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当代性与人性的追问作文「艺术的当代性是什么」

互联网 2023-03-24 19:13:3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艺术的当代性与人性的追问作文「艺术的当代性是什么」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 曹晓凌

【人物档案】

曹晓凌,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国家画院访问学者,湖北省作协会员、湖北省政府津贴专家,湖北大学特聘教授, 原鄂州市文联副主席,湖北省国画院院委。

出版有《曹晓凌画集》、《找影子的茬》散文集、《荆楚画派 • 曹晓凌卷》,合集《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作品集》《湖北写意人物画名家》等。2016 年《城市的记忆》(与人合作)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作品多次入选文化部、中央军委政治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国展或获奖、收藏,时有画作及文学作品见于《中国文艺报》《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新闻出版报》《美术报》《美术》《国画家》等国级报刊发表或获奖或被有关机构收藏。当选中国文联《神 州》杂志 2020 年 10 月封面人物。

主要艺术活动:2000 年《素面朝天》入选“走向 21 世纪 • 湖北省书画大展”并获金奖;2005 年《日食》入选“抗战 胜利 60 周年画展”在中国军博展出,并获金奖;2007 年入选湖北省文联文艺创作中青人才库;2011 年湖北省文联组织创作重大历史题材《辛亥革命百年祭》,主创巨幅组画创作国画《血溅黎明》(与人合作);2012 年《泉眼》入选中国美协“八荒通神”全国中国画双年展;2012 年《劲草读苍茫》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翰墨新象”并被收藏;2012 年《风行戈壁》入选中国美协“2012 全国中国画展”并被收藏;2013 年《记忆的温度》入选中国美协“2013 年全国中国画展”并被收藏;2013 年《大漠心泉》入选全国十大馆藏精品展,中国美术馆及全国巡展;2014 年湖北省文联授予“爱心艺术家”荣誉称号;2015 年《红云当头》入选中国美协重大主题“新丝路”画展并被收藏;2015 年《记忆被酿成老酒》入选中国美协“翰墨齐鲁 •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被收藏;2015 年《共和第一宪》入选中国美协“2015 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并被收藏;2015年历时五年创作的《长江中游水乡系列组画》被湖北省文联选入“文艺基金扶持项目”;2016 年《高原之学》入选中国美协“第三届八荒通神 • 哈尔滨美术双年展”;2016 年《1978 春的开典》入选中国美协首届“写意苏州(人物篇)中国画双年展”;2016 年《童年的彩虹》入选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建党 95 周年中国画展”并被收藏;2016 年主创《城市的记忆》(与人合作)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创作项目;2016 年《土家摆手舞》入选中国美协“同心筑梦”第二届中国民族美术双年展并被收藏;2017 年《酣声 • 鼾声》入选文化部、中央军委政治部、中国美协联办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90 周年暨第 13 届全军美术作品展”;2017 年《扯开嗓子的爷们》入选中国美协“逐梦威海”全国中国画作品展;2017 年《吟竹图》建党 95 周年“红船颂”巡展嘉兴参展“乡愁的维度 • 嘉兴百年”并被收藏;2017 年《风逐狂野》入选中国美协“中国梦 •2017 艺术草原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并被收藏;2017 年《太阳雨》入选中国美协“写意中国 • 大美辽宁——第二届中国画水墨大展”并被收藏;2017 年《乡韵叮当》入选中国画学会“吉祥五台山——中国画艺术展”并被收藏;2017 年《一个时刻度》入选“陆俨少奖”;2018 年《乡韵铿锵》入选中国美协“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中国画展并被收藏;2018 年《脉泉》入选中国美协“翰墨神木”中国画展并被收藏;2018 年《梦逐一路奔》入选中国美协“山水砚都”中国画展;2018 年《梦逐少年强》入选中国美协“感恩海洋 • 潮起象山”中国画展;2018 年《1978 春的开典》入选“从长江走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被湖北美术馆收藏;2018 年《追赶每天的太阳》入选中国美协“汉风唐韵 • 水墨长安”中国画作品展;2018 年《大国工匠》入选湖北省委宣传部“2018 湖北文艺精品创作扶持资金项目”;2018 年《梦露》入选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联主办“大写长江 • 湖北省中国画作品展”,在中国文联展馆展出;2019 年《高原光驱》入选“陆俨少奖”获优秀奖并被收藏;2019 年《国家记忆 • 公粮》入选全国十三届画展。

