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花传统文化「黄梅戏 非遗」

互联网 2023-03-23 22:55:00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绣花传统文化「黄梅戏 非遗」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挑花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刺绣工艺,在我国流行地域也很广,除汉族外,还有瑶族、苗族、佩族、土家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都盛行挑花。旧时,挑花在黄梅是一项非常普及的手工艺,妇女在农闲都以挑花为乐,俗曰“黄梅有女皆挑花”。

所谓“挑花”,据《中国民间美术辞典》中“挑花”词条解释:“挑花,也称‘挑织’或'十字花绣'。是刺绣的一种针法。它以十字形的针法来显示其特点,即在布料上依据经纬线组织,用细密的小十字'挑'织成花纹。'十'字形有大有小,根据棉麻布的经纬数纱,一般每个十字针有六纱、五纱和四纱等区别。”因以十字架为主要针法,故民间又将挑花俗称“架子花”,绣女根据纹样格子的大小,在底布经纬线上数纱,横竖纱线数量一致,然后进行挑绣。

黄梅挑花形成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黄梅挑花历史悠久。挑花这一民间刺绣工艺在黄梅传承至少有五百年的历史了。

黄梅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处鄂东与皖西接壤,与江西九江隔江相望。沿江一带自古以来主要种植棉花,号称“百里棉区”。旧时几乎家家纺线、户户织布,有女皆挑花。由于地处江边,故常遭“十年九水”之灾。当地乡民被迫外出逃荒,一些当地民间技艺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

男人打渔鼓、打莲响、划旱船,也和女人一起搭配唱采茶小调,黄梅戏即由此而兴并传入安徽;女人则用针线为人挑织衣物服饰而得以谋生。在外逃荒流浪期间,所到各地见多识广,充分吸收各地民间刺绣工艺之长,并融会贯通自成一体,挑花技艺日趋成熟。一到丰收年景,这些民间技艺又在人们自娱自乐、自绣自用方面派上用场。

昔日,在黄梅每逢二月花朝节、五月龙船会、娘娘会、庙会等节会,以及赶热集时,十里八乡的姑娘和妇女们,都是身穿团花锁花边的上衣,下穿有挑花花边的裤子或裙子,脚穿挑花鞋,头披挑花头巾,手提挑花包袱,怀揣挑花汗巾,儿童胸前还戴着挑花诞兜。人美花更美,犹如争艳斗彩的比花盛会。这种场合也是姑娘、大嫂们相互交流挑织技法、观摹学习的机会,更是年轻姑娘向情人传递挑花信物的机会。

在黄梅当地曾流传着关于挑花的情歌:“挑花手巾四方方,打个疙瘩甩过墙,千年不见疙瘩散,万年不见姐丢郎。”“二绣手巾两面花,姐想情郎郎想她,乖姐想郎人勤俭,郎想乖姐会挑花。”

挑花,作为黄梅当地一门世代相传的民间手艺,倾注了广大绣女大量的智慧和心血,寄托着她们对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黄梅挑花图案丰富,以寓意吉祥的动植物为主

挑花图案非常丰富,多以民间传统文化中寓意吉祥的花鸟虫鱼、祥禽瑞兽、神话故事、戏曲人物、吉祥文字,以及生活中的日常用具、劳作娱乐场景等图案为主

诸如梅、兰、竹、菊、莲花、百合、葫芦、灵芝、福寿双桃、琴棋书画;连年有余、蜂飞蝶舞、鸳瓷戏水、丹凤朝阳、喜鹊登梅、二龙戏珠、麒麟送子、八狮翻山、四虎抢宝、鲤鱼穿莲、划龙舟、打莲响、花灯会、游春踏青;寿字纹、万字纹、诗文骨牌心;等等。人们以此祈盼人寿年丰、幸福美满,以及驱邪避灾。

如在当地流行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方巾纹样,中间团花为20个方块,像骨牌状,俗称“骨牌花”。每个方块充填一黑体字,组成一句诗:“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四周饰以卷草式的荷花莲蓬纹样。人们以此表达对国泰民安、家庭幸福的向往和期盼。

一块布、一根针、一根线,再加一双巧手,黄梅挑花艺人无需样稿就可挑绣出各种精美的图案。所用底布是家里自织的“家机布”,将其染成藏青色、葱绿色、靛蓝色、土红色,有的甚至直接将白粗布作为挑花底布。

挑花的构图严谨,针法独特

挑花分单色挑花和彩色挑花。单色挑花,又名素挑,以底布颜色为基调,以单色线来挑织,多为黑底白花或白底黑花,色彩单纯素雅。彩色挑花,又名彩挑,以纯青土布为底色,以白线或黄线挑织出纹样的轮廓或骨架,中间细节用红、黄、蓝、绿等色彩表现。

1、挑花线的选择

所用挑花线,以前多为自纺单色的棉线,以白棉线为主,兼用其他色线,后来多用五彩丝线,现在多用色彩艳丽的膨体纱来挑绣,黄梅挑花多用藏青大布为底布,以藏青染料调制茶叶水染布,当地人称其为“茶布”,不易褪色。挑花时,先根据纹样范本以白色棉线在底布上挑出大的骨架,再用少量的桃红、朱红、粉红、鹅黄、粉绿、湖蓝等亮而纯的色线充填纹样的主要部分,这些靓丽的色彩与深色底布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鲜明而沉着。其他素挑单色有红底白花、红底黑花、蓝底白花等。

