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故宫双松斋」

互联网 2023-03-20 13:02:48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故宫双松斋」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2年是素有“民间故宫” “书画家之家”之称的荣宝斋成立350周年。8月7日,荣宝斋广州分店推出重磅展览“荣宝斋与艺术家”,专门从馆藏作品中遴选出岭南画派重要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展出,同时有全国28位当代优秀艺术家近作参展。该展览作为荣宝斋350周年庆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呈现了荣宝斋在传统书画领域的深厚底蕴,更以积极的姿态深度链接岭南文化艺术传统,并通过当代水墨艺术板块呼应岭南进取兼容的地域精神。

联结北广两地的历史渊源,打通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

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在展览前言中指出,展览最大的特色是联结北京与广州两地的历史和当代文化渊源,打通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文脉。“岭南画派极具现代意识,京津画派又努力回归传统,北京画院和广东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作为两股继承与变革的力量,都在新的历史时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东西方绘画的交融、观念的转换、方法的自觉,催生出更为丰富的文化变奏,但本次展览并不限于京粤两地,广泛地关联了全国各地的代表性的变革传统的书画家和融入世界的当代艺术家。”

尹吉男认为,展览的另一个特色则是凸显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线索,呈现了多元的思想方法和艺术实践,如梁铨、陈永锵、许钦松、徐冰、江宏伟、刘云、李劲堃、李津、刘彦湖、刘庆和、徐累、方土、武艺、史金淞、桐溪小蝉、林蓝、丘挺、魏青吉、高茜、鲁大东、彭薇、徐华翎、王牧羽、祝铮鸣、康春慧、陈督兮、周名德、于瑜等艺术家的近作,可以看到当代艺术的中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生态。

“荣宝斋与艺术家”特展分为两个板块: 一、荣名岭南:荣宝斋与近现代书画家;二、质以代兴:荣宝斋与当代艺术家。前者所选作品以荣宝斋斋藏作品为主,凸显了荣宝斋与近现代岭南地区艺术家的互动关系。后者聚焦于当代水墨和以东方艺术传统与符号为基础进行当代视觉转化的作品,艺术家年龄涵盖老中青三代,兼顾当代岭南地区水墨艺术家。

凸显荣宝斋与岭南地区艺术家的合作共生关系

策展人丛涛对南都记者表示,“荣名岭南:荣宝斋与近现代书画家”立足于荣宝斋在中国近现代美术领域丰富的收藏,展出包括居廉、康有为、梁启超、叶恭绰、何香凝、林风眠、关良、黎雄才、关山月、赵少昂、高剑父、陈树人、黄幻吾、杨之光等诸多岭南籍书画家的艺术精品,对荣宝斋在与岭南艺术家合作共生关系的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以“二高一陈”(即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代表的岭南籍画家亦是20世纪初期崛起的岭南画派的奠基人,他们培养的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之光等则在其基础上开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水墨新风。岭南画派画风极具地域特色,常以岭南特有风物入画,具有现实关怀。“二高一陈”均有日本留学经历,他们倡导艺术革命,通过折衷中西绘画,发展了现代国画。同时,高剑父也是“新国画”这一著名艺术主张的提出者。以上种种,奠定了岭南画派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特殊地位。

丛涛指出,荣宝斋与岭南画派的前辈们,有着深厚的情谊,关山月到北京就要来荣宝斋, 1959年,傅抱石、关山月合作创作人民大会堂巨制《江山如此多娇》,荣宝斋从特制笔墨到装裱给予全方位的“后勤”支持。20世纪90年代,有关方面决定将原画交博物馆永久保存,原展示空间需要一张高度还原的摹本,重置临摹的任务又落到了荣宝斋的团队身上。经过精心描绘,摹本再现了原作的神采和气势,得到了原画作者之一关山月的肯定。

作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荣宝斋曾助力岭南画家走向全国。著名画家陈永锵的艺术起点与荣宝斋密切相关。陈永锵早期代表作《鱼跃图》在1973年获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引起全国关注。次年荣宝斋将其用水印木刻的方式发行于全国,令陈永锵笔下的鲤鱼成了岭南花鸟画的一种经典图式,为其赢得了“鲤鱼锵”的雅号。

本次展览展出广东近年历任美协主席许钦松、李劲堃、林蓝的作品,见证广东美术与荣宝斋当下往来。2013年,北京荣宝斋为时任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举办大型个人山水作品展,这是荣宝斋首次为当代岭南画家举办个展。李劲堃在2011年策划大型展览《百年雄才》,是其从创作者走向研究者的重要锚点。作为该展览研究成果的6卷《百年雄才:黎雄才全集》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是迄今研究黎雄才艺术最权威的出版物之一。