▲ 曹晓凌作品 :《村民第一票》  200cm×180cm

艺术的当代性与人性的追问

■  文/曹晓凌

美学是艺术监察。美学家李泽厚翻译过英国美学家克莱夫 • 贝尔的《什么叫艺术?》书中只用一句话回答“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就在 “有意味”三个字,来自人性的审美天性。在当下,艺术的当代性,卢禹舜用“八荒”言说,而张江舟则说:“艺术是艺术家的最大隐私,是艺术家的心灵独语,是夜静时分的内心隐痛。深入其中,那是精神的痛苦磨砺。艺术创作远非是技巧的娴熟,艺术创作更不只是赏心悦目。优秀的艺术是灵魂之旅的艰难寻找与执着坚守……”当艺术闪进这个变进的时代,很多异数的答案,但人性的追问定不可或缺!

无论是画人物、山水、花鸟,其物化的对象都是人,是对天、地、人与社会及大自然的移写,等同如任何习惯,文学艺术说到底是从事人性的学问。水墨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内在蕴含着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精神。在当代艺术历史性生成的大语境中,现代水墨成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融合了深厚的传统,而且彰显出鲜明的当代性。艺术的当代性还在时空、时代及人与自然进化中显现,不同时期的自然与人,包括人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理想、追求、习惯、穿着、个性、性格、环境、身份及思与想等等在不断演进,在每个不同的时期、时代的节点上,或长或短或滞后或渐进或爆发,有的甚至影响深远,就象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就象欧洲的文艺复兴 , 一直影响到今天,引索艺术家进行不断的长期的监察、探索、尝试,艺术理所当然承担着前沿文化的责任,艺术因此而由一扇门通过另一扇门。在当代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有理想的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传统“文人画”艺术的表达形式,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从现实出发,从感受出发,利用各种材料、观念、媒体和形态,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世界的关注。艺术家们似乎开始重新思考艺术的本质,重新开始注重作品的内涵与品质,重新让艺术回归哲思与审美,粗制滥造和缺乏思考的作品渐渐失去了影响力。批判性和实验性成为当代艺术最主要的特征。概括有三:当代性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多元对话中产生;水墨造型及技法手段的演进与多元艺术语言的精神属性是当代性的双轨;人性的审美精神决定当代性的品质与高度。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辉映,相辅相成。

▲ 曹晓凌作品 :《一个时代的刻度》  178cm×96cm

一、当代性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多元对话中产生

传统是积成的,当然也是继承的,不停地生成着,是活着的隐喻,任何力量都无法叫停或颠覆。传统是一条河,唯向前走,你会发现未必看到的风景,是流向大海的博物馆。中国绘画源于象形的母体,始于唐,兴于宋,继于元明清文人画的言志与闲情等,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在不同时期中国画的当代性置身其中,演绎成今天的中墨画,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大系的土壤,不是孤独地生长与发展,与象形、老子、孔子等有关。“上善若水”,老子的智慧,可以说是水的智慧。老子是在水边沉思和吟哦的智者。那时的他,自然与世界没有被污染,大地与天空都很清洁,水流也清澈如镜,人的灵性与智慧也都清澈如镜,他坐在水边,全神贯注,仰观俯察,静思默悟。以天真看天真,就看见了生命的本体;以清澈看清澈,就看见宇宙的穷境;用镜子照镜子,就看见了存在的真理。正是因为老子对自然和天道的敬畏,他终于窥见了深不可测高不可问的“天机”和“玄妙”。让人猜想,许是受到老子的点化,当水与墨相容,所出现的幻境既直接又隐喻,成就了水墨画。这就是我们用水墨来直接地解读或定义中国画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水墨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和中国画的文化核心精神。

