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期,各种艺术「寿山石雕起源」

互联网 2023-03-22 21:41:04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什么是寿山石雕的鼎盛期,各种艺术「寿山石雕起源」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件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一定是在某种强烈情感的支撑下而产生的。而这情感大多数源于创作者所处的地域环境、文化以及当下的时代背景。

一、 福州地域文化与寿山石雕刻艺术产生的背景

福州隶属福建省,别称“榕城”, 具有独特的古城风貌,历史上长期作为福建的政治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被誉称为“闽都文化”的域特色文化。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福州地区沿有着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等海洋文明显著特征的地域人文底蕴,孕育出了闽都四大文化品牌: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以及寿山石文化。三坊七巷被称为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昙石山文化遗址出土了福州早期的陶器,将福州历史文化推近了近千年;船政文化却孕育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展现了近代中国先进科技、工业制造及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丰硕成果。此外还有上下杭、朱紫坊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巷;以及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旭、林觉民等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文人。正是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寿山石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持和精神支撑,造就了历代寿山石雕刻创作者们勇于创新、虚心好学、博采众长的匠心精神。他们将美学思想与时代特征想结合,创作出了无数艺术佳作,彰显了闽都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纳福》 坑头天蓝冻石

作为闽都四大文化品牌之一,寿山石雕刻艺术发展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福州桃花山南朝墓中出土的“石猪甬”,是现今所发现的最早的寿山石雕刻作品,而藏于福州市博物馆中一件寿山石雕作品《翁仲》,其雕刻形制与汉代玉雕翁仲风格一致,曾有专家推测为汉代之物。元明之际,王冕创造性的以软石入印,柔而易攻、色质斑斓的寿山石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文人制印的首选材料。在数百年的发展中,寿山石雕刻艺人们在传统印玺的基础上,融合了玉雕、石雕、木雕、竹雕等百家之长,充分发挥了寿山石自身的纹理、色质特性,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寿山石雕刻艺术。清代,高兆《观石录》、毛奇龄《后观石录》将寿山石推向了当时文化、艺术审美的浪尖,文人雅士、达官贵人争相收藏。而寿山田黄石,更因其有“福、寿、田”之名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进而把寿山石雕刻艺术推向了时代顶峰,由此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创作者,他们为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酒中仙》 芙蓉石

二、 当代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发展

寿山石雕刻艺术源于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复兴于当代。鼎盛时期,形成了各种艺术流派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或淳朴深厚、或精巧玲珑,精品多被宫廷所收藏。

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流派主要分为东门派与西门派两大流派。东门派以圆雕擅长, 鼻祖为清同治光绪年间的林谦培。圆雕作品观赏性极强,观者可从不同角度看到工艺品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对石材进行雕刻。而西门派则以典雅著称,其中又以“薄意”为其代表,鼻祖为西门外凤尾村的潘玉茂,其弟子多集中西门外凤尾村一带,故称为“西门派”。 寿山石“薄意”雕刻技法,是寿山石独有的一门雕刻形式,其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深受世人喜爱。

在传统“东、西门派”之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寿山石界出现了一门“新兴”创作流派——“学院派”。彼时中国文化艺术百业待兴,恢复高考后一大批接受了当代美学教育的创作者从各类大中专美术院校毕业后,把自身所学融入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中,在形式感与创作技法上都与传统东、西门派有所区别。“学院派”中,王则坚是其中代表之一,他将现代美术理论和雕塑绘画要素与寿山石雕艺术相结合,使长期以来以具像为主的寿山石雕艺术冲破传统技法,体现了创新的理念。

而无论是“东门派” “西门派”还是“院校派”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各流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日益密切和频繁,在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现如今寿山石雕已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高雅文化的代表,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爱石、玩石、赏石、藏石人士,在玩石界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作为传统寿山石雕刻艺术传承中的一员,笔者自幼跟随祖父林发述大师学习寿山石雕刻技艺,继承家学,而后又得陈益晶大师悉心指导,专攻寿山石圆雕与浮雕技艺。林发述、陈益晶两位均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也是当代“东门派”雕刻派系的代表人物,授徒多人,毫无保留将自己的经验传授于徒,为寿山石“东门派”的延续与寿山石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作出了诸多贡献,也成为了我艺术生涯中影响最深的人。

三、 寿山石雕刻艺术的形式美

寿山石雕刻艺术成为福州的特色,因其独特的内涵和艺术价值而闻名。创作者思想观念的融入与创作题材的不断变化,使艺术作品成为形式美的载体。例如,吉祥意识的出现,孕育出人们对美好幸福、吉祥平安的追求与向往,以至于此后的创作“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如龙与凤凰,就常用来象征祥瑞;鹤则象征长寿;竹子象征正直、坚韧挺拔,同时赋予节节高升的寓意;荷花象征坚韧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这便是寿山石雕艺术形式美的内在意蕴。

发展至今的寿山石雕刻技法成熟、多样,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高浮雕、镶嵌雕等技法,在创作形式的表现上也是多种多样。作品整体讲求布局端庄稳重、和谐统一,巧妙利用石材色彩的差异进行“巧色”处理,以增强作品艺术性,彰显高雅情操。丰富多样的雕刻技法,造就了寿山石雕艺术的形式,促使其精妙绝伦。

受林发述大师与陈益晶大师影响,我尤喜圆雕人物的创作。人物的神态、动作特点,甚至是发丝飘动的方位林发述大师都十分注重,有极高的要求。也正因此,为我在此后的寿山石雕刻艺术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因材施艺,因色取巧,没有足够的艺术功底是很难驾驭的。作品《道法自然》将石材红色部分处理为老者裸露在外的脸部、手部与玩耍中的孩童,使作品呈现出除裸露在外的部分外,里面还裹藏着更多与裸露部分相同材质的幻觉。在人物面部的表现上注重以目传神,眉毛、眼睛等细节部分则多用点刻或短冲刀。处理须发与人物衣纹时,线条多以轻捷流畅为主,寥寥几刀以表现人物衣饰的褶纹与须发飘动的自然之感。

《道法自然》高山石

作品《航登彼岸》,将中国画的写意画理融进雕刻中,在人物服饰上携刻装饰花纹, 使作品出现禅、艺结合的美学格局,映衬出空灵静幽,安宁悠远的意境。令观者如置身于山水林间,高山行云流水下任远随缘、寻觅真我的超脱之感, 呈现“禅”的意境。

《航登彼岸》 善伯洞石

四、 结语

作为新时代的寿山石雕艺术工作者,我们肩负着时代的见证者与建设者的使命,任重道远。应努力实现地域文化特色价值内涵的全面传承与深度融入。抒写寿山石艺术发展的新征程、绘制新画卷,创作出更多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新时代优秀作品,为寿山石雕艺术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青年雕刻工艺师 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