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于的意思「盛饭的盛」

互联网 2023-03-25 17:22:3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盛于的意思「盛饭的盛」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原创/黄朝耕

在美国学者詹姆斯•费伦看来,如果我们历史性地考察一个作家,那么,总会存在一个“那又怎样” 的问题。这个问题意味着:当我们对单个现象进行多样化和相互关联的概览时,单个现象就是一个连贯的巨大图景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藉此增进对单个现象的理解,从而对它获得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

对于著作等身的周喜俊来说,要考察她丰富多彩的创作历程,詹姆斯•费伦的视点无疑是个便捷的切入途径。

周喜俊,1959年生,河北行唐人。著名作家。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兼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青年文艺家。河北省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编剧。

周喜俊

周喜俊的创作之路起始于一个乡村女青年对于文艺的挚爱,起始于一个乡村女青年对于试图表达自己、证明自己的执拗。正是这种挚爱,这种执拗,让她在1978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后,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赢得了一项项荣誉:

1982年,新故事《辣椒嫂》获河北省四化建设新人新貌优秀作品奖;

1984年,新故事《韩呆呆的婚事》获全国曲艺作品有奖征文二等奖;

1985年,新故事《王大柱二会白面团儿》获首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优秀作品奖;

1986年,中篇故事《神秘的半仙》获全国新故事奖;

1987年,中篇故事《神秘的半仙》获第二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989年,中篇故事《泪洒光荣匾》获第三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989年,大型现代戏《金匾泪》获第二届河北省戏剧节编剧二等奖;

1989年,中篇故事《血染的遗书》获全国曲艺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

1992年,新故事《借车》获全国曲艺优秀作品奖;

1993年,报告文学《足迹》获河北省报告文学征文优秀作品奖;

1997年,河北梆子《曲江情》获第七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997年,中篇故事《辣椒嫂后传》获第七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1998年,中篇故事《扯不断的情丝》获全国曲艺优秀作品一等奖;

1999年,大型古装戏《曲江情》获河北省第五届戏剧节编剧一等奖;

2000年,河北梆子戏曲电视剧《孔雀岭》获全国电视戏曲展播铜奖;

2000年,河北梆子戏曲电视剧《绣襦记》获全国电视戏曲展播铜奖;

2001年,梅花大鼓《山情画卷》获河北省燕赵群星奖一等奖;

2001年,河北梆子《宠儿泪》获河北省第五届戏剧百花奖.优秀剧目奖;

2002年,河北梆子文学剧本《宠儿泪》获河北省戏剧剧本奖;

2002年,5集戏曲电视剧《蝴蝶杯》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3年,戏曲小品《祝你生日快乐》获河北省小戏汇演二等奖;

2003年,河北梆子连台本戏《新蝴蝶杯》(一本)获河北省第六届戏剧节编剧一等奖;

2003年,丝弦文学剧本《孔雀岭》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剧本奖;

2003年,河北梆子文学剧本《曲江情》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

2003年,河北梆子文学剧本《新蝴蝶杯》(三本)获河北省戏剧剧本奖;

2004年,专著《周喜俊剧作选》获第十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2004年,长篇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获第24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第22届中国电视剧金鹰奖提名奖;

2005年,长篇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河北省影视艺术奔马奖一等奖;

2006年,评剧文学剧本《七品村官》获河北省优秀剧本一等奖;

2007年,长篇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获第十届全国 “五个一工程”奖;

2007年,中篇评书《天地良心》获第十一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2009年,长篇电视剧《当家的女人》获全国首届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一等奖;

2013年,长篇小说《当年的男人》获第十二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上述这些作品虽然只是周喜俊全部创作中的极少一部分,但据此对周喜俊的艺术创作特征进行“抽象”却已经足够了。从根本上说,抽象是我们从所研究的、并想要描述其特征的现象中寻求分类基础的思维过程。那么,上面我们所罗列的周喜俊的诸多获奖作品中又蕴含着哪些足以让我们剥离的分类基础呢?

我觉得,这个分类基础首先表现在周喜俊作品叙述方式的民间化倾向上。

就体裁而言,周喜俊创作的起点是故事,继而是戏曲,最后是小说和电视剧。故事和戏曲都可以说是典型的民间文艺形式,而小说和电视剧虽然不能说是民间文艺形式,但却是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叙述方式,加之在题材上多是周喜俊最为熟知的乡土生活,因而民间化色彩也非常明显。

民间化,不仅仅是一种言说方式,更是一种叙述哲学。前者,让周喜俊的作品总是洋溢着对鲜活的群众语言的采撷。后者,让周喜俊总是执着于她的叙述逻辑:让受众听得进去、听得亲切、听得动情,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最应该具备的言说状态。

在周喜俊的作品中,这样的言说状态比比皆是。听得进去,是因为她深谙传统艺术中“抓人”的叙述技巧;听得亲切,是因为她的言说与表现对象的生活用语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听得动情,是因为她的言说所言说的就是他们的心里话。

与来自民间并试图用民间方式构筑自己的叙述体系相统一,在叙述动机上,周喜俊则明显表现出了社会化倾向。这种明显的社会化倾向,我把它视为探究周喜俊艺术创作特征的第二个分类基础。

初中毕业后,周喜俊在家乡务农10年。1983年,因为时任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高扬同志的一个批示而被破格录用到行唐县文化馆,走上了专业创作之路。对于一个农村姑娘来说,这样的身份转换带来的不仅仅是全新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她对这个社会、这个体制的发自内心的感恩。

当她怀揣着深厚的感恩之心用语言说话时,她用语言传达的最重要的还是试图对这个社会有所贡献的态度。这是一个艺术家的良心,是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艺术家的社会担当。

周喜俊自己说,其作品的着眼点不是暴露问题,而是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案。考察她整个创作的“迁化”轨迹,确实是如此:贯穿她整个创作方向的始终是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像她的第一部获奖作品《辣椒嫂》勾勒的是她心目中的现代化农村新人的标准。《当家》三部曲的第一部《当家的女人》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是辣椒嫂的集合版;第二部《当家的男人》反映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到新世纪初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和二元对立,是走生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还是急功近利吃子孙饭的问题;第三部《我的幸福谁当家》则是在探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问题……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说,在叙述动机上的这种社会化倾向,使周喜俊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开端性完成”的特征。通过这个“开端性的完成”,我们可以感知到周喜俊在其中凝聚着的巨大的思想能量。

周喜俊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艺术创作之路,她用她的激情向我们叙述着这个时代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呢。

一个艺术家,能够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一个变化万千的时代里,无疑是最幸福的。

周喜俊著作

周喜俊著作

周喜俊著作

《当家的女人》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