不仅是老子,还有孔子、孟子、王羲之等古圣先贤,都是从清澈、浩渺的春水秋波里获得启迪,悟得大道。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正是得益于遍地的清流灌溉,才润出那样悠久、空灵的意境。因此智慧是水的智慧,若是没有那样的好水,让人猜想中国文化定会是另一样子。因此说老子、孔子是造山者和造矿者,而我们是挖矿者和消费者,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剥离传统的基因不可能产生艺术的当代性。

值得我们检讨的另一大重要原因,中国画遭受近百年来西方文化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从“五 • 四”到“徐蒋 体系”到“85 现代艺术思潮”,艺术家们没有回避,艰难跋涉、砥砺前行,产生了像齐白石、张大千、高剑父、徐悲鸿、蒋兆和、吴冠中、周韶华等代表人物。与此同时,西方文化也在与东方文化相互碰撞,诸如张大千与毕加索的相会①、毕加索非常欣赏齐白石,即和平鸽的故事②,赵无极把中国画的书写精神浸透到西方油画中,还有亨利 • 马蒂斯③对中国绘画仰望及达利④的梦境等等,吴冠中将这一现象譬如为,东西两大文明同时在爬山,西方文明是从山的西面攀登,东方文明从山的东面攀登,总会在山顶会合,攀登在最前面的理所当然是践行当代性的代表人物。因此多元文化带给现代的,实际上是共生共存的竞争文化,当代性首当其冲。

▲ 曹晓凌作品 :《飞渡的云》  200cm×200cm

中国绘画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当代性问题,主要针对文人画而言,文人画自兴起至今已有 500 多年历史了,文人画在百年前大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士大夫的闲情逸致、家国情怀及兼收并蓄。后百年才进入大众及百姓市井生活,尤其在“五 • 四”之后,出现古骨新机,但还谈上当代性问题。当时间进入 2000 年前后,85 现代艺术思潮、798 艺术区、北京双年展等事件的出现,到2014年4月梁占岩、刘进安、张江舟、袁武、周京新、刘庆和的水墨六人展等,惭显从文人画中走出,所显现出中国绘画的当代性,令世界艺坛关注与瞩目。相较过去百年,很多中国的文化被西方强势的经济文化压倒或者肢解,支离破碎,从而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是哪儿出了问题,难道是中国的哲学文化,孔子还是庄子导致的落后?我们甚至失去了方向和目标,处于被动挨打的从属位置,甚至唯西方是从。你看看所谓的前沿性实验水墨艺术,多少艺术家都是画的一个形式。这个形式是典型的西方的外衣和虚壳,学得快,看了就立即搬来,自己的东西没有看不到根在哪儿,不了解自己祖先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不知道自己脚下的土壤,拿来种子就种,感觉一定能活?作品所表达的总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甚至装模作样,猎奇耍怪,把无知当“当代性”。

当然,在国际化大背景下东西方的文化需要的是相互接触、了解、碰撞、磨合与借鉴融合,在竞争中共生共存地发展,而不是主仆盲从,更需要调整和重构。

▲ 曹晓凌作品 :《生存的权力》  200cm×190cm

二、水墨造型及工具技法的演进与多元艺术语言的精神属性是当代性的双轨

现代中国绘画水墨造型及工具技法手段的创新,无所不用其极,水墨造型是与西方绘画属性区别的分界线,是中国绘画最独特的魔幻与技艺,其笔墨在粗放与精细之间,在繁简与浓淡之谷,在虚实与未知之穷,而未知给画家提供了无穷的创作与创新空间,从抽象到具象,从心象到意象,尽情挥洒、移写和传写,出现可遇而不可求、独特而又不二的不可摹仿的精彩细节,乃笔墨共舞,这是中国水墨的一大特性。

