数月。其工艺与明末清初农学家、博物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所载造纸法基本相同,但纸浆必须掺入的一些特殊原料,村民从不对外人言。

由于质地古朴、晕染效果好,张坊镇手工纸多用于书画创作和古籍修复。与机械化造纸工艺相比,手工古法造纸工序繁多、耗时长、产量低。在快节奏的时代中,这样一个讲究“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技艺,难免遭遇生存困境,一段时期里,从事这项传统祖业的村民越来越少。但随着全国各地对传统文化的逐渐重视和保护,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民间志愿者投入资金开发、推广,张坊镇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非遗 研学”“非遗 文创”等方式,运用图片、视频等手段,向全国各地游客生动展现流传近2000年的客家古法造纸技艺。拍摄之外,摄影人还可以现场体验古法造纸过程,自己制造留存千年的手工纸,感受古法造纸的魅力。而随着客流量的日益增多,古法手工造纸重放异彩,相关文旅、餐饮、民宿等产业蓬勃而生,村民收入渐渐增长,这也成为摄影表现的一个亮点。

由于大多数造纸作坊采光不佳,现场环境也不便使用三脚架,我只能采用高感手持拍摄。荡帘抄纸是最为关键的工序之一,要把纸帘荡入水中,来回摆动,才能使纸浆均匀覆盖在帘中。为了让这一动作富于动感,我把相机摆在池子对面,用慢门反复拍摄,直至拍到让荡帘虚化而人物正好居中的画面。一整套工序拍摄下来,我深刻体会到古法造纸的辛苦,也更加坚定用影像传承古老文化的信念。● 周秀鱼春

漳州蔡福美制鼓:精工力作,两岸传承

制作鼓身 许少华 摄

蒙钉鼓皮 许少华 摄

调试鼓音 许少华 摄

中国传统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造型结构合理,音色纯净,制作技艺精湛。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漳州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清乾隆初年,制鼓艺人蔡福美在福建漳州府龙溪县起家,精心自营各种皮鼓,并以自己的名字作为商号打印在每只皮鼓上,为广大顾客所喜爱。清光绪年间,为拓展业务,蔡家子弟蔡心匏只身到台湾,按蔡家祖传的工艺生产和经营,挂“蔡福美”商号,在台湾成家立业,将制鼓技术代代相传。

蔡福美制鼓工艺极为独特,祖上留下来的制鼓工序有30多道,其中一些制鼓工序需要非常熟练高超的技巧才能完成。迄今为止,蔡福美皮鼓从原材料加工到成品制作,每一关都严格按照祖上规定精心制作,其选用的材料十分讲究,成品独树一帜。

先人经长期研制对比,确认韧性十足的南方水牛皮最适合制鼓,但成本较高,也因此而与其他鼓铺的产品迥然有别。鼓身选百年松木、杉木为料,尺身小的鼓用原木直接凿成鼓桶,共鸣效果很好。鼓面大的鼓桶,先将木片加工成内圆斜小、外宽较大的弯木,用碎牛皮熬成水牛胶粘贴,不用一根钉子,就能做成密实的鼓桶。

蒙鼓也叫绷鼓、套皮,是制鼓最重要的过程,绷得好,鼓才能打得响。制鼓师傅将鼓皮穿上麻绳、短棍,将鼓膜绷紧的同时,不时用鼓槌打鼓面,使鼓面绷得更密实。大的鼓还要制鼓师傅爬到鼓面上跳鼓,用脚的力道及全身的力量使鼓面更柔韧,这个过程往往要好几个小时。

蔡福美皮鼓有庙鼓、狮鼓、龙船鼓、剧鼓、腰鼓、红鼓、小潮鼓等13个品种、20多种规格,除了鼓面大小不同,声音也分高低。因其制作的鼓美观大方、经久耐用、音色醇厚、鼓声纯正,早在清代中叶就畅销于闽、粤、台及东南亚地区,福建各寺庙的鼓更是八成以上由蔡福美商号制作。

如今,蔡福美传统制鼓技艺已传承了13代,经过200多年风雨的洗礼,仍以其美观耐用的特色在漳州乃至全国制鼓界独树一帜。同时,其跨越海峡两岸的曲折传承经历,是研究闽台文化传承变迁的活标本,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手工艺多元文化交融的活见证。若有摄影人能以此为线索拍摄传承故事,想必更能引人入胜。● 许少华

兰溪孔明锁:榫卯构造,八卦底蕴

孔明锁,中国结 丁牡丹 摄

凿刻 丁牡丹 摄

盖印 丁牡丹 摄

浙江省兰溪市有一个美丽的村庄,村中建筑按八卦阵图式布列,且保存了大量明清房屋。这就是国内有名的文化村落——诸葛八卦村。700多年前,诸葛亮的子孙迀居到这里,让这里成为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

在八卦村的一片老屋之间,有一处悬挂着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模型,它就是八婺工匠诸葛文昌孔明锁创意工作坊。