居廉《梨花天牛图》

始终与不同时期艺术的“当代创作”发生深度关联

特展的第二部分“质以代兴:荣宝斋与当代艺术家”,聚焦当代水墨和以东方艺术传统与符号为基础进行当代视觉转化的作品,展现出无论时代的审美观念如何变化,荣宝斋始终坚持对东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传薪,并且自觉延续荣宝斋与不同时代的“当代艺术家”保持紧密关系的宝贵经验。这一板块的多元艺术实践也勾勒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活力。

徐累《岸》

以方楚雄、许钦松、李劲堃、林蓝为代表的艺术家承袭岭南画派衣钵,探索具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水墨风格;以徐冰、史金淞、魏青吉、于瑜为代表的艺术家则在深入思考东方文化传统的同时自觉拓展水墨精神的内涵和边界;江宏伟、武艺、丘挺、彭薇、桐溪小蝉、方土、陈督兮、王牧羽、周名德、高茜等艺术家则更多地从传统语言内部延伸出个人的精神世界和当代视觉符号;梁铨和刘云的作品,在融合中西美学精神,探索现代形式风格方面取得了成功;而刘庆和与李津则将都市文化与传统笔墨相互融合;以徐累、徐华翎、祝铮鸣、康春慧为代表的新工笔艺术家展现出图像学层面的思辨性;而刘彦湖与鲁大东则将传统的书法扩展为具有当代视觉意义的艺术实践,成为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

策展人丛涛对南都记者表示,这次展览通过对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系统性梳理,同步思考和展望新的文化格局和当代艺术前景。回顾荣宝斋350年的历史经验,她与不同时期艺术的“当代创作”都发生了深度的关联,希望她继续保持这种活力。“我们做这个展览,其实是想呼应岭南的精神——进取兼容,荣宝斋不是一个只面向传统和过去的机构,我们同时要介入当代,要面向未来,要跟更多的当代艺术家,包括80、90的年轻水墨艺术家合作,开拓一个新的中国当代水墨的格局。”

重要作品——

高剑父《寒山枯树图》

高剑父《寒山枯树图》

这是高剑父非常典型的代表作品。高剑父作为岭南画派的代表性艺术家,他最早提出折衷中西这一理念:运用中国画的笔墨,融入西方的写实精神和对现实的关怀。因此,他描绘了很多中国传统绘画里不会表现的题材,比如枯树,画中弥漫四周的烟霞,真实感极强。

关山月《山花烂漫》

黎雄才《雨后飞瀑图》

关山月《山花烂漫》与黎雄才《雨后飞瀑图》关、黎是岭南地区现代最重要的两位画家,他们直接得益于岭南画派“二高一陈“的脉络,他们的山水展现出了跟中国传统山水画不一样的格局,他们的画具有更强的、大山大水式的开阔的意境感。关山月的代表作是人民大会堂的《江山如此多娇》,黎雄才的“黎家山水”更多的是要营造一种真实的质感。

徐冰《背后的故事》

徐冰《背后的故事》

徐冰的作品一直是致力于深层次的思考文化,反思传统。右下角的签名Xu Bing是徐冰最经典的新英文书法,它们由英文组成,但书写形态却是中文的形态,这也是徐冰关于文化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如何融合、交织,从而产生中国当代的文化的,或者产生我们现在所谓的世界的文化的。

《背后的故事》要表达的是关于环保问题的思考。从表面上看它是一幅非常典型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它的玄机在背后。你在画框里看到的是各种垃圾,有树叶,有废纸,有各种塑料袋,艺术家把这些随时捡来的垃圾拼贴在一起,加上精心营造出来的灯光效果,你在前面看它就是一幅唯美的、古典的中国山水,但当你绕到背后看时,它完全就是一堆垃圾。徐冰通过这幅画传达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

史金淞《脱胎换骨——双松》

德国著名学者雷德侯认为,书法与文人画是模件化与个性的结合,其他艺术品是模件化的直接产物。史金淞的作品可谓践行了这一理念。这棵松树全部是铸铜或者铸铝的,但是艺术家又不是单纯地铸造了一棵松树,而是把树解构之后重新拼接。艺术家在此要表达两个观念:一是中国传统艺术其实都是可以拼贴挪用的,重新组合后就变成了一张新的作品;第二就是当代工业对于传统的重构,艺术家使用的金属材料呈现出很强的工业感,但当你结合墙上的光影来看,你能看到另一种全新的美感——那就是中国传统画喜欢描绘的窗前松影的质感,史金淞在适当的位置签上名字,这也成传统意义上另一件作品。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饶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