然而,水墨与宣纸的融合,犹如脱缰的野马,如何驾驭?如何移写?如何造型?如何表达艺术语言的精神属性,成了中国画水墨的大课题。首先是中国绘画工具材料演进。从唐朝产生宣纸后到南北朝以文房四宝命名 ,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到今天中国绘画工具材料仍在演进,除墨(色)无变化外,笔和纸的种类繁多,所用笔的不再仅仅是各种圆尖形,诸多画家尝试排笔或异型笔;宣纸中的生宣熟宣也是琳琅满目,以满足绘画的特殊效果及技法手段的要求;而砚则被盘类或它类代替,但文房四宝的属性没变。这主要针对中国绘画从技术层面上的工具材料演进与创新而言,与中国绘画学术无关;其二,文人画的笔墨功夫与水墨造型的艺术语言精神属性中国绘画非常注重笔墨功夫,诸如干、湿、浓、淡、皴、擦、点、染、勾、勒、涂、抹及点线面、黑白灰等,尤其是善用水,这些都是常规性。相关技法、手段、技能以《介子园画谱》为例及诸多名家的著书立说大都是格式化的水墨造型。这些对一个艺术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毫无借鉴价值。艺术进入现代时,难以满足艺术家的需求,努力皆予以弱化。追求个性和风格及中国绘画的书写精神,诸如用笔惚出恍入,用墨见气见韵,气沛韵长,潜隐中见沉雄,幻化中示恢宏,润而有骨,以虚见实,得厚重,也得空灵等等。避免陷入水墨原本的属性泥潭,但这只是在传统文人画上的进取,与中国绘画的当代性无关;其三,当中国文人画遭遇变革与多元,促使水墨造型与艺术语言的走向前沿,为中国绘画的当代性提供可能。是笔墨当随时代,还是中国绘画应当随时代?由于笔墨本身具有其深又纯粹的技术含量和不可模仿与复制的独特魅力,水墨的原创性至关重要,寻求实践与突破成为必然,这时的水墨造型艺术语言的精神属性取向,当世界或自然界事件被叙说被描写的时候,的确是他物,但其本质不是他物,是他物的全息,与我们相关联,我们都在其中,并共有一样的本质,在我们的笔下,我们可以进行筛选、甄别,甚至将其撕碎了进行重组,形成鲜又活的整体语感,别于文人画或新文人画,这时的当代性可能呈现出来。

▲ 曹晓凌作品 :《国家记忆·公粮》  200cm×180cm

中国绘画的当代性也遭遇过尴尬,尤其是在“85 现代思潮”出现“枪击和洗脚事件”对中国绘画的嘲弄。当然也有值得争鸣的,最典型如“今天不懂的,明天会懂,自己不懂的,别人会懂。”“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等等,的确有不够理性的合理性,“自己不懂的,别人会懂”?也不必大惊小怪,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如外国人看水墨画太阳,看出画的是婴儿肚脐。今天的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应加释句:传统也是在变进,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可以超越,但不可超离;传统可以延伸,可形成的支流但还是与传统关联,针对今天的创新而言,而支流的命运面对大海的博物馆不是汇入就是消失,这是支流的宿命。

近几十年艺术界呈现出一波水墨热潮,所谓当代水墨的问题也被频繁地讨论,但究其定义,所谓“当代”其实是沿用了“当代艺术”对于实验性和当代性的界定,这里的“当代”一方面是时间概念,另一方面则是指作品以水墨材料为媒介,能体现当代社会精神内核和当代文化核心价值。这种精神内核是当代水墨实践的内在支撑,而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很多水墨艺术家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探索,有的是从绘画本体上进行深究,有的则是在拓展水墨媒介的边界,在众多水墨实践中的几类不同研究方向,并选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作品刷新画坛。因此说,水墨造型及工具技法手段的创新与多元艺术语言的精神属性是当代性的双轨。

