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批评是什么「批判和批评有什么区别」

互联网 2023-03-24 19:13:1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书法批评是什么「批判和批评有什么区别」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文 / 杨 勇

“批评的职责就在于建设理想的、有思想的、易于掌握的现实。”〔1〕

——[法]蒂博代《批评生理学》

书法批评和书法研究是两个不同的领域,缺乏书法批评的书法界往往会陷入一种沉闷的学究气中。当代书法批评的全面觉醒,应该以《书法》杂志发起并主办的“全国94书法批评年会暨《书法》出版百期书学研讨会”为发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艺术理论的引入,书法界亦出现了各种思潮的激荡,同时,学界关于美学的大讨论亦在书法界引起激烈讨论。“全国94书法评论年会”和“全国96书法批评年会”以学术讨论为手段,对书法界关注理论热点、辨清创作时风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并促进了当代书法批评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清醒的是,书法批评远没有得到像书法史研究那样的地位,借用沃尔夫、吉伊根在《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中的一句话说,即:“艺术批评不像艺术史和美学,它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仍在努力确定自己的学科身份,建立这一学科的理论原则和规范。”〔2〕

一、感悟式言说与学理型表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书法批评中来,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这种随意的批评言论尚未形成一种自觉的批评理论建构,呈现出批评充斥而批评家稀缺的状态。为什么阅读者会感觉到批评文章的无力?其实语词本身是有力量的,只有当批评者准确理解他所批评的对象,并进行诚实地表达,他的文章才会产生力量。蒂博代在其《批评生理学》中指出:“在批评家的两大分类中,一种,即教授的批评,用于总结历史;另一种,新闻记者的批评,用于剖析现实。我认为,一个聪明的,或者深刻和敏锐的批评家肯定会始终力图超越总结的范围,摆脱历史,利用历史而不受其限制,像哲学家或伦理学家那样,飞越时间。”〔3〕此外,书法批评又如何走向成熟的学术形态并与其他领域的艺术批评形成对话,也是书法研究领域目前面临的问题。而书法传统媒体与网络均缺少思潮性论争是书法批评难以深刻的最大原因。

古代的书法批评往往以数十字到数百字居多,讲求要言不烦,特点是简洁明快、意象生动。当下的书法批评,感悟式、印象式的批评也不在少数,特别是存在那种不着边际的议论,大多是泛言自己的所感罢了。在具体的批评语境中,即便是同一个词,也可能有不同的所指和范畴,因此,书法批评对于历代书论中常见的语词不可不辨。文质兼美、气韵贯通的行文境界是让人向往的。书法批评也应在行文中有格调和境界,应该有跃动的情怀和清通的韵致。书法批评毕竟不同于学术考证,文字的流畅不应淹没在大量注释之中,应从灵魂出窍的语言深处寻觅自己有温度的感受,进而形象生动地表达出对作品真实而鲜活的体验。

勒内·韦勒克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提出:“批评的目的是理智上的认知,它并不像音乐或诗歌那样创造一个虚构的想象世界。批评是理性的认识,或以这样的认识为其目的。”〔4〕书法批评应具备论述的条理化、学理的系统化和判断的科学化。当然,书法批评应该避免那种墨守成规的“标准化”文本阐释,而且在此之上,应努力让批评文章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从语言表达到文体形式上都应力求做到有趣、隽永,避免进入“三一律”式的理论盘桓之中。

二、价值判断与理论构建

解读一件书法作品,或解读一个书家的整体创作,批评者需要具备深入被解读对象内部的能力。没有任何一位批评家甘愿自己的文章被认为是肤浅的解读与偏颇的批评。所以,这就要求批评家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批评者所必要的审美能力。

批评文章所展现的识见与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批评者的心理偏好与价值取向。书法批评的基础与前提,是对书法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少数的批评者缺乏进入作品内部的耐心,更遑论深入解读,更有些批评者只匆匆看过几件作品,便对书家进行窥一斑而论全豹式的批评。

好的批评对于批评对象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判断,“同样是对书法中的古、今关系的讨论,站在当下的立场去看古代,与站在古代的立场来看当下是不一样的。站在当下去看古代,会倾向于从古代资源中寻找当下的依据,以阐释、证明当下的价值和合理性,更侧重于当代与古代的‘同’,对当下的否定相对淡化些。站在古代看当下,则会倾向于以古代的标准和方式来评价当下,论证当下与古代的‘异’,强调当下所存在的欠缺,对当下更倾向于持批评、苛刻的态度。”〔5〕

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论及艺术批评的功用时说:“好的批评家会使我看到一幅画中最初没有感动我而被忽略了的东西,直至使我获得了审美感情,承认它是件艺术品。不断地指出艺术品中那些组合在一起的产生有意味形式的部分和整体(换言之,它们的组合),正是艺术批评的作用之所在。”〔6〕艺术批评虽带有很强的主观性,但有一定的准绳与依据,这个“准绳”和“依据”就是据以作出判断的那个行业“标准”。艺术批评的主要作用在于揭示作品的特征与意蕴,批评家应该通过对作品深入透彻的分析,将作品的优劣予以精辟入理和恰如其分的阐释。

