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川北大木偶 三百年来舞长绸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方志四川传统文化」川北大木偶 三百年来舞长绸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
2018年3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与全国妇联宣传部共同推出的《花开中国—时代女性盛典》晚会上,23岁的四川南充姑娘梁梦禹携大木偶登台,金丝银线,暗中牵连,美女木偶长袖善舞,婀娜多姿。近两分钟的演出里,大木偶展现的优美身姿和超高难度征服全场。
川北大木偶,惊艳不止于此。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两名“熊猫队长”与智能机器人共舞,在互联网隧道中穿梭,向全世界发出来自中国的邀请。民间草根戏,走出乡野奔向国际舞台,川北大木偶历经300余年的蜕变: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但看木偶华丽,演尽世间繁华,身后却有无数牵扯。
大木偶起源
木偶到底起源何时?史家一直争论不休。
《列子·汤问篇》中曾有偃师献技的故事,有个叫偃师的人带了只木偶为周穆王表演,这木偶能唱歌,又能跳舞,“千变万化,惟意所适”。可木偶竟朝穆王的妃子乱递眼色疑似调情,周穆王大怒,要杀偃师,偃师急忙把木偶剖开,里面不过是些皮革和木头之类的杂物,周穆王这才转怒为喜:“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
汉代,已经可以制作出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到隋唐,木偶制作高度发达,宋元鼎盛。宋代易士达曾作诗《观傀儡》:刻出形骸假像真,一丝牵动便精神。堪嗤鼓笛收声后,依旧当时木偶人。
四川省南充地区木偶戏有川北大木偶与京木偶,二者都是杖头木偶,此外还有指戏木偶,即被单戏。京木偶与流行于其他地区的京木偶相同,而川北大木偶则风格别具,颇有特色。川北大木偶身高四尺有余,且表演不受剧种限制。大木偶,眼、眉、口、头、耳、鼻、手、腰以及关节均可以活动,表演时能取物握物,穿衣解衣,戴帽脱帽,穿靴脱靴,吹火点蜡,拂袖掸尘,变脸下腰,神乎其技,与人无二。同时翎子功、扇子功、水袖功等亦无异于生人。人和木偶混合(阴阳班)演出时,神貌无异。
大木偶艺术已有300余年历史。据《南充市志》记载,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湖广人青发荣、青发旺将大木偶艺术带到川北仪陇县,后来青氏将技艺传给杨三合。
李泗元,川北大木偶国家级非遗传人,曾祖开始就喜欢玩大木偶,爷爷李约之是一家川戏班子的琴师,家里有四兄弟,却只有一亩薄田无以为生,李约之就让几个儿子到一个大木偶戏班子打工。后来,戏班子连同所有大木偶一起卖给了李约之。1914年,李约之带领儿子李章福、李章祥创建“福祥班”,江湖上称“李家班”。 “李家班”的基地在仪陇包包场,如今的石佛乡。李泗元8岁学戏,一辈子都和川北大木偶打交道。他跟随父亲和三个伯父,长年在川北大地走村串户,参加庙会演出。晒场院坝就是最好的舞台,幕布一扯,锣鼓一响,在灵巧双手的操纵下,精彩的木偶戏就开始了。
大木偶吐火
中国民间艺术冠冕
1950年,仪陇县以木偶 “福祥班”为基础组建仪陇木偶宣传组;1953年,川北大木偶赴京演出引起轰动,受到朱德、邓小平的好评。1956年,组建仪陇县木偶剧团。20世纪50年代,苏联戏剧家奥布拉兹佐夫多次欣赏大木偶演出,他在戏剧理论著作中认为,川北大木偶戏“是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
1975年川北大木偶再度赴京,又一次受到高度评价。1987年,康克清亲自为“川北大木偶”题词。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亚洲文化》、香港《大公报》刊登川北大木偶剧照,发表评论文章,高度评价和颂扬了世界稀有的川北大木偶艺术。
1987年1月,仪陇县木偶剧团更名为南充地区木偶剧团。8月,川北大木偶首次走出国门,受文化部派遣赴芬兰等国演出,神话剧《玉莲花》作为文化交流节目,在苏联、芬兰获得巨大成功。他们称誉“大木偶艺术是世界独特的十分令人珍爱的木偶艺术”。
川北大木偶获得广泛认可,荣誉纷至沓来。1990年参加印度新德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木偶艺术节演出。1998年南充地区木偶剧团更名为四川省大木偶剧院。2000年赴泰国东方大学和泰国十余所大学作访问演出。2003年参加韩国春川国际木偶节获最佳演出奖。2006年“川北大木偶”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007年10月受文化部派遣,代表中国参加第35届墨西哥塞万提斯艺术节并深受好评。2009年荣获文化部、人事部联合颁发的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和商务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颁发的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2012年,《彩蝶的神话》在第21届国际木偶联会暨国际木偶艺术节南充主题会场开幕式首演,获最佳剧目奖;参加法国沙勒维尔市第14届国际木偶艺术节,获得国际木联高度评价;参加克罗地亚第20届武科瓦尔春季木偶艺术节,获“最佳剧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联主席达地、秘书长雅克斯等对《龙门传说》大加赞赏。