诸葛文仓是诸葛亮第51代孙,也是孔明锁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孔明锁相传是诸葛亮根据八卦玄学的原理发明的,其内部为榫卯结构,不用钉子和绳子,看上去简单,其实内涵丰富,奥妙无穷。选材比较讲究,要用上年头的香樟木,这样制作出来的孔明锁不但不易走形,还能提神醒脑、防虫防蛀。拍摄制锁过程要注意选材、开板料、锯齿口、凿齿口、打磨、组装、打光和盖章8个工序。制作孔明锁的精度要求极高,需要工匠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工艺精益求精。

对于制锁手工艺人来说,手艺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一种情怀、坚守和责任。风雨几十年,在他们的努力下,古老的孔明锁不仅在今天得到了传承,还创新出了结义锁、鸳鸯锁、藏宝锁、四季发财锁等一系列紧贴时代发展和百姓审美的作品,古老的手工艺品不断焕发新魅力。● 丁牡丹

安吉竹乐:声脆入耳,非遗薪传

竹材落段 华苗毅 摄

敲打试音 华苗毅 摄

近年来,浙江安吉竹编工艺经过不断创新,衍生出竹乐工艺,并逐步走出安吉大山,走向国内外市场。在竹子上敲打美妙旋律的安吉竹乐团队,以一曲《竹海山风》参演了浙江传统音乐大型展演,并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还曾代表中国赴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新春音乐会,在国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前不久,我驱车赶到安吉县天荒坪镇五鹤村的大竹海竹工艺展馆,拍摄了竹乐工艺制作的全过程。上山选材,匠人会精选5年龄以上的竹子,砍回家后根据不同乐器的需求,落段、剖竹、分层、劈成篾丝和薄篾,对用于制作竹鼓的竹材需通过火烤或蒸煮进行脱油处理,对用于制作竹台、竹匾等乐器的竹材需做抽篾处理。而后,匠人会根据不同乐器的需求,把篾丝和薄篾宽狭粗细抽成一致,多次刮磨,以提高篾的光洁度和亮度。竹材漂白有利于着色,而后染上适当的色彩,制成的乐器会显得古朴大方。方法是将竹材放在2%的烧碱或碳酸钠溶液中,煮沸3至5分钟后取出,再放入碱性染料溶液中,煮沸半小时左右可染上所需的色彩。竹鼓打磨环节,匠人将竹鼓毛坯放在水中,用两份细沙、一份稻壳混合打磨,提高竹鼓的光泽度。在竹鼓接合过程中,他们一般用棒接、丁字接、拱接、十字接、嵌接等,接合时需用木芯、竹钉、铁钉、胶合剂等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最后,竹鼓打孔、销钉,固定形状。

我被这种工艺品及其制作工艺深深吸引,采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利用窗户透进来的侧逆光将工匠和工艺品拍出层次感和立体感。构图方面,我尽量避开杂乱物件,使画面干净简洁、更具美感。● 华苗毅

潮州潮绣:针线飞舞,技法独特

两针企鳞 蒋春桥 摄

丝绒打地 蒋春桥 摄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流,它在唐代就已出现在广东潮州地区,明代已形成风格。潮绣具有浓郁的民间装饰风格,它以龙凤、花卉、飞禽走兽、水族人物为题材,成品多充作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赏用品、戏服装饰品等,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刺绣艺术。其构图饱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金银线镶,托地垫高,色彩浓艳,装饰性强。

潮绣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技法,可分为绣、垫、贴、拼、缀5种,针法有六角三叠踏针锦、垫棉过金针、双丁鳞、捞花瓣、垫地、凹针、累钩绣等200多种。其中,以钉金绣中的垫高技法最为独特。它以金线、银线、绒丝等材料相结合,以棉絮、纸丁垫筑强调立体、象形、质感,最高可达1寸多,以使物象层次分明如浮雕,然后在其上面运用各种针法和绣法绣制。潮绣的许多作品都综合运用了不同的绣法和针法,如潮绣代表作《九龙屏风》就运用了五大绣法。

潮绣工艺自成一家,它针法多变、针步均匀,能巧妙运用针法丝理表现物象的肌理,其中尤以两针龙麟转绣及垫、浮、勾、勒、通等的刺绣绣法工艺最为突出,在“中国传统四大民绣”中独树一帜。2006年5月20日,潮绣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月下旬,我和几位影友前往广东省潮州市潮绣研究所拍摄潮绣的制作工艺。拍摄之前,我了解到潮绣研究所所长孙庆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传承人,该所独创的金线双面立体垫绣多次荣获各级殊荣。在拍摄中,我选择色彩对比强烈的绣制品作为重点拍摄对象,注意刺绣师傅的动态,让刺绣动作可以完整地展现出来,另外也留意师傅的手形,选择姿态优美的瞬间按下快门。● 蒋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