三、当代书法批评体系的建构

就当下的书法研究现状来看,以史料研究为主,书法批评较为稀缺,而且在批评文章中也较少能看到自证和他证的逻辑思辨力量。其导致的结果就是书法的学习者和观赏者面对一件作品时常陷于困惑,在此背景下,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迫切。事实上,最近十年间,已有媒体和学者关注此事并作出了努力。2014年10月29日,《美术观察》杂志社主办了“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座谈会”(与会专家有李一、吕品田、李刚田、陈洪武、胡抗美、王元军等),并于当年第12期刊发《“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座谈会”纪要》和《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研究(征求意见稿)》,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在书法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陈洪武在发言中指出,“当代书法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能够为专业书法创作划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坐标,同时又能提升、引领大众的书法鉴赏水平,指导当代的书法教育。可以说,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是书法发展到现阶段的理性要求”。〔7〕

2019年5月6日,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新书发布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该书主编陈振濂说:“书法的根在哪里,培根怎么去培,书法的魂在哪里,铸魂怎么去铸,都离不开当代书法评价体系的建设。”〔8〕该书力求为当下及未来建立一个严密的书法评价的思维框架和理论模型。《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一书约三十万字,由陈振濂、朱培尔、姜寿田、刘宗超、方爱龙、王伟林、杨勇等16位作者历时三年完成,并于2019年4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刘宗超曾在“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座谈会”上发言说:“探讨与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就是为当代书法发展明确方向感、价值观、方法论。方向感即书法发展的目标;价值观能够明确书法艺术的好坏和高低;方法论就是为我们提供进行书法评价的技术路线。这个方法论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有了可操作性,就可以拿这个标准评判古代书法作品,评判当下书法作品,评判展览中的作品或者不参加展览的作品,要有广泛的适用性。”〔9〕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至少应经得起逻辑、学理、历史三个不同层面的严格检验。邱振中曾在《书法中的批评与书法中的理想》一文中指出:“逻辑层面指的是文理通顺,证据充分,论证严密。这是作文起码的要求,但书法报刊中相当一部分文章没有做到这一点。谈到学理,则进入学术、思想的层面,这里的问题小到一个概念、一个句子,大到一种观念、一部著作,它们往往与逻辑问题纠结在一起。历史的检验当然不是我们此刻能够进行的,它只是存在于我们所设想的历史中,但也同时存在于每一位作者和读者的心中,它首先是作者根据自己对这一领域历史的知识而对自己提出的要求。”〔10〕同时,构建当代书法评价体系需要关注其他姊妹艺术和学科的进展,并在借鉴的基础上将有关书法的思考尽力向前推进。

四、理想的书法批评

对历史的批评,需要一种建立在丰厚学养基础上基于审美的判断力,即能够给过去的书法家以正确的历史地位和正确评价;而对于当下的批评,则需要一种敏锐的鉴赏力,即我们常说的“洞见”,对同代人的批评,尤其需要那种活跃的、敏锐的鉴赏力。理想的批评应该二者兼备。

书法批评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反思能力的人,同时还得有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感,不能让所有人都挤到故纸堆里耙梳史料,史料的整理、发现当然重要,但当代书法需要有价值的批评,需要进行理论反思。因为对一件书法作品作出判断,不能仅仅依靠“本能”和“感觉”,批评是有门槛的。笔者曾提出:“理论素养是书法专业内进行自我省察、自我批评的前提,任何问题的提出,都是对当代书法的关注和关怀。批评文章貌似好写,好像胆大敢讲就行,不用泡在图书馆里查文献,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批评文章除了对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有更高的要求外,还有很多陷阱。初涉批评的作者,下笔往往显得自己比批评对象高明,只是指出别人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自己据以判断别人有问题的标准却躲在文章背后。因此,衡量批评质量的一个标准,就是看批评者背后有没有系统的正面立场作支撑,这种立场是不是比批评对象更有力,或者至少推荐了一种更有潜力的方向。好的批评,是使人在感觉到‘痛’的同时,还有一种向上的动力。”〔11〕

近年来,中国书协主办的“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批评家高研班”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中国书法评论人才培养班”的相继开班,均旨在点亮理论批评在推进书法艺术发展中的烛照之光。学员们的研究大都带有反思的意味,其中不乏理论与创作兼擅者,故所论多有切肤之感。理论反思或许将引领他们自觉地展开全新的学术人生,并把书法批评引向全面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整个书法批评的繁荣发展。

注释:

〔1〕[法] 阿尔贝·蒂博代著,赵坚译《批评生理学》,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165页。

〔2〕[美] 沃尔夫、吉伊根著,滑明达译《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3〕同〔1〕,第7页。

〔4〕[美] 勒内·韦勒克著,丁泓、余徵译《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

〔5〕方波《书法学科视阈下的书法批评史的叙述与研究》,《西泠艺丛》2021年第4期。

〔6〕[英] 克莱夫·贝尔著,周金环、马钟元译《艺术》,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5页。

〔7〕《“建构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座谈会”纪要》,《美术观察》2014年第12期。

〔8〕马李文博《书法门类迈出“顶层设计”第一步》,《中国艺术报》2019年5月20日。

〔9〕同〔7〕。

〔10〕邱振中《书写与观照:关于书法的创作、陈述与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页。

〔11〕杨勇《卷首语》,《书法》2019年第12期。

杨勇 上海书画出版社副编审、《书法》杂志副主编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