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鼻烟壶内画「中国内画艺术大师」

互联网 2023-03-19 11:12:2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非物质文化遗产鼻烟壶内画「中国内画艺术大师」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种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卢龙、抚宁、乐亭、滦县、滦南等地。它以在地面上轻快自如地扭动,细腻而风趣地表演见长。

昌黎地秧歌

(渊源)“昌黎地秧歌”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最早产生于元代,流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昌黎先民,为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借助无拘无束的手舞足蹈,来抒发情感,磨炼性格,寄托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是“昌黎地秧歌”的雏型。她历经昌黎人民世世代代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一地摊到舞台,而逐步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艺术种类。多少年来,凡遇年节或喜庆日子,地秧歌队伍遍及昌黎城乡,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演出,自我表现已成为昌黎人民世代相沿的传统习俗。“昌黎地秧歌”产生之初,男女角色均由男性扮演,追至元代,由于蒙古族女性较为开放,出现了由女性扮演的“妞”等角色。又由于秧歌可即兴参演,所以又出现了戴“缨子帽”的丑角,这一蒙古族的服饰,在“昌黎地秧歌”的表演艺术中一直保留至今。以前的昌黎地秧歌,不是单纯的舞蹈,而是有舞有唱、舞唱结合。直至清末民初,“唱”的部分转向了“莲花落”“二人转”“评剧”等舞台艺术,“舞”的部分,逐步演变为现存的纯舞形式。由于昌黎在地理上的位置及战争、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昌黎地秧歌”在发展中融进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民间艺术。如在秧歌开始和演出行进中,耍“少林棍”打场开道,所唱的《秧歌调》中揉有《凤阳歌》的韵律,即与山东、河南而来的大量移民有直接关系。再如;“丑”角的晃肩动作,即带有明显的蒙古舞蹈特点。地秧歌中出现过“踩寸子”的“妞”角,即是受满族服饰影响的产物。(特色)“昌黎地秧歌”以行当表演为主。主要分妞(类似戏剧中的旦角),丑(类似戏剧中的丑角)。在表演形式上分排街秧歌和场子秧歌,可即兴表演,又可表现某一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妞、丑角的道具以扇子为主,配角的道具以棒捶或团扇为主。各行当的表演各具特色,但总的要求是都要具有体轻、气提、腿沉、腰柔、肩活、腕灵、眼有神等艺术特点。伴奏为大喇叭加鼓、镲等打击乐。昌黎地秧歌的表演内容,除无固定情节外,大多数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生活风貌和戏曲、电影、故事中的片段,取材广泛,叙事性较强。“昌黎地秧歌”的道具大多为劳动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如棒槌、烟袋、扇子、手帕等,这充分体现了昌黎地秧歌来自于平民百姓,是群众自娱性较强的一种舞蹈艺术。

诙谐欢快的昌黎地秧歌

“昌黎地秧歌”与当地的民间歌舞、小戏有密切联系,表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呈现出角色化、行当化的艺术特征,能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丰富细腻地表达动作意图,这在民间舞蹈中显得十分突出。

(传承)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昌黎地秧歌”艺人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等人,将内容换成表现一个翻身农民送媳妇回娘家的故事,表演格调也焕然一新,充分体现了地秧歌表演特有的风趣,幽默、滑稽的舞蹈动作,红火、热烈的表演场面,鲜明、亮丽的人物形象,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喜剧效果。1953年,这个节目在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大会一举夺魁,被评为优秀节目,并拍成电影,推向全国。“昌黎地秧歌”经过进一步革新,越扭越火,接连在亚运会帆板赛区开幕式、沈阳国际秧歌节、全国广场舞比赛等重大活动和赛事中获得殊荣。1996年,昌黎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衡水内画”是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主要分布在河北衡水市及其周边地区。鼻烟壶内画艺术为中国独有,是集中华民族艺术精华的袖珍艺术品,它因在水晶或磨砂呈乳白色鼻烟壶内壁上绘画而得名。掌心般大小的烟壶,只有笔杆一样粗细的壶口,艺术家们凭着精湛的书绘艺术和敏锐的艺术感觉,以细小的特制勾笔伸入壶内,反向绘画和写字,人们从外观赏,深感精妙绝伦,不知方寸之内何以致此,疑是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

衡水内画鼻烟壶

(渊源)“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工艺,与鼻烟、鼻烟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鼻烟是将烟草精工泡制并混入香草、香料花露研制成赫黄色粉末有“消寒辟疫”之功效,在明朝万历年间有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以贡品传入中国。到清代,这种宫廷用品已传入民间,出现“人人相见递烟壶”的习俗,人们嗜好鼻烟,并且“争羡收藏器皿”,这种习俗促使鼻烟壶的制作越来越精良。1696年,极好鼻烟的康熙皇帝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工大臣和外国使臣。鼻烟壶成为八旗子弟夸耀地位、身份的象征之一。乾隆年间,鼻烟壶制作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等。咸丰年间《鼻烟歌》中写到“凤凰鸾鹤擐雀凫,麒麟狮象蛟龙鱼。仙山楼阁烟云嘘,泉石卉木蛙蜢俱。”鼻烟壶从选料、工艺制作、修饰装潢已无所不俱,其材质涵盖金属、玉、石、陶器、料器、有机物六大类,工艺内容包括了传统的写、画、雕、刻、镂、錾、烧、焊、凿、磨、镶、嵌、铸、错、粘、漆及模压技术,鼻烟壶成为清代工艺美术的缩影,被后世称为“集中国多种工艺之大成的袖珍艺术品”而饮誉世界。乾隆末年,内画鼻烟壶诞生。内画使鼻烟壶工艺达到“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的艺术效果。1968年,各国收藏家成立了“国际中国鼻烟壶学会”。专家们将中国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派。冀派内画“衡水内画”艺术发源于河北省衡水市,也称之为“冀派内画”。冀派内画的开山鼻祖为王习三大师,所使用的工具是金属杆钩小毛笔,颜料为中国画颜料和油画颜料以及丙烯颜料等。“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风格多样、布局巧妙、立意深远、造型准确、精皴细染、色彩典雅,不仅有以国画色为主的国画类型画种,而且还有国画色和油画色结合的表现手法,摹拟多类型多画种的各种画面效果。体现在画种方面有:国画、书法、油画、版画、装饰画等,题材方面有:人物、山水、动物、花鸟鱼虫、肖像、静物、风景等。“冀派内画”在继承京派厚朴古雅的基础上,糅进鲁派细腻流畅的传统画法,又将国画皴、擦、染、点、勾、 丝等技法引入内画,将内画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后来又将油彩加入内画技法,打破了传统单一的水彩作画的局限,使内画的图、形、神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被称为“中西合璧”的壮举。“冀派内画”选题以人物肖像见长,特别是婴戏图和百子图最能反映“冀派内画”鼻烟壶的艺术特点。从绘画工具到绘画技法及绘画形式有三项创新:金属杆钩毛笔、油彩内画、系列烟壶。迄今为止,无论在艺术风格、工艺技法、花色品种、从艺人员、市场营销、社会影响等方面,冀派内画都暂居领先地位。

冀派内画鼻烟壶

(传承)现今从事“冀派内画”艺术创作艺术家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是四派中最多的。“冀派内画”画师云集地为衡水,饶阳县是衡水地区内画艺术从业人员最多的县市。“冀派内画”已成为当代内画队伍中最有实力的一支。1993年12月,在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活动中,衡水市被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2003年2月,由王习三大师创办的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投入使用,为当时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展示内画艺术的博物馆。2006年6月7日“冀派内画”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