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石窟造像「中国造像有哪些」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中国最早的石窟造像「中国造像有哪些」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前言大禹劈山导水,白起大破魏韩联军,孝文帝首开古阳洞,隋炀帝远望天子门户,唐高宗雕卢舍那,武则天捐巨资造像,唐玄宗造无量寿佛,乾隆留下御碑亭;
李白高唱“暮栖龙门中”;杜甫吟诵“金银佛寺开”;白居易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欧阳修提笔“龙门翠郁郁”;余光中写长诗《卢舍那》……
龙门飞天仙女
这是一处众多帝王将相闪亮登场、各领风骚的历史演武场,也是一方无数文人骚客挥毫泼墨、吟诗作画的山水佳绝地,更是中国石刻造像的巅峰骄傲,人类美术史上的无价瑰宝。
这里,是中国第17处、河南第1处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全世界营造时间最长、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更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这里,就是创造4项世界之最的龙门石窟!
龙门金刚力士
作为世界旅游胜地和中国文化名片,龙门石窟之美,美在艺术,也美在文化。它不仅是多元文化交融的产物,也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
龙门东山香山寺
龙门西山石窟
从伊阙到龙门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约12公里处。相传,上古时期,洪水泛滥,大禹来此治水,举起手中利斧,将龙门山劈分为东西二山,伊水得以疏导并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水患。
自此,这里两岸青山,巍峨夹峙,中有伊水滚滚东去,山水相映,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故得名 “伊阙”。
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
伊阙山水地形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大禹凿山导水的传说,记载道:“昔大禹疏龙门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
关于伊阙,最著名的历史事件,当属伊阙之战。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秦将白起全歼韩魏联军24万人,攻占伊阙一战成名的同时,更为秦国彻底扫平东进中原的通道。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曾游幸洛阳,登临邙山远远望见了伊阙,对侍从说道:“此地岂非真龙天子之门户? 大臣恭维答道:“古人非不知,只待陛下临幸耳。”
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于公元605年令宇文恺营建洛阳紫微城,随后迁都洛阳。竣工后的紫微宫正门则天门(今应天门)正对伊阙,远望伊水如游龙归阙,故将伊阙改称为龙门。
洛阳应天门遗址博物馆
北魏皇家风范隋炀帝登基111年前,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笃信佛教的北魏皇室,历来都有开窟造像的传统。
在北魏立国的148年中,先后创建了云冈石窟与龙门石窟,两处价值无可估量的世界文化遗产。而龙门石窟,就是由拓跋宏,首创的一处气势恢宏的中国石刻文化艺术奇迹。
从493年到534年,北魏王朝最后的40年间,相继开凿了以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为代表的诸多洞窟,数量约占龙门石窟总造像的30%。
古阳洞,窟高11.2米,宽6.9米,进深13.7米,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也是龙门山开凿的第一个石窟,主体造像为一佛二菩萨。
古阳洞
主像释迦牟尼,面容清秀,眼含笑意,身着双领下垂式袈裟,安详端坐在方台之上。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侍立左右,妙相端庄,仪态从容。整铺造像艺术,具有典型的皇家风范。
古阳洞内大小佛龛多达数百个,其中龛形、龛楣及龛额的设计,更是极具艺术巧思,或为莲瓣形尖拱,或为屋形建筑,或为帷幔与流苏形线条,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宾阳中洞
宾阳中洞,是宣武帝为其父孝文帝所开凿的功德窟。正壁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南北两壁各刻有一佛二菩萨,分别代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
其中,正壁主佛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像高6.45米,面颊清瘦,眉目疏朗,脖细肩窄,微露笑意,给人以温和可亲之感。
