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产地博山在哪里「琉璃博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 2023-03-16 15:31:13

今天神州网小怡分享琉璃产地博山在哪里「琉璃博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有言:“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琉璃,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方面甚至超过了陶瓷。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之首、佛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赤珠、玛瑙)之一。据《明制》记载,皇帝颁赐给状元的佩饰就是琉璃,要四品以上才有。

中国最早制造琉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最初制作琉璃的材料,是从青铜器铸造时产生的副产品中获得的,经过提炼加工后制成琉璃。古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手中,民间很难得到,因此当时的琉璃比玉器还要珍贵。

中国琉璃的艺术文化发展

历史悠远的中国古代琉璃,从出土文物看,现今出土的最早的琉璃是“越王勾践剑”上的饰品。由此可以推算,我国的琉璃起源于西周,甚至更早。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于天然玉石的需求量逐渐增多,作为玉石的替代品,琉璃有了更大的市场。从汉代开始,琉璃进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期,工匠们开始掌握了以铅为助溶剂的琉璃制作工艺,琉璃已经不单单是作为玉石的替代品,而发展为一种风格独特的实用器以及艺术品,琉璃器皿以及陈设艺术品开始出现。

到了隋唐时期,因为各族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兼具波斯和中原特色的琉璃器皿。宋朝的琉璃器具大多小巧精致,造型比前朝更为丰富,除了琉璃碗、琉璃瓶、琉璃摆件,还有诸如琉璃花片等创新形式。元朝开始已经出现了官方琉璃作坊,明朝皇室已经专门聘请国外优秀工匠来为皇室制造琉璃器皿。

到了清代,琉璃迎来了发展的巅峰时期,中国传统的琉璃制作工艺,也是在这段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创新与发展。例如掐丝琉璃、金星琉璃、套色琉璃等新品种。北京,广州、博山也成立了清宫造办处琉璃作坊。

中国琉璃的起源在博山

在中国,琉璃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但根据各种史料考证,琉璃的起源来自山东淄博的博山是最具备条件的。

明嘉靖《青州府志》载:“琉璃器,出颜神镇,以土产马牙、紫石为主,法用黄丹、白铅、铜绿焦煎成之。珠穿灯、屏、棋局、帐钩、枕顶类,光润可爱。” 清康熙十一年《益都县志》载:“其器用:淄砚、琉璃、磁器。颜神镇居民独擅其能,镇土瘠确而民无冻馁者以此。”

颜神镇,就是今天的博山。这里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有全国最早也是唯一的炉神庙。

1982年,在博山第一百货大楼基建工地发现了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经专家论证,为国内已发现的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这一事件,甚至惊动了故宫博物院研究琉璃的资深专家杨伯达先生前去考察。遗址发掘共发现大炉1座、小炉21座。大炉的用途是矿石熔化成玻璃汁,小炉则是每座生产一种产品,其产品主要为簪、珠、环等。仅一次发掘就发现大型炉1座、小型炉21座,倘若作全面的发掘,当然远非此数,这足可以推断当时颜神镇琉璃业的生产规模。

元代存在不足百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古代社会,一个行业发展到如此规模,绝非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因此,我们可以推断,1982年发现于元末明初的琉璃作坊遗址,不会是博山琉璃的发端。博山琉璃的起源,应在元代以前。

那么,在元代以前,博山是否具备从事琉璃生产的各种条件呢?《中国琉璃艺术简史》所载:“颜神镇一直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玻璃生产中心,那里出产马牙石、紫石、凌子石、硝及丹铅、铜铁等多矿石,具备生产玻璃的天然条件。”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推断,博山是历史上早期的人群聚居地之一,具备琉璃生产的生产力条件。1954年至1960年,在博山峨嵋山出土陶罐、陶豆、折口尖底罐、涂彩壶等文物,经鉴定为周代遗物。这标志着博山早在遥远的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一个成熟的具有高度发展水平的古代北方地域文化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此外,博山有着丰富的矿石资源,具备琉璃生产的原料条件。《颜山杂记》载:“琉璃者,石以为质,硝以和之,礁以锻之,铜铁丹铅以变之。非石不成,非硝不行,非铜铁丹铅则不精,三合而后生。”“白如霜,廉削而四方,马牙石也;紫如英,扎扎星星,紫石也;棱而多角,其形似璞,凌子石也。白者以为干也;紫者以为软也;凌子者以为莹也。”可见,琉璃生产需要多种矿石原料。马牙石、紫石、凌子石是其中最重要的三种。

根据《博山区志》记载:博山有莹石矿2处、重晶石矿9处、长石石英矿3处、铁矿20处、铜矿2处、铅矿2处。紫石即莹石。另据古书记载,马牙石产于博山两平和淄川昆仑,凌子石产于博山甘白峪、奎星楼等处。也就是说,古法琉璃的各种原料,博山基本都能自给自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博山是古代中国琉璃的发源地。