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术电视中心「北京人艺巡演」

互联网 2023-03-25 14:17:22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北京艺术电视中心「北京人艺巡演」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6月15日,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在北京国际戏剧中心·曹禺剧场隆重举行。来自文学界、戏剧界、人文社科界的25位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其中莫言、刘恒、何冀平、廖奔、曹林等5位专家线上参会,共同为新时代北京人艺的发展建言献策,这也是纪念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系列活动的重要活动之一。

论坛由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主持,共分为三个专题:“作家与剧院”“经典与时代”“剧场与城市”,分别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主持。

本次论坛更加强调议题的当下性、前瞻性和建设性。北京人艺院长任鸣在欢迎致辞中表示,站在建院70周年的历史节点,北京人艺要在新时代创造新经典,离不开各界专家的专业意见,离不开良师益友们充满真知灼见的畅所欲言。“我们将以更包容的心态和更宏大的格局去拥抱新的机遇与挑战,用更现代、更科学、更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管理剧院,将北京人艺建设成更为开放、更具有国际化胸怀的剧院。我们要将人艺风格、人艺精神好好传承下去,让剧院与人民、与民族、与国家、与时代结合得更加紧密。人艺人将为此不断奋斗,协力同心,使北京人艺真正成为:人民的剧院,艺术的殿堂!”

论坛现场 本文图片 李春光 摄

继续发扬“学者型剧院”的优势,进一步团结中青年的剧作家

主持人冯远征在开场白中介绍说,进入6月以来,北京人艺陆续举办剧本朗读、经典片段晚会、经典剧目放送等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6月12日当天进行长达9小时直播,五千万人次进入直播室,表达了对于北京人艺的祝福,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生日也是我们中国戏剧的节日。”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在接下来的讲话中提及,三天前的6月12日,对于北京人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是一个历史性的时间节点。“今天我们选择在新落成的曹禺剧场召开建院70周年学术论坛,正是表达了我们致敬前辈、致敬经典的态度,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的追求。”

“70年来,北京人艺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人民的剧院、艺术的剧院,人艺用70年的舞台实践和300多部古今中外的戏剧作品为祖国服务,为人民、为观众服务。今天,站在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邀请各位专家朋友参加本次学术论坛,目的就是进一步让北京人艺打开视野,广纳良言,凝聚新的共识,谋求新的发展。”任鸣说。

北京人艺院长任鸣

戏剧教育家和导演艺术家徐晓钟今年已经94岁了,他也来到了论坛现场。发言时,他先回忆了1952年筹建北京人艺,曹禺、焦菊隐、欧阳山尊、赵起扬“四巨头”在讨论如何形成北京人艺的艺术风格。“这四位先生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有名的‘四巨头42小时’的谈话。凝聚表达了他们的共识:1、首先坚持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这个基本原理,认真地向生活学习;2、全面辩证地学习,运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3、同时认真地继承和吸收民族戏曲艺术规律、表现方法,民族的传统包括我们民族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曲艺等等,兼收并蓄、融于一体。”

北京人艺作为上演《郭沫若》《老舍》《曹禺》为传统的剧院,既有《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蕴含诗情诗性的现实主义,也有《老舍》《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描写北京市的市井生活,富有乡土诗情的写实风格的现实主义。还有郭沫若的历史剧《虎符》《蔡文姬》《武则天》演出所形成的在现实主义基础上融合着中国的文学、戏曲传统美学气度恢弘的浪漫主义精神。

在上演《带枪的人》《海鸥》《哗变》《伊索》等外国经典剧目的时候,剧院又能够在自己的美术基础上,胸襟开阔的借鉴、吸收他们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中有价值的艺术观点和美学特征。还有一批如《明朗的天》《烈火红心》《红岩》《年轻的一代》等现代剧目,体现了北京人艺的时代激情。

“这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艺术风格和美学传统的基石,在这个基石上,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提供了一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培养了人艺自己的两代、三代、四代的表演艺术家,是他们撑起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这座恢宏的艺术殿堂,而且非常可贵的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培养了我们的几代具有健康审美的观众。”徐晓钟说。

守正创新,继往开来。徐晓钟回忆1986年深秋,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演出了。1988年6月,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演出了。“这两台演出的编剧和导演把戏剧新观念的追求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美学传统的基石相融合,给我们新时期戏剧的探索和实验,给予了深刻的启迪。”

徐晓钟在发言最后提出,北京人艺特别需要继续发扬“学者型剧院”的优势,进一步团结中青年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和各界专家学者,多举行“当下创作学术研讨会”,促成艺术家和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他特为点出,“曹禺老师说过,北京人艺绝不能够仅成为保留剧目的博物馆。他说我们需要不同的艺术风格,不同的风格的剧本,来丰富这个剧院的艺术,这将使剧院不是死水一潭,当然这个剧院不抛弃自己通过艰难困苦、奋发创造获得的所谓北京人艺的风格,但是我们绝不拒绝新的创造,来发展、滋养我们的传统。”

