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拍卖的局限「拍卖猫腻」

互联网 2023-03-23 14:17:0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传统拍卖的局限「拍卖猫腻」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今中外,艺术品作为商品进入流通以来,赝品问题便一直如影随形。那些年虽然从业者对之人人喊打,但是至今造假仍然屡禁不止,在利益的光环下何种手法都出来了,包括已经在地下安眠的艺术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拍卖行业中最常用的潜规则吧!

1、画册和著作,争议拍品徐悲鸿《九方皋》(油画)

落款为徐悲鸿、作于1931年的油画《九方皋》以1.02亿元高价在12年6月底举办的上海某卖会上落槌。当时拍卖行在拍卖之前介绍此作事源于“约翰·贝拉家族收藏”,但无法提供证据。最后该家族后裔又向国内媒体发表独家声明称该家族从未出售过任何艺术品收藏……

徐悲鸿/油画/《九方皋》

当时拍卖行和买家认定油画《九方皋》为徐悲鸿真迹的最重要依据是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再版的《徐悲鸿全集》收入了这幅作品。该画册注明的主编者为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和徐悲鸿纪念馆,但是徐悲鸿纪念馆方面却否认出过这本书。就这样一本画册产生了意愿的拍品。

2、专家,争议拍品黄庭坚《砥柱铭》

当年拍卖中,黄庭坚的《砥柱铭》以4.368亿元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中国目前身价最高的艺术拍品。

黄庭坚/《砥柱铭》(局部)

然而从成交之日起,便遭到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当时许多业内人士认为《砥柱铭》露出了太多的马口安平。这其中就有接连写错字。在《砥柱铭》407个字里,有很多的错字。比如“函谷关”的“函”写成“亟待解决”的“亟”,“桀”字的左上角写成“然”字的左上角,“金銮殿”的“銮”中间应是两个“糸”,它却写成了两个“幺”等。然而“真迹说”的某两位专家分别从《砥柱铭》的笔法结字以及其它方面认为作品为真,认为该件作品为黄庭坚大字行楷前期到晚期书风转变期间的产物。

3、“拍托”/挂靠拍卖,事件:安徽汇德和安徽历藏的“流拍谜局”

事件源于2011年1月9日,安徽汇德在上海开展的一场离奇的大型拍卖会:所有拍卖品流拍,现场除了卖家,剩下的几个买家都是一些受雇的小毛孩子。而这家叫安徽汇德的公司也并没有拍卖资质,而是挂靠在某拍卖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举办这样一场走过场的拍卖会,其实很简单,就是骗取藏家的服务费。当时所的2千多件拍卖品加在一起服务费就在千万元以上。而且,这种服务费与藏品是否拍卖成功无关。即使流拍,服务费也不会退还;“拍托”则更不用说了,大多数时候是左手倒右手推高拍价。我相信现在的各大拍卖行里也应该都是这样的。可能现在比原来稍微要好一点了。

4、虚台成交价格,争议拍品宋徽宗《桃竹黄莺卷》

2005年年初,北京某拍卖公司的第一场拍卖会,就刷新了拍卖纪录。一件宋徽宗的《桃竹黄莺卷》以6116万元人民币落槌。而此前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拍卖纪录则是2530万元。但拍卖过后不久就被证实,竞拍得主只向拍卖公司汇出了1500万元。

宋徽宗/《桃竹黄莺卷》

与上面几点比较,小编觉得这个应该是用的最多的。 因为运作路线很简单:买家、卖家、拍卖行会事先约定一个真实的成交价,拍卖会上,买家或卖家会联系一些“托儿”,虚抬该艺术品价格。在叫价达到策划好的价位时,拍卖师就会落槌。但这个价钱是给别人看的,真正结算时还是按照事先策划的价钱结算。

媒体,争议拍品晋索靖《出师颂》

在该件作品以高价格成交之前,媒体以及拍卖行本身对于该件作品的解读都是说该件作品为晋代“索靖真迹”、“现存最早书法”等。

《出师颂》局部

可后面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画研究院副院长王伟平先生,质疑了“索靖真迹”说法,且同时指出:如果这幅作品以2000万元的高价成交,媒体的作用在50%以上,如果媒体不宣扬,1000万元都卖不掉。这足以见媒体炒作之威力。

这个行业水深。“艺术藏品收益好,投资入行需谨慎”。

欢迎关注山人说艺头条号,在这里你将获取最新、最全、最不一样的艺术文博资讯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