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成名艺术家作品的理由「财富顾问」

互联网 2023-03-18 19:13:11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选择成名艺术家作品的理由「财富顾问」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持否定态度的人,一般认为职务高不代表水平高,为了支持这一观点,往往会举出一批“反面教材”来证明美术界确实有一大批美协主席、画院院长并非靠真正的学术地位和创作能力上位的。

戴有类似有色眼镜的人,当然不都是“吃不到说葡萄酸”,或忌妒别人发了大财。其实,如果我们现在把历届中国美协主席的名单详细列一部分出来,会陡然发现,这里边有真材实料的人还是大有人在的。譬如第一届主席齐白石,副主席江丰、刘开渠、叶浅予、吴作人、蔡若虹等,第二届主席何香凝,副主席蔡若虹、潘天寿、傅抱石等,第三届主席江丰,副主席关山月、李可染、华君武等,第四届主席吴作人,副主席古元、黄永玉等,第五届主席靳尚谊,副主席刘文西、林墉等,其他的就不一一列举了。再譬如国家画院的李可染、黄胄、刘勃舒、龙瑞等院长或副院长,谁敢说上面这些人没水平?

1953年创会至今,在中国美协和中国书协任过职务的美术家非常多,可能是数以千计的。这其中不乏那类广为业界所诟病的滥竽充数、沽名钓誉、混水摸鱼者,但同样也遍布才艺双修、德高望重的艺术界老前辈、实力派。因而,切不可片面认为在美协、书协、画院等艺术类组织机构身居高位者,就是半路出家、徒有虚名的草包艺术家。

近年来,随着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崛起,部分带有美协和画院等领导头衔的艺术家,由于首先受到艺术资本的炒作,使得其作品在市场上供大于求,价格亦开始水涨船高,有的甚至出现了明显的泡沫。这些都是市场处在发展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的现实短板。甚至有些艺术家由此便认为,找关系在美协和画院谋一个领导职务,就相当于取得了一张进入高端艺术品市场的通行证。

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物以稀为贵,艺术商品的价格是由一段时间这个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非常高,说明这段时间其作品供大于求。但作品卖得好,并一定就代表这件作品的艺术水准非常高。价格高其实还跟时代潮流、社会民俗风情、艺术家的知名度、作品营销方式、买家的审美标准和购买偏好等因素有关。就审美标准和购买偏好来说,这又跟当前国内的艺术和美学教育和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有关。当国民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标准处于较低水平的情况下,一些颜色鲜艳、造型逼真、工艺复杂、装饰性强的艺术商品,很可能就会率先走俏市场。但是,越是大众化和流行的艺术形态和艺术语言,就越难以在艺术上和美审上体现出独创性和思想性。因为流行,本身就意味着大量复制和广泛流传。试问古往今来,除了工匠以外,哪一位著名的艺术家,是靠讨好大众、重复制造、人云亦云成名成家的呢?

当然,搞投资跟做学问是两回事。我们不能置商业逻辑不顾,而以纯粹的学术标准来挑选投资标的。商业的逻辑是,需求越大的作品,才能以更高的价格找到下一个人来接盘。因而,接盘最多的作品,越具有投资价值。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主张大家都去盲目跟风和追高抢购那些正在流行的作品。流行就像一阵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怕的就是踏不准市场的节奏,最后钱没挣到,反而把自己给套牢了。尤其是前面说到的,那类仗着自己在美协、书协或画院有点职务,在艺术圈滥竽充数、沽名钓誉、混水摸鱼,且一味放任投机商家无度炒作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短期来看可能比其他没职务的艺术家价格高,但长期来说,将来一旦他们卸任,市场还会不会像以前那样买他们的账,这就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毕竟当初买他们作品的人,本质上是冲着他们身上的标签去的。没有了这一重标签,他们的作品自然就要被下架,从而把位置让给后面的上位者。这些年来,不管是在全国的美协、画院,还是在广东等一些地方美协、画院,都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反面教材,让投资者亏得血本无归。

冯善书著《看懂艺术市场潜规则》,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2016年11月版。

综上,投资艺术到底该不该看艺术家的职务身份?不能一概而论,而要看你搞的是短期投机还是长期投资。对于大多数的艺术品来说,是要以时间去换取空间的。短时间的快进快出,就像股市上炒短线的人一样,如果要挣到钱,胆识和运气可能比眼光更重要。买有职务的艺术家作品,相当于追涨。在高位上玩资本游戏无异于火中取栗,最讲究的是眼明手快,稍不留神的话,换回来的钱可能还不够补贴买进的成本。万一碰上有名无实的纯概念股,那就只有踏空和亏钱的份了。

如此说来,放长线钓大鱼才是成本最低、利益想象空间更大的投资。但做长线投资,是否就不需要考虑任何的起点呢?当然不是。眼光高的人做什么事都可以任性一些。但对于一般投资者来说,审美能力和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面对艺术市场就如面对汪洋大海,要一眼相中那个将来有可能价值暴发的潜力股,哪那么容易!何况,市场上流通的艺术商品,大多数只能称之为艺术消费品,并不能作为投资工具。特别是那些大众流行的作品,挂在家里一辈子都不可能升值。这就是民间常说的“便宜没好货”“山鸡变不了凤凰”。因而,真正的价值投资,还真的不能只挑便宜的下手。放长线钓大鱼也得看鱼塘里游的是什么鱼。在能够承担一定成本的情况下,买那些艺术价值和学术地位已经得到行业承认的一二线名家的精品入手,还是更有机会在大浪淘沙中淘到金子的。

【作者】冯善书(艺术投资专栏作家)

【作者】 冯善书

收藏在线

来源:南方- 创造更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