▲ 曹晓凌作品 :《启梦》  200cm×180cm

三、人性的审美精神决定艺术当代性的品质与高度

艺术的当代性,似创新或标新立异来自多元的力量的推动,源于地球村各种传统形态的母体基因,既扎根自我完善改造又伸向或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民族甚至国度,在融合、变进中催生非常态,但始终游离不了人性和人类心灵相通的审美。中国画的创作与创新,不能离开人性即人性美这一永恒的主题,也不能回避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多元对话。

纵观东西文化艺术,中国的象形字画源于夏之前或更远的原始社会,远早于西方腓尼基人发明的字符,这种字符比较灵活,可以应用于各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希腊人改进了腓尼基字符而创造了希腊字母,伊达拉里亚人又改进了希腊字母创造出拉丁字母,但岩画在东西方几乎同时出现;中国画出现于唐代六世纪,比西方油画出现在十四世纪文艺复兴之前早 800 多年;中国水墨用水,西方油画用油,但西画中的水彩也用水;中国绘画也用油,如漆画(夏家店下层文化距今约为 3400-3600 年),比西方油画用油还要早两千年。这种比较让我们似乎更当文化自信,但这种东西方文化比较毫无意义,也不能证明相互间有什么高低之分。但文明的竞争与互动的确存在,人类文明进程伴随或隐喻人性的审美精神,无不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观,乃抱元归一。因此,艺术的当代性东西方都是共生共存共进,艺术的当代性从来就没有理性的合理性之说,艺术是没有地域、疆域和国界的,但艺术家一定有,所创作创造的“艺术的当代性”一定带有地域、国界和民族特色,一定承担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而当代艺术性也一定是发生在文化的前沿。

▲ 曹晓凌作品 :《候工》  207cm×187cm

如何创造艺术的当代性,就艺术家个人的创作与创造而言,离不开五个范畴:生活采典、人性光芒、文化主见、文艺批评、文化自信。

1、生活采典。契诃夫说:“生活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对艺术家来说,需得在画外追问。“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高”在那里?高在透过生活的层面去发现、去发掘、去探求,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人本可以发现,但哥伦布先发现了,就隔那么一点儿;高在对生活筛选、精选、解析,特别是不可模仿的敏锐的独特视觉还有尴尬的窃视,在深刻的窃视中去伪存真,来确立艺术精神,去创作与创造当代艺术价值的品质与高度。

采典在典,首先,在当今多元文化大背景下,中国画及画家的生态也呈现多元,需求间中国画的人文精神关怀需要更多,甚至高于西方的“人权”思想。这是当下艺术家需要直面与关照的问题。当然还有艺术家个人生活阅历所形成人生观、文化史观也包括与生俱来所寄生地域文化浸润,来确定艺术形式、语言、语境表达艺术精神的价值取向。其次,基于审美是人类的天性,从童年开始,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喜欢画太阳 , 无论生在乡间还是生在城市或不同地域与国度的孩子都是在追赶每天的太阳中长大。当产生思想的时候,他们会发现阳光下的人和事物越来越纷繁复杂 , 且随着时事而幻化,所呈现的美大都虚像,而真实的美被裹着,纯美及大美则隐藏得很深。为了发掘,艺术家必需得艰难长久地深入生活,写生速写,不停地搜集生活素材,捕捉生活普遍中的典型、独特中的细节、隐喻中的宝藏和露珠上的光辉,为了创作创新而采典。

生活态度左右艺术精神的取向,不是游离,而是监察一物一世界、一草一生命、一露一光彩,在过程中,关注或留意每一个细节,在细节里去收获让人心动的、心醉的,可让心灵打下烙印的光斑,而独特的生活细节,赋予思辨、赋予创造、赋予个性的光彩。