2013年参加法国沙勒维尔市第14届国际木偶艺术节,获得国际木联高度评价。2015年参加克罗地亚第20届武科瓦尔春季木偶艺术节,获“最佳剧目奖”。 2018年熊猫大木偶亮相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惊艳世界。
大木偶书艺
爷孙同台 的“木偶年戏”
大木偶走进了世界级的艺术殿堂,也能深入偏僻的乡村农舍。2018年1月10日,大木偶剧团为仪陇县义路镇钟呈寨村村民送来了“年货大戏”,老中青少四代大木偶表演者同台献艺。
《桃花韵》表演中,演员通过操纵大木偶,用毛笔写下“脱贫奔康”4个大字。而《火烧濮阳》则由今年82岁高龄的李泗元表演,他手中的大木偶是川剧曹操的扮相:曹操在濮阳城遭遇吕布火攻,为保命不得不扔掉帽子,脱掉战袍,李泗元老先生,身板硬朗,完全是川剧的唱腔、步伐、眼神。大木偶在他的手法脚步之下,帽子神奇地冲天而起,宽大的战袍不可思议地脱落在地。
当天上台演出还有29岁的李东,他是李泗元的侄孙,也是川北大木偶最年轻的传承人。在爷爷、叔叔的耳濡目染下,李东从小就十分喜欢川北大木偶。15岁那年,李东进入剧院从学徒开始,一路艰辛走来,如今,已是团里的台柱子。
大木偶长绸舞
大木偶制作技艺
大木偶能像真人一样灵动,背后是难以想像的艰辛。
90岁的李发海毕生献身于大木偶造型,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以往的大木偶用一种叫水麻柳的树木雕刻而成,木偶很沉,操作起来非常吃力。后改为油桐木,再后来又改为环氧树脂,轻巧灵活,制作省时省力。通过李发海的研发,大木偶的五官第一次动了起来,木偶颈部装了一个制动机关,能像人一样转动;制作能让木偶弯腰的机械,木偶的腰身活动自如,做了真人大小的身坯。远看大木偶,就是川剧里的人物走上舞台,和真人没什么差别。
大木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造型人员在电脑上速描设计出形象,根据形象再“倒模”,模子出来后,再雕刻一样大小的木偶,再化妆,设机关。表演者借助腰间系着的布袋子,把一根五尺长的直杖插在布袋中作支撑点,双手操作木偶完成各种动作。
一个主角木偶,身上有8~10道机关,2~3名制作师,至少要花半个月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加上服饰,制作成本要一万多元。一台80分钟的大戏《龙门传说》,四五十个角色,7名制作人员在40平方米的小房里关了整整16个月。
大木偶制作室里,制作人员戴上口罩,雕刻、上色、化妆,活像一个大的雕塑车间。绳线多,机关多,大木偶的拆卸和组装都异常专业,特别是主角大木偶,一定得要这个木偶的演员来拆装,他最熟悉机关,才不会装错。
演员用手上的钎子控制木偶身体各个部位,钎子功至少要练3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个动作上千遍地练习。演员要熟悉木偶剧本,真人先演出,表演娴熟了,再过渡到大木偶。
梁梦禹用大木偶表演《长绸舞》,她先把舞跳熟练,再加上大木偶排练,直到人、偶、剧合一,才能上台演出。唱念做打样样精通,会川剧,声腔要好,还要有一双灵动的手,控制木偶各个机关。
除了会演,演员还得会维修。墨西哥塞万提斯艺术节上,大木偶突然吐不出火来,演员们拿起工具就上了,在后台紧急维修,清理木偶里的油管。
大木偶起起落落,考验着每一个木偶艺人。排练《玉莲花》时,剧团还在仪陇县城一个小山坡,场地狭窄,大半年时间里,大家没拿一分钱工资。有一年,大木偶剧院全年的演出费只有16000元,过年时,院领导班子凑钱,到别的院团借钱给大家过年。
日子艰难,演员们依然没有放弃,这是他们一生的事业和最爱。
古老艺术再现活力
大木偶这门古老的艺术能不能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创新?这么大的木偶,排练、拆装都费时费力,制作演出成本都很高,能不能小一点?四川省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表示,小了,就失去大木偶的本意,正因为“难”,才有观赏性。
剧院曾经制作出一批20厘米长的木偶艺术品,全是手工,费时费力,一算成本,售价至少2000元一个才有利润。这么高的售价市场怎能接受?
从2006年开始,川北大木偶开始尝试和景区合作,在峨眉山驻场演出,《峨眉韵》《圣象峨眉》以川北大木偶为亮点,融合四川多种民间艺术,将峨眉山自然与文化、传统与艺术巧妙结合,采用音舞诗画的艺术形式,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幅秀丽、雄奇的丹青画卷。演出持续多年,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旅游文化品牌。
南充朱德故居、阆中古城已是5A级景区,能否在这两个景区驻场演出,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熊猫大木偶惊艳世界,让木偶演员看到新的希望,可以利用高科技、加上时尚元素,对木偶这一古老艺术进行升级。川剧变脸从3张增加到20张,口中喷火可以连绵数次不绝;水袖变长绸,新增木偶持毛笔书法……舞台背景LED动画,将舞台变为液压升降舞台,灯光更酷炫,谱曲更细腻,3D投影可以更逼真。
平昌冬奥会后,唐国良酝酿招收新的演员,“世人这么喜欢大木偶,应当后继有人。”而南充也将修建大木偶剧院,为大木偶找到回家的舞台。
练功房里,十多个大木偶依墙而立,夕阳斜射进来,屋内一片金黄,那是一张张生动的脸庞。
演员们说,他们都是有灵魂的偶人。
演员们排练唱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