宾阳中洞主佛
宾阳中洞的布局和装饰,既紧凑又关联,既有陪衬又有主次,其创立的“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造像艺术特征,成为北魏皇家石窟造像艺术“中原风格”的典范之作。
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大莲花而得名。莲花外围的飞天群像,细腰长裙,风姿绰约,宛如仙子。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就是依据这朵精美硕大的莲花设计而成。
莲花洞
洞内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表现的是佛祖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和二菩萨,身首毁坏严重,面容难辨。
此外,洞窟内还刻有许多大小不一的佛龛,比如南壁上方雕刻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堪称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却依然细致传神,令人惊叹。
莲花洞主佛
大唐盛世辉煌如果说,北魏对于龙门石窟的开凿具有首创之功。那么,到了隋唐两代,尤其是立国近300年的唐朝,更是在龙门石窟,创造了最鼎盛的辉煌。
龙门石窟唐代窟龛造像,约占总造像数量的60%,代表洞窟包括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万佛洞、大卢舍那像龛等。
宾阳南洞
宾阳南洞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长孙皇后所凿的功德窟。 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像高8.6米,面容饱满,肩胸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品味。
两侧二弟子、二菩萨的造型与服饰均显厚重,兼具北魏刚健雄伟与唐代生动活泼的风格。由此,宾阳南洞,成为初唐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
宾阳北洞“剪刀手”佛像
宾阳北洞,因居中的“剪刀手”佛像,走红全国。如今,这尊卖萌可爱的“剪刀手”佛像,已经成为龙门石窟的网红打卡点,每天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拍照留影。
万佛洞,为前后室结构,前室刻有二力士与二狮子,后室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尊阿弥陀佛,通高3.86米,面相圆润,宽额丰颐,施说法印。
万佛洞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人像造型柔和典雅,细腻传神,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
万佛洞主佛
万佛洞口观音菩萨像
洞口南侧造有一尊观音菩萨像,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左手提净瓶,右手执拂尘,身体微成“S”形,身姿婀娜,气质高雅,被誉为龙门石窟最美观世音、网红观世音。
万佛洞口观音菩萨像彩绘复原
梅兰芳京剧《洛神》造型与万佛洞口观音像对比
我国著名戏剧大师梅兰芳,1957年来到龙门参观,曾在这尊观音像前站立观察2小时,并从中汲取灵感,将其优美形象和身段,完美运用于京剧《洛神》的表演中,大获成功。
如果要问,谁最能代表大唐盛世的辉煌气象?那一定非大卢舍那像龛莫属。因为,它不仅是龙门石窟最耀眼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与人类美术史上的巅峰杰作。
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丰颐秀目,仪表堂堂; 二弟子,迦叶持重,阿难温顺;二菩萨,珠冠锦袍,仪态万方;天王威武雄壮,力士坚毅勇猛,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2014年,余光中游览龙门时,曾发出“我对洛阳龙门神往已久,卢舍那果然名不虚传”的慨叹。回到台湾后,余光中创作了长诗《卢舍那》,对龙门石窟和卢舍那大佛,予以盛赞。
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像龛,开凿于大唐版图最辽阔的高宗一朝,既展现了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弘气派,也代表着唐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成就,更彰显出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1300多年来,卢舍那大佛,历经朝代更迭与世事起伏,始终微笑如初,而他微笑的背后,就是整个盛唐。那是5000年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时代,至今仍然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从493年,孝文帝下令开凿古阳洞开始,龙门石窟叮叮当当的刀劈斧凿之声,就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宋、明、清等10多个朝代长达1400年。