戏剧教育家和导演艺术家徐晓钟

北京人艺剧院演员、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在致辞时表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具有独特演剧风格的国家级话剧院团,自1952年建院以来,始终坚持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守人民立场,开创话剧民族化和现实主义的探索道路,在几代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创作演出了包括了《龙须沟》《蔡文姬》《雷雨》《茶馆》《天下第一楼》《李白》等一系列的经典剧目。“创建了著名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在中国话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的著名文化品牌,并在国际戏剧界占有重要地位,无愧于国家级艺术殿堂的称号。”

濮存昕介绍说,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有着深厚的渊源,北京人艺首任院长曹禺先生,曾担任中国剧协第三、第四届主席,在中国剧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濮存昕和任鸣院长成为主席团成员。

北京人艺剧院演员、中国剧协主席濮存昕

当代剧场艺术与城市

15日下午,最后一场论坛主题为“剧场与城市”,是在北京人艺研究领域诸元当中比较全新且当下感较强的一个话题。

主持人、《文艺报》新闻部主任徐健在开场白中介绍说,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戏剧文化,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剧院剧场成为承载激活或者体现戏剧文化最活跃的载体。剧院剧场不仅仅是实体建筑样态,是文化设施的组成,它的存在与演进也天然地参与了戏剧史的书写,体现了戏剧与时代、戏剧与审美这样一个复调的关系。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剧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也从物理空间上的这样一个实用功能变成了城市人文地理的一部分,构成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进而成为了所在城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从最初一座剧场首都剧场,到今天五个剧场群,特别是随着去年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建立和启用,既让这里成为北京文化的新地标,也使北京人艺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格局。首都剧场发展,剧场群发展,不仅仅是见证北京人艺艺术与演出的成长与变迁,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北京城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现着北京这个城市的厚德、厚重,以及包容与创新。

主题论坛”剧场与城市”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林,长期关注舞台技术,演剧的走向,他今次的发言题目为“当代剧场艺术与城市”。“首先解释一下我的发言题目,这里提到的剧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统意义上承载表演的建筑空间,通常是被称为常规剧场;二是要把剧场和艺术关联到一起来使用,也就是所谓的剧场艺术。前面的前缀强调了当代,目的在于呼吁当下性、前瞻性和建设性的会议宗旨。”

曹林为参加本次研讨会专门写了论文,限于篇幅比较长,他集中列出了以下观点:

第一,随着城市发展进程,观剧行为由露天引入室内,逐渐形成了标准剧场,或者成为常规剧场,与城市公共文化系统紧密相连。从建院之初对标莫斯科艺术剧院,人艺走过了70年当中,他所用的首都剧场最大化的发挥了城市戏剧中心的作用,不仅是话剧艺术专业化的交流平台,也是向大众普及戏剧文化的窗口,从一个侧面起到了代表首都文明形象的作用。

第二,70年的发展积淀,形成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和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但它也潜藏着另外一种危机,就是容易走向单一和保守。艺术传统是活态的,20世纪中期以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的后现代主义风潮席卷了包括戏剧在内的所有艺术创作的范畴。现代设计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城市规划设计,二是建筑设计,三是生活用品设计,就是常规所说的工业产品设计,四是艺术设计。我们所从事的表演设计应该隶属于第四个层面的艺术设计。与以往常规剧场里填充内容相比较,新一代戏剧人和观众,更加关注摆脱日益同质化的城市空间。近年来,北京人艺新建扩建的五个表演空间,不仅给城市带来活力,更会形成产生某种特定场域下的剧场艺术汇聚地。

第三,北京人艺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京城文化背景,造就了它的个性,同时也决定了它的未来。未来观众所期待的不仅仅是要在这里回味现实主义的经典,观赏多元表达精品,还将期待在常规剧场之外追求当代剧场艺术的多种可能性,给观众带来新的观剧美学。从不同的角度来增强城市气质,延展首都文化的影响力。

第四,在过去的70年当中,北京人艺一直致力于戏剧空间的元素和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探索,与城市发展的关联,以及对于技术灵活运用,在某些程度上对于全国话剧院团起到了引领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人艺还会继续探寻在不同现实条件下,重新平衡城市环境与互动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当下,数字技术背景下的媒介融合,已经把线上和线下、现实与虚拟的跨时空交流传播变成现实,如果把当代剧场艺术纳入21世纪的背景和技巧方法重新考量,就会发现未来的戏剧范畴将会拓展至更广阔的空间。近期,结合建院70周年进行的一系列的线上展演,已经以数以千万计的网络上面观众说明这一点。展望未来,数字技术将使剧场艺术与城市连接更加紧密。”曹林说。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曹林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