▲ 曹晓凌作品:《三苏图》 136cm×68cm

2、人性光芒。人性的光芒一定是在本体精神与人的灵魂和艺术语言的关联中闪烁,“画如其人”几乎成了画坛上的谚语。的确,人与画是可以相互验证的,艺术家除天赋外,良知不可或缺,所承担的担当与责任,也决定着艺术当代性的品质与高度。同时艺术家的思想胸怀决定其对艺术人生的追求的态度,并支配着真、善、美与假、丑、恶,左右艺术的灵魂。艺术家的艺术人生的态度需要通过不断监察和改造来确立与完善,由思想境界断想艺术境界,由道德情操导向艺术情趣,在进行艺术创造之前,以思与想去激发或驱动艺术的创造精神。

人民与时代、民族与传统、本土与多元,是产生艺术家的土壤,是艺术家的灵魂源,也是灵魂的归宿,这是艺术家的宿命。艺术是没有地域、民族、国度的,但艺术家一定有,包括中国水墨。艺术家应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与民族与人类共同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若如此,所创作创造的艺术产品,一定会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3、文化主见。文化主见来自生活带来最初的冲动是源于心动,是无法抵御和抑制的激情奔腾,是艺术家空灵和寂寞的源点,是内心弥漫在骨头缝里的空白,思绪走在伤感与怅然的悬崖边沿,让白云填空,以验证着一个唯个性化的漂泊灵魂寻找归宿和充满着执着与真正的人生的追恋,形成独到文化主张,在心灵深处矗立而无法撼动。

文化主见,慎于接受外来意见,而不轻易当俘虏。又来自自我意识,当下艺术家的自我意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进行定位。进入变进的时代里,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环境中,艺术家有两种文化身份:一是受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和传承文明的文化身份;二是大文化背景发生重大而深刻变革中,通过冲击和洗礼的,带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富于风格、个性的文化身份。这两种文化身份是当下艺术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当然,还应该扎根在人民与时代的土壤中,以特有的个性,以独具一格的创造而独树一帜,拓宽现实的文化生活的空间。在这个大空间中,争做前沿战士,努力出新或探索未知,成为推进时代前进的文化旗手,为创造当代艺术性成为可能;与自我意识相关联的,不可或缺的独木不能成林,个体劳动,个性锋芒,而是群体效应,立体发展,伴着中华民族的复兴立于世界之林,让我们文化攀上金字塔尖成为可能。

艺术的当代性与文化主见相关联的自我意识,带有一种强烈的批评与批判精神,这是积极的;另一方面当自我意识容易滋生偏激、偏执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带有排它性,尤其是遭遇时代变革或文化灾难期时,极有可能出现消极。比如“文革艺术”和“85现代思潮”中就有过不小的教训,会殃及良知和无辜,造成文化生态灾难。因此,艺术家应警惕伪当代性出现。

4、文艺批评。文艺批评或批评的批评,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是当代艺术发展的推手。中国文人画近百年的文艺批评,大都外仰内卑,主要介绍引进西方的文艺理论与批评,而对本土基本上持批判或否定态度。甚至把文艺批评带进了最浅陋的人情世故,在当下,如文艺界的后生与先生、编辑与作者、信徒与权威、甚至同仁之间,习惯于说教,引用“定律”式的名人名言或警语的教诲,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这样定位好,那样走不通;或取向有问题,路子不对,必须重新调整思路诸如此等等。遇到更高明的批评或评判者则一言不发,一笑了之,就如鲁迅所说:“这一笑喻见其深。”已成为文艺批评普遍现象。真正的文艺批评,于艺术家来说,倾听反面意见,旁敲侧击少之又少。

文艺需要批评,需要批评的评,易于构建艺术家良好的心灵和心态结构,修正偏差,保持特有本性,以争鸣或沙龙式的批评,可以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自己的文化高度;可以增强想象力、催生灵感、激发兴奋点,生产爆发力。而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是艺术家从事当代艺术必需的创作与创造习惯和不懈的坚守。