于是,在伊水两岸,龙门东西两山长达1公里的峭壁上,一座座窟龛、一尊尊造像,从坚硬的石灰岩中“生长”出来,筑就一处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顶级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西山造像
龙门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现存碑刻、题记2860多块,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且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位。
在中国所有石窟中,龙门石窟是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最为突出的。因为它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并深刻融入了中原文化和南朝文化的审美意识。
自此,在中华大地上,丰神秀骨的中原面容与褒衣博带式的汉风服饰,成为佛像的主流特征,彰显出佛教造像日益中国化、世俗化的艺术风格。因此,龙门石窟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与此同时,龙门石窟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变化,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一处伟大的古典艺术殿堂。
万佛洞窟顶题记
龙门西山陈抟碑记
正因如此,2000年11月,龙门石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龙门石窟的评价为: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
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宾阳三洞夜景
人类艺术宝库当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龙门石窟,绝不只有令人震撼的佛教造像,其精湛技艺与精彩内容,也表现在书法、音乐、美术、医药、宗教等诸多丰富题材之中。
古阳洞魏碑
龙门二十品中的北魏造像题记
在书法方面,龙门石窟的代表作有《龙门二十品》,与被誉为龙门双壁的褚遂良《伊阙佛龛之碑》及宋真宗《龙门铭碑》,均为中国书法艺术之杰作。
褚遂良《伊阙佛龛之碑》
其中,《龙门二十品》是北魏20方造像题记,书法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属魏碑珍品。褚遂良《伊阙佛龛之碑》,字体端庄工整,笔力挺劲,堪称初唐楷书之典范。
宾阳中洞的飞天造像
在音乐方面,宾阳中洞的飞天造像、万佛洞雕刻的12身精美的伎乐天女,都展现了箜篌、钹、笛、筝、琵琶、排箫等乐器,让冰冷的石窟充满了美妙的音乐之味。
万佛洞伎乐天女
在美术方面,宾阳中洞雕刻的帝后礼佛图最为著名。无论是孝文帝侍从礼佛图,还是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都雕刻得精美绝伦,代表了当时生活风俗画的高度发展水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孝文帝侍从礼佛图局部
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局部
在医药方面,药方洞刻有140余种药方,主治病症70多种,是唐代初年医学和药物学的珍贵遗存,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研究中国医药学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宗教方面,古阳洞南壁,雕造有“树下诞生、步步生莲、九龙灌顶”等佛传故事。潜溪寺造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共称为西方三圣,表现了佛教净土宗的信仰。
此外,在龙门石窟现存窟龛中,发现了天竺(今印度)、新罗(今韩国)、吐火罗(西伯利亚)、康国(中亚)等国的石刻造像,还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域外元素。
龙门石窟中的域外元素
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年),受到龙门石窟造像的影响,圣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依照卢舍那大佛的模样,铸造了一尊重500吨、高15米的金铜卢舍那佛像。
从这些东西方多元文明交融的产物来看,龙门石窟,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更是中国留给全人类的一座独一无二的艺术宝库。
日本奈良东大寺金铜卢舍那佛
龙门石窟国际石刻造像
活化世遗文明每一处世界遗产,都是一座人类宝库,更是不可替代的无价财富,但它绝对不只是冰冷的自然景观或文化古迹。如何让世遗文明活起来,已经成为全球所有世遗地的普遍共识。