因为挑花是以分格数纱、十字走针、直线几何造型的方式来组织图案,故在构图上艺人都遵循着传统的严谨格律,在造型上也采取平视、散点的方式,所有形象都呈平面化。主要花型有团花、填花、角花、边花等。

2、挑花纹样构图严谨,画面饱满

艺人在挑织方巾时,先从中间团花开始,这是画面中的主花,为所有挑花纹样组合中最完整的部分。所采用的格式非常广泛,多是一些以圆形、方形、椭圆形、多边形为主的适合纹样,因而很多纹样都是方中见圆或圆中套方,其形式语言都是以直线为主的几何形。构图规整严谨,画面饱满热闹。

这些团花各种骨格中都有,有的呈直立状,有的向四方旋转,有的则采用辐射状向四面八方扩展,呈四方连续形式;有的画面各方都很对称,趋向一致,排列整齐;有的虽东西南北各具一形,但不乏严谨,组织毫不素乱。这些团花虽是以格律形式来组织的几何形,但图形饱满而生动,是非常完整的适合纹样。

花边又称“边花”,就是衣物边缘呈二方连续带状排列花样,单个花样又多呈直立式、下垂式、流线式,其内容多为七仙女、九莲灯、抬花轿、渔樵耕读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挑花中,很多纹样的组织形式都采取花包花的表现方式,即确定纹样形象后,先挑好外缘轮廓,再将各式各样的花朵、果实、纹饰填入其中,其内部结构呈网状、梯状和散点式排列,所填充的纹样能巧妙地适合外缘轮廓,能很好地以形象表现内涵。

如在“连年有余”的大鲤鱼轮廓中充填“吉庆”二字和其他象征吉庆的纹饰,这样使画面更丰富饱满,内涵更深,也更耐看。若是大幅面的床单、被面、门帘等,其中间团花少则两三组,多则四五组,其造型、寓意各不相同;然后,在各组团花之间穿插点缀一些散点几何、植物、动物、人物等小纹样;最后,用狗牙齿、犁头尖、瓜子米、茉莉花等样式来锁边。

在表现大型场景时,有些艺人也打破挑花的常规格局,采用平视的方法来层叠平铺纹样,尽量全面地展示每个部分。如“抬花轿”门帘,就是把农村接新娘时的抬礼盒、吹喇叭、抬花轿等场面,一组一组地按顺序排列挑出来,组成一幅热闹的风俗画。

3、黄梅挑花独特的针法

在针法上,有十字针、双面针、直线针、空针、牵针5种。主要以十字针为主,艺人根据土布的经纬线来数线挑绣,因为土布织线较粗容易数,横竖各数两根纱或三根纱后,再下针拉对角线,每两针形成一个“十”字架,“架子花”亦由此得名。

还有一种挑织方法叫“撇花”,这种挑花原理与提花技艺很相似,其反面针脚能显示出和正面相反的花纹。正面为限纹,反面为阴纹,两面都很精彩。这种撇花针法目前已基本失传,很少有人掌握。

挑花绣品用于各种人生礼俗中,凭借口传心授得以传承

按当地习俗,女孩子从十余岁起便跟随祖母、母亲、姐姐或其他女性长辈学习挑花。旧时,挑花绣朵为女子绣房之事,俗曰“小姐的绣房,老板的铺房”。其传习方式一般是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由母亲向女儿、婆婆向儿媳等一两个人之间的口传心授,其师承关系仅限于女性圈子,从祖母到婆母、姑妈和婶婶,从外祖母到母亲、姨妈和舅妈。到后来,妹妹、姑嫂及同村的邻居姐妹之间都成了一种互相学习、亦师亦友的关系。挑花成为女子必须学习的女红,也是她们的人生第一课。

与其他地方的绣女一样,当地女子在出嫁之前必须挑织各种绣品作为嫁妆,有时也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女子的聪明才智和心灵手巧都体现在挑花这门手艺上,民间笑称“不会挑花的姑娘嫁不出去”,

挑花绣品广泛应用于各种人生礼俗中。旧俗中,小孩未出生时,其母亲就要回娘家住一段时间为其挑绣各种衣物鞋帽,待出生后“三朝”时由外婆以“送祝米”的形式送过来。婚嫁时,姑娘要挑绣各种绣品作为嫁妆,新婚时装点洞房,待到入洞房“问花”时,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会问新娘,让其介绍所绣每个花样的内容、寓意等,想以此问倒新娘,借机起哄热闹一下。

挑花绣品种类繁多,常见的近40余种,有成人穿用的衣服、头巾、汗巾、被面、床单、枕巾、门帘、桌布、帐沿、枕巾、围腰、鞋子、鞋垫、袜带、裕链、腰带、烟袋、香袋等,还有儿童穿用的衣服、披风、背心、肚兜、帽子、诞围、鞋子等。以美观和实用紧密结合,所挑纹样都被安排在衣物容易磨损的地方,如在头巾、抹腰的中心部位都挑一组大团花,在衣服的胸前、衣摆、袖口和裤管等部位都挑有结实的花边,耐磨。

黄梅挑花体现出强烈对比与和谐统一,具有稚拙美和清新感。2006年5月,黄梅挑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百年来,挑花技艺一直在黄梅绣女之间默默传承,挑花绣品也以其特有的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正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所说:“在各种节日里,当妇女把自己千针万线做出来的挑花布当做围巾或头巾或包株等使用时,她们既要别人分享自己精心制作的艺术品的喜悦,也为自己创造了这种卓越的艺术品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