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汉画像石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

互联网 2023-03-18 19:13:2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为什么把汉画像石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史诗「汉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引言

随着考古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基础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古墓被发掘出来,进入考古工作者的视野。比起古墓中可以移动的陪葬品,容易损坏又没办法移动的画像石似乎太不起眼,然而随着出土的画像石越来越多,人们逐渐发现,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画像石同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有专家曾言,耀眼的大汉王朝留给后人两大瑰宝,一是《史记》,二是刻在石砖上的历史——画像石。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汉代的画像石及其盛行的原因。

一、画像石兴起于汉代中期,汉人专门布置画室

画像石,顾名思义,在石头上雕刻画像,被雕刻的石头可以是寺庙的、庄重的家族祠堂、坟墓等。专家推断,画像石艺术兴起于汉代中期,在东汉中期达到顶峰,而在东汉末期逐渐衰退,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汉朝人是非常喜欢画画的,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官职和机构,享有国家发放的俸禄,根据统治者的需求来作画。上位者喜欢用画来表达对有功者的赞扬和喜爱,人们喜欢用画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汉人喜欢画画到了什么地步呢?家里但凡有点条件的,都会单独布置一间或者几间屋子出来,用作画画的地方,画好的画工工整整的挂在里面,看起来赏心悦目。人们常常在大门上刻画僻邪的人物,希望以此来保护家宅,但有些汉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人将自己崇拜的人画在大门上,有人将代表祥瑞的神话人物画在大门上,总之,全看个人喜好。

作为日常能见的家具——屏风,汉代人也少不了在上面写写画画。而在人们普遍相信人死后灵魂的不灭的古代社会,画像石在墓葬中的运用情况同样不少,刻画的主题也主要围绕人去世后得到成仙。

二、刻画的题材广泛:烈女侠客、仙人传说、朝廷名士等名家大儒以及有功者

统治者喜欢为忠义之臣或者在政绩考核中表现优秀的官员画像,比如当时有名的麒麟阁、南宫云台,都是专门用来存放有功之人的画像的地方,比如为了表彰跟随刘秀一起打天下的二十几位忠义大将,统治者特意将他们的画像存放在南宫云台,对于臣下来说是一种十分光荣的事。

考古工作者在海昏侯墓葬群中发现了画着圣人孔子以及诸位弟子画像的陪葬品,可以看出当时汉人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就算去世后也要带进墓葬里。

烈女侠士

汉代的人们看重女子的贞洁,主张女子不为权贵暴力而折腰,现在出土的画像石里面有很多关于烈女事迹的画像,足以看出汉人对此的推崇。此外,汉人还格外崇拜古时人的侠义作风,比如单枪匹马刺杀秦王的荆轲。

仙人传说或代表吉祥事物

古时候的人们迷信,相信有得道成仙的仙人,比如传说中的西王母、嫦娥等。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喜欢代表吉祥如意的事物,汉代人将这些事物刻画在石砖上,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汉朝有位统治者晚上睡觉的时候梦见一个小金人,于是派人出使天竺学习佛理,在四川出土的画像石中,考古学者发现了佛像刻画。除此之外,现在出土的画像石中还有胡人和汉人打仗的场景,四川省出土的文物汉画像石中还有古代版的风月图。

从至今出土的文物文献可以窥探出,汉时的人们格外喜欢画像,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汉人这样的喜好呢?

三、百姓吃穿不愁的同时迷信鬼神,全社会流行厚葬风气,谶纬之学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发展良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不论在哪个社会哪个时代,经济永远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秦政令苛刻,各地起义不断,人们流离失所吃不饱穿不暖,哪还顾得上发展经济,直到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结束各地纷争不断的局面。统治者一改前朝的苛政作风,选择休养生息,减轻徭役负担减轻赋税,居无定所的老百姓看到了希望,停下了脚步回归农业生产,大街上的商贩多了起来,一潭死水的国家经济逐渐开始恢复。

根据史书记载,汉武帝统治期间,除非遇到水灾旱灾这样无法避免的天灾,老百姓地里的粮食收成都很好,每年秋天收回来的粮食堆放在去年收的粮食上,粮食多得仓库都放不下了,以至于粮食发霉不能吃了。虽然看起来略有夸张的嫌疑,但从中我们也能窥见当时老百姓富足的生活现状。