▲ 曹晓凌作品:《酒载福也》 136cm×68cm

5、文化自信。人类的文明进程就像图标,螺旋式地通向现代或未来,本土、民族、地域、国家亦如此,此起彼伏。多元化把当代艺术推到了前沿的同时,又在相互影响、嫁接、借鉴、融合、竞争中共生共存地发展,反过来又促进螺旋式的文明进程。中国近代百年,在受西方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等全面侵略和压迫中,也许文化是个例外,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只是相互影响或被接受,但前提是必须是优秀的、先进的或前沿的。这正是当下提出文化自信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文化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艺术家的创作与创造必须具有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精神,这是文化自信的第一要素。

文化自信的第二要素,当代艺术家不可能因为“传统”发酵或做“盗墓贼”和“梁上君子”积攒的学问来作为本钱,更需灵魂的洞察,以独特的视觉,一手伸向存在,一手伸向语言,不失传统中国水墨的气、韵、势、致,既承接又分延,有重构,有整合,欲求独立,原生原创。以审美与抒情的艺术理念、彰显艺术个性与艺术深度与力度。

文化自信的第三要素,以优秀的作品支撑。在高原向高峰挑战,是当代艺术家毕生的追求与责任,艺术的崇高精神需要通过作品呈现。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技术到学术,从传统到现代,所有绘画语汇采用对话的方式,并带着批判的精神,去关注和完善人性美的主题,拓疆新界、开辟新域。文艺的灵魂,应该是魂要附体,没有共同的审美核心价值观,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而优秀的作品,可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性,扫除颓废萎靡之风,精神向内诉求、质量向外延伸,作品成就人才,人才打造精品,是文化自信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

结语:艺术的当代性,需要悖论,针对中国水墨文人画也针对西方油画而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各种不同的地域、本土、民族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竞争中,所形成的各种观念包括审美观念有待更新与洗涤,尤其在变进的时代,本土没法回避多元,应在沿革构建或改革艺术体系中探索与更新,这是时代的主题,也是艺术当代性的目标和任务。

从事当代艺术的艺术家,大都是野心家,一定洞悉鲁迅著名警语“铁屋子”,其创新精神既在前沿又在边缘,风险最大,最为壮烈,可能是最大的输家,又可能是最大的赢家;更是最勇敢的斗士,最富于探险精神的探索者和拓荒者,同时又是最赋予奉献的人、最悲壮的人、最有可能是成功的人。他们醉于大无外小无内,心域无疆、思域无限、视野无障、大道无极、大善无我,乐于大美生焉——人性的审美精神决定艺术当代性的品质与高度。

▲ 曹晓凌作品:《村民》  136cm×68cm

注释:

① 1956 年 5 至 7 月,应巴黎现代艺术馆馆长乔治萨勒的邀请,57 岁的张大千偕夫人访问巴黎。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期间,拜访了旅居法国的 75 岁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毕加索不解地问:“我真不明白,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到巴黎来学习艺术?不要说法国没有艺术,整个西方,白种人都没有艺术……”

②毕加索对张大千说:中国画很神奇,齐先生画中的鱼,没有一点色一根线去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后来,又有画家邀请毕加索访问中国,毕加索率直地说:“我不敢去你们中国,因为 中国有个齐白石。”

③亨利 • 马蒂斯说:东方的线画“显示出一种广阔的空间 , 而且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空间 , 它帮助我走出 写生画范围。”

④萨尔瓦多 • 达利是著名的西班牙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达利是一位具有非凡才能和想象力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把怪异梦境般的形象与卓越的绘图技术和受文艺复兴大师影响的绘画技巧令人惊奇地混合在一起。在 1982 年西班牙国王胡安 • 卡洛斯一世封他为普波尔侯爵,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