正因如此,龙门石窟管委会认识到,只有以更加喜闻乐见的活态表现形式,展示龙门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才能真正让世遗“活”起来和“火”起来,让当代人共享世遗文明的硕果。
于是,近年来,龙门园区利用现代科技赋能,陆续推出了“夜游龙门”、真人版“帝后礼佛图”、“诗酒雅集”、“无上龙门”、“龙门金刚”以及“龙门香山奇幻夜”等诸多创新活态。
“夜游龙门”活动,让游客徜徉于昼夜交替、光影变幻的龙门伊水之间,目睹金光环绕,耳听雅乐袅袅之时,领略了石窟造像的禅意诗情和别样风采。
真人版“孝文帝礼佛图”
现存美国的“孝文帝礼佛图”局部
真人版“帝后礼佛图”,通过装束复原和情景再现,生动还原了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内《帝后礼佛图》的盛景,让流失海外的千年国宝,瞬间“活”了起来,只看一眼就仿佛穿越了1500年。
真人版“文昭皇太后礼佛图”
现存美国的“文昭皇太后礼佛图”局部
“诗酒雅集”活动,在白酒的故乡洛阳,于馥郁酒香、醉吟诗篇的风雅夜游中,重现白居易“九老会”的雅集盛况,追忆那段饮酒对答、赋诗酬唱的千秋龙门风雅。
龙门石窟“诗酒雅集”
“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
“无上龙门”沉浸体验馆,通过高科技光影试听手段,展示千年龙门的历史文化,为游客打造一场全景沉浸、穿越古今的创新游玩体验。
飞天仙女
金刚力士
“龙门金刚”中,“飞天仙女”与“金刚力士”的奇妙组合,一飞冲云霄,一跃耀千年,不仅带给中华儿女一场绝佳的视听盛宴,更表现出博大精深、刚柔并济的中国力量与民族精神。
龙门金刚
“龙门香山奇幻夜” 跨年直播活动,展现了投壶、舞龙、点茶、火烧画等传统文化与非遗项目,让龙门千年历史焕发出新的璀璨荣光。
作为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地标,龙门石窟当然值得一游再游。这次游览总体感受很好,但还是发现了三大旅游槽点。
槽点一,东西两山之间的出口,设置不合理。景区在东西两山之间,单独设置了一个出口,只许出不许进。这就会导致游客在一天之内,基本无法游览完整个景区。
龙门石窟西山景点入口
龙门石窟导览图
众所周知,龙门西山石窟约占石窟总数的87%,东山约占13%。所以,游览重点当然在西山,但东山也有石窟,还有香山寺和白园,都值得一游。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景区每天6点亮灯,龙门夜游也由此开始。如果你白天逛完了西山,想要去东山,就无法再返回游览西山夜景。
龙门西山石窟夜景
如果你想要欣赏西山夜景,那么即使你在白天很早逛完了西山,也只能坐等到晚上,等景区开灯。而观赏西山全景的最佳地点,就在东山的礼佛观景台上。
也就是说,游客仅去一次龙门石窟,只会有两种游览体验:第一,近距离看完了西山日景和夜景,没时间游览东山,没机会观赏西山全景;
第二,看完了西山日景、东山日景及夜景,也欣赏了西山全景,却没时间近距离欣赏西山夜景。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天黑较早,更觉得时间不够用。
龙门西山石窟日景
龙门东山香山寺
槽点二,景区不允许游客用无人机航拍的规定不合理。哪怕你是旅游自媒体都不允许,除非你是相关机构的拍摄人员。
我理解不了的是,一个城市郊外的景区,在根本没有任何空域限制的条件下,为何不让游客航拍?这种规定,实在很不合理。
槽点三,龙门东山出口交通服务不合理。龙门东山出口距离景区服务中心,足有2公里远,唯一的交通工具只有每天仅仅服务到晚上6点的摆渡车。
就像这次,我游览完东山,发现晚上6点一过,摆渡车也没有了,只能徒步2公里回到服务区再返程,这种景区服务,确实亟待改进。
龙门大桥
峥嵘两山门,共挹一水秀。当壮美的龙门山水,邂逅璀璨的石窟造像,自然和人文得以浑然天成,山水与文化得以和合共生,这方天阙之地,便镌刻下了光耀千秋万代的中国风采。
所以,即便历经1500年岁月沧桑,我们依然能从龙门石窟的10万造像中,窥见北魏的皇家风范,大唐的盛世辉煌,以及国际石刻的万千气象,真可谓一步一重天、一眼一千年。
当龙门山水石刻,成为永恒世界遗产,并不断创造出如同《龙门金刚》般惊艳大众的文化现象,它就从历史上久远陌生的文化艺术,变成了和我们当下生活血脉相依的世遗文明。
从大禹凿山导水,到孝文帝开窟造像,龙门石窟凝聚了太多历史文化,其艺术光辉和信仰力量,之所以历久弥坚,当然源于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文化自信。
禹王池
如果从世遗文明来看龙门石窟,那么,它不仅是一处世界级文化旅游胜地,也是人类在石头上雕刻的千古绝唱,而且永远迸发出人类文明最耀眼的璀璨光芒。
截至目前,中国有56处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全球第一。就像洛阳龙门石窟一样,每一个世遗地,都有一种馥郁文明,都是一处“中国骄傲”!
作为中华儿女,参与“馥郁酒鬼,守护世遗”行动,让世遗文明真正“活起来”、“火起来”,让更多人感受生活中的“世遗之美”,助力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应该成为我们的使命和担当。#让世遗活起来#
@今太白,城乡市镇寻文脉,山川湖海畅襟怀!@今太白,执文化史笔,话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