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书单推荐「2020必读书单」

互联网 2023-03-23 09:20:5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艺术书单推荐「2020必读书单」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BOOK LIST

艺术书单

2018-2019

博雅好书2018大盘点,

今天轮到艺术类!

数量不多,但本本精品!

老规矩,留言赠书哦!

中国美术

烟霞丘壑:

中国古代画家

和他们的世界

26题论画史,

全面扫描古代绘画绝妙瞬间;

掌故趣闻说大师,

完美呈现中国艺术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绘画精妙之极,也丰富之极。本书虽篇幅短小,但暗含画史脉络,深具辞书绵密。作者分二十六题,以轻松的笔法、隽永的文字,将中国古代画家和他们生活的世界做了简切的勾勒,以引领读者登堂入室,亲近富有人格魅力的绘画大师,领略中国绘画的烟霞丘壑,感受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

尚刚,1952 年出生于北京。曾赴黑龙江下乡八年半,自1978 年春起,先后在黑龙江大学中文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系读书。现为文学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主要著作有《元代工艺美术史》《隋唐五代工艺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等。

心画:

中国文人画五百年

(典藏版)

布面精装、高清四色

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

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

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

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

卜寿珊,美国著名艺术史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研究。

风格与世变

本书以世事变迁来诠释中国文人画的风格史,以一个个精彩的个案,对“风格”与“世变”之关系进行了探讨,如元代李郭风格之发展、浙派画风、吴派画风、文徵明画风之转变等。大多文章都是从一两幅作品风格上的新变切入,联系世变寻找促成风格转变的原因,知人论世,文章立论严谨,史料翔实,论述有力,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石守谦,艺术史研究者,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现在是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2012年当选为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美术史》《移动的桃花源 : 东亚世界中的山水画》等书。

虚拟的殿堂:

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

与后世想象

豆瓣评分8.9

视野宏阔而目光锐利,

读之恍若置身南宋。

本书站在宏观的大历史视角,以时局变迁下南宋官制异动为经,以宫廷画师的职官迁转、调度运作、画艺薪传为纬,剖析为何宋室南渡,朝廷无法复制如同北宋翰林图画院,省舍独立的实体画院。南宋由“御前画师”“非御前画师”两大模式供职宫廷,此为远绍唐代,汰换北宋,孕育元、明、清宫廷绘画机构运作机制的摇篮推动者。这一运作模式,在宋亡后不断转型,由御前画师蜕变为实体画院,任凭后世构筑对南宋画院制度的想象。

彭慧萍 ,中央美院史论系博士,斯坦福大学艺术史博士,现任职于Art Institute of Chicago,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书画史,宫廷政治制度史。

西方艺术

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什么是当代?它如何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艺术又如何体现当代性?

什么是全球化?它对当代艺术有怎样的影响?它如何改变了我们个体的认知经验?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是否看得更全面、更清晰了呢?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视野?艺术走向终结还是审美又回归了?传统与前卫更加对立还是正在相互融合?继《后现代之后》和《穿越后现代》两书后,作者再次聚焦当代艺术前沿,结合理论与实践,分析当代视觉艺术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问题。

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外国美术史教研室主任。著有《后现代之后》《穿越后现代》《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世界现当代艺术史》、Chinese Modern Art 1980s & 1990s (USA)等。

另类叙事:西方现代

艺术史学中的表现主义

本书基于作者多年研究古典艺术的深厚功底和现代艺术史的崭新视野,反思和挖掘长久以来西方艺术史学中被忽视的一种另类叙事——表现主义的故事。作者强调“艺术是诗,更是美”,系统梳理一种不同于再现和体制化古典主义的艺术史学传统,从而强调“视觉”人文主义的发展线索。该书尝试在当下的学术语境和现实关切之下,直指西方艺术史学史研究和发展的薄弱环节,通过洗练和重塑这段被遮蔽的历史,确认其在图像和媒体时代所具有的人文主义和知识批判的价值与意义,评析深入,视角独特,资料丰富。