西汉晚期朝廷权臣当道,皇室影响力下降,随后爆发的各种起义事件影响了社会经济,但光武帝刘秀的力挽狂澜,整合天下兵权建立东汉,恢复了国家稳定的政治局面。无论是减少国家公务员人数、恢复奴仆的原本户籍并颁布相关法令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还是减少服役和降低税收额度,都为当时社会经济的有序恢复和发展赢得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家里的粮食足了,荷包里的钱多了,生活安全有保障的同时,人们也才有心思发展别的爱好。如此,才有了汉代盛行的画像石出现,也为后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又一关键性资料。

科技水平发展有限,人们普遍迷信鬼神

文明开化程度越低的时代,人们越崇尚迷信,因为畏惧自然的强大,遇到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原因,便在内心塑造神灵。徐福出海拜访仙山的故事流传至今,初步构建华夏版图的秦始皇也不能免俗的求仙问道。

到了汉朝,人们对神仙的崇敬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愈发执着。古装电视剧里常听见太监臣子们称呼统治者为"万岁",其实这一称呼最开始并不仅限于最高统治者使用,直到刘彻称帝,才正式垄断,其余人等只能称一句"千岁"。刘彻在位期间,有五次出宫巡山河都是为了拜访仙人,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指点,身边也聚集了不少方士,比如李少君、栾大。

上层统治者迷信方士,下层的人自然见风使舵,只要得了统治者的喜欢,高官爵位手到擒来。有位方士叫栾大,说自己能协助皇帝和神仙沟通,然而他身份过于低贱神仙不搭理他,除非当自己的官职更高一些。当然,空口无凭,皇帝再怎么执着仙人也不能凭他一句话就给加管吧,于是他就使了个小手段——手执有磁性的棋子在棋盘上下棋。

这个手段在今天看来简直小儿科,然而古时候人们没学过科学这门课,他们都觉得这招真是神仙手法。皇帝不但加封他为将军,甚至还把公主嫁给了他。至此,一个江湖骗子实现了阶级性的地位跨越,摇身一变变成大汉的驸马。

大兴土木建立宫殿、带领臣子到泰山举行封禅仪式、以及改变服装颜色等等行为,莫不体现出汉武帝对于神仙世界的痴迷和向往。

人们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厚葬习俗被大众认可

由于迷信,人们始终相信人死后灵魂脱离肉体,达到不灭的状态,为了死后能享受生前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兴起了大肆修建坟墓的风气。但凡家里有点底子的,都不吝啬于奢侈的陪葬品,更别说身份地位颇高的王侯将相阶层。

秦始皇的陵墓至今被称为世界一大奇迹之一,整个陵墓横穿过山,工程之大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不可胜数,也由这时候开始,人们逐渐形成了厚葬的社会习惯。大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推广儒家思想,用"孝"来治理国家,认为考察一个人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孝道",上层统治者的这种行为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厚葬风气的养成。人们加大逝者的陪葬品,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孝顺"。

当然,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就算人们想厚葬也没那个经济条件,一直到刘彻称帝,国家经济繁荣起来了,厚葬的社会风气才开始愈演愈烈,画像石正是这种风气下的产物。

据说,如果是建造一个小的祠堂,再雕刻一些精美的画像,社会上普遍的报价是两万七千钱。现代的人们喜欢用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来形容这人家里资产丰盛,汉代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大致评判标准——家里有十金,一黄金约等于一万钱,也就是说如果哪家有十万钱,他就是中产阶级家庭了。然而建造一个小小的祠堂便要耗尽将近三层家底,足以看出人们对厚葬的推崇和奢侈作风。

谶纬之学与政治挂钩,受到统治者的优待,甚至被定为国教

谶纬,谶书和纬书,前者是方士等专门编的传说可以预言走向的表达方式,后者是两汉时期儒家学者编写的书籍经义,同样是方士预言的工具。

这种说法在汉朝颇为流行,它将发生的自然现象解释为一系列预言未来的警示,看起来是非常迷信的做法,但实际上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联系紧密,因此受到上层帝王的采纳。光武帝刘秀早年起兵就是借了谶纬的东风,他将谶纬之学定为天下国教,朝廷上要选拔什么官员、或者要举行大型宴会等等都是由谶纬结果来决定,连带着儒门学生政治地位被拔高。

当然,对于谶纬之学也不能一竿子否定完了,也有人利用它来向统治者进行劝导。

汉代画像石的发现,为考古工作者研究两汉时期的人文风俗、建筑风格以及思想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的雕刻内容也为中国美术史提供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唐朝的诗篇和宋代的词,画像石成为汉代的两百多年历史上不可忽视的印记,值得人们去探索去发现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