张坚,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艺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2013—2014年度)。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现代美术史和史学史,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主要著作包括《视觉形式的生命》《西方现代美术史》等。

《图像证史》(第二版)

一本关于

历史学家和艺术史家

如何使图像成为可靠资料的

入门书

图像是历史的遗留,同时也记录着历史,是解读历史的重要证据。从图像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过去的影像,更能通过对这些影像的解读探索它们背后潜藏着的信息。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文化的……“一幅画所说的话何止千言万语”。面对数量难以穷尽的图像,历史学家也就面对着惊人的宝藏,但宝藏下面,也隐藏着难以觉察的陷阱。

彼得·伯克以其杰出新文化史家的广阔视野,对包括工艺品、画像、雕塑、电影、电视、平面广告等的多种视觉材料进行了分析,关注的重点并非这些图像本身,而是如何利用它解读历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的机遇与危险。

彼得·伯克,英国历史学家,当代著名新文化史家。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研究员。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

设计艺术场

关怀的设计:

设计伦理思考与实践

新一代的设计师,必须回归根本,从人文伦理的角度来看设计。同时,也要从设计的角度来回想伦理道德,思考设计与人类、社会及自然万物的关系。这样,才有可能做出好的、有意义的设计。本书由设计大师靳埭强与资深设计师潘家健撰写,理论与实践兼备。第一部分从理论的层面讨论设计伦理及与之相关的人文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第二部分通过精选的二十多个设计个案,分享设计师在设计工作中实践设计伦理思维的成功经验。

靳埭强,香港平面设计教父、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靳与刘计顾问公司创作总监。在香港及海外获奖数百项。

潘家健,2009年受靳埭强之邀为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撰写设计伦理课程,2011年在该学院担任设计伦理课程导师。

字体设计100 1

字体设计不仅是一项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实操,也是一种有着千年历史积淀的社会文化。本书追本溯源,以文化为本,结合大量的中外经典案例,以浅显的语言系统论述了100个字体设计的课题,从基础概念、文字源流、字体发展、文化探索、专业知识、创作实践等多个维度叩问传统与现代字体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涉及广阔的中西字体设计领域,希望邀请读者一起探求已知或未知的字体设计文化,开启另一个设计的新领域。

靳埭强,香港平面设计教父、世界杰出华人设计师,靳与刘计顾问公司创作总监。在香港及海外获奖数百项。

建筑的寓言:

著名建筑师演讲录

本书希望为大众提供一个通过创意解读建筑设计的全新视角。书中汇集了参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雅庄建筑设计讲座”的八位著名建筑设计师的演讲。他们用通俗的语言与听众分享了建筑生成的点滴,用先锋的思想为大众带来启发,以跨界的身份为从业者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演讲,我们得以见识建筑的平凡与伟大,以及建筑师的重要与“渺小”。八位建筑师的思想碰撞,展现了中国建筑界的思想新高度,对读者颇具启发意义。

庄雅典,美国纽约注册建筑师、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建筑硕士,拥有超过三十年的设计经验。

2019敬请期待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

与内心世界

本书结合艺术史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藉由相关图像和史料,从人性的角度和常理心,去观察和剖析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和他对待所藏艺术品的态度。作者细腻而深入地解读乾隆皇帝在处理以上种种问题时,心中所可能经历的感性与理性的衝突,以及他最后的抉择和表现,据此勾勒出这位历史名君个人的内心生活与价值取向。

陈葆真,普林斯顿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

里帕图像手册

16世纪末出版的图像手册常被艺术史学家用来破译古典艺术作品寓意内涵的图像志参考手册。里帕在前人基础上,从古代文物、神话传说、中世纪动植物志、古典诗歌乃至舞台剧中撷取视觉表达资源,综合了古代徽志及"寓意"的艺术,将抽象概念进行视觉化呈现,用文字构思创